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一种特殊的尽孝方式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cong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文学启蒙老师不是别人,正是我的父亲。
  父亲是一位生长在关中农村的农民。自从土炕见证了他的诞生以后,他便和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现如今,他就在自己生前辛勤耕耘过的土地下静静地躺着,与泥土融为一体。
  父亲的骨子里有文艺气质:他爱读书,爱写诗,爱绘画,爱唱秦腔戏,能吹箫和笛子……别看他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学历,但他讲起文史故事时侃侃而谈的样子,俨然有老师范儿。
  儿时,农忙时节,我和姐姐要做许多农活,譬如掸菜籽,拾麦穗,掰玉米,剥玉米……当我们偷懒时,父亲总会给我们讲许多文史故事,如官渡之战、望梅止渴的典故;每当仲夏深夜,在我即将枕着漆水河畔的蛙鸣声进入甜甜的梦乡时,他总会吟哦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优美词句,让我觉得应时应景。
  他能写诗、写对联。每年的大年三十下午,他总要把自己写好的春联贴在我们祖屋的门框上,晚上炒好菜,带上副食,带着我去祖屋给奶奶拜年。
  当然,父亲的眼界和格局毕竟有限,他没有将我有意培养成为作家、诗人的教育意识。他给我讲的那些文史故事纯粹是哄我玩儿,但那些文史故事在我幼小的心灵上埋下了文学的种子,从而慢慢萌芽、成长。
  我从小就在大自然的摇篮里茁壮成长。一个农村娃整天面对着天空、大地、山川、河流、草木、飞禽走兽,一年四季欣赏着春日群芳争艳,夏日麦浪翻滚,秋日硕果飘香,冬日白雪飘扬的优美风光,在这样诗意的氛围里成长的我有一天突发奇想:用诗歌或散文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不过,在我出生前后,父亲就一直跟病魔战斗了二十多年。因为这场病,我们家家境就不好。母亲既要忙农活,又要赚钱养家,还得教育我们;大姐读完小学就外出打工养家,二姐初二肄业外出打工养家……
  从小,我就体验过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被村民瞧不起,被同学侮辱;有些亲戚和我们疏远。那时的我内向、自卑、怯弱、敏感、自尊心強。
  不过,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每次拿奖状和奖学金时,父亲开心,母亲脸上有光。此外,每当我在尘世里切身感受到了人情冷暖时,我就会躲在文字的世界里取暖。那时候,我会将我在尘世遭受的委屈都写出来,这是一种有效的发泄方式。课堂上,老师将我的作文当范文朗读时,我也能收获很多生活信心。就这样,慢慢的,我打开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性格变得开朗健谈一些。
  从高一时起,我便坚持写作至今。而就在距我2008年高考剩下最后百天之时,那个生我爱我,为我开启文学梦大门的父亲走了,没有留下任何遗言。我们姐弟仨没能见上他最后一面,这也是我们人生最大的遗憾。
  在他的追悼会上,我放下狠话:我要考上大学,我要坚持写作,我要出人头地……说到就得做到,否则就枉为人子。
  2012年起,我的作品陆续发表。我有时会将发表的文章复印后,在父亲的坟头烧掉,希望他在阴间能看到,还曾写过这样一首诗:
  欲闯阴间与鬼争,坟前跪拜泣无声。
  焚香烧纸烟飞尽,未报恩情伴此生。
  ——《清明祭》
  于是,写作对我而言又多了一种意义:一种特殊的尽孝方式。
  我想,只要我活着,我就会一直写下去,因为那个善良、正直、勤劳、待人诚恳、酷爱读书写作的父亲在天上看着我呢!
