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由于其职业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职业倦怠一旦产生,对自己、学生、学校和社会都可能造成巨大的危害。本文在结合一次大型调查的基础上,对教师职业倦怠背后的动机因素进行了探究,同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相应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职业倦怠;动机;需要;诱因;自我调节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10-0090-01
职业倦怠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费登伯格在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教师一旦产生职业倦怠感就会体验到身心俱疲、心力交瘁的痛苦,可能导致身体能量耗竭、工作热情减退、自我评价下降、情绪烦躁易怒、人际关系恶化、工作效率低下等后果。因而如何帮助教师在各种职业需求当中更好地平衡发展、更愉快的工作和生活,避免极端的倦怠状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要做到这些,作为心理学工作者我认为我们所能做到的最好的是先分析出这种现象背后所隐含的原因,从而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加合理的线索。
2005年8月27日,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启动了“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截至2005年9月6日24时,总共有8699名教师填写了调查问卷。调查完成后,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李超平博士采用专业的统计软件与技术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并撰写了调查报告。以下的内容将通过对调查报告的分析来对教师职业倦怠背后的动机因素做出一些探讨。
一、教师职业倦怠动机因素分析
本文的内容将按内在动机、外在诱因、中介自我调节作用三方面分析教师职业倦怠背后的动机因素。
(一)内在动机。内在动机一般比较持久而且带有较大的主动性,利用恰当的话有助于活动的持续。因此我认为教师内在动机的缺失是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主要的因素。
在教师的内在动机构成中,教师自身的兴趣、信念、理想、好胜心、荣誉感等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正是这些促使教师去从事教育事业,来满足自己的内在的需要。这些因子构成了教师内在动机的主要成分,我们统称这些因子为需要。教师的这些需要一旦在教学活动中得不到满足,那么个体将会产生内在的焦虑或不安,从而可能会影响身心的协调。
有调查资料表明,教师日平均工作时间为9.67小时,比一般职业要长1.67小时,高中毕业班教师的日平均工作时间达到12小时。此外,中学教师收入低廉,社会地位低下,已危及教师家庭的稳定和婚姻的幸福,给教师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家庭压力。从这些数据我们都可以看出来,教师的内在需要比如说自我生存所必须的一些需要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所带来的一些不良后果。
(二)外在诱因。引起动机的另一重要因素是诱因,诱因是动机产生的外部条件。指人们试图得到或避免的目标与情景刺激,包括人、事、物、情景等。外在诱因的缺乏也是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一个重要的推力。
教师职业的诱因来自多方面的,大体我从三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是学生。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培养学生,学生的优秀与否是教师职业成败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多的将学生的成败责任承担到自己的身上来,这种责任迟早会引起自己身心的疲惫从而消极工作。
第二是学校。学校总是在一定的规则下对教师的职业业绩进行评判,从而对其做出参照性的评价。如果评定结果某些时候对教师来说近似一种不公平“惩罚”,那么教师在以后的工作中就有可能消极怠工。
第三是社会。来自社会的期待,尤其是学生家长的期待,如果超过了一个度的话,对于老师来说可能已经成为了一种压力,这样的压力带来的不好结果就是教师的职业倦怠的滋生。
(三)自我调节。自我调节在动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介于动机内在起因与外在诱因之间,是联结内在需要、驱力与外部目标、惩罚的桥梁。个体的自我调节过程是对来自个体内外的信息进行加工,以实现其调节机能。
调查数据显示:面对压力,中国教师只有16.80%的被调查教师会去“积极解决问题”,而绝大部分被调查教师,要么“寻求社会支持30.60%”,要么是“逃避25.30%”、“回避问题11.90%”或者“消极等待15.40%”,而这些方式基本上并不是最有效的方式。这些都说明,在处理内外动机时,特别是处理外在动机所带来的压力时,教师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比较薄弱的。教育部门与学校很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通过正规的渠道与方式为教师提供“如何应对压力”“压力管理”等方面的培训,以帮助教师去有效地应对压力。
二、避免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一)满足内在需要。首先,通过各种具体的措施,如相应的扶持倾斜政策,物质保障条件,社会舆论导向等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为教师创造一个安全、温馨、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提供一个稳定、体面、衣食无忧的生活环境。
其次,要通过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再教育建设,从而加强教师的自身的素质和自我修养水平。
