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英的诗(组诗)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yaodefei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军的拐杖与一座城市
  这座城市同时有两个季节
  树荫下是秋天
  无遮的地方是炎夏
  最凉爽处名叫“将军林”
  据说当年一位筑路将军
  四顾茫茫,将拐杖就地一插
  以此为中心形成居民点
  几十年繁殖成一座城市
  将军早已去远,去寻找
  筑路时遭雪崩掩埋的部下
  他说他们太孤单,太冷了
  我缅怀将军,想看看他那拐杖
  但在博物馆没有找到,遗憾
  如今城市小有名气
  几乎样样俱全,应有尽有
  最抢眼的是冬虫夏草专卖店
  还有炼油厂和街心花园
  宾馆饭店已跃上星级。当然
  也有发廊和“洗足中心”……
  有些是将军当初预料到的
  有的他老人家未曾想到
  时光总喜欢抢在思路前面
  城市有如磁铁
  吸引四方人们纷至沓来
  正如有了庙就不愁没有香火
  但后来者已很少有人知道
  延 安
  宝塔山登高一望:好大雪
  覆盖西安、北平、南京、重庆
  但当暖阳在杨家岭东山升起
  雪融后清晰地分出红绿灰黄
  穿草鞋的人转了大半个中国
  终在中国贫瘠的一方土地落脚
  选择是由于天时、地利、人和
  人据地而起,地因人生辉
  窑洞窗前移动着的一支毛笔
  促成中国现实与未来精彩对话
  炊事班屋顶上的炊烟袅袅
  与新华广播电台的天线
  并立十四年
  延河水蒸熟的陕北小米
  把革命养足了,然后东渡黄河
  去收获一九四八、一九四九年。船头
  解开白头巾,扬成鼓荡的风帆
  井冈山
  八百里井冈,湘赣之脊
  抢占制高点,如千里坐骑
  用汉阳造和梭镖挑破阴霾
  哨口叉开五指,叩响先机
  黄洋界也是自古一条路
  我先登则生,敌后上则死
  仅有的迫击炮如报晓金鸡
  一声长鸣,从此转换世纪
  朱德的扁担与红米亲和
  檞树下轻风吸吮汗珠的气息
  首长和士兵肩上都有负重的印记
  作为临时肩章,不需由谁设计
  毛泽东的“读书石”立地很稳
  “军事原则”孕育在战斗间隙
  革命者的饥馑不仅是急需粮食
  粗糙的书页,闪亮的文字
  更令人奋起
  向赣南去!开阔视野
  铁流指向红壤广袤千里
  抢占制高点不是为“占山为王”
  以井冈巨石为子
  摆开了全国棋局
  战友睡在三八线上
  战友睡在三八线上
  也就是他倒卧的地方
  没有墓碑,更没有碑文
  不,碑文记在我心里
  “刘新元,班长,二十一岁
  籍贯:山东半岛某县”
  记忆比碑文更隽永
  再猛烈的风雨也不能洗去
  战友睡在三八线上
  浴血的时光不会被冲淡
  当时第五次战役正近尾声
  部队完成任务即将撤离
  副排长自请担任掩护
  “不。”他拒绝了
  “我命令你们全撤!”
  他将生机留给全排余下的战友
  而将炸药包赏给群丑——
  喊声之后是雷声
  战友睡在三八线上
  好久,六十年的长眠
  不,昨夜他在我梦中出现
  原来他一直在醒着——
  生命仍在博物馆中追授的
  勋章上闪光
  他也从未闭上眼睛
  日夜注视敏感地带的风云变幻
  双目:一是太阳,一是月亮
  南昌起义
  不能再等待
  不能等待屠刀扼殺中国生机
  在一个古称豫章的地方
  几个令时光难忘的面影闪过
  他们无心考虑个人前程
  只想在间不容发的十万火急中挺肩将欲断的栋梁担起
  以“八一”去回击“四一二” 对一百天的喋血做出回应
  是真战士,站过来
  站在镰刀与锤头下面
  以首义的枪声
  再一次向党宣誓
  江南雨季的闷雷
  没有窒息幼年的党
  几天后武汉的“八七会议”
  代表们踏着晃动的木质楼梯
  从小窗望着江南
  船,还在浪中穿行
  这时刻
  一些忧心忡忡的国人
  暂时还不知中国发生了什么
  但中国最大的刽子手明白——偏偏有那么些特殊分子
  没有被血腥的空气熏昏
  只是他未必意识到
  红白两军已摆开决战态势
  就从这天
  开始!
