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九九四年九月,我中师毕业回到我的母校——新洲中学。
在沉闷的车厢里摇了一夜,看着窗外的月亮隐没在了山那头,山岭子由陌生渐渐熟悉。我抑制住内心的感伤,心情有些失落,又有些期待,不安地等着明天到来。隐约的睡梦中,又回到亮着五彩霓虹灯的闹市……年少轻狂,年轻的我们有着不可一世的理想。我的理想是繁华都市,职场人生,打拼出自己的天下。不是这样的破旧山村。可我明白,我已经离开那个师范三年给我温暖和磨炼的城市。
我们家是大家人口,父亲兄妹八个,几个叔叔和姑姑都是一名教师,且都小有成绩,父亲也要我走上讲台,毕业那段时间,几乎是天天吼叫着要求我接替他们的职业。从我记事时起,一年四季我的家里总有人进进出出,我的耳朵里总能冒进一些词汇,他们的生活,他们的事业……我看来有炫耀的痕迹。可父亲总能越听越是神采飞扬,好像那些成功都是他的。父亲想让我继续他们桃李满天下的荣耀。我无奈,带着简单的行李,来到我曾经生活的地方---新洲中学。打量着熟悉的校园,这里的一草一木,还有众多熟识的面孔,心中有种说不出来的一滋味。学校建在半山腰上,像被群山拥抱的孩子。站在学校门口,可以俯视山下的小河、渡口、村落、农田,可以眺望远处的群山,天边的云朵,这景色让人不禁联想起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茶峒。露水滴在手心,凉丝丝的,清晨清新的空气,让人从心底感到舒爽。雾霭中的山村隐隐现现,几户农家散落在公路两侧,碧绿的秋畦一块连着一块,远看像棋局。
老校长两鬓斑白,脸色黝黑,看我的眼神像老猫打量着爪下肥硕的老鼠,闪闪发亮。用老校长的话说,初一年级的孩子就像樱桃树,“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功夫花不开”,但种好樱桃树,就能年年有花开了,这些孩子在新的环境里打好基础非常重要,几乎要决定到初三的中考成绩。我明白,老校长对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学生娃还是很重视的。我被分到初一(二)班,成为六十四个孩子的数学老师和班主任。即使时间已经过了十几年,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一天。第一次走上三尺讲台,走进教室的那一刻,我的心情是复杂的,放电影似的,大脑里飞速地闪过一幅幅画面,这些年来一直被淡忘的许多记忆,此时却仿佛缺水的鱼儿一般,纷纷跃出记忆的水面……几年前,初一,也是这间教室,轻轻一瞥,就找出了曾经我的桌子。教室的布置,没有太大的改变,只是那些教过我的老师们,很多都已离开。这些课桌前昔日满坐的是我的同学,如今换成这些青春的面孔,有着简单明快笑容的孩子们,对着我微笑,用他们特有的方式欢迎新老师。也许是年龄相仿,更容易沟通,也许是能够带给他们来自外界的新生事物,学生们都喜欢年轻的老师。这让我在第一次面对他们的时候,少了很多压力。走上讲台,深深一个呼吸,微笑,用轻松的语气自我介绍。先用习惯的普通话,再用方言。我看到孩子们的眼睛里流动着惊喜。后来在周记中他们告诉我,说我的笑容很温暖。
农村的孩子,黑黑的面孔,怯怯的神情,和色彩黯淡的陈旧衣服。他们有着年轻单纯的面孔和清澈的眼神,和我上学的那个城市的孩子一样。窗外,是九月明亮的阳光和白杨挺拔的枝干,为教室的窗台投下斑驳倒影。我的眼睛有些涩。
和孩子们接触很顺利,他们学习很认真,这是我后来坚持下来当教师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惊奇地发现,这份工作,并不如我想象中枯燥。我很快适应了工作,适应了远离城市灯火的生活。我的班级,六十四个孩子,他们是一群平凡的农村孩子,有着和我一样的理想。时间长了,和他们渐渐熟悉,他们的性格源自这片厚重的土地,传承自他们的父辈,纯朴憨厚,踏实认真。他们身上也有着各自的缺点,有一些让我这个没有教学经验、年龄也比他们大不了多少的班主任头疼不已!
