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让学生“动”起来,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创设一系列的活动,给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多重感官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优化学生学习环节。通过课堂引入生活化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动脑能力;设计操作性活动,让学生融入课堂,高效学习,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问题,进行交流沟通,更好地掌握知识;还可以设计观察性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体验成功的快乐。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学习应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让数学课堂焕发活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焕发活力
引言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主动学习,就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创设出别出心裁又符合学情的情境,就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望。“一节数学课设计得再好,教师讲得再精彩,如果学生不能真正地参与其中,那也不能让课堂焕发活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才能让数学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呢?
一、善于创设生活情境,指引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数学来源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理解和感受数学知识,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例如,教学“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出示多个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为学生创设“比较分类”的问题情境,巩固和加深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为顺利过渡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教学打下基础。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这一教学环节的设置,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二、拓展数学活动,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促进对数学的理解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操作,用多种感官去感知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变化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思维和想象最为活跃,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能够更好地促进对数学的理解。
例如,在推导梯形面积公式教学中,先提出:“能不能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能转化成什么图形?”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画一画、拼一拼、折一折、剪一剪。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方法多样化。学生的转化方法主要有:
1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把一个梯形转化成一个三角形。
3把一个梯形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把一个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
接着提出:“转化成的图形与原梯形有什么联系?怎样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或结论,展示想到的推导方法。为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如何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操作讲一讲推导过程: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在操作、观察、分析、讨论、概括、归纳的数学活动中,学生亲历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說促思,开启思维的“闸门”,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三、通过课堂练习,促进学有余力学生的发展
课堂上,学生只有通过充分、有效的练习来巩固新知,教师通过课堂练习反馈来查漏补缺,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根据学生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设计一定量的基本练习,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设计一些综合性、变式习题,拓展学生思路,促进知识向技能、智能方面转化,促进学有余力学生的发展。合理设计开放题,拓展学生知识面,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探究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例如,画一个周长是24厘米的长方形;故事书每本8元,文艺书每本10元,漫画书每本12元,我们有240元钱,可以怎样买书?还可以设计“闯关机制”或“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好胜心。“闯关机制”:可以依照序号从小到大依次增加题目难度,刚开始的题目可以简单一些。“奖励机制”:可以根据学生进步的快慢,或者成绩的高低,给予不同学习用品的奖励。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求胜心理,锻炼了学生思考能力,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个良好,有效的情境不仅能让学生明确课堂学习目标,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内驱力,让学生学习真正成为满足自我求知需要的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愿意且乐意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去,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
结束语
综上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体验数学就在生活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精心设计练习,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让数学课堂焕发活力。
参考文献:
[1]孙志宏.让小学数学课堂焕发“活”力[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5(08):71-72.
[2]王晓琴.让小学数学课堂焕发活力的策略[A].四川省科教创客研究会、四川科幻世界杂志社有限公司.2020科教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四川省科教创客研究会、四川科幻世界杂志社有限公司:四川省科教创客研究会.2020:2.
[3]段育鸿.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焕发小学数学课堂活力[J].新课程(上).2019.(04):95.
[4]郭秀芳.怎样让小学数学课堂焕发探究活力[J].读写算.2018.(01):144.
许昌市南关村小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焕发活力
引言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主动学习,就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创设出别出心裁又符合学情的情境,就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望。“一节数学课设计得再好,教师讲得再精彩,如果学生不能真正地参与其中,那也不能让课堂焕发活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才能让数学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呢?
一、善于创设生活情境,指引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数学来源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理解和感受数学知识,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例如,教学“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出示多个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为学生创设“比较分类”的问题情境,巩固和加深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为顺利过渡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教学打下基础。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这一教学环节的设置,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二、拓展数学活动,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促进对数学的理解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操作,用多种感官去感知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变化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思维和想象最为活跃,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能够更好地促进对数学的理解。
例如,在推导梯形面积公式教学中,先提出:“能不能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能转化成什么图形?”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画一画、拼一拼、折一折、剪一剪。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方法多样化。学生的转化方法主要有:
1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把一个梯形转化成一个三角形。
3把一个梯形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把一个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
接着提出:“转化成的图形与原梯形有什么联系?怎样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或结论,展示想到的推导方法。为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如何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操作讲一讲推导过程: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在操作、观察、分析、讨论、概括、归纳的数学活动中,学生亲历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說促思,开启思维的“闸门”,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三、通过课堂练习,促进学有余力学生的发展
课堂上,学生只有通过充分、有效的练习来巩固新知,教师通过课堂练习反馈来查漏补缺,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根据学生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设计一定量的基本练习,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设计一些综合性、变式习题,拓展学生思路,促进知识向技能、智能方面转化,促进学有余力学生的发展。合理设计开放题,拓展学生知识面,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探究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例如,画一个周长是24厘米的长方形;故事书每本8元,文艺书每本10元,漫画书每本12元,我们有240元钱,可以怎样买书?还可以设计“闯关机制”或“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好胜心。“闯关机制”:可以依照序号从小到大依次增加题目难度,刚开始的题目可以简单一些。“奖励机制”:可以根据学生进步的快慢,或者成绩的高低,给予不同学习用品的奖励。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求胜心理,锻炼了学生思考能力,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个良好,有效的情境不仅能让学生明确课堂学习目标,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内驱力,让学生学习真正成为满足自我求知需要的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愿意且乐意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去,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
结束语
综上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体验数学就在生活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精心设计练习,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让数学课堂焕发活力。
参考文献:
[1]孙志宏.让小学数学课堂焕发“活”力[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5(08):71-72.
[2]王晓琴.让小学数学课堂焕发活力的策略[A].四川省科教创客研究会、四川科幻世界杂志社有限公司.2020科教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四川省科教创客研究会、四川科幻世界杂志社有限公司:四川省科教创客研究会.2020:2.
[3]段育鸿.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焕发小学数学课堂活力[J].新课程(上).2019.(04):95.
[4]郭秀芳.怎样让小学数学课堂焕发探究活力[J].读写算.2018.(01):144.
许昌市南关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