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集披露张爱玲在美岁月 生活艰辛 天天上午忙搬家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521wub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66年到1994年近30年间,张爱玲给友人写过84封亲笔信。这批珍贵信札在埋藏几十年后,近日公之于世。84封信札,内容涉及张爱玲在美国找工作、搬家、收集资料等许多方面,令人再一次关注张爱玲赴美后的生活状况……
  逃避“虫患”天天忙搬家
  1955年,张爱玲从香港移民到美国。就在这一年,她的第一部英文小说《秧歌》在美出版。翌年她到麦道伟文艺营写作。可是,她的第二部英文小说没有《秧歌》的好运。
  由好友夏志清推荐,张爱玲1967年9月抵达麻州剑桥,在赖氏女子学院设立的研新专心翻译晚清小说《海上花列传》。
  赖氏研究所任满之后,1970年,张爱玲赴伯克莱加州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去做研究工作。她不按时上班,黄昏时间才去研究中心,一人在办公室熬夜。一年期满,张爱玲即遭解聘。张爱玲在伯克莱水土不服,老是感冒,决定搬居洛杉矶,以为气候温暖,身体或可转好。
  1971年秋季搬居洛杉矶后,她身体一年一年转坏,不说上班工作,能对付日常生活——买菜、付账、看医生、打电话——就把她累坏了。
  在洛杉矶住了几年之后,不仅感冒照旧,牙齿也永远看不好。骨头脆弱,不小心手臂就断了。最可怕的是,张爱玲添了一种皮肤病,而且觉得屋子里到处是跳蚤,身上永远发痒。为了逃避“虫患”(张语),她就不断搬家,每次都会遗失、丢掉些东西。那两年在赖氏研究所,张爱玲差不多已把《海上花》译好了。她想找经纪人把它交给书局审阅,但一直无着落,结果这部译稿在一次搬家时丢了,除了首两章已发表过外,张爱玲三四年的心血全部付之流水。
  1988年4月6日,几年去信没有回音后,夏志清终于收到张爱玲一封信,告知“直到昨天才看了你1985年以来的信”,原来她“天天上午忙搬家,下午远道上城(看病),有时候回来已经过午夜了”,“剩下的时间只够吃睡,才有收信不拆看的荒唐行径”。
  在麦道伟文艺营,张爱玲碰到一位上世纪30年代即从欧洲移民美国的老作家赖雅,两人一见钟情。36岁的张爱玲与65岁的赖雅于1956年3月13日第一次见面,5月12日,赖雅日记记载,“去小屋,一同过夜”。
  两天后,赖雅在文艺营的期限到了,不得不离开。张爱玲在送他的时候,把自己仅有的一点钱给了他。一个多月后,张爱玲也离开了文艺营。7月5日,赖雅接到张爱玲的一封信,说已怀了他的孩子。赖雅向张爱玲求婚,但要求她堕胎,不要孩子。8月18日,两人相识半年之后,在纽约结了婚。新婚刚两个月,曾经中风的赖雅又一次中风
  当时张爱玲与赖雅分居两地。为筹措给赖雅治病的费用,张爱玲奔走于港台之间,寄人篱下,狼狈不堪,心情特别恶劣。
  贯穿张爱玲书信中的一个重要话题,就是经济的困窘。张爱玲关照赖雅如何节省每一笔开支,以竭力维持生计。最令张爱玲感到悲苦失望的,是她为了挣钱而不得不独自去香港为电影公司写剧本《红楼梦》,然而剧本总不能令电影公司满意,三个月苦工换来一场空,身体又坏:“辛苦地从早上十点写到凌晨一点,手脚都肿了”,焦躁失眠,独自苦撑,“工作了几个月,像只狗一样,却没有拿到—分酬劳”;怀着希望的远行给她身心带来诸多的困扰和折磨,“‘疯言疯语’成了我唯一可用的心理道具”。
  “爬满了虱子”一语成谶
  夏志清在谈到张爱玲时,曾愤怒地说:“张爱玲去世前几个月给我写了最后一封长信,哀叹老年孤独生活的不易和对文学的依恋。唉,胡兰成是个大坏蛋,什么女人都要沾手,生活品格比政治品格更低下;而赖雅又太老太穷,自己明明中风多次却不告诉比他小近30岁的张爱玲。结果婚后仅两个月再次中风,给了她沉重打击。张爱玲为了给丈夫筹钱治病不得不为港台写应景笑剧,白白浪费了自己的才华和大好时光。嫁给这两个丈夫,真真作孽!”“这个赖雅,因为穷得淌淌滴,一定要张爱玲流产!孩子对于女人就像生命一样重要啊。张爱玲流产后真真是萎谢了。如果她有个一男半女,在以后寡居的几十年中会给她带来多大的欣慰快乐!我想,这可能是她在最后的《对照记》中既没有胡兰成,也没有赖雅的照片文字的原因。这两个男人实在都不值得她爱恋思念!”
