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摘要 文章通过穷尽性的调查与统计,得出《新华字典》(第10版)三种“形容”类释义格式共使用241次,主要用来解释双音词、联绵词、重言词和形容词的结论。三种格式的功能强弱有别,分布散乱,在一些类别上有随意选用的倾向。用释义实例检验,结果相同。这些说明汉语语文辞书编纂有必要增强释义元语言意识,加强释义元句法研究。 关键词 《新华字典》 “形容”类释义格式 统计 分析 释义元句法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文章通过穷尽性的调查与统计,得出《新华字典》(第10版)三种“形容”类释义格式共使用241次,主要用来解释双音词、联绵词、重言词和形容词的结论。三种格式的功能强弱有别,分布散乱,在一些类别上有随意选用的倾向。用释义实例检验,结果相同。这些说明汉语语文辞书编纂有必要增强释义元语言意识,加强释义元句法研究。
关键词 《新华字典》 “形容”类释义格式 统计 分析 释义元句法
其他文献
前不久,中国科学院留日博士张乐,从京都大学打长途电话给我,说“网上显示,您是中国词汇学专,家,冒昧地向您请教,北大高名凯教授和我的日本博导说‘环境’一词是汉语从日语借入的词。对吗?什么时候借入的?”经查考,回答如下。 刘正琰、高名凯等在《汉语外来词词典》里是这样注释的: 环境 ①周围的地方。②周围的情况和条件。源日 环境kankyo《》:“乃集有司与诸将,议屯田战守计,环境筑堡砦,选精甲外扦,
摘要辞书大国中国曾经走过辉煌、新兴阶段,正在向辞书强国迈进。差距表现在辞书人才、辞书文本,尤其是辞书理论方面。文章根据多个数据的综合,认为我们离辞书强国还有50年的距离。清醒才知不足,直追才能缩小差距。 关键词 辞书强国 辞书人才 辞书理论 辞书文本 辞书大业,惠及天下,功在当今,利在千秋。它是民族思想、科学、文化和语言的结晶,是国运兴盛的标志。我国的辞书事业伴随国运,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路
摘要 文章以关联理论为基础,对词典释义进行探讨,揭示释义中关联产生的前提、方式以及关联的衡量,并以词典用户为出发点提出释义评价的新标准——“关联性”,以期改进词典释义。 关键词 释义 关联 用户 一、引言 从事语言学和哲学研究的法国学者Sperber&Wilson于1986年在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一书中提出了与交际和认知有关的关联
摘要 文章从后殖民文化理论的视角,以OED2以及LDOCE5光盘中抽取的例证为语料,考察后殖民语境下英语单语词典中东西方张力的演变,希望以此引起词典编者对词典与意识形态、词典与社会互动关系的思考。 关键词 后殖民主义 例证选择 意识形态 中国印象 英语词典
在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的领导下,第二届词典学与二语教学国际研讨会于2010年11月6-8日在四川外语学院召开。本次大会与会代表共103名(包括来自英国、美国、丹麦、新加坡等国的多名专家),共收到会议论文98份。本次会议的主旨发言(plenary session)和小组讨论(group discussion)及相关内容具有创新性、时代性和应用性三大特征。 1、创新性。本次大会以“加强词典
摘要 文化自觉是对民族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理性认识和思考。语文词典不只是单纯地识字解词的工具,更重要的是积累、传承和传输民族文化的密集型栽体。在人类信息网络化时代和世界多元文化的格局中,中华文化随同汉语文字一道走向世界,词典编纂也应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更多文化的考量和担当。继承传统,开拓创新,以文化自觉精神研究和编纂新型语文词典刻不容缓。 关键词 文化传统 文化特色 类型学思考
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以下称《审音表》)的颁布和实施,结束了过去几十年所谓的“标准”摇摆混沌的状态(徐世荣1995)。《审音表》执行二十多年来的语言实践证明,审订为“统读”的异读词基本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认可,方便了全国人民学习普通话。但是没有辨义作用的文白异读的审音在语言实践中操作依然困难。
摘要 辞书条目释文中对中国地名的处理是否科学、准确,关系到辞书的质量,因此应根据地名变动的实际情况夹注,并对此进行专项检查。专项检查包括:对以往古地名括注夸地名的准确性进行检查,对条目中古地名是否括注今地名进行检查,对条目中提及的今地名根据其变动情况做相应修改等。而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高效地处理中国地名问题。 关键词 辞书 编纂 质量保障 中国地名 专项检查 计算机技术 我国编纂的辞书,有很
摘要 文章以《柯林斯COBUILD高阶英语学习词典》为例,分析了英语学习词典在给单词注音时紧跟当代英国英语标准音RP发展变化的情况及其对我国英汉学习词典注音的启示。 关键词 RP EPD 学习词典 英语语音 单词注音
在国内出版的较为大型的英汉双语词典里,我们常常会看到“Hun”这个词条,用来译义的汉语总是很简单的两个字:“匈奴”。无论是几十年前的旧版词典还是最新最权威的巨作,概莫例外。这个英汉对译,代代沿袭,早成定例。但是,看似简单的这个对译实际上一点也不简单。将“Hun”对译为“匈奴”似乎不无道理。两个词的发音颇有相似之处,再说,匈奴人从中国北遁后是向西方迁移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引起了西方巨大恐慌的Hun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