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bo525525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12月14日晚,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艺术管理专业策划制作,和云峰教授指导、监制的“杜鸣心八十寿辰室内乐作品音乐会”,在音乐学院演奏厅圆满落幕。当晚,中国音乐家协会派代表出席了音乐会。杜先生的至交好友以及众多弟子作为嘉宾悉数到场,共同回顾杜先生五十多年来不同时期的创作作品以及风格。
  杜鸣心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全国政协委员。1928年出生,湖北潜江人。早年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创立的育才学校学习音乐,师从著名音乐家贺绿汀、范继森等人。上世纪50年代考入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该校著名教授楚拉基先生。作为我国20世纪著名作曲家之一,杜鸣心先生为推动我国音乐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杜先生的创作中,不仅有对民族音乐传统的保持与继承,更有对新时期音乐发展的大胆探索与追求。作为作曲家,他始终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向,将西方特别是俄罗斯音乐的作曲技法与中国传统文化巧妙结合。杜鸣心先生的音乐创作手法自成体系,独树一帜。他注重音乐的可听性,始终坚持旋律的主导作用和调性的基础作用,音乐旋律优美流畅,和声配器简洁凝练,形式结构均衡而富于美感。其作品中一些脍炙人口的段落广泛流传,影响了整整几代中国听众。
  此场音乐会,不仅是杜鸣心先生在国内举办的首次室内乐作品专场音乐会,同时也是杜先生室内乐音乐创作成就的一次集中展示。当晚音乐会主要以时间为线索,从20世纪50年代起,演出了杜鸣心的作品童声合唱《热带的地方》、《沂蒙山小调》、《圣母颂》、《大生产》,民乐四重奏《飘红玉》,钢琴独奏《练习曲》、《托卡塔》,混声合唱《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嘎哦丽泰》、《玛依拉》,诗歌配乐《再别康桥》以及近两年来他为电视剧《周恩来在重庆》、《冼星海》创作的男中音独唱曲《云雾茫茫》和女高音独唱曲《我曾经把你热恋》、《思恋》。全部演出曲目涵盖了其各个历史阶段的创作。在这些曲目之中,歌曲《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之后改编为同名合唱曲)和钢琴独奏曲《练习曲》均创作于作曲家在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留学期间。《托卡塔》是杜鸣心先生1999年为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办的综合性艺术学校育才学校60周年校庆而作。男中音独唱曲《稻棚》则是上世纪90年代初应“刘氏三杰”(刘天华、刘半农、刘北茂)纪念音乐会邀请所创。
  当晚的音乐会热潮与掌声不断,优美恬淡的旋律和充满热情快乐的音符仿佛将人们又带入了那个火红的年代。民乐四重奏《飘红玉》为人们展现了早春的梅花在寒风中缓缓飘落,好似朵朵红玉凌空而下的美图。配乐诗朗诵《再别康桥》则将音乐会推向了高潮,让那如康河柔波般的恬美音乐在每位听众心头荡漾。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音乐会即将结束之际,杜鸣心先生走上舞台,亲自为观众们弹奏了他根据其创作的芭蕾舞剧《牡丹仙子》选段“双人舞”所改编的钢琴曲,以此来表达对观众的谢意。顿时,再次掀起了全场音乐会的另一次高潮。掌声,欢呼声,喝彩声持续不断。之后杜先生“活到老学到老”的发言却更加让人钦佩。50年来,他的笔从来不曾停歇。2008年5月4日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我们又听见了杜鸣心先生的最新作品——交响诗《对阳光的忆念》。正如杜先生所言“创作让我感到生命很充实,只要有音乐,我就不觉得自己老……”虽然杜鸣心先生已是耄耋之年,但从其发言与行动之中,我们可以看见杜先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祝愿杜鸣心先生身体健康,同时也期待他再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责任编辑 于庆新
其他文献
上个世纪初以来,中国民族管弦乐的发展已近百年的历程,其间佳作不断。上世纪80年代后,民族管弦乐的创新越来越受到关注。《人民音乐》曾从1995年起组织专家就“民族器乐的创作与发展”专题展开了系列讨论,这一讨论,深化了民族管弦乐艺术的理论深度。在创作实践中,作曲家在个性探索中始终将民族音乐的现代化发展视为己任,朱晓谷就是其中成就突出的一位,其民乐创作之路在业内得到普遍认同,如他的学生杨青对其精致的乐思
前言  虞山琴派:“形成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在江苏常熟、太仓以严澂?穴号天池?雪、徐上演?穴号青山?雪为代表的明清之际最为重要的琴派。该派倡导‘清、微、淡、远’的琴风。对当时琴界影响之广及对后世影响之深远,均为琴派中罕见。”被琴界奉为正宗。在清初时,虞山琴派在江苏常熟、苏州一带流传,门人弟子甚多。所谓:“人人自诩虞山,家家源说琴川。”①虞山琴派对于清代以后的琴家、琴派、琴谱风格及美学思想等方面,