农村的孩子,又正是青春叛逆的阶段。男女之间界限分明,男生若不能时常表现表现自己的“大男子主义”,对着女生吼一吼,凶一凶,和女生之间哪怕态度和善一些多几句对话,就会被班上另一些孩子划出男生的势力范围。这让班上总是时不时闹一出“鸡飞狗跳”,女孩子们集体哭泣着找我投诉。时间久了,发生的事件多了,我每次找到闹事的男孩子们批评一顿,这些男孩子低头认错,过不了几天,依然如故。这是他们受周围环境影响下的心性。
一天,班长跑来找我,班上又闹起来了。上课时间到了,我没有带书,空手走进教室。台下一片片狐疑,满是忐忑的面孔。我微笑:“同学们学过《船长》这篇课文没有?”
“学过——”,他们回答的声音很齐整宏亮。
“那么大家是否还记得文中哈尔威船长说过的一句话,‘哪个男人走在女人前面,你就用手枪打死他!’”台下,有极少的声音应和我。我给他们讲母亲们怀胎十月生下孩子哺育孩子的艰辛,才有今天健康的我们,能相聚坐在教室学习知识;给他们讲铁娘子撒切尔夫人,讲我大学选修的一门课程,绅士礼仪……我让自己的语气尽量显得语重心长,告诉他们,现在社会上女性们要工作,还要照顾家庭,就像他们的母亲一样辛劳。讲这些非课本的“闲杂”知识的时候,班上安静的出奇,尽管有些东西讲出来他们都是一知半解,有些东西也可能是他们第一次从我口中听说到。没有人捣乱,也许这不同于课本上枯燥的内容,也许,他们心里早已明白许多事物,只是行动上不愿有人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罢了。
他们的表现,我很满意。转过身,工工整整地在黑板上写一个“鱼”字,再写一个“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节课,也许有些短,讲不了什么东西。短短四十五分钟,也不可能为他们树立起怎样正确的人生观。但我要为他们日渐成熟的性格里埋下一颗爱的种子,在大家共同浇灌下,早晚会生根发芽的。
我召集班上所有女生开班会,要求她们以冷静态度对待所有人和事,用沉着大气和优异成绩让男生们转变态度。农村的女孩子性格乖巧,处理事情和学习都踏实认真。果然,班上安静了许多,偶有类似的小事,也都能在我的“暗箱操作”下,班长的出面调停中逐渐淡然下去。喧闹少了,学习的氛围也变浓厚了。
在外工作的同学们仍然时常在深夜给我打电话,电话那头,有嘈杂的声响,属于都市的喧闹。我发现自己对半夜的暄闹有些不适和厌倦了。不久之后,学校运动会召开。热闹喧嚣的运动场,把一个班级团结成了整体。这里,是一个竞争的场地,只有对成功的争夺者,只有每个班每个集体,在激烈的氛围中大家第一次这样融洽地把自己置入集体。成功的例子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伤痛也每天都有发生。一些小伤我们不担心,农村的孩子不矫情,擦伤扭伤,有学生回家带来草药,贴上,不痛不痒的很快就好了。就如时间,不见流动,却一天又一天地过了。
就像现在,勿勿几个转身,已送走好几届的学生。十几年的时间过去了,我再不是那个年少轻狂血气方刚等待某一天重回城市的懵懂青年。闲暇时候,拿起孩子们的毕业合影照片看看,只觉心里满满当当。我的学生们,走进县中,走进省里的大学,走进北京……比赛似的,一个比一个走的远,一个比一个有出息。而我,在这个宁静的山村里,为他们的快乐而开心,为他们的成功而欣慰,一如当年我的父辈们。
这些都已是历史了,现在回想起来,依旧有些无奈残留在朐口,萦于脑际。那些和我朝夕相伴的孩子们,却又一届又一届地离开我。每送走一批熟悉的面孔,心里都像堵块石头,好长时间不能适应。我盼望着他们成长,又不舍他们离开。再接受新的班级,新的年轻面孔,第一节课到班上,工工整整地在黑板上写一个“鱼”字,再写一个“渔”字……初到新中的那一幕就好像发生在昨天,那么近却又那么远。只有他们毕业送给我的纪念,装了整整几个纸箱,还有他们给我的留言:“老师,你就像艄工,为我们辛苦摆渡。我们越走越远,你却在远地周旋。”看着他们,就像我的孩子,走到哪里,都有爱这样一条线紧紧联系着我们,这种爱——师生。