其他文献
赵培光草 莓 偶 寄一  身外之物,浩繁如星,那些支撑(或滋养)人体的东西被叫做食品。食品中,水果愈发走红。没错的,生命离不开水,离不开果,水果的意义可想而知。  最先认识的水果是什么?已经无从追忆了。香蕉苹果大鸭梨,小孩看着干着急——我学语时期总要实战演习。儿歌里没提草莓,想必草莓在后了。后来者居上,悠悠草莓,闪亮了我记忆的荧屏。有草莓在,水果们纷纷失色,而草莓独自红艳。  这么一“艳”,遮去了
期刊
腊肉,是指经过盐腌晒干或浸泡腌制的肉。这样做的原因,最初是为了保存的需要,制冷技术发明之前,只有这样做才方便随时吃到肉。后来人们发现,这个“腊”不但能保存肉,还能使肉增加鲜肉所没有的味道,于是便成了一种为保存而衍生的制作美味的方法。腊肉,也變成了一种常态的美味。  腊肉的原料很普遍,猪、牛、羊,甚至鱼以至许多的野味都可以用此制作。北方少鱼,野味我们也主张少吃或不吃,所以陕西腊肉一般的就是腊猪肉、腊
期刊
西蒙  吉普赛又名“ 罗姆”,自称“太阳之子”,是世界上最神秘、同时又是大众最多偏见的民族。在欧洲老百姓眼中吉普赛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世界观和欧洲本地人迥然不同,只因为吉普赛人本来是追求自由而永远在流浪过程之中的民族。为什么吉普赛人至今还保持着永远流浪的生活方式,且乐此不疲?对此,历史书上有不同的解释。  按照吉普赛人的传说,这个民族的来源与印度最重要的天神湿婆(Shiva- )的妻子时母有密切
期刊
汪卫东  在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四大文体的现代文学格局中,散文四占其一,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散文创作的成就也不在其他三者之下,在胡适、鲁迅、朱自清等人看来,在新文学初期,散文的成就甚至超过了小说和诗歌,[ 对于五四散文的成就,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说:“白话散文很进步了。长篇议论文的进步,那是显而易见的,可以不论。这几年来,散文方面最可注意的发展,乃是周作人等提倡的‘小品散文’。”鲁迅
期刊
玄宗時,义和公主远嫁西域大宛宁远国和亲,宁远国王向唐玄宗敬献的礼物中有两匹“汗血宝马”。玄宗皇帝自幼酷爱骏马,对这两匹宝马尤为钟情,根据骏马的毛色亲自起名一曰“玉花骢”,一曰“照夜白”。“照夜白”可以想见是匹毛色雪白,俊朗挺拔,可将黑夜照映光亮。此后便成为玄宗皇帝的坐骑,伴他游山涉水。尤其是在“安史之乱”时期,陪伴玄宗皇帝走过了他人生中最为落魄的一段路程,尤为玄宗钟爱。  韩幹,京兆蓝田人(今陕西
期刊
那个年代的资讯还很落后,正所谓“耕地靠牛,交通靠走,通讯靠吼”。村头老树顶端架设的那个高音喇叭,神经质地吼叫几声,成为村民听到一句是一句的全部信息来源。当正规渠道的信息聋哑时,民间的小道消息便会乘虚而入,宛若尘埃纷纷扰扰。  高考完毕,是漫长的等待期。随着日子的叠加,考生的心拧得越来越紧,悬得越来越高,既盼着命运攸关的宣判尽快来临,又惧怕那一刻来临时自己会被无情地淘汰出局——我就陷入这样的忐忑与惶
期刊
王兆胜  近现代以来,“散文”作为一个现代概念,逐渐被接受,并与诗歌、小说、戏剧一起,成为文学的门类。然而,围绕“散文”出现的各种命名可谓多矣,其复杂程度更是超出想象。这是一个一直被人忽略,也缺乏研究的领域。余光中就曾直言:“散文就是散文,谁都知道散文是什么,没有谁为它的定义烦心。”[ 余光中:《剪掉散文的辫子》,《余光中散文选集》第1卷,时代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327页。]这是对“散文”命
期刊
在今日社会时常会流传许多刘文西的传说,人们喜爱人民币上毛泽东的画像,以为先生就是因了这幅画像而名扬四海的。   近日,我翻阅建国以来的陕西日报,发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石鲁、赵望云、何海霞、方济众等人的画作就时常出现在版面上,而刘文西的速写也跻身于名家之列。仅仅在一九六二年上半年的陕报上,刘文西发表的绘画作品就达十余幅之多。我想当年艺术作品可以见诸于世的平台并不多,作品能上陕报的版面,也算是登上了大
期刊
茶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素有一席之位。喝茶,毕竟是一雅事,曾经我也是极其爱茶的。  我出生在南京城,江南湿润温暖的气候培育了肥沃的土壤,缘此,江苏自古以来就是产茶大省。雨花茶是宁城最有名的绿茶,亦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圆绿的茶身,锋苗挺秀,抓上一小把将其冲上沸水,水面便会立显细细的白毫,茶色碧绿、清澈、口齿留芳,甘甜回味悠久,犹如色、香、艺俱全的江南绿衣少女。我喝雨花茶一直喝到了整个少女时代。当然
期刊
少说也有两三次吧,鲁敏为她叙述写作的缘起和目的的文章命名为“我以虚妄为业”。在例证略有差异精神却内在同一的意义上,一个写作者展开了她对自我与世界,个人与他者,虚无与实有,生和死,爱与恨,得到与失去等等等等如此这般的思考与重温。“虚妄并不是一个灰色的詞”,即便它可能包含着彻底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它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它包含着虚构的巨大空间巨大力量与难度,但根本仍在“体现、映射出人间与人性的色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