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K89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033-01
一、磊庄村概况
磊庄村别名“大黑石头”,因与小黑石头、石头山同在机场航线上,故取三石为“磊”,称磊庄。村委会驻磊庄大寨(大黑石头),位于乡政府南4.5公里,辖磊庄大寨、杨柳新寨、杨柳旧寨三个自然寨,共252户,1256人,耕地119公顷。磊庄村全是苗族,杨柳新寨和旧寨有汉族。境内有磊庄机场,是“花溪辣椒”的主要产区。
二、跳场
跳场(苗语:nu zaī)是苗族流行得最广的民族风俗活动之一,其流行地域之广,参与人数之多,是苗族其他节日集会的各种活动难以相比的。
跳场有多种叫法,如跳厂、跳布、跳月、跳花场、芦笙会等等。近代以来,由于西南诸民族融洽步伐的加快,大多数苗族放弃了过苗年的习俗,而接受了汉民族的习俗,过年“均用正月,与汉民无异”(道光:《松桃直隶厅志·卷六》)。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苗族过春节,这是一个民族融洽的演变过程。
苗族在春节中,跳场又是一个不同于汉民族和其他民族过春节的特殊形式。跳场的时间,虽然大多数集中在农历正月上半月,但也有延续至二月上旬的。贵阳地区的苗族跳场场址,主要分布在三个地区——花溪区、乌当区和白云区,其中花溪区的有桐木岭、石板镇山、磊庄;乌当区的有东风石头寨、罗吏、高寨,以及白云区的都溪等。我们主要是对磊庄的跳场展开了调查。据我们采访的王志荣叔叔讲,磊庄跳场以前并不是属于磊庄村的,是有三个老人从贵阳抢过来的,将跳场用的挂有红布的竹竿抢来插在磊庄村里,磊庄才有跳场这一活动的。而据村支书李强讲,跳场以前是党武乡果洛村陈家的,但由于陈家管理不善,就给了磊庄。由于缺乏资料加以佐证,我们也未敢妄下断论。
磊庄举行跳场是在正月十一日,一般跳三年、五年、七年、九年、十一年、十三年,跳单不跳双。跳场十三年为一轮,一轮完之后如果第二年还要继续跳,那么每年都必须跳,要么就只能跳单。跳场一般都跳三天,这三天跳的都是一样的,并且在跳期间不能离开。
村里有专门的跳场场址,平时不跳时土地属于哪家的就用来种植自己家庄稼,当通知要举办时,不管地里种的是什么都要拔掉,对拔掉的东西村里不会做任何的补偿。
跳场并不是那么容易举行的,如果想举行跳场需要全村人同意后才能举办。 因为跳场并不是只有村子里的人,周围村寨的村民也会来参加,跳场三天一般不能离开这里,所以周围的村民会选择在村子里的亲戚家吃住,这对于磊庄的村民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如果亲戚朋友多,花销肯定不是一笔小数目,这给他们就造成了一定的经济负担,所以跳场一般都很难通过。同意后要由村民共同选出领头人。磊庄村有五姓,陈姓、刘姓、王姓、唐姓、邓姓,在每姓中先推选出一个领头人,然后再在这五个人中推选出一个跳场的领头人,选时村民可以不选也可以弃权。
跳场举行前会有很多的准备,要请先生、选马及骑马的人等。先生一般都是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跳场开始之前请神,首先在寨中安放一张八仙桌,上面供奉丰盛的祭品,主事者燃烛点香、烧钱化纸,一是祭奠列祖列宗,二是敬奉天地神明。意在祈求神明护佑,祈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然后,在场中央“栽”下一株一丈多高的“花树”(竹梢留着一些竹叶的大青竹,苗语为ze zaī),顶上还挂有一面红布长幡,上书“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个大字,周围还树有彩旗若干。“花树”到跳场结束后会有很多人来抢着去做成筷子吃饭,图个吉利。先生弄好后由之前选好的骑马的人骑着马围绕着“花树”走一圈,这样跳场就算开始了。对选马和骑马的人是有要求的,一般跳场用的马身上的毛不能有杂色,必须是纯色的,要么全身全黑,要么全身全红,尽管要求很严格,但是每家都愿意让自己的马来参加选,选上了会觉得很幸运,选中的马会为它披上一块红布,寓为有好处,吉利的意思。对于骑马的人,王叔叔讲,不能看你平时骑马的技术好就会被选上,还要看你的胆量,因为跳场会有很多人来参加,包括外来的人,并不是每个人都敢骑着马围着场址走上一圈。就哪怕能,但是在跳场那天还是会让人在骑马的旁边陪着,防止发生意外。骑马的人选好后,一般是不会向外透露的,到了跳场那天才知道。并且不能告诉外来的人。所以当那天我们想去采访之前骑马的人,但是王叔叔一句不提,为此我们没有能对具体的细节加以询问,实属遗憾。