(作者通联:442300湖北省竹溪县延坝中学)
在沉闷的车厢里摇了一夜,看着窗外的月亮隐没在了山那头,山岭子由陌生渐渐熟悉。我抑制住内心的感伤,心情有些失落,又有些期待,不安地等着明天到来。隐约的睡梦中,又回到亮着五彩霓虹灯的闹市……年少轻狂,年轻的我们有着不可一世的理想。我的理想是繁华都市,职场人生,打拼出自己的天下。不是这样的破旧山村。可我明白,我已经离开那个师范三年给我温暖和磨炼的城市。
我们家是大家人口,父亲兄妹八个,几个叔叔和姑姑都是一名教师,且都小有成绩,父亲也要我走上讲台,毕业那段时间,几乎是天天吼叫着要求我接替他们的职业。从我记事时起,一年四季我的家里总有人进进出出,我的耳朵里总能冒进一些词汇,他们的生活,他们的事业……我看来有炫耀的痕迹。可父亲总能越听越是神采飞扬,好像那些成功都是他的。父亲想让我继续他们桃李满天下的荣耀。我无奈,带着简单的行李,来到我曾经生活的地方---新洲中学。打量着熟悉的校园,这里的一草一木,还有众多熟识的面孔,心中有种说不出来的一滋味。学校建在半山腰上,像被群山拥抱的孩子。站在学校门口,可以俯视山下的小河、渡口、村落、农田,可以眺望远处的群山,天边的云朵,这景色让人不禁联想起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茶峒。露水滴在手心,凉丝丝的,清晨清新的空气,让人从心底感到舒爽。雾霭中的山村隐隐现现,几户农家散落在公路两侧,碧绿的秋畦一块连着一块,远看像棋局。
老校长两鬓斑白,脸色黝黑,看我的眼神像老猫打量着爪下肥硕的老鼠,闪闪发亮。用老校长的话说,初一年级的孩子就像樱桃树,“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功夫花不开”,但种好樱桃树,就能年年有花开了,这些孩子在新的环境里打好基础非常重要,几乎要决定到初三的中考成绩。我明白,老校长对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学生娃还是很重视的。我被分到初一(二)班,成为六十四个孩子的数学老师和班主任。即使时间已经过了十几年,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一天。第一次走上三尺讲台,走进教室的那一刻,我的心情是复杂的,放电影似的,大脑里飞速地闪过一幅幅画面,这些年来一直被淡忘的许多记忆,此时却仿佛缺水的鱼儿一般,纷纷跃出记忆的水面……几年前,初一,也是这间教室,轻轻一瞥,就找出了曾经我的桌子。教室的布置,没有太大的改变,只是那些教过我的老师们,很多都已离开。这些课桌前昔日满坐的是我的同学,如今换成这些青春的面孔,有着简单明快笑容的孩子们,对着我微笑,用他们特有的方式欢迎新老师。也许是年龄相仿,更容易沟通,也许是能够带给他们来自外界的新生事物,学生们都喜欢年轻的老师。这让我在第一次面对他们的时候,少了很多压力。走上讲台,深深一个呼吸,微笑,用轻松的语气自我介绍。先用习惯的普通话,再用方言。我看到孩子们的眼睛里流动着惊喜。后来在周记中他们告诉我,说我的笑容很温暖。
农村的孩子,黑黑的面孔,怯怯的神情,和色彩黯淡的陈旧衣服。他们有着年轻单纯的面孔和清澈的眼神,和我上学的那个城市的孩子一样。窗外,是九月明亮的阳光和白杨挺拔的枝干,为教室的窗台投下斑驳倒影。我的眼睛有些涩。
和孩子们接触很顺利,他们学习很认真,这是我后来坚持下来当教师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惊奇地发现,这份工作,并不如我想象中枯燥。我很快适应了工作,适应了远离城市灯火的生活。我的班级,六十四个孩子,他们是一群平凡的农村孩子,有着和我一样的理想。时间长了,和他们渐渐熟悉,他们的性格源自这片厚重的土地,传承自他们的父辈,纯朴憨厚,踏实认真。他们身上也有着各自的缺点,有一些让我这个没有教学经验、年龄也比他们大不了多少的班主任头疼不已!