  但是,当年张爱玲在给夏志清的信上曾开玩笑地称赖雅是“并无作品出版的作家”。难得一露幽默,表明她对赖雅颇有感情。张爱玲那一时期身体也好,毕竟年纪还轻。一方面忙于为香港电影公司写剧本,一方面努力于英文写作、翻译。张爱玲至死以赖雅为姓。
  张爱玲给赖雅的家书,也反映了两人相濡以沫。信中有她对两人未来生活的规划,对自己未来创作的自许。可惜赖雅过早去世,使张爱玲对未来的希望全部落空。
  夏志清说:“我有时想,如果她生活在纽约,可以写写第五大道、时代广场、林肯中心这些有血有肉真实的美国大都市生活。可她来美后一直在小地方生活,孤陋寡闻,拒交朋友,总是独自埋头写些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旧上海的东西,虽然她英文好,但美国人是不要看的呀!张爱玲对现实的社会和人失去了兴趣,这是她的致命伤。”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张爱玲校阅了台湾皇冠为她出版的《全集》,夏志请认为,“她已为世界各地的中国文学读者留下一套校对精确的《全集》,可谓死无遗憾了”。
  “二十多年来一向多病,两三年来更显得虚弱不堪,能够安详地躺在地板上,心脏突然停止跳动,未受到任何痛苦,真是维持做人尊严、顺乎自然的一种解脱方法。”
  “生命是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张爱玲一语成谶。
  邢大军据《都市文化报》柴胡、林叶/文整理
其他文献
毛泽东曾说:“李克农是个大特务,只不过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大特务。”战争年代,他打入国民党特务首脑机关,出生入死,冒险犯难,保卫了党中央。他与钱壮飞、胡底一起被誉为“龙潭三杰”。  预警白崇禧:日本人要对你动手了  1937年8月27日,李克农带着几位助手匆匆地离开了上海,去往南京,准备出任陆军第18集团军驻南京办事处处长,在中共中央驻南京办事处代表秦邦宪和叶剑英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他在上海的公开
期刊
曾由全军轰动全中国“学毛著标兵”第一人的廖初江,在他一生的政治生涯中,政治运动既给他带来至高无上的荣誉,也给他带来难以忍受的创伤,最后成为一个被人们遗忘的人物,于1981年11月30日,匆匆走完了他的人生旅途。那么,当时这位号称是“学毛著标兵”第一人的廖初江,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最近,笔者专程采访了曾任廖初江同志连长的陈云先同志。请听陈老记忆中的廖初江吧。  反复通读毛选四卷  廖初江学毛著,是
期刊
小柯是个地地道道的音乐人,他为奥运写歌,为世博写歌,为亚运会写歌,为明星艺人创作。小柯生活简单,他坚持每天看书、弹钢琴,坚持慢跑和游泳。  小柯是个地地道道的音乐人,他为奥运写歌,为世博写歌,为亚运会写歌,为明星艺人创作。小柯生活简单,他坚持每天看书、弹钢琴,坚持慢跑和游泳。  工作放松没压力  身处国内音乐圈的人没有压力的还真找不着几个,小柯算是一个。他曾写过一首歌《你说我容易吗》。但是小柯却表
期刊
他称肩章将星为“芝麻酱辣椒酱”  陈赓大将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而他五个孩子里面,三位是将军,即使在以经济建设为主的今天,这个家族仍然守护着保家卫国的英雄梦,大将的孙子正在祖父创建的军事院校里续写着家族的理想。  陈知建坐在堪称简陋的居室里跟我们说话,大大咧咧的神情如同将军接见士兵。陈知建已经退休,说什么都有点漫不经心的样子,但说到军事、战争时就会滔滔不绝、神采飞扬,他那大将的凛凛气度,从骨子里丝
