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傳统民间舞蹈形成于乡土文化繁衍发展的过程中,它是以身体为媒介表情达意的一种较为古老的艺术行为,根植于广袤的乡土大地,联结着人们的精神寄托,承载和延续着文化的记忆,其中汉族民间舞蹈尤为典型。然而,随着文化多元化现象的显现,传统民间舞蹈的根基虽未改变,但也受到巨大的影响,坚持用唯物史观分析这一特殊现象,有助于唤醒和激发传统民间舞,包括汉族民间舞蹈在内的文化意识和文化活力。
关键词: 传统民间舞;汉族民间舞;乡土文化;文化记忆
一、传统民间舞蹈乡土文化的特质
传统民间舞蹈的乡土文化是一种价值观念的表达,所表达的语义由语境决定,不同的语境表达的语义也不尽相同,有其共性也有其个性,共性体现在都具有文化的特质因子,个性则显露于形式之中。所以在分析传统民间舞蹈乡土文化特质的同时,以汉族民间舞为主要代表举例说明。
1.自然崇拜
原始人在缺乏科学知识的情况下,相信万物有灵,于是他们寄情于日月星辰、山川大地、动物植物,祈求去除灾荒、风调雨顺,祈福庇佑民众,这就是自然崇拜。他们认为灾难地降临,一定是神灵地惩罚,丰收则是神灵的恩赐。所以在从事“以天定论”的农业活动时,要有祭祀神灵环节,并以肢体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敬畏与虔诚,由此产生了舞蹈。所以说原始舞蹈作为传统民间舞蹈的雏形,自然崇拜俨然已是乡土文化的核心内容。
自然崇拜逐步衍生出图腾崇拜和原始宗教崇拜。图腾崇拜是早期氏族生活共同的标志,他们认为自身与图腾有着共同的祖先,在对氏族图腾进行保护的同时,定期举行一些祭祀仪式,让人们从动态的舞蹈仪式中获取对生命的认识。汉族是较为典型的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民族,人们取春节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迎接春天和春耕的到来。在春节期间不乏请神、迎神,祈求丰收的歌舞活动,具有代表性的龙舞、狮舞等一系列关于图腾崇拜的舞蹈也不同程度上被赋予神话意味,具有封建迷信色彩。现今的庙会,老人们跳的社火,都是此风的继承与发展,为乡土文化的传承建立了良好的发展氛围和环境,使之沿袭。
2.礼仪规范
《论语·八佾》记载,大夫季氏使用符合天子规范的八佾乐舞,孔子愤怒地说道“是可忍,孰不可忍”。在传统民间舞蹈中就是形成尊卑有序、长幼有秩、男女有别的“礼”之规矩。汉族秧歌,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舞蹈结构严谨、礼仪深重,特别是海阳秧歌,舞蹈仪式严格遵循“三进三出”、“三叩九拜”的原则,潜移默化间使人们学会尊重,养成良好的礼貌观念。近些年,乡土文化开始被认为是旧的、过时的、粗野的、浅陋的文化,实际上,我们每次提出寻求文化的根,它指的就是乡土文化。乡土文化是扎根在人类古老悠久的精神层中,是一切文化之母,是思想者的精神家园,是艺术工作者灵感的源泉。传统民间舞蹈深受乡土文化的影响,依附于乡土文化肥沃的土壤,发展壮大,走向世界舞台。
二、乡土文化中传统民间舞蹈的特点
融入乡土文化的传统民间舞蹈,带有其泥土的芬芳,总的来说具有地域性、群众性、娱乐性、生态文化性四大主要特点。
1.地域性
在中国目前拥有56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观念信仰,久而久之,就有了特点鲜明的文化行为和娱乐方式。汉族,我国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民族,由于生活在不同的地域空间,形成与当地文化紧密结合的舞蹈形式,种类繁多。在舞蹈的举手投足间,透露出浓郁的民族情感与地域情节。从这一角度看,传统民间舞蹈,在乡土的记忆中,犹如一面镜子,映射出地域文化发展的脉络。
2.群众性
民间舞蹈发生往往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是人们相互交流,情感达成共识并彼此信任的自然过程,即传统民间舞蹈的主体应该是广大农民群众组成的民间艺人队伍,在舞蹈中折射出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和生命的追求。当我们观看田野中群众性舞蹈活动时,总是有一股力量撼动着我们的内心,那就是生活在那片土地的人们对乡土真挚的热爱之情,相同的群体心理和社会意识在舞蹈活动中巩固,维系了群众自身愉悦和共同内聚的取向和权益。汉族舞蹈就是一种群众性很强的民间舞蹈,群众的集结为舞蹈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力量与动力。
