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长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zha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几天,回老家办事,在街上遇见小学班长曹文标的二嫂,我跟她打招呼,顺便了解她小叔子的近况,从中略知一二。那一刻起,曹文标的身影,在我大脑隐隐约约地出现。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学班长,我对他的记忆是那么的深刻。
  他是我小学四年级的同学,比我大几岁。他家在新罗村高屋坑自然村,山高路远,偏僻闭塞。门口就是山,山上到处是竹林、杉木和松树。田都在山沟里,东一丘,西一丘,零零散散,村里人只能靠耕田谋生,日子过得很艰辛。父亲早逝,家庭贫困,曹文标入学比较晚。他当了一学期的班长。小时候同学很多,大部分记不住名字了,有的甚至路上碰见了,也认不出对方是曾经的小学同学。偏偏这个曹文标,我牢牢记住了。
  不是因为他有出息,当了官,或赚了钱。恰恰相反,他没做官,也没赚到钱,甚至他三十六岁才结婚,定婚时讲聘金,差几百元,差一点放弃,最后,还是咬咬牙,把老婆娶回来了。婚后生了两个孩子,大女儿幼师刚毕业,在深圳打工。儿子今年高考分数刚上本一录取线,填报一所私立大学,算下来,培养儿子到大学毕业,又得多花费几万元。他已经六十三岁了,还要打工挣钱培养儿子。
  高屋坑离乡镇所在地二十多华里,且是在高山密林中。从乡镇通往新罗村是一条机耕路,新罗村到高屋坑自然村,有六华里左右,则是坑坑洼洼的土路。高屋坑只有小学三年级,读完,就只能到乡镇中心小学读四年级,寄宿学校。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十几岁的少年,每次背着几斤米,一袋酸菜,或萝卜干、豆酱之类的,步行二十多华里,到新泉中心小学上学。周五傍晚,放学了,又一群同学结伴同行,回家取米、取菜。他们回到家,也没闲过,上山砍柴、割牛草、放鸭子、拔猪草……什么家务活,都得干。那个吃不饱饭的年代,干活不分年龄大小,一个家,总有干不完的活,等人去干。
  我有一个姑姑也在高屋坑,记得有一年冬天,学校放假了,曹文标邀我去高屋坑玩。姑姑嫁到这么偏远的村庄,平时很少娘家人去看她。我到了高屋坑,先去看望姑姑,姑姑见了我,高兴得不得了,左一声心肝,右一声宝贝,忙拿两个鸡蛋,煮一碗荷包蛋面给我吃。当晚,我住在姑姑家。第二天,我们上山挖冬笋,挖了半天,才挖到几根小冬笋,很扫兴。姑姑知道了,叫我再住一晚上。第二天,表哥帮我去挖冬笋。他看一眼竹子往哪个方向倾斜,就知道竹根怎么长,很容易就找到埋在土中的竹笋,不到一个小时,就挖了两个竹草笼的竹笋。
  曹文标除了给我留下同学记忆,还让我记住高屋坑——一个嫁到高山上、很少见到娘家人的姑姑,以及冬笋、杨梅、野果等天然食物。姑姑在那个小村子生活了一辈子,偶尔到新泉赶集,或看打礁,难得回娘家看一下亲人。冬笋如果用牛肉或腊肉炒,加香菜,绝对是一道佳肴。可惜那年头,谁都买不起牛肉、腊肉,只能冬笋炒酸菜,冬笋又脆又酸,却也别有味道。杨梅是野生的,粒小,即使熟了,也酸得牙齿发麻……孩提的记忆,不管时间过去多久,想起来总是特别温馨,有了这样的经历,小学同学曹文标,被我记在了心里。
