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其主要内容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主要思想是要求教育同生活实际相联系。考虑到当前语文教学面临的困境,笔者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运用于语文教学中,以期对现状有所改善。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采取创设生活化教学场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注重语文的应用导向三种方式,将语文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教育;陶行知;分析与对策
纵观当今的文化教育,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正日益提升,学生身上的压力也与日俱增,社会对文化教育的评价也呈现出两极化的态势。一方面,文化教育能提升思维模式、科学素养等个人能力与素质;另一方面,文化教育本应在生活实践中发挥的应用价值却屡受质疑。不少学生在接受文化教育时心存疑惑:目前学习的内容并未很好地运用于生活,或生活所需的不少技能并未从学校习得,那么辛苦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这深刻地反映出教育与生活脱节的问题,而由此引发的对文化教育价值与意义的怀疑,势必会对文化教育的结果产生极为深重的影响。
在文化教育涉及的课程中,语文学科因其学科特点而受到更广泛的指摘。语文作为一门人文社会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就相当于拥有良好的交际能力、理解能力和文化涵养。然而,语文素养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它并不完全依赖于课堂上技能的习得,更与日常的积累息息相关。因此,目前的语文教学效果与作用正面临一定程度的信任危机,“学了也没用”“即使认真听讲分数也不会高”等质疑的言论对语文教学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如何开展语文教学,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成为无数教师和家长关心的问题。
然而,回看当年教育家陶行知的著论,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观点,或许为走出当前语文教育困境指出了一条明路。
“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语文教学离不开提升语文素养,它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重视素质教育、注重课后的学习积累以及语文能力的实践,而这些都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加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注重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生活教育,对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国内基础教育课程之一的语文入手,结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尝试为语文教学的困境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平民教育推广时期。陶行知吸取借鉴并改造了杜威的教育理论,立足于中国社会特殊时期的国情和教育实情,本着“教育是立国的根本”,提出了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核心的生活教育理论,其主要思想是要求教育同生活实际相联系,并能为广大工农劳苦大众的解放和民族解放斗争服务。
在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命题中,“生活”主要指广义的社会生活,“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就是生活。”这个界定是宽泛的,包括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陶行知所说的“教育”不仅指学校教育,而且指社会教育。而“社会教育”指的其实就是让莘莘学子们走出课室、走出学校,进而在社会的生活中学习到知识、道理和技能。这样,“生活即教育”意味着把社会生活看作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活,社会是一所无形的大学校。“生活即教育的理论一来,他立刻要求拆墙,拆去学校与社会中间之围墙,使我们可以达到亲民亲物的境界。”例如,只知道在考试的试卷上写“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一到实际应用中就只剩下空洞的“你很美”“你很漂亮”,便将教育和生活彼此割裂,这与陶行知的观念相悖;而若在学习背诵“曰仁义,礼智信”时,能将信守承诺、坚持正义融入日常生活,便达到陶行知所言的“拆去围墙、亲物亲民”的境界。
陶行知不仅要求拆去学校与社会中间之围墙,还要求把整个的社会或整个的乡村当作学校。社会生活的展开就是教育过程。学生不应该被关在学校里过精致的学校生活,而应该走进社会,亲近社会,以社会为学校,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学习,与社会生活一起成长。
“教学做合一”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指导,其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在生活中,“教”和“学”都以“做”为中心,先生是在“做”后去“教”,学生是在“做”后去“学”,“做”则是“在劳力上劳心”。
陶行知把社会生活当作教育,原生态的社会生活具有本真的教育意义。不妨做一个简单的比喻,如果将受教育对象比作鸟,陶行知的主张则类同于不要把鸟关在笼子里,而是让其自由自在翱翔于天际,在翱翔的过程中学会本领。“是生活便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分开来说,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健康的生活便是受健康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是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是受劳动的教育……”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命题提升了现实社会生活的教育意义的重要性。
二、生活教育理论视野下的语文教学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以生活为出发点,强调人在生活中接受教育,通过劳动来创造新知识并以此来改造生活,使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提高。当前,我国处于素质教育的实施阶段,素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二者之间有广泛的一致性与互补性。而语文则是与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学科之一,早前倡导的大语文教育也强烈表现出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强调生活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语文课堂联系生活的要求呼之欲出。基于此,笔者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创设生活化场景,语文源于生活
