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新科技装点了五彩斑斓的世界,给人类的生活、生产、生存和发展带来了种种革命性的变化。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反映了航天、克隆、基因等高新科技,从中会理解到高新科技集中反映了人类最高的科学水平。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这一个单元,不但可以了解航天、克隆、转基因作物等最新科技成就,而且有助于树立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本单元为自由读写单元。强调的是让学生来选择阅读,掌握方法。应当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自己浏览苏步青教授的序文和这组介绍种种高新科技的课文,然后从中选一至两篇感兴趣的独立阅读。可以运用圈点勾画和生疑发问读书法,或自己总结创造的学习方法。在阅读中,充分发挥字典、词典和图书馆的作用,合作探究,学会学习。
基于以上的考虑,本单元最适合于开展“专题探究教学”,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如果学生学习本单元之后能够学会学习,对科学产生兴趣,那就算成功了。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新技术集中反映了当前人类追求最高的科学水平,给人类的生活、生产、生存和发展带来种种革命性的变化。你能举出身边的例子说明科技进步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吗7(激发学生兴趣)
二、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一)勾画圈点法
通过学生讨论,明确哪些内容需要勾画圈点的。如生字词、关键词语、重点句子、重点段落以及有疑问的地方等等。
(二)生疑发问法
一位科学家这样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发现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常常是一系列积极思维的开端:问题往往是发明创造的起点。阅读也是这样,善于发问是有效读书的重要一步,
1 对新事物、新概念等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问,也可借助工具书解答你的疑问,丰富你的知识。
2 差异质疑是读书发问的常用方法。差异质疑,就是检查发现文章中不同寻常、不依常规的内容和写法,并从这些发现出发进而提出问题。如在阅读的时候,有时会发现文章中有一些看来似乎是多余的东西,而这些多余之处,又往往是作者精心安排的,其中有着耐人寻味的含义,有时文章的某些内容写出来可使表达的内容更完整、更连贯。可是作者却有意略去不写,如文章中的省略号和文学作品中的留白。读到这些地方也要好好问一问,认真想一想。
在阅读中,查异是质疑的基础,也是质疑的关键。只要找到了文章中不同一般的地方(而这往往又是文章的重点或难点),问题自然就摆在面前了。能提出问题来,阅读就深入下去了。
(三)除了以上介绍的读书方法,还可以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找出第三种、第四种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三、以《从小就要爱科学》为例,学习掌握自由阅读的方法。了解学科学的意义,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
(一)初读课文(自由阅读,勾画圈点出以下内容)
1 新字、难字和不理解的词语,然后查字典、词典,加注音和解释。
2 关于科学的意义、科学飞跃发展的形势、对青少年殷切期望的语句。
3 关于《21世纪·中国少儿科技百科全书》这部著作编撰的目的、形式特点和主要内容的语句。
(二)生疑发问
1 “在当今社会上,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电脑与外语是进入2l世纪的通行证’从一定角度上看,这句话确实没错,因为在它的背后,传达……”这一段话中能否删去“从一定角度上看”?为什么?
2 “面对如火如荼的改革、开放热潮,耳闻时代列车高歌猛进的轰鸣,我们……”这里的“面对……轰鸣”能否删去?为什么?
3 “文盲与科盲”有何区别?,发表自己的看法,你能说出一些新颖深刻的见解来吗?
4 头1~3节写科技知识的意义和现代科技发展的成就以及对广大少年朋友的勉励,第5节论述青少年的地位和肩负的希望,这些似乎与《21世纪,中国少年科技百科全书》关系不大。你们怎么认为呢?
四、课后作业
请大家挑选后三篇中最喜欢的一篇,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自由阅读,要求:每篇课文至少提出两个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友情提醒:在阅读中,字典、词典和手头参考资料应该成为我们的好助手。
第二课时:
学生交流,讨论解决在自由阅读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他主张将学习视为最快乐的事。“乐则意通”便能自觉进取。领意深入;“乐则思涌”,便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只有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学生对这一单元的几篇高新科技的文章是很感兴趣的。因为这些内容对他们来说是新鲜的,充满了诱惑。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再者,第一课时中已教会学生阅读方法,尤其是查异质疑法,许多学生跃跃欲试。因为许多平时没有疑问的学生不是不想提,而是不会提。所以说在探究式学习中强调学生自主,不是不要教师指导,不能片面地认为只要有教师发表意见,就否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是说教师可以撒手不管,对学生探究完全不闻不问,放任自流。所谓学生自主,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对学习责任的承担。强调学生自主;但不排斥教师适时必要、有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不是为了限制学生的自主,相反,学生通过充分地利用教师的指导则可以获得更大的自主。失去教师指导的探究则犹如失去了灯塔的夜航船只,会处于无助、盲目甚至陷入危险之中。
在第二课交流时学生们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例如,《在太空中理家》告诉我们:太空生活充满脏乱、不适、痛苦,“令人恶心”,“讨厌透了”,但身为宇航员的作者说:“就这样我在太空中生活了五个月。尽管不太方便,我并不因为缺少愉快事物而厌烦。”“另外,蓬乱,不刮胡子,甚至有点乱糟糟的,似乎很适合太空探险的景象。我们毕竟是在前线的冒险者。我们忙得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看上去怎样或者闻起来怎样。”这是否矛盾?这样的讨论能激发学生树立起对科学的好奇和向往,也能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家应有的献身精神。《奇妙的克隆》一文中说:“有关克隆人的理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这段话是否有悖于小标题《克隆技术造福人类》?学生在互相交流中明白了这里也体现了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一分为二的科学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哪怕是比较模糊的。