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则故事说起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lek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提时代,某年春节过后的一个夜晚,家乡围屋的闲间里,屋内已座无虚席,其中大部分是从凤凰山水库工地回家过春节的乡亲。他们泡着从凤凰山上带下来的正宗凤凰单枞茶,经过高冲低泡洒、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极具诗韵的一番操作之后,就你一杯我一杯慢慢地畅饮,并品尝着各自从家中带来的各种各样的粿品:红桃粿、鼠壳粿、土豆粿、糯米粿、乌豆绿豆粿等等。场面非常之融洽活跃,按照大家的说法:犹如神仙过的日子。但神仙在哪里又有谁看到?这只是人们向往着美好生活的自我陶醉。
  茶过三巡,话闸子也慢慢打开了,从凤凰山水库工地回家的几位乡亲,比脚划手,绘声绘色,并相互补充着,讲了一则凤凰山当地山民贫穷愚昧尚未开化的故事:凤凰公路刚建成通车的时候,有几位家住在深山里的老太婆,经亲朋好友鼓动游说,汇聚同行到公路看个究竟,远远看到汽车经过就追啊追!不顾年岁已高边追边骂:“你们这些半路仔,田不去种,茶不去摘,干吗抬着眠床到处跑呢!”故事引得满堂大笑。听完故事,我对凤凰山这个地方铭记在心,很想长大以后,去见识见识这片尚未开化的地方,山民们是如何生活的。但终因种种原因而一直未能成行。
  上世纪80年代中前期,为了坚决执行上级消灭丝虫病的要求,制订本市的行动计划,我临危受命承担起消灭丝虫病的担子,这终于让我有幸踏上从听那则故事后所梦寐以求的地方。当夜,我思绪万千,辗转反侧无法入睡,脑海里憧憬着各种不祥的场面:到了凤凰山地界,大批上了年纪的老大爷、老太太追着我们的汽车跑,我们加足了马力跑啊跑!我往后望去,有的跌倒了又爬起来,继续跟着跑,精神极为可嘉;我们的车头被堵住了,动弹不得,前进不了!往后退则生怕因爬坡视野受限,后面有人会造成事故;成群结队的山民从两侧冲过来,各推着汽车的一侧,让汽车失去了平衡左右摇摆……朦朦胧胧中窗外天空已放白,我匆忙爬起床,房门外面还是灰蒙蒙一片,我还是推上自行车往单位而去。本来想在路上随便吃点什么填饱肚子,想不到平时随处可见的小食摊竟没有一家开市,于是一直来到了单位门口。
  当时钟刚刚指到8:30时,我便迫不及待地叫上司机匆忙上路,想早一点到达凤凰山,去印证孩提时代所听到的故事是否依然存在。汽车过了意溪镇,即进入崎岖不平的泥土路,道路中央是一层厚厚的河沙,汽车不自觉的摇晃起来,车后拉起一条长长的尘雾尾巴,路上的行人,骑单车者瞬间消失在尘雾之中。车过了文祠镇石坑村,我们沿着绵延弯曲、崎岖不平的山路往上爬。或许是高山上山风吹起的缘故,车行过后扬起的沙尘雾比起山下来得更加严重,巍峨的山体、郁郁葱葱的树木一下消失得无影无踪,路上的行人、骑车者更显得渺小,像树叶飘移一闪即逝。
  汽车爬上牛牯岭顶后开始下坡了。看到路上挑着担子和骑车的人逐渐增多,我知道距离凤凰镇不远了,此时内心一丝丝的不安和希望儿时听到的故事能得到重现的心情交织着涌上心头。我全神贯注扫视着每一个行人的一举一动。我们进入了凤凰镇地界后,经过镇区到达了卫生院。让我意外的是,路上的行人当看到汽车到来,不用响喇叭也都会主动避让,让我们安全通过,而且显得彬彬有礼,礼貌程度并不逊于城里人,没有半点愚昧未开化的举动,与儿时所听到的故事相差甚远。但是,一路上所见到的建筑物,民房是那么低矮破旧,很多外墙已斑驳脱落,有点建筑气派的凤凰影剧院也显得苍凉,一条有点褪色剥落的大红字标语“伟大的毛泽东思想万岁”仍赫然在目。市场非常之冷清,很少看到有人购物。路上行人的穿着与市区、平原地区相比相去甚远,还是停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盛行“黑蓝绿白”的颜色。