跳场开始后,青年男女穿着自家做的衣服去参加跳场,苗族青年后生手捧披红挂彩的芦笙,吹奏热情奔放、优美动听的曲调;苗族姑娘穿着美丽的服装,戴着心爱的首饰,随着芦笙旋律偏偏起舞。在跳场过程中一般是多目的的进行,尽管大家都互不相识,只要有男青年吹芦笙于前,必有女青年在后起舞。在跳场活动中有不少传统规矩,这些传统规矩不是领头人宣布或行文公布,而是由历代苗族长者在教育子女时代代相传至今。如已婚男女不得下场参加跳场,违者将会受到惩罚。苗族青年都极其守规矩,至今未有人被罚。因此,跳场就成为苗族男女青年开展社交、相互了解、加深友谊、寻求爱情的好机会。跳场可以说是苗族的“情人节”。
在跳场活动中,服饰穿着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女青年与其父母亲尤其重视这种机会。他们通过本民族这种最富丽堂皇的民族妆扮来“亮家底”,既具有告慰祖宗的含义,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择偶。男女青年服装都讲求“新”,尤其是女性,绣花衣服是崭新的,在上面用反针挑绣出花纹细微精美的各种花样图案,折裙系上花纹精细的围腰。最使人注目的是,妇女们几乎遍及全身的银器,首先是头上的一排银簪子、银纂、银蝴蝶,脖子上是各种各样的银项圈,胸前挂满了大大小小的银锁、银绣球,手腕上戴着银手镯。这一身银器,加上部分玉器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在撞击中叮当作响,正如许多国际友人赞叹的那样,好象人间美好的生活都应有尽有地反映在他们斑斓夺目的民族服饰上了。
跳场,作为苗族的庆典活动,有效的把苗族中各个不同的分支联系起来,不仅作为单纯的娱乐庆典,更重要的是成为苗族之间维持感情关系的纽带。
作者简介:
刘丽娟(1992-),女,苗族,贵州务川人,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史。
一、磊庄村概况
磊庄村别名“大黑石头”,因与小黑石头、石头山同在机场航线上,故取三石为“磊”,称磊庄。村委会驻磊庄大寨(大黑石头),位于乡政府南4.5公里,辖磊庄大寨、杨柳新寨、杨柳旧寨三个自然寨,共252户,1256人,耕地119公顷。磊庄村全是苗族,杨柳新寨和旧寨有汉族。境内有磊庄机场,是“花溪辣椒”的主要产区。
二、跳场
跳场(苗语:nu zaī)是苗族流行得最广的民族风俗活动之一,其流行地域之广,参与人数之多,是苗族其他节日集会的各种活动难以相比的。
跳场有多种叫法,如跳厂、跳布、跳月、跳花场、芦笙会等等。近代以来,由于西南诸民族融洽步伐的加快,大多数苗族放弃了过苗年的习俗,而接受了汉民族的习俗,过年“均用正月,与汉民无异”(道光:《松桃直隶厅志·卷六》)。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苗族过春节,这是一个民族融洽的演变过程。
苗族在春节中,跳场又是一个不同于汉民族和其他民族过春节的特殊形式。跳场的时间,虽然大多数集中在农历正月上半月,但也有延续至二月上旬的。贵阳地区的苗族跳场场址,主要分布在三个地区——花溪区、乌当区和白云区,其中花溪区的有桐木岭、石板镇山、磊庄;乌当区的有东风石头寨、罗吏、高寨,以及白云区的都溪等。我们主要是对磊庄的跳场展开了调查。据我们采访的王志荣叔叔讲,磊庄跳场以前并不是属于磊庄村的,是有三个老人从贵阳抢过来的,将跳场用的挂有红布的竹竿抢来插在磊庄村里,磊庄才有跳场这一活动的。而据村支书李强讲,跳场以前是党武乡果洛村陈家的,但由于陈家管理不善,就给了磊庄。由于缺乏资料加以佐证,我们也未敢妄下断论。
磊庄举行跳场是在正月十一日,一般跳三年、五年、七年、九年、十一年、十三年,跳单不跳双。跳场十三年为一轮,一轮完之后如果第二年还要继续跳,那么每年都必须跳,要么就只能跳单。跳场一般都跳三天,这三天跳的都是一样的,并且在跳期间不能离开。
村里有专门的跳场场址,平时不跳时土地属于哪家的就用来种植自己家庄稼,当通知要举办时,不管地里种的是什么都要拔掉,对拔掉的东西村里不会做任何的补偿。