搞歌剧,应该从延安时期说起。  延安时期是我艺术上、思想上的准备阶段,认识搞中国歌剧要走民族化的道路、要走民族音乐的道路。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重视民族风格等等对我有很大的影响,但真正认识到要从头学起还是整风以后搜集民歌、跟老百姓学唱,慢慢才从心里喜欢上民族音乐。在这之前,口头上讲民族化,心里并不真正看得起,倒是很向往西欧的东西,特别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印象派的绘画、诗歌、音乐,入了迷。我从一本
中国当下音乐舞台上的舞剧艺术探索在借鉴西方相关体裁的艺术手法基础上,也深刻地  意识到民族文化精神的张扬,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作曲家杨青教授新作舞剧《伏羲:一画开天》(以下简称《伏羲》)就是其中力图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力作!它在2012年伏羲文化节上绚丽上演,包括甘肃天水市的广大爱乐者和北京专程欣赏的艺术家群体等见证其精彩。该剧依据音乐戏剧的张弛需要而设计为序——天道循环、始祖诞生、携手创
着5G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传播流行文化的重要载体。兴起于日本的“二次元文化”正是借助互联网以迅猛之势成为中国流行文化的闪亮新星。“二次元音乐”做为“二次元文化”中的重要传播内容,在虚拟歌手、同人文化、vocaloid、弹幕网站哔哩哔哩、“P主”等概念的推动下进入大众视野。  一、二次元虚拟歌手   音乐技术变革的起步与发展最早是在欧美和日本,随着科技水平、硬件设施的不断更新,录音水平已
自2000年以来,在《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及其修订版的引领下,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无论课程理念还是教学实践都有了质的飞跃。抛开不同音乐教育哲学观念之间的纷争,从课程建设的中观角度,目前尚存诸多问题,最突出的则是有效音乐课程资源的匮乏。对此,主持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的王安国教授,基于对面向全体学生、以“唱、奏、听、动、创”为载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主体的重视,针对这一制约音乐
一、关于“视唱练耳专业”与  “视唱练耳课”定位的争鸣  在2017年11月刚刚于中国音乐学院召开的“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基本乐科课程建设学术研讨会”上,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教授做了《视唱练耳专业是什么专业?视唱练耳课是什么课?——对视唱练耳学科实质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的发言,其中提出了两个观点:第一,视唱练耳专业的学生应该按教育专业的人才目标去培养,而不是按表演专业、创作专业训练体系进
06年以来我一直在从事中国音乐宫调史与传统音乐基本理论的研究。近些年开始对民族音乐学传入后的传统音乐研究作了一个系统思考,近期刚完成《西方民族音乐学与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系列论文中的两篇。接到本次会议通知①,会议议题与我所思考的问题联系了起来。以下发言即是结合会议议题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音乐文化的独特性②  这里表述的是“音乐文化”的独特性,不是“音乐”的独特性。那么两种表述的区别何在?“音乐
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地利的作曲家、指挥家。生前的马勒更多是作为一位杰出的指挥家扬名于世,直到他逝世后,人们才逐渐认识到其作曲家的地位,并将其与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布鲁克纳等人一起排入了维也纳交响乐大师行列。学界对马勒音乐创作的关注和研究是从二战后开始的,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出版了首部专门讨论马勒作品的音乐
陶行知先生不仅是中国近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而且是20世纪综合性的文化伟人。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广采博览,自成一家,以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炽热的爱国之心,胸怀振兴中华文化大业的理想,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发展新路进行了艰难的探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人格精神和思想遗产,永远激励与鞭策着一代又一代后继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繁荣中华文化而不懈努力。  我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研究陶行知。之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