  此后,我每月都有几次到凤凰镇检查指导工作的机会。但始终没有看到与儿时所听故事有关的蛛丝马迹,或许是我的行程匆忙,或许是山区乡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也或许是当时讲故事的人添油加醋卖弄笑点,博取大家的欢心。所以说,故事便是故事,宜当耳边风就可别较真。但是路还是那么一条路,汽车过后仍浓烟滚滚,路边的建筑物还是那么依然如故,与改革开放的年代有点格格不入。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我再次来到凤凰山,这一次纯属个人闲逛。通往凤凰山的牛牯岭路段已改道,路程、坡度减少了很多,并已全部铺上了水泥路面,原来汽车带起的尘雾尾巴已完全看不到了。进入凤凰镇地界道路两侧依稀可以看到点缀的新房,有的也盖起两三层楼房。市场改变了传统3、6、9的圩日,实行天天开市,店铺上摆放的货物种类也增加了不少,晚上肚子饿了还能买到充饥的饼食,这在前几年真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从这些也可以看出整个凤凰镇正在发生质的变化。
  到了本世纪初期,我又再次踏进凤凰山,眼前的景象让我傻了眼:一幢幢崭新的楼房代替了低矮的土坯房,道路都是平坦的水泥路面;五花八门金字招牌的茶叶公司、茶叶商店占据了大量的铺面;凤凰餐厅、特色菜馆、西餐厅、美美自选商场、阿彬水果超市等随处可见,比比皆是,市场繁荣,货物应有尽有。行人之中有很多女孩子都脚蹬高跟鞋,穿起不同款式鲜艳的裙子,有长裙、短裙,以及极具争议的超短裙。涂上口红,抹起胭脂,烫起头发,有大波浪、小波浪各种各样的发型,与她们擦肩而过,还能闻到一股沁心的高级香水味。而且,凤凰山区的茶叶、炸豆干、白切雞、畲鹅粉条等特色食品逐渐向外扩张发展,山民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现在想起老太婆追着汽车的故事,自己忍不住笑起来,在我眼中,似乎看到的是凤凰正在展翅飞翔……
其他文献
好长时间都没有回家了,能做的仅仅是偶尔打个电话,但每次打了,都没有人接。有时偶尔电话通了,和家人也只是简单的聊几句。当问起为什么多次都没人接电话时,母亲说,她没有随身带电话的习惯,她好多天都接不到一个电话。母亲的回答让我的心湿到了极点,愧疚之情占据了整个心头。  小时候,母亲待我最好,我家三姊妹中,我排行老二,由于我小时体弱多病,母亲对我格外关心,有什么好吃的,好穿的,都要先满足我。就是在大集体最
期刊
潮汕平原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记得小时候漫步乡间小路,随处稻香扑鼻,野花摇曳,鱼虾嬉戏。啊!只要有土壤的地方,都是一派绿油油;只要有水的地方便鱼虾成群;田野上蛙声低唱,蝉鸣蝶舞,既悠静又不沉肃,既花香鸟语,又伴有阵阵清风袭来;远望乡村低矮而古老的农舍排鳞栉比,炊烟袅袅,俯视莲花立蜻蜓,荷叶擎玉珠,这是何等绝妙的田园美景。  在我孩提的时代,田野里有田螺、田蟹、田鲫鱼;青蛙、小青蛙、黄金蝉;泥鳅、鳝鱼
期刊