(二)外在诱因设置合理化。首先,要有适当的期望。对教师的期望值适度,就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绩效。这也就要求对教师备加关注的家长同志们应该更好的理解教师工作,把教师的教育对孩子的发展摆在一个适当的位子上。同时教师自己也应该在面对工作的劳累、有付出而无回报的辛酸和不被理解时把教育的成败做出恰当的归因,以缓解自己的倦怠感。
其次,学校要改革教师工作环境和结构。给教师以真正的安全感、稳定感和归属感,真正感受到学校大集体的温暖。 第三,学校要认识到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为教师提供一定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为教师营造出宽容、理解、温馨的良好学校氛围。在教育工作的时间规划上,要给教师适当的时间支配自由,使教师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得到尊重和发挥,从而避免职业倦怠感的产生。
(三)充分发挥自我调节作用。首先,教师应正确认识自己,不要让教师的“完美形象”束缚自己,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稳定的自我概念。了解并悦纳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且由已及人,客观地评价学生及他人对自己工作成绩的关系。
其次,要掌握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如升华、转移、代偿、发泄等,让不良的情绪及时渲泄,不要让不良情绪积蓄过多。面对压力时应采取积极的压力应对方式,要看到有利、积极的一面,对未来充满信心。
第三,要善于向别人寻求帮助。在面对巨大的压力时,应该积极的寻求心理咨询工作者、家人、朋友的帮助。
三、结束语
心理学家耶克斯和道德森研究动机强度、课题类型与工作效率的关系的研究表明: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这就是著名的耶克斯—道德森定律。笔者认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们,在工作的时候也应该把握好这样的规律,在自我调节的作用下,维护自己内在需要的满足,同时积极的利用外在诱因可能对自己产生的影响。从而,使自己对教育事业饱含着终生的热情,将职业倦怠这个字眼从自己人生的字典里清除。
参考文献:
[1]郭德俊,动机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华红琴,社会心理学原理和应用[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12.
[3][美]斯蒂芬·P·罗宾斯著,孙、健敏、李原等译:组织行为学(第七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1.刘欣颖(1987-),女,河南信阳人,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教师。
2.姬云云(1987-),女,河南洛阳人,郑州大学应用心理研究所,在读硕士研究生,临床心理学研究方向。
3.赵山明(1957-),男,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应用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郑州大学应用心理研究所所长,河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理事长。长期从事临床心理学的教学与科研,研究内容主要关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和实践。
关键词:职业倦怠;动机;需要;诱因;自我调节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10-0090-01
职业倦怠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费登伯格在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教师一旦产生职业倦怠感就会体验到身心俱疲、心力交瘁的痛苦,可能导致身体能量耗竭、工作热情减退、自我评价下降、情绪烦躁易怒、人际关系恶化、工作效率低下等后果。因而如何帮助教师在各种职业需求当中更好地平衡发展、更愉快的工作和生活,避免极端的倦怠状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要做到这些,作为心理学工作者我认为我们所能做到的最好的是先分析出这种现象背后所隐含的原因,从而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加合理的线索。
2005年8月27日,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启动了“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截至2005年9月6日24时,总共有8699名教师填写了调查问卷。调查完成后,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李超平博士采用专业的统计软件与技术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并撰写了调查报告。以下的内容将通过对调查报告的分析来对教师职业倦怠背后的动机因素做出一些探讨。
一、教师职业倦怠动机因素分析
本文的内容将按内在动机、外在诱因、中介自我调节作用三方面分析教师职业倦怠背后的动机因素。
(一)内在动机。内在动机一般比较持久而且带有较大的主动性,利用恰当的话有助于活动的持续。因此我认为教师内在动机的缺失是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主要的因素。
在教师的内在动机构成中,教师自身的兴趣、信念、理想、好胜心、荣誉感等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正是这些促使教师去从事教育事业,来满足自己的内在的需要。这些因子构成了教师内在动机的主要成分,我们统称这些因子为需要。教师的这些需要一旦在教学活动中得不到满足,那么个体将会产生内在的焦虑或不安,从而可能会影响身心的协调。
有调查资料表明,教师日平均工作时间为9.67小时,比一般职业要长1.67小时,高中毕业班教师的日平均工作时间达到12小时。此外,中学教师收入低廉,社会地位低下,已危及教师家庭的稳定和婚姻的幸福,给教师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家庭压力。从这些数据我们都可以看出来,教师的内在需要比如说自我生存所必须的一些需要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所带来的一些不良后果。