跳场并不是那么容易举行的,如果想举行跳场需要全村人同意后才能举办。 因为跳场并不是只有村子里的人,周围村寨的村民也会来参加,跳场三天一般不能离开这里,所以周围的村民会选择在村子里的亲戚家吃住,这对于磊庄的村民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如果亲戚朋友多,花销肯定不是一笔小数目,这给他们就造成了一定的经济负担,所以跳场一般都很难通过。同意后要由村民共同选出领头人。磊庄村有五姓,陈姓、刘姓、王姓、唐姓、邓姓,在每姓中先推选出一个领头人,然后再在这五个人中推选出一个跳场的领头人,选时村民可以不选也可以弃权。
跳场举行前会有很多的准备,要请先生、选马及骑马的人等。先生一般都是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跳场开始之前请神,首先在寨中安放一张八仙桌,上面供奉丰盛的祭品,主事者燃烛点香、烧钱化纸,一是祭奠列祖列宗,二是敬奉天地神明。意在祈求神明护佑,祈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然后,在场中央“栽”下一株一丈多高的“花树”(竹梢留着一些竹叶的大青竹,苗语为ze zaī),顶上还挂有一面红布长幡,上书“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个大字,周围还树有彩旗若干。“花树”到跳场结束后会有很多人来抢着去做成筷子吃饭,图个吉利。先生弄好后由之前选好的骑马的人骑着马围绕着“花树”走一圈,这样跳场就算开始了。对选马和骑马的人是有要求的,一般跳场用的马身上的毛不能有杂色,必须是纯色的,要么全身全黑,要么全身全红,尽管要求很严格,但是每家都愿意让自己的马来参加选,选上了会觉得很幸运,选中的马会为它披上一块红布,寓为有好处,吉利的意思。对于骑马的人,王叔叔讲,不能看你平时骑马的技术好就会被选上,还要看你的胆量,因为跳场会有很多人来参加,包括外来的人,并不是每个人都敢骑着马围着场址走上一圈。就哪怕能,但是在跳场那天还是会让人在骑马的旁边陪着,防止发生意外。骑马的人选好后,一般是不会向外透露的,到了跳场那天才知道。并且不能告诉外来的人。所以当那天我们想去采访之前骑马的人,但是王叔叔一句不提,为此我们没有能对具体的细节加以询问,实属遗憾。
跳场开始后,青年男女穿着自家做的衣服去参加跳场,苗族青年后生手捧披红挂彩的芦笙,吹奏热情奔放、优美动听的曲调;苗族姑娘穿着美丽的服装,戴着心爱的首饰,随着芦笙旋律偏偏起舞。在跳场过程中一般是多目的的进行,尽管大家都互不相识,只要有男青年吹芦笙于前,必有女青年在后起舞。在跳场活动中有不少传统规矩,这些传统规矩不是领头人宣布或行文公布,而是由历代苗族长者在教育子女时代代相传至今。如已婚男女不得下场参加跳场,违者将会受到惩罚。苗族青年都极其守规矩,至今未有人被罚。因此,跳场就成为苗族男女青年开展社交、相互了解、加深友谊、寻求爱情的好机会。跳场可以说是苗族的“情人节”。
在跳场活动中,服饰穿着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女青年与其父母亲尤其重视这种机会。他们通过本民族这种最富丽堂皇的民族妆扮来“亮家底”,既具有告慰祖宗的含义,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择偶。男女青年服装都讲求“新”,尤其是女性,绣花衣服是崭新的,在上面用反针挑绣出花纹细微精美的各种花样图案,折裙系上花纹精细的围腰。最使人注目的是,妇女们几乎遍及全身的银器,首先是头上的一排银簪子、银纂、银蝴蝶,脖子上是各种各样的银项圈,胸前挂满了大大小小的银锁、银绣球,手腕上戴着银手镯。这一身银器,加上部分玉器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在撞击中叮当作响,正如许多国际友人赞叹的那样,好象人间美好的生活都应有尽有地反映在他们斑斓夺目的民族服饰上了。
跳场,作为苗族的庆典活动,有效的把苗族中各个不同的分支联系起来,不仅作为单纯的娱乐庆典,更重要的是成为苗族之间维持感情关系的纽带。
作者简介:
刘丽娟(1992-),女,苗族,贵州务川人,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