又如,在《送你一束转基因花》一文的讨论中,有学生提出:这篇文章的小标题拟得不好,“特别新奇”中的“新奇”包含了“特别色彩”和“特别长寿”。针对这一问题,学生们就词义和文章内容展开了激烈地讨论。虽然意见不统一,但学生查异质疑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通过这一单元的教学尝试,我深刻地体会到:教会学生方法是何等重要。正如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基于以上的考虑,本单元最适合于开展“专题探究教学”,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如果学生学习本单元之后能够学会学习,对科学产生兴趣,那就算成功了。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新技术集中反映了当前人类追求最高的科学水平,给人类的生活、生产、生存和发展带来种种革命性的变化。你能举出身边的例子说明科技进步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吗7(激发学生兴趣)
二、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一)勾画圈点法
通过学生讨论,明确哪些内容需要勾画圈点的。如生字词、关键词语、重点句子、重点段落以及有疑问的地方等等。
(二)生疑发问法
一位科学家这样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发现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常常是一系列积极思维的开端:问题往往是发明创造的起点。阅读也是这样,善于发问是有效读书的重要一步,
1 对新事物、新概念等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问,也可借助工具书解答你的疑问,丰富你的知识。
2 差异质疑是读书发问的常用方法。差异质疑,就是检查发现文章中不同寻常、不依常规的内容和写法,并从这些发现出发进而提出问题。如在阅读的时候,有时会发现文章中有一些看来似乎是多余的东西,而这些多余之处,又往往是作者精心安排的,其中有着耐人寻味的含义,有时文章的某些内容写出来可使表达的内容更完整、更连贯。可是作者却有意略去不写,如文章中的省略号和文学作品中的留白。读到这些地方也要好好问一问,认真想一想。
在阅读中,查异是质疑的基础,也是质疑的关键。只要找到了文章中不同一般的地方(而这往往又是文章的重点或难点),问题自然就摆在面前了。能提出问题来,阅读就深入下去了。
(三)除了以上介绍的读书方法,还可以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找出第三种、第四种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三、以《从小就要爱科学》为例,学习掌握自由阅读的方法。了解学科学的意义,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
(一)初读课文(自由阅读,勾画圈点出以下内容)
1 新字、难字和不理解的词语,然后查字典、词典,加注音和解释。
2 关于科学的意义、科学飞跃发展的形势、对青少年殷切期望的语句。
3 关于《21世纪·中国少儿科技百科全书》这部著作编撰的目的、形式特点和主要内容的语句。
(二)生疑发问
1 “在当今社会上,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电脑与外语是进入2l世纪的通行证’从一定角度上看,这句话确实没错,因为在它的背后,传达……”这一段话中能否删去“从一定角度上看”?为什么?
2 “面对如火如荼的改革、开放热潮,耳闻时代列车高歌猛进的轰鸣,我们……”这里的“面对……轰鸣”能否删去?为什么?
3 “文盲与科盲”有何区别?,发表自己的看法,你能说出一些新颖深刻的见解来吗?
4 头1~3节写科技知识的意义和现代科技发展的成就以及对广大少年朋友的勉励,第5节论述青少年的地位和肩负的希望,这些似乎与《21世纪,中国少年科技百科全书》关系不大。你们怎么认为呢?
四、课后作业
请大家挑选后三篇中最喜欢的一篇,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自由阅读,要求:每篇课文至少提出两个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友情提醒:在阅读中,字典、词典和手头参考资料应该成为我们的好助手。
第二课时:
学生交流,讨论解决在自由阅读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他主张将学习视为最快乐的事。“乐则意通”便能自觉进取。领意深入;“乐则思涌”,便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只有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学生对这一单元的几篇高新科技的文章是很感兴趣的。因为这些内容对他们来说是新鲜的,充满了诱惑。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再者,第一课时中已教会学生阅读方法,尤其是查异质疑法,许多学生跃跃欲试。因为许多平时没有疑问的学生不是不想提,而是不会提。所以说在探究式学习中强调学生自主,不是不要教师指导,不能片面地认为只要有教师发表意见,就否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是说教师可以撒手不管,对学生探究完全不闻不问,放任自流。所谓学生自主,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对学习责任的承担。强调学生自主;但不排斥教师适时必要、有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不是为了限制学生的自主,相反,学生通过充分地利用教师的指导则可以获得更大的自主。失去教师指导的探究则犹如失去了灯塔的夜航船只,会处于无助、盲目甚至陷入危险之中。
在第二课交流时学生们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例如,《在太空中理家》告诉我们:太空生活充满脏乱、不适、痛苦,“令人恶心”,“讨厌透了”,但身为宇航员的作者说:“就这样我在太空中生活了五个月。尽管不太方便,我并不因为缺少愉快事物而厌烦。”“另外,蓬乱,不刮胡子,甚至有点乱糟糟的,似乎很适合太空探险的景象。我们毕竟是在前线的冒险者。我们忙得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看上去怎样或者闻起来怎样。”这是否矛盾?这样的讨论能激发学生树立起对科学的好奇和向往,也能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家应有的献身精神。《奇妙的克隆》一文中说:“有关克隆人的理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这段话是否有悖于小标题《克隆技术造福人类》?学生在互相交流中明白了这里也体现了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一分为二的科学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哪怕是比较模糊的。又如,在《送你一束转基因花》一文的讨论中,有学生提出:这篇文章的小标题拟得不好,“特别新奇”中的“新奇”包含了“特别色彩”和“特别长寿”。针对这一问题,学生们就词义和文章内容展开了激烈地讨论。虽然意见不统一,但学生查异质疑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通过这一单元的教学尝试,我深刻地体会到:教会学生方法是何等重要。正如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