  上了初中,曹文标在甲班,我在丙班,交往慢慢少了。他初中毕业,没读高中,很长一段时间没联系。我从部队当兵退伍后,在乡广播站做临时合同工,遭人排挤,我失业了。记得是1988年除夕,我在家里,身上没钱了,正愁着不知怎么过年。曹文标突然来到我家里,说是刚从外地赶回来过年,在街上听人说,我遇到困难了,就专门来找我。他留下三百元,让我过年。我又惊又喜,刚才还愁没钱过年,这一下解了我燃眉之急。可是,他挣的钱也不多,他回去怎么交差?我不好意思收,他抛下一句话:“先把年过了。”一口水都没喝,就要赶着回家了。我要送他,他摆一摆手,说:“别送我,明天就大年初一了,你安排过年的事。”转身就走了。他矮瘦的身子,走出我家门口,在巷道上,转个身就消失了……
  真想不到,十余年没联系的小学班长,会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突然出现,雪中送炭。这份同学感情,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上。那时,我上班一个月工资三十元,加上下乡补贴,每月才领四十多元。三百元是我半年多的收入了。我心里一直记着这份同学感情,希望有一天能报答他。
  我忘记三百元过了多久还他。后来,我在乡文化站上班,虽然收入不高,总算有了稳定的工作,生活也稳定了。记得有一年,他要盖房子,找到我,我身上只有五百元,拿给他。房子拆下来,一个邻居阻拦他,引起纠纷。那时我刚好在乡法律服务所工作,去高屋坑找他邻居,帮他们调解纠纷。在农村,为争一寸土地,往往因为鸡毛蒜皮的事就互不相让,争吵、打架,时有发生。曹文标与邻居的纠纷,其实也就是争执一个排水沟,我劝了半天,双方不能达成协议,我只好回新泉。事后,他再来问我,是否可到法院起诉,我劝他息事宁人,这样的事情,即使打赢官司,劳民伤财,意义不大。远亲不如近邻,而且对方还是族亲,退一步海阔天空。他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听了我的话,他想通了,房子也顺利地盖起来了。
  我在福州谋生十余年,有一年回老家过年,在街上碰见了曹文标,才知道他前几年去南安石材厂打工,年龄大了,回来在山上割松油,培养两个小孩读书。我回到福州,打电话给他,叫他来福州做事,小孩也出来读书,我会帮他。可能他有顾虑,没答应我。我要帮他,他总是拒绝。一听说我老家要盖房子,他却主动说,到时候会送杉木板给我做大门。
  我给曹文标挂电话,没人接。过了几分钟,他回拨过来。我关切地问他近况及子女学业,他告诉我,刚刚去一家染织厂上班,天天跟固化剂打交道,上班戴三个叠起来的一次性口罩,还是能闻到异味,这样的工种最多干三年,就不能干了。大女儿从幼师毕业,在深圳上班。儿子刚考上大学本科,是私立学校。我叫他加我微信,我要转点钱给他儿子。他说,加微信可以,但不要转钱。老同学,有一句关心的语言,就很开心了。我加了他的微信,转一千元给他,留言叫他一定要收下,他却留言婉拒。我又打通他的电话,叫他一定要收下,那只是我的一点心意,不成敬意。他始终拒绝,只是叫我回老家打他电话,他会请假陪我玩……
  从读小学到今天,我们认识已经四十多年了,断断续续保持联系,转眼我们步入老年。人的一生,就这样接近尾声,我们还能活几年,见几次面,难道这就是人生?有些当了官,或发了财的同學,早就远离了我的视线,偏偏这个小学班长,在我心头挥之不去。我们交往不多,但彼此真诚,这或许是最重要的。
  也许,世上有一种人,不管有多卑微,遇上多大困难,都愿靠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再窘迫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恩赐,活出自己的尊严与人格。曹文标就是这类人。但是,他可能忘了,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他曾伸手帮助过我,现在他有困难,为什么要拒绝我?
