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

来源 :读书文摘(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se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效率。正确的学习态度对小学生来讲具有深刻的意义,尤其是小学数学的学习,它具有较高的逻辑性,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下学生具有一定的自觉性,设计到部分题目的运算过程还需要结合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形象的表达增加题目的理解力。另外,小学生不具有较强的自控力,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形成,因此需要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引导功能,使学生通过自我干预建立严谨的数学思维。
  关键词:数学思维;学习习惯;理解力]
  一年级学生处于学习征途的起点,对学习不具有完整的理解,进入一年级之前学生的学习习惯比较散漫,生活离不开大人的陪伴。在正式进入小学学习环境中,受性格影响,一年级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课堂反映,在数学课堂中以10以内的加减法为主,学生应该具有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更应该具有借助工具式的学习习惯。本文通过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目标,作出详细的计划。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小学一年级学生不具有学习意识,在升学之前具有较强的依赖性,突然离开贴心照顾的父母和学前幼师,会产生恐惧心理,对学习更是具有排斥感。在这种教学状态下,小学数学老师应该调整教学心态,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征建立相应的管理模式。可能一开始小学生会频繁的寻问老师,老师应该给与细心的讲解。先建立于学生之间的友谊,到后来的学习状态中,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学习,独立思考,积极配合学生的学习情绪,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干预。老师要锻炼走下讲台的教学意识,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积极发现学生的学习难处,在学生可以独立解决问题的情况下,积极给与鼓励,使学生具有数学的挖掘思维,建立良好的教学情感,缓解小学一年级学生对学习的紧张感。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显现进步。
  二、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增加数学理解能力
  小学一年级学生初次接触专业的学习模式,对数学学科没有相对的认识,数学思维处于空白期,但小学生具有思维灵活,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在数学学习中,涉及到10以内的加减运算法,老师首先要根据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课程思维转换,教学生灵活应用积木或者七巧板进行加减法的描述,通过实物数量的变化,锻炼一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顾名思义离不开数,只有数字具有变化性质,对数的学习才具有真正意义。老师可以提出疑问:“妈妈给了我八个苹果,让我送给小朋友们6个,剩下的留给自己,请问我还剩几个苹果?”根据题目,教学生用硬币或者小棒分别表示出8和6,通过观察小棒数量的减少,使学生的得出最终结论。要锻炼学生的这种动手能力,促进学习思维的形成。
  三、培养学生不耻下问的学子习惯
  经过长时间的教育经验证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存在性别方便的巨大差异,刚步入一年级的女生,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的不安情绪比男生强,对环境的接受度也较低。这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小学生的情绪较为敏感,而小学数学具有相对的严谨性,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错误和算数法则运用不正确的时候。收到情绪和性格影响,小学生即使遇到错误也不愿意表达出来,或者是因为不敢表达出来。针对这一现象,老师应该给与积极的鼓励,主动询问遇到的问题,并配合学生切实解决难题。在这基础上还需要适当的锻炼学生的发言习惯,数学思维始终具有独立性,锻炼发言习惯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数学学习的主角是自己,而非老师。通过这种学习模式开发学生的数学拓展能力。除此之外,发言的作用还可以锻炼学生性格,增加学生的自信度。
  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转化的意识
  数学学习应该具有网格式思维,它具有相当高的严谨性,试图举例说明:“奶奶家有许多树,其中有3棵种植不久的小树,有5棵大树,请问总有多少棵树?”试着求出奶奶家树的总量,并且用不同形式表示算数的结构。根据这道题引导学生结合纯数字运算方法,对应用题进行合理分析,得出3 5=8(棵)利用这个算式鼓励学生进行延伸思考,假设奶奶家有4棵果树,4棵柳树,在进行运算得出4 4=8(棵)这种运算方法具有拓展性,可以丰富学生的认知,并且鍛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数学,难免会遇到困难,应该积极给与鼓励,从学生的日常学习状态中,认真观察,主动找到学生的学习难处,对现有的题目进行突破教学。将加法与减法混合运用,锻炼学生的运算检验能力。比如上题的题目,教师在讲解此题目的基础上,将题目进行改动:“奶奶家总共有8棵树,其中果树有4棵,剩下的是柳树,求柳树有多少颗?”运用反向思维,引导学生的思维转化能力。
  小学一年级的数学学习应该具有一定的规范性,教育学生具有动手能力的同时,应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一个人成功的秘诀。小学一年级学生处于思维能动性较弱的时刻,在未形成数学学习概念的基础上,应该积极配合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具有独自思考的学习习惯,促进学习态度的养成,借助现有的教学材料,结合学生额定思维模式,进行针对性教学。在此基础上要培养学生积极发言的学习理念,如此才能是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有重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黎秀莲,梁素芳.好习惯、好人生——浅谈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9):00093-00094.
  [2]孙雅婷.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开始——浅谈一年级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J].华夏教师,2017(21):39-39.
  [3]陈利.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从一年级数学教学谈儿童的思考习惯养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0(04):25.
  [4]黄金霞.浅谈如何培养一年级的数学学习习惯[J].读写算:教师版,2016(41):266-266.
其他文献
摘 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是教学活动的一种形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悬念设置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为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儿童好奇
本文对40例脑瘫患儿的体格发育状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脑瘫患儿的体重、身高、及体重身高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正常同龄同性别对照组,且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脑瘫患儿的体格发育明显落
新生儿黄疽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一种症状,是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的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巩膜及粘膜黄染的症状。新生儿黄疽分生理性与病理性黄疽。新生儿黄疽特别
摘要:目的:总结临床护理路径在胆囊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护理体会。方法:对应用传统护理模式指导的胆囊切除术患者(对照组)与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指导的胆囊切除术患者(实验组)各65例。在患者相关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对医护工作质量满意度、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护理质量满意度、住院时间等三方面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方法是优于传统
[摘 要: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在于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习技能。但目前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练习时没有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只是单纯根据教学大纲步骤设计,以致于练习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甚至还会让学生对数学练习产生抗拒和厌烦心理。对此,本文则从采取分层设计、活用信息技术以及贴近现实生活等分析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策略,也使数学练习更具有开放性和趣味性,最大满足满足教学和学生需求。  关键词
[摘 要:數学课中,我们强调导入的重要性,巧妙的设计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而课程的结束,我们有时会忽略,草草结尾。如果说导入是成功教学的起始点,那么课末的归纳和小结,如果我们运用得当,会是画龙点睛之笔。有经验的老师常常会有效地对课堂进行小结,用精心的小结与归纳对课堂完美结束。不仅让学生有完整的系统性认识,还能点出课堂的要点,这对学生的学习非常有好处。  关键词:兴趣;归纳
[摘 要:新课标校的英语教学应该是五彩斑斓的,蕴涵着无穷生命力的动态教学。教师应该立足于动态的教学方针,运用动态的教学策略,特别是相对民族山区学生,更应该使死板枯燥的英语课堂转变为师生交流动态化、教学内容动态化、小组合作学习动态化和评价方式动态化的模式,从而让我们的民族山区的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因为动态而精彩,达到构建开放和谐、动态生成的英语课堂。  关键词:民族山区;动态;教学模式]  一、引言  
《无字》是张洁用生命书写的一部力作,在她的整个创作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标志着她在个人生命经验写作方面达到了一个顶峰和极限,然而,迄今为止,学界对这部作品尚无系统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