(二)外在诱因。引起动机的另一重要因素是诱因,诱因是动机产生的外部条件。指人们试图得到或避免的目标与情景刺激,包括人、事、物、情景等。外在诱因的缺乏也是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一个重要的推力。
教师职业的诱因来自多方面的,大体我从三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是学生。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培养学生,学生的优秀与否是教师职业成败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多的将学生的成败责任承担到自己的身上来,这种责任迟早会引起自己身心的疲惫从而消极工作。
第二是学校。学校总是在一定的规则下对教师的职业业绩进行评判,从而对其做出参照性的评价。如果评定结果某些时候对教师来说近似一种不公平“惩罚”,那么教师在以后的工作中就有可能消极怠工。
第三是社会。来自社会的期待,尤其是学生家长的期待,如果超过了一个度的话,对于老师来说可能已经成为了一种压力,这样的压力带来的不好结果就是教师的职业倦怠的滋生。
(三)自我调节。自我调节在动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介于动机内在起因与外在诱因之间,是联结内在需要、驱力与外部目标、惩罚的桥梁。个体的自我调节过程是对来自个体内外的信息进行加工,以实现其调节机能。
调查数据显示:面对压力,中国教师只有16.80%的被调查教师会去“积极解决问题”,而绝大部分被调查教师,要么“寻求社会支持30.60%”,要么是“逃避25.30%”、“回避问题11.90%”或者“消极等待15.40%”,而这些方式基本上并不是最有效的方式。这些都说明,在处理内外动机时,特别是处理外在动机所带来的压力时,教师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比较薄弱的。教育部门与学校很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通过正规的渠道与方式为教师提供“如何应对压力”“压力管理”等方面的培训,以帮助教师去有效地应对压力。
二、避免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一)满足内在需要。首先,通过各种具体的措施,如相应的扶持倾斜政策,物质保障条件,社会舆论导向等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为教师创造一个安全、温馨、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提供一个稳定、体面、衣食无忧的生活环境。
其次,要通过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再教育建设,从而加强教师的自身的素质和自我修养水平。
(二)外在诱因设置合理化。首先,要有适当的期望。对教师的期望值适度,就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绩效。这也就要求对教师备加关注的家长同志们应该更好的理解教师工作,把教师的教育对孩子的发展摆在一个适当的位子上。同时教师自己也应该在面对工作的劳累、有付出而无回报的辛酸和不被理解时把教育的成败做出恰当的归因,以缓解自己的倦怠感。
其次,学校要改革教师工作环境和结构。给教师以真正的安全感、稳定感和归属感,真正感受到学校大集体的温暖。 第三,学校要认识到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为教师提供一定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为教师营造出宽容、理解、温馨的良好学校氛围。在教育工作的时间规划上,要给教师适当的时间支配自由,使教师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得到尊重和发挥,从而避免职业倦怠感的产生。
(三)充分发挥自我调节作用。首先,教师应正确认识自己,不要让教师的“完美形象”束缚自己,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稳定的自我概念。了解并悦纳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且由已及人,客观地评价学生及他人对自己工作成绩的关系。
其次,要掌握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如升华、转移、代偿、发泄等,让不良的情绪及时渲泄,不要让不良情绪积蓄过多。面对压力时应采取积极的压力应对方式,要看到有利、积极的一面,对未来充满信心。
第三,要善于向别人寻求帮助。在面对巨大的压力时,应该积极的寻求心理咨询工作者、家人、朋友的帮助。
三、结束语
心理学家耶克斯和道德森研究动机强度、课题类型与工作效率的关系的研究表明: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这就是著名的耶克斯—道德森定律。笔者认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们,在工作的时候也应该把握好这样的规律,在自我调节的作用下,维护自己内在需要的满足,同时积极的利用外在诱因可能对自己产生的影响。从而,使自己对教育事业饱含着终生的热情,将职业倦怠这个字眼从自己人生的字典里清除。
参考文献:
[1]郭德俊,动机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华红琴,社会心理学原理和应用[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12.
[3][美]斯蒂芬·P·罗宾斯著,孙、健敏、李原等译:组织行为学(第七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1.刘欣颖(1987-),女,河南信阳人,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教师。
2.姬云云(1987-),女,河南洛阳人,郑州大学应用心理研究所,在读硕士研究生,临床心理学研究方向。
3.赵山明(1957-),男,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应用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郑州大学应用心理研究所所长,河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理事长。长期从事临床心理学的教学与科研,研究内容主要关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