  我再次挂通曹文标的电话,叫他微信转账的钱收一下。他还是说:“老同学,听到你一句关心的话,我就很高兴了。”
  天渐渐地暗了下来,我一门心思想着小学班长,一个让我惦念的人!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同学情谊,也看懂了一个个体自尊、自强的情操。相比有些当了官,或发了财,相互攀比,看上不看下的同学,我愿做曹文标一辈子的同学。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西南的族群之路》是斯蒂文·郝瑞教授族群研究的代表作,在此书中他将凉山彝族地区不同群体的族群性划分为四种模式,并对四种族群性模式的成因进行对比和解释。通过对此的解读和思考,希望能对郝瑞的族群理论有更为全面的理解,同时也对理解西南族群关系以及处理当前民族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斯蒂文·郝瑞;族群;族群性;反思  中图分类号:C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
期刊
灵通,乍一听到这两个字的时候,我的脑海里马上浮现出了李商隐的一句诗: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勾起了我的无限向往。第一次看到灵通山是在同学赠送的照片里。师范毕业前夕流行写毕业留言及互赠照片作为留念,说来真巧,有三个同学送给我的照片都是在灵通山拍的,他们还都不是平和人。由此可见,上世纪九十年代,灵通山在漳州已经是名声在外了,而那时我还从未到过灵通山。第一次上灵通山是带着五岁的女儿去的,孩子
期刊
[摘要]侗族习惯法作为一种从远古遗留下来的民族文化,继续影响着侗寨民众的思想和行为。虽然侗族习惯法与刑事制定法之间在定罪和刑罚上的差异导致两者之间存在现实冲突,但是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为维护民族平等、团结、互助,自治地方依据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刑法具有立法变通权,“两少一宽”刑事政策为侗族习惯法提供了法律依据;相对罪刑法定主义为侗族习惯法提供了理论空间,刑事和解制度在侗族地区运用为侗族习惯法提供了实践
期刊
[摘要]当下中国社会发生着一种由渐变到巨变的深刻“转型”(transformation),需要一种新的人类学书写态度和方法。与西方文化相比,我们要看到中国文化中的“变动性”,而非保守性。而变动性虽然意味着风险,更潜藏着机会。“枝杈社会”是中国经济在大风险中持续向好的社会动力,它要求一个人做他应该能够驾驭的事情,而微信正是继房地产之后给中国老百姓全体的又一次的参与式的机遇。微信使人与人的关系呈现一种
期刊
Abstract: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 process of initiation to the Tambor de Mina, the mainreligious tradition in Maranho, a state in the north of Brazil. The Tambor de Mina designates an ecstatic and in
期刊
前不久外地朋友来诏安,负有盛名的她——老茶客一杯入口,马上竖起大拇指说:“你们诏安的水质好啊!”我也常以诏安水质为豪!今天我带着采访任务——想让更多人真正认识诏安亚湖水——与水利局许工程师一行人来到诏安亚湖水库采风。当一白一黑轿车一前一后蜿蜒于山村水泥道上,蓝天上的白云也时不时的聚拢随行。不到半小时,轿车完全淹没在山间丛林里。看着车窗外青翠杂丛竞相争春的情态,我禁不住降下车窗,抓紧深吸久违的山间气
期刊
很多故事,猜到了开头,猜不到结尾。  易安当时还不叫易安,是一个叫“清照”的明丽女子。她在父母的万千宠爱中成长起来,天真活泼,她也在父母的潜移默化下,诗情满腹。这样的女子,不是应该长长久久地幸福下去吗?  她遇到赵明诚,以为是命定一生的良人。一开始确实也是,婚后三年是他们过得最纯粹的静好时光。但受政治风波的影响,清照被遣回明水,他们因此有了三年离别苦。之后赵明诚的父亲遭蔡京诬陷被罢官,赵家在京者皆
期刊
[摘要]针对近年来中国边疆与族群研究中的偏重国家与地方精英的二元取向,本文强调汉藏边缘的地方能动性,不仅从边疆的一般性与汉藏边缘的特殊性来揭示族群交汇的特征,也对清末针对少数民族和与少数民族交往的相关政策中的语汇进行分析;在方法上,本文借用“藏彝走廊”的概念探讨西南边疆的族群互动问题。  [关键词]滇藏关系;族群互动;藏彝走廊;族群解释范式  中图分类号:C9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第一次去闽粤边贸重镇九峰,是奔着闽南第一高峰大芹山而去的。這座有着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古镇,隐身于崇山峻岭之间,时而豪迈,时而拘谨,不辞辛劳养育着一代又一代勤劳淳朴的山里人。暮春时节,站在大芹山山巅,不仅领略了一览众山小的壮阔震撼,而且收获了山野人家美的恬静悠然。  再去九峰,则是为了那个心心念念的“印象半径”。于我而言,这个颇有艺术范的乡村旅游景区名字,横亘内心虽有时日,殊不知随手一搜,它却已是网
期刊
平和县新桥村后巷,是我的襁褓。我的整个童年,在后巷长大、奔跑。我对尘世最懵懂的认知,全部来自后巷,这块普通又不平凡的小地域。  后巷,地属新桥村中心地段。近几年,它所在的新桥村,获得“省级文明村”“老年人健身康乐家园”“5A级基层党组织”“明星村”等荣誉称号。新桥村既有山地果园,又有菌菇蔬菜基地,沿街店面、商用写字楼等加以盘活利用,如今村集体经济收入超200万元。不言而喻,后巷的变化翻天覆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