农村的孩子,又正是青春叛逆的阶段。男女之间界限分明,男生若不能时常表现表现自己的“大男子主义”,对着女生吼一吼,凶一凶,和女生之间哪怕态度和善一些多几句对话,就会被班上另一些孩子划出男生的势力范围。这让班上总是时不时闹一出“鸡飞狗跳”,女孩子们集体哭泣着找我投诉。时间久了,发生的事件多了,我每次找到闹事的男孩子们批评一顿,这些男孩子低头认错,过不了几天,依然如故。这是他们受周围环境影响下的心性。
一天,班长跑来找我,班上又闹起来了。上课时间到了,我没有带书,空手走进教室。台下一片片狐疑,满是忐忑的面孔。我微笑:“同学们学过《船长》这篇课文没有?”
“学过——”,他们回答的声音很齐整宏亮。
“那么大家是否还记得文中哈尔威船长说过的一句话,‘哪个男人走在女人前面,你就用手枪打死他!’”台下,有极少的声音应和我。我给他们讲母亲们怀胎十月生下孩子哺育孩子的艰辛,才有今天健康的我们,能相聚坐在教室学习知识;给他们讲铁娘子撒切尔夫人,讲我大学选修的一门课程,绅士礼仪……我让自己的语气尽量显得语重心长,告诉他们,现在社会上女性们要工作,还要照顾家庭,就像他们的母亲一样辛劳。讲这些非课本的“闲杂”知识的时候,班上安静的出奇,尽管有些东西讲出来他们都是一知半解,有些东西也可能是他们第一次从我口中听说到。没有人捣乱,也许这不同于课本上枯燥的内容,也许,他们心里早已明白许多事物,只是行动上不愿有人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罢了。
他们的表现,我很满意。转过身,工工整整地在黑板上写一个“鱼”字,再写一个“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节课,也许有些短,讲不了什么东西。短短四十五分钟,也不可能为他们树立起怎样正确的人生观。但我要为他们日渐成熟的性格里埋下一颗爱的种子,在大家共同浇灌下,早晚会生根发芽的。
我召集班上所有女生开班会,要求她们以冷静态度对待所有人和事,用沉着大气和优异成绩让男生们转变态度。农村的女孩子性格乖巧,处理事情和学习都踏实认真。果然,班上安静了许多,偶有类似的小事,也都能在我的“暗箱操作”下,班长的出面调停中逐渐淡然下去。喧闹少了,学习的氛围也变浓厚了。
在外工作的同学们仍然时常在深夜给我打电话,电话那头,有嘈杂的声响,属于都市的喧闹。我发现自己对半夜的暄闹有些不适和厌倦了。不久之后,学校运动会召开。热闹喧嚣的运动场,把一个班级团结成了整体。这里,是一个竞争的场地,只有对成功的争夺者,只有每个班每个集体,在激烈的氛围中大家第一次这样融洽地把自己置入集体。成功的例子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伤痛也每天都有发生。一些小伤我们不担心,农村的孩子不矫情,擦伤扭伤,有学生回家带来草药,贴上,不痛不痒的很快就好了。就如时间,不见流动,却一天又一天地过了。
就像现在,勿勿几个转身,已送走好几届的学生。十几年的时间过去了,我再不是那个年少轻狂血气方刚等待某一天重回城市的懵懂青年。闲暇时候,拿起孩子们的毕业合影照片看看,只觉心里满满当当。我的学生们,走进县中,走进省里的大学,走进北京……比赛似的,一个比一个走的远,一个比一个有出息。而我,在这个宁静的山村里,为他们的快乐而开心,为他们的成功而欣慰,一如当年我的父辈们。
这些都已是历史了,现在回想起来,依旧有些无奈残留在朐口,萦于脑际。那些和我朝夕相伴的孩子们,却又一届又一届地离开我。每送走一批熟悉的面孔,心里都像堵块石头,好长时间不能适应。我盼望着他们成长,又不舍他们离开。再接受新的班级,新的年轻面孔,第一节课到班上,工工整整地在黑板上写一个“鱼”字,再写一个“渔”字……初到新中的那一幕就好像发生在昨天,那么近却又那么远。只有他们毕业送给我的纪念,装了整整几个纸箱,还有他们给我的留言:“老师,你就像艄工,为我们辛苦摆渡。我们越走越远,你却在远地周旋。”看着他们,就像我的孩子,走到哪里,都有爱这样一条线紧紧联系着我们,这种爱——师生。
(作者通联:442300湖北省竹溪县延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