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具合理操作小学数学教学效率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而数学又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学具操作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地学生动手操作学具,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通过感知、表象、抽象、概括等过程获取数学知识,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在学具操作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析
学习任何知识总是起源于观察或借助观察,然后把观察所获得的感性材料形成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学具操作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观察,使他们在观察中感知,然后将感知的信息进行合理的科学分析、比较、综合和概括,找出有规律性的东西。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时,课前要求每个同学准备好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当老师提出“看谁能把手中的图形拼成一个我们最熟悉的图形”时,学生们情绪高涨,纷纷动手操作,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拼成后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原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再引导学生思考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这样改变了过去那种重结论、轻过程的现象,学生亲自参与了教学活动,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二、把学具操作和思维与语言表达紧密结合
让学生动手操作,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得学好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是借助语言发展的,精练的语言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严密。因此在进行操作时,要和思维与语言表达相结合,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基础上动口,教师可采用提问或小组内互说的方式,让学生口述操作的步骤和结果等。在叙述时,要求用科学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达。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理清思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叙述,真正理解了所学的内容。如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时,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算出结果,学生摆完后,要让学生说出操作过程。如算“34 2”时,要先把4根和2根合起来,然后再和3捆合起来,一共是36根。算“34 20”时,是先把3捆和2捆合起来是5捆,5捆再和4根合起来是54根。学生通过说操作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让学生及时脱离实物操作,抽象概括出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地向逻辑思维过度。如果我们让学生始终摆脱不了直观,学生就会停留在一定的思维水平上。因此,在教学中,要逐步脱离实物,引导学生抽象概括上升为方法,让学生的思维由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发展。如教学“9加几”时,在学“9 3”时,让学生用实物摆出凑十的过程,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口算“9 4”时,让学生根据图意,想象出凑十的过程,对凑十法进行初步概括,而口算“9 7”时,是要求学生先想后说,脱离实物充分发挥表象的作用,说出计算的过程。在这里适时地让学生脱离实物计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时机、运用适当的学具指导学生进行操作,讲究使用学具的实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在学具操作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析
学习任何知识总是起源于观察或借助观察,然后把观察所获得的感性材料形成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学具操作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观察,使他们在观察中感知,然后将感知的信息进行合理的科学分析、比较、综合和概括,找出有规律性的东西。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时,课前要求每个同学准备好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当老师提出“看谁能把手中的图形拼成一个我们最熟悉的图形”时,学生们情绪高涨,纷纷动手操作,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拼成后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原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再引导学生思考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这样改变了过去那种重结论、轻过程的现象,学生亲自参与了教学活动,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二、把学具操作和思维与语言表达紧密结合
让学生动手操作,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得学好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是借助语言发展的,精练的语言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严密。因此在进行操作时,要和思维与语言表达相结合,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基础上动口,教师可采用提问或小组内互说的方式,让学生口述操作的步骤和结果等。在叙述时,要求用科学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达。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理清思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叙述,真正理解了所学的内容。如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时,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算出结果,学生摆完后,要让学生说出操作过程。如算“34 2”时,要先把4根和2根合起来,然后再和3捆合起来,一共是36根。算“34 20”时,是先把3捆和2捆合起来是5捆,5捆再和4根合起来是54根。学生通过说操作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让学生及时脱离实物操作,抽象概括出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地向逻辑思维过度。如果我们让学生始终摆脱不了直观,学生就会停留在一定的思维水平上。因此,在教学中,要逐步脱离实物,引导学生抽象概括上升为方法,让学生的思维由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发展。如教学“9加几”时,在学“9 3”时,让学生用实物摆出凑十的过程,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口算“9 4”时,让学生根据图意,想象出凑十的过程,对凑十法进行初步概括,而口算“9 7”时,是要求学生先想后说,脱离实物充分发挥表象的作用,说出计算的过程。在这里适时地让学生脱离实物计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时机、运用适当的学具指导学生进行操作,讲究使用学具的实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