语文源于生活,日常生活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下转第48版)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教育;陶行知;分析与对策
纵观当今的文化教育,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正日益提升,学生身上的压力也与日俱增,社会对文化教育的评价也呈现出两极化的态势。一方面,文化教育能提升思维模式、科学素养等个人能力与素质;另一方面,文化教育本应在生活实践中发挥的应用价值却屡受质疑。不少学生在接受文化教育时心存疑惑:目前学习的内容并未很好地运用于生活,或生活所需的不少技能并未从学校习得,那么辛苦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这深刻地反映出教育与生活脱节的问题,而由此引发的对文化教育价值与意义的怀疑,势必会对文化教育的结果产生极为深重的影响。
在文化教育涉及的课程中,语文学科因其学科特点而受到更广泛的指摘。语文作为一门人文社会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就相当于拥有良好的交际能力、理解能力和文化涵养。然而,语文素养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它并不完全依赖于课堂上技能的习得,更与日常的积累息息相关。因此,目前的语文教学效果与作用正面临一定程度的信任危机,“学了也没用”“即使认真听讲分数也不会高”等质疑的言论对语文教学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如何开展语文教学,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成为无数教师和家长关心的问题。
然而,回看当年教育家陶行知的著论,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观点,或许为走出当前语文教育困境指出了一条明路。
“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语文教学离不开提升语文素养,它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重视素质教育、注重课后的学习积累以及语文能力的实践,而这些都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加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注重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生活教育,对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国内基础教育课程之一的语文入手,结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尝试为语文教学的困境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平民教育推广时期。陶行知吸取借鉴并改造了杜威的教育理论,立足于中国社会特殊时期的国情和教育实情,本着“教育是立国的根本”,提出了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核心的生活教育理论,其主要思想是要求教育同生活实际相联系,并能为广大工农劳苦大众的解放和民族解放斗争服务。
在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命题中,“生活”主要指广义的社会生活,“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就是生活。”这个界定是宽泛的,包括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陶行知所说的“教育”不仅指学校教育,而且指社会教育。而“社会教育”指的其实就是让莘莘学子们走出课室、走出学校,进而在社会的生活中学习到知识、道理和技能。这样,“生活即教育”意味着把社会生活看作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活,社会是一所无形的大学校。“生活即教育的理论一来,他立刻要求拆墙,拆去学校与社会中间之围墙,使我们可以达到亲民亲物的境界。”例如,只知道在考试的试卷上写“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一到实际应用中就只剩下空洞的“你很美”“你很漂亮”,便将教育和生活彼此割裂,这与陶行知的观念相悖;而若在学习背诵“曰仁义,礼智信”时,能将信守承诺、坚持正义融入日常生活,便达到陶行知所言的“拆去围墙、亲物亲民”的境界。
陶行知不仅要求拆去学校与社会中间之围墙,还要求把整个的社会或整个的乡村当作学校。社会生活的展开就是教育过程。学生不应该被关在学校里过精致的学校生活,而应该走进社会,亲近社会,以社会为学校,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学习,与社会生活一起成长。
“教学做合一”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指导,其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在生活中,“教”和“学”都以“做”为中心,先生是在“做”后去“教”,学生是在“做”后去“学”,“做”则是“在劳力上劳心”。
陶行知把社会生活当作教育,原生态的社会生活具有本真的教育意义。不妨做一个简单的比喻,如果将受教育对象比作鸟,陶行知的主张则类同于不要把鸟关在笼子里,而是让其自由自在翱翔于天际,在翱翔的过程中学会本领。“是生活便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分开来说,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健康的生活便是受健康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是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是受劳动的教育……”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命题提升了现实社会生活的教育意义的重要性。
二、生活教育理论视野下的语文教学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以生活为出发点,强调人在生活中接受教育,通过劳动来创造新知识并以此来改造生活,使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提高。当前,我国处于素质教育的实施阶段,素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二者之间有广泛的一致性与互补性。而语文则是与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学科之一,早前倡导的大语文教育也强烈表现出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强调生活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语文课堂联系生活的要求呼之欲出。基于此,笔者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创设生活化场景,语文源于生活
语文源于生活,日常生活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下转第4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