南雄访红  在南雄,总是有许多让人回味、让人感慨、让人唏嘘的往事。  在这一片雄峙湘粤赣边的苍山翠岭上,历史,向我们叙说着温婉、叙说着豪放、叙说着忠贞、也叙说着雄强。那些壮怀激烈、绮丽多姿、经天纬地的故事,一个个,一幕幕,老是在我眼前、心口浮现,让我遐思,让我神往。  这次来南雄,我最先来到的是梅岭。一道梅岭,一座梅关,总是勾起人无尽的衷肠。春秋时期,勾践的子孙汉将梅鋗,在此筑城据守,广植梅树,岭
期刊
每次往锅里舀饭,母亲都叫我们先舀锅边,尽量留住中间的。全家人吃完饭后,锅底总是留下一座米饭堆砌成的“小宝塔”,母亲称之为“小宝塔”饭心。  不知何故,我发现家里每次吃饭后,锅底都会留下一座“小宝塔”饭心。即便是家里来了许多亲友客人,吃饭的人增多,母亲安排我给他们礼貌舀饭、加饭时,会小声地提醒我:“先舀锅边的。”当快要舀到尖尖的“小宝塔”时,母亲悄悄地叮嘱我:“从上边的边上舀起,‘小宝塔’在,饭心还
期刊
朋友,你又要走了吗?远离生你养你的故乡,飞到大洋彼岸吗?临行前你有一个愿望——很想带一个最能寄托乡思的物品,我应诺会满足你的这个要求。毋庸多言,此时的你我,已不是曾几何时连一块水果糖都吃不上的苦孩子了。你在异国有富足的生活,而我在小城也可以称得上小康之家。镶金嵌玉的东西,你未必看得上眼。考虑良久,我决定送你一瓶家乡的黄沙。为此,我找了一个精美的装饰瓶,特意再一次回到家乡,爬到童年时与你我朝夕相伴的
期刊
暮色渐渐漫上来,像在空气里倒了墨汁,一点点晕开。黑下满了院子,这个时候,爷爷屋里的煤油灯就亮起来了,昏黄的灯光透过麻纸窗户,洒在院子里,院子里的黑淡了,冷似乎也被化开一些。  屋内炕头上,爷爷圪蹴着靠在墙壁上,旱烟袋的火星子,在爷爷的一吸一呼间明明灭灭的,他那古铜色的脸上也亮一下暗一下,最后一口烟抽完的时候,姑姑就把一壶热过的酒放在爷爷跟前。酒壶,白色,漏斗嘴,像一个小花瓶。清香藏不住,向着屋子里
期刊
夜深了,我躲在被窝里,听奶奶讲故事。  一个在各村各寨卖针线的男人,一天走着走着天就黑了,只能到一间废弃的小屋里休息。半夜,忽然听见门外有女人凄厉的叫声,抓门声一阵强似一阵。一定是碰上女鬼了。他从床上一跃而起。门外的女鬼发出骇人的声音,“红眼睛,绿指甲,灯一熄,就来抓”……  胆小的我早已钻到被窝深处,连头发也不敢漏在外面,捂得滿头大汗。实在闷不住,就把被子轻轻拉下去点,透进点凉风来,凉飕飕的感觉
期刊
两个月中,母亲住了两次院。  第一次是傍晚。母亲打电话说,她跌倒了。我心里一紧,连忙问现在在哪里?母亲在电话里说,自己正在地里劳动,弯腰起身时突然眩晕就一跤跌倒,摸索到地埂上短暂休息后,拄着锄头把回的家。那天恰好我在学校带班,按照规定,带班当天我必须全天在岗。我打电话给妻子,二十分钟后,妻子说已经到了医院。夜里十一点我匆忙赶到医院时,母亲挂着吊瓶,脸上冒着虚汗,在细碎鼾声中安静熟睡。  站在病榻前
期刊
美味且用不着花钱就能品尝到的水果,桑椹是其中之一种,至少在我小时候是这样的。  我们村子南边有一条小河,河的两边都是一些菜园,其中就有一个小菜园是属于我家的,它在河的那边,必须经过一座独木桥才能去到园里。小菜园的四周生长着一些树,其中有好几棵是桑树。夏天,桑树的青枝绿叶间挂满了一穗穗或青或红或紫或黑的桑椹。桑椹,书面语又写作“桑葚”,本地口语称之为“玛桑”,大概是因其籽粒美丽如玛瑙而得此名称吧。半
期刊
每年五月份,敖包祭祀这一天,无论老者小孩一律前来,再忙的饲养女人,种地男人也要丢下手头上的活儿匆匆忙忙来,高高兴兴回。  喇嘛在高高的敖包上念经祭祀,前来的牧人们也在虔诚的跪拜,祈福长生天(草原人的神灵)賜雨润,让水草丰美,牛羊肥壮。我也默默的为家人祈福,希望长辈健康,晚辈快乐。  牧人们敬献上刚滚出锅的新黄酥油,结出的鲜奶皮,捏出晒好的酪丹子(奶渣子),还有刚撴出坛子的新鲜白酥油及现挤的鲜奶,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