3.娱乐性
传统民间舞蹈,大都来自于生活,舞蹈从内到外都渗透着田间地头的乡土气息。舞蹈以真实的生活题材为创作背景,场景化地再现了昨天、今天或明天的故事。另外,舞蹈多具有戏剧性。在表演中插入“小戏”的成分,戏剧化的模仿人物、事件,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一种娱乐形式,保留了民间舞蹈中最质朴的原貌。由于汉族人们长期受封建思想的禁锢,汉族民间舞多为农耕文化的产物,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舞蹈常是种植前、丰收后和喜庆节日的时令性活动,多为喜庆的秧歌、欢欣的鼓舞、红火的灯舞等等,人们在耕作的间隙情感由心而发,亦是自娱自乐,亦是活跃氛围,舞蹈不受时间和形式的禁锢,自然随意。
三、小结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工业文明逐渐取代农业劳动,经济增长和文化多元同样也充斥着传统民间舞的各个方面,尤其是以田野为中心的乡土文化的丧失,给传统民间舞以重大打击。把握民间舞的风格与精神应成为其发展的核心,传统民间舞中的乡土文化不可丢弃,现代社会更加需要的是质朴、朴素的舞蹈作品,传达其民族情感最为重要。这就要求民间舞蹈工作者真正地回到田野中去,抓住传统民间舞蹈的主要根基,再创深入人心的舞蹈佳作。
参考文献
[1] 吕艺生.《舞蹈学导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刘健,赵铁春.《身份、模态与话语—当代中国民间舞反思》[M].民族出版社.2015
[3]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4]王捷.《于乡土本色中谈民族民间舞之“原味”》[J].《舞蹈杂志》
[5]刘晓真.《身体记忆与流动的礼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6年1期
关键词: 传统民间舞;汉族民间舞;乡土文化;文化记忆
一、传统民间舞蹈乡土文化的特质
传统民间舞蹈的乡土文化是一种价值观念的表达,所表达的语义由语境决定,不同的语境表达的语义也不尽相同,有其共性也有其个性,共性体现在都具有文化的特质因子,个性则显露于形式之中。所以在分析传统民间舞蹈乡土文化特质的同时,以汉族民间舞为主要代表举例说明。
1.自然崇拜
原始人在缺乏科学知识的情况下,相信万物有灵,于是他们寄情于日月星辰、山川大地、动物植物,祈求去除灾荒、风调雨顺,祈福庇佑民众,这就是自然崇拜。他们认为灾难地降临,一定是神灵地惩罚,丰收则是神灵的恩赐。所以在从事“以天定论”的农业活动时,要有祭祀神灵环节,并以肢体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敬畏与虔诚,由此产生了舞蹈。所以说原始舞蹈作为传统民间舞蹈的雏形,自然崇拜俨然已是乡土文化的核心内容。
自然崇拜逐步衍生出图腾崇拜和原始宗教崇拜。图腾崇拜是早期氏族生活共同的标志,他们认为自身与图腾有着共同的祖先,在对氏族图腾进行保护的同时,定期举行一些祭祀仪式,让人们从动态的舞蹈仪式中获取对生命的认识。汉族是较为典型的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民族,人们取春节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迎接春天和春耕的到来。在春节期间不乏请神、迎神,祈求丰收的歌舞活动,具有代表性的龙舞、狮舞等一系列关于图腾崇拜的舞蹈也不同程度上被赋予神话意味,具有封建迷信色彩。现今的庙会,老人们跳的社火,都是此风的继承与发展,为乡土文化的传承建立了良好的发展氛围和环境,使之沿袭。
2.礼仪规范