  以遵义为节点
  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九三五年一月,正是
  长征途中第一个春天开始
  人们在遵义的一幢小楼里
  选择中国革命未来的命运
  遵义恰是承前启后的节点
  标志已走过的与下一步如何走
  以此为基点,该结束的
  要断然结束
  ——结束那条走不通的死胡同
  该开启的尽快开启,智者
  不仅在地图上
  更在希望的激流中导航
  时间的每时每段都不是平均数
  在遵义会议紧张进行的时段
  每分钟都是用特殊材料所打造
  入夜,星月都一扫多日的愁云
  有人回忆,毛泽东在下楼时
  曾对机要科的负责人说:
  遵义这个名字好
  我们奋斗,就是要遵人间大义
  据说,上世纪三十年代
  遵义街道红绿灯尚未设置
  但遵义会议提早为中国革命
  开启了通向胜利的绿灯
  石 英:人民日报社编审,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诗歌学会理事,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专家。
其他文献
雪下得很猛,密实的雪花在眼前打了一堵墙,把所有的东西都遮挡住了,头顶的天和雄浑的山,什么都看不见了。  俩人走着,他舅走在前头,小飞跟在后头,小飞身上背着他爹。  一路上俩人换着背,那时候他们身上还剩下点儿残存的力气,加上心急,便不管不顾地走,无奈山深林密路远,走到后来身上那点儿残存的力气用完了,他们便再也走不动了。  “舅呀,我背不动了。”走在后头的小飞唧唧哝哝地说,声音是哭的腔调,反倒被他粗重
期刊
马树声:1963年12月出生于河南林州市。现任河南能源公司义马煤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会计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青海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职工书法家协会理事,三门峡市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省部级书法展览并获奖。  作品在韩国展出并被韩国总统金泳三收藏。先后组织了三届“义海杯”全国书画大奖赛。  被中國书协评为“书法进万家”先
期刊
昨天晚上天气预报说明天白天有大雨,要人们做好防洪准备。  山坡上的梯田里,人们拿着各种工具忙着农活儿,不时地仰起头看天。天一直阴着,不知道会不会下雨。人们生气地说,地都干得冒烟儿了,还他妈的防洪呢,快点儿下雨吧,大大地下一场大雨吧。那些人,都是挺生气的样子。那些人生气,是因为再不下雨,庄稼可能就旱死了。  那些人不是农民,是晋北矿农副业队的人。他们中间有退休矿工,有在矿井下负伤后坐工伤的矿工,有家
期刊
步出母亲的怀抱  阳光,是呈现于我眸中的  第一幅图画  阳光,你孕育了我幼小的生命  又在你无微不至的爱抚中  我拔节升起  阳光,你激起了我人生的渴望  唤醒了我体内爱的冲动  在贫病交加的日子里  阳光,你始终如一的笑靥  成了我唯一的安慰  攀登高峰,期盼与你无限亲近  期待与你敞开胸襟畅谈  从你宽厚仁爱的脸上  我读出了无比的信赖和真诚  举起手臂,紧握住太阳  如同紧握我自己的生命 
期刊
宋洪昌:1942年生于山東兖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结业。现为中国煤矿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研究会会员,原山东《鲁煤医刊》常务副主编、华北煤炭医学院兼职副教授、山东兖矿集团圣地书画院常务副院长。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省、地市及区域书画大展并获奖。
期刊
一  太阳的嘴唇刚舔红东方,运河岸林里的麻雀呀黄鹂呀画眉呀还有说不上名字的小鸟儿,就急不可耐地旋风似的飞到了运河前的小前庄,落在村里的树上,跟麻雀们会合,使劲地在嫩叶丛中叫春,叫着叫着就产生了爱情,在嫩叶丛里幸福地交配,唱出了婉转的情歌。  几棵杨树上的鸟儿只顾叫春忙乎爱情了,却没看见有个小媳妇靠在堂屋门里,咬着手指头在羡慕地偷看呢。小媳妇叫大梅。鸟儿把春天叫来了,也把她叫得心慌意乱,听到了院子外
期刊
一  仔细打量鄱阳湖,它与一只手掌是那么完美契合:它的五条江河,就像五根手指伸展在江西大地;它的主湖体,就是掌部,汇集着五指输送来的水;它的入江水道,就是手腕,通过湖口将湖水输送入长江。  每当春夏之交,连绵雨季,水位节节攀升,湖面迅猛扩展,立时有烟波浩荡之感,那些波诡浪谲的水澜就是鄱阳湖的掌纹;即便冬季,湖水急流勇退后,洲滩尽情裸露,一道道蜿蜒的水流,枯藤般雕刻在鄱阳湖的巨掌中,形成与众不同的掌
期刊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习近平  引自(2015年11月27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引 言  自古以来,天镇县南河堡一带的农民,
期刊
空  原来是满的  偶尔空出一两个  又被迅速填上  只是那年井下瓦斯爆炸  几十个更衣箱  空出了好久后  才重新又被认领  这一次不一样了,这一次  更衣室空空荡荡,我真不相信难道是进入荒郊野外了  一个个打开的柜门  真的像一块块墓碑  不景气的煤矿企业,一转型  就一下子转移了  那么多矿工兄弟的使命  拉煤车漏下的炭  拉煤车喘息着  漏下了一粒粒炭  但已没人捡拾了  只有揚子还在低头
期刊
通读黄树芳的新著《往事札记》,敬佩之余,我想来想去,想用两句话来概括我的阅读感受:满树芳华情未尽,且看黄花晚节香。  回忆起来,我和黄树芳相识已经三十多年了。一九八三年夏天,煤炭工业部在大同矿务局安排开展了一个中学生夏令营活动,活动由副部长张超带队,参加活动的除了北京的几十名中学生,还邀请了萧军、娄师白、许麟庐、柳倩、韩少华、陈建功等诸多作家、画家和书法家,与大同的作者交流。那是《中国煤炭报》正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