期刊
从丽江市副市长,到红基会副理事长,再到中国传媒大学担任校长助理……“四年三跳”的王志,一直低调行事  从丽江市副市长,到红基会副理事长,再到中国传媒大学担任校长助理……“四年三跳”的王志,很少出现在媒体面前。一直低调行事。日前,记者在北京中国传媒大学独家与王志面对面。在对话中,尽管王志明确表示不希望记者采访自己,但面对记者的不断追问,他始终笑脸相对。对于是否会开课任教,王志谦虚地表示:“我刚回母校
期刊
表现川军抗战的大戏《正者无敌》收视率一路走高,该剧的一大看点是陈宝国与儿子陈月末的联手演出。其实,与很多“星二代”不同,陈月末踏进演艺圈,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和父亲的对抗中  从小耳濡目染,“星二代”偏爱演戏  陈宝国,1956年3月9日出生在北京。1974年,他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后,被分到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曾在著名话剧《报童》、《保尔·柯察金》中扮演过重要角色。1982年,他在自己的
期刊
启功的母亲和姑姑将启功拉扯成人,舐犊情深,却从不溺爱,管束十分严厉。当年甚至对已年过四旬,身为副教授的启功,稍有不悦,抄起掸子就打。而启功则毕恭毕敬地说:“奶奶,等儿子把眼镜摘了,静等受打。”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原本寻常而因某些机缘忽然一夜成名、一步登天或一夜暴富的人们,一下子“抖”了起来!有些人在面对寻常百姓时,会给人一种自上而下的威严,又稍带几分温柔的怜悯;又有些人看
期刊
梁明可以说是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中最为另类的一位,同时也是那一代电影人中生活历程转变最多的一位。  梁明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78班,和张艺谋、顾长卫是同班同学。1982年,刚刚毕业的梁明担任电影《路》的摄影,作品问世轰动一时,影片获得了1983年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候选和金鸡奖特别奖。与张艺谋、顾长卫等人一样,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梁明转变身份出任导演,但他却没有像第五代其他导演追逐艺术片的探索,
期刊
她征服过无数的高山。已两次目睹队友遇难的她,还拍摄了一部独一无二的登山电影——《巅峰记忆》,以此勉励自己和其他登山人:活着就要再次出发,挑战极限、超越自我。  任何一个看到李兰的人都不会相信,这么纤弱的一个女子,竟然是一个职业登山人。在她多年的登山生涯中,她征服过无数的高山。已两次目睹队友遇难的她,还拍摄了一部独一无二的登山电影——《巅峰记忆》,以此勉励自己和其他登山人:活着就要再次出发,挑战极限
期刊
不久前,有消息称前体操奥运冠军刘璇和王弢终于结束了他们长达11年的爱情长跑,在美国携手跨入了婚姻的殿堂。  人们最早知道他们的恋情,应该是在2006年,而那时,他们都已经相恋5年了。  他们为什么相恋5年,才公开爱情?这事儿还得从刘璇一次到湖南卫视做节目说起。当时,刘璇应邀参加了湖南卫视一档名叫《名声大震》节目,在这个节目中,她与朴树合作,表演了一段热情奔放的舞蹈。没想到节目播出后,就传出他们两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