《论语·八佾》记载,大夫季氏使用符合天子规范的八佾乐舞,孔子愤怒地说道“是可忍,孰不可忍”。在传统民间舞蹈中就是形成尊卑有序、长幼有秩、男女有别的“礼”之规矩。汉族秧歌,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舞蹈结构严谨、礼仪深重,特别是海阳秧歌,舞蹈仪式严格遵循“三进三出”、“三叩九拜”的原则,潜移默化间使人们学会尊重,养成良好的礼貌观念。近些年,乡土文化开始被认为是旧的、过时的、粗野的、浅陋的文化,实际上,我们每次提出寻求文化的根,它指的就是乡土文化。乡土文化是扎根在人类古老悠久的精神层中,是一切文化之母,是思想者的精神家园,是艺术工作者灵感的源泉。传统民间舞蹈深受乡土文化的影响,依附于乡土文化肥沃的土壤,发展壮大,走向世界舞台。
二、乡土文化中传统民间舞蹈的特点
融入乡土文化的传统民间舞蹈,带有其泥土的芬芳,总的来说具有地域性、群众性、娱乐性、生态文化性四大主要特点。
1.地域性
在中国目前拥有56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观念信仰,久而久之,就有了特点鲜明的文化行为和娱乐方式。汉族,我国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民族,由于生活在不同的地域空间,形成与当地文化紧密结合的舞蹈形式,种类繁多。在舞蹈的举手投足间,透露出浓郁的民族情感与地域情节。从这一角度看,传统民间舞蹈,在乡土的记忆中,犹如一面镜子,映射出地域文化发展的脉络。
2.群众性
民间舞蹈发生往往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是人们相互交流,情感达成共识并彼此信任的自然过程,即传统民间舞蹈的主体应该是广大农民群众组成的民间艺人队伍,在舞蹈中折射出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和生命的追求。当我们观看田野中群众性舞蹈活动时,总是有一股力量撼动着我们的内心,那就是生活在那片土地的人们对乡土真挚的热爱之情,相同的群体心理和社会意识在舞蹈活动中巩固,维系了群众自身愉悦和共同内聚的取向和权益。汉族舞蹈就是一种群众性很强的民间舞蹈,群众的集结为舞蹈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力量与动力。
3.娱乐性
传统民间舞蹈,大都来自于生活,舞蹈从内到外都渗透着田间地头的乡土气息。舞蹈以真实的生活题材为创作背景,场景化地再现了昨天、今天或明天的故事。另外,舞蹈多具有戏剧性。在表演中插入“小戏”的成分,戏剧化的模仿人物、事件,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一种娱乐形式,保留了民间舞蹈中最质朴的原貌。由于汉族人们长期受封建思想的禁锢,汉族民间舞多为农耕文化的产物,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舞蹈常是种植前、丰收后和喜庆节日的时令性活动,多为喜庆的秧歌、欢欣的鼓舞、红火的灯舞等等,人们在耕作的间隙情感由心而发,亦是自娱自乐,亦是活跃氛围,舞蹈不受时间和形式的禁锢,自然随意。
三、小结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工业文明逐渐取代农业劳动,经济增长和文化多元同样也充斥着传统民间舞的各个方面,尤其是以田野为中心的乡土文化的丧失,给传统民间舞以重大打击。把握民间舞的风格与精神应成为其发展的核心,传统民间舞中的乡土文化不可丢弃,现代社会更加需要的是质朴、朴素的舞蹈作品,传达其民族情感最为重要。这就要求民间舞蹈工作者真正地回到田野中去,抓住传统民间舞蹈的主要根基,再创深入人心的舞蹈佳作。
参考文献
[1] 吕艺生.《舞蹈学导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刘健,赵铁春.《身份、模态与话语—当代中国民间舞反思》[M].民族出版社.2015
[3]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4]王捷.《于乡土本色中谈民族民间舞之“原味”》[J].《舞蹈杂志》
[5]刘晓真.《身体记忆与流动的礼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6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