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如何科研选题以及如何科学检索进行内涵分析。掌握科学准确的体育科研方法是作为一名研究生应该必备的条件,选题以及检索是撰写论文的第一步,本文就这两个知识点展开内涵分析。首先梳理“科学”是什么?“科研”是什么?“方法论”又是什么?并以此展开详细举例说明,结合自己研究方向做一份科研选题和科学检索的过程,最终提出:1.综述性论文与研究性论文方向方法不同;2.科研选题的指导思想需要细化到点;3.科学检索的指导思想是结合量化分析;4.加强研究生的科研方法能力是目前仍然需要加强的教育方向。
关键词:体育科研方法;科研选题;文献检索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7475(2019)04-107-01
1前言
《新华字典》中“科学”的含义为:反映自然、社会和思维等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汉典》将科学划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应用科学。那么体育学研究应归属于哪一类范畴呢?在中国知网(CNKI)中以“体育”为主题检索,得出432725条结果,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8102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795篇。从结果中看出,许多论文类型是综述性文章,对于体育学研究来说,大多学者站在社会科学的视角,方式方法的不同,由此也为体育的科研方法和选题等打开了思路。
2科学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
在“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学习过程中知道选题的作用是:“(1)科研选题是科技研究的真正开端,制约着研究的总方向,规定了研究的总任务。(2)有利于引导研究者合理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与研究的需要保持一致。(3)科研课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研究方法和途径。”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和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选题的原则遵循着:(1)价值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创新性原则;(4)可行性原则[1]。
科研选题的指导思想是细化到点。在我们日常的本科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撰写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以“我国” “国内外” “某某省市”为研究对象的论文题目,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地区宏观发展现状,但这样得出的结论与研究成果常常较为“遗憾”,主观分析,现在的大学生还比较缺乏对待科学的谨慎性,客观分析也和论文指导老师指导思路等有关联。体育学科中除“运动人体科学”和“运动医学”等实验性为主的学科外,大多还是以现状分析为主的研究,所以,如果将科研选题准确有力地确定到某个知识点,其实会显得很有实际可靠性及说服力。
3科学的检索是基本保障
社会科学的研究特点:(1)现象复杂、异质性大;(2)更多地受到个人因素影响; (3)研究对象不仅是客观的、无意识的物体,而且包括有意识的人;(4)社会现象的不确定因素多,偶然性和独特性大[2]。这里说到了社会科学的特点,导致了我们在检索这一类文献时,常常出现方法问题。研究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是首要问题。其次,了解更多的学科,从中学习研究方法,知识爆炸。再次,勇于实践,体育科学研究已走过的路毕竟很短,即使有可以借鉴的方法也不能不加分析地拿来[3]。
检索文献时应注意几个问题:(1)着重核心期刊;(2)重大基金课题项目;(3)被引量;(4)当前论文的引用是什么;(5)主题关联度。当时文献的来源往往是:期刊、硕博论文、会议报纸、图书等。当文献被我们检索出来时,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整理归纳和分类,这是一项细致工程,找到与自己主题关联度最为相近的文献,同时也要考虑诸多因素。
4结论
学术研究要对自己负责,要对别人负责,要对科学负责。作为研究生阶段的我们所接触到的知识有限,在学习过程中首先需要大量的理论基础积累,从而孕育出有价值的思维与文章,潜心研究是放下争名逐利,不断培养耐性的过程。我们不能一来就写出大气而犀利的文章,也最好不要提出“过大过虚”的问题。学问的精神是需要追求的,但亟待解决的还是方式与方法。永远要切忌“学术不端”。
写论文应在选题上直截了当,言简意赅会让人在阅读之初有十分强烈的兴趣,并且明白作者的用意,有理有据,鞭辟入里,段落间切入核心要点。一篇文章需要一个魂,除此之外应该有一幅思维导图,分叉出的各根树枝都是必要组成部分,由此发散出的每一小节最后都能回归到主线上并且互有关联。
论文中,应尽量充实我们的“理”和“据”,尽量多地将“期刊文献、会议文献、书籍、硕博论文以及国外研究,甚至配上各类量化图表”结合在一起。言下之意就是科研选题的指导思想需要细化到点,科学检索的指导思想是结合量化分析。人的科研能力是可以培养的[4],加强研究生的科研方法能力是目前仍然需要加强的教育方向。
参考文献:
[1]桂诗章,杨晓萍.教育科研选题的原则与途径[J].教学与管理.2007(03):60-61.
[2]陈及治.体育统计与体育科研方法[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03):42-46.
[3]史兵.科学的方法与方法的科学——再论体育科研方法[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03):28-30.
[4]丁英宏,胡玉峰.试论加强研究生科研方法教育的重要性及内容[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09):21-24.
关键词:体育科研方法;科研选题;文献检索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7475(2019)04-107-01
1前言
《新华字典》中“科学”的含义为:反映自然、社会和思维等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汉典》将科学划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应用科学。那么体育学研究应归属于哪一类范畴呢?在中国知网(CNKI)中以“体育”为主题检索,得出432725条结果,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8102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795篇。从结果中看出,许多论文类型是综述性文章,对于体育学研究来说,大多学者站在社会科学的视角,方式方法的不同,由此也为体育的科研方法和选题等打开了思路。
2科学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
在“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学习过程中知道选题的作用是:“(1)科研选题是科技研究的真正开端,制约着研究的总方向,规定了研究的总任务。(2)有利于引导研究者合理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与研究的需要保持一致。(3)科研课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研究方法和途径。”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和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选题的原则遵循着:(1)价值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创新性原则;(4)可行性原则[1]。
科研选题的指导思想是细化到点。在我们日常的本科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撰写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以“我国” “国内外” “某某省市”为研究对象的论文题目,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地区宏观发展现状,但这样得出的结论与研究成果常常较为“遗憾”,主观分析,现在的大学生还比较缺乏对待科学的谨慎性,客观分析也和论文指导老师指导思路等有关联。体育学科中除“运动人体科学”和“运动医学”等实验性为主的学科外,大多还是以现状分析为主的研究,所以,如果将科研选题准确有力地确定到某个知识点,其实会显得很有实际可靠性及说服力。
3科学的检索是基本保障
社会科学的研究特点:(1)现象复杂、异质性大;(2)更多地受到个人因素影响; (3)研究对象不仅是客观的、无意识的物体,而且包括有意识的人;(4)社会现象的不确定因素多,偶然性和独特性大[2]。这里说到了社会科学的特点,导致了我们在检索这一类文献时,常常出现方法问题。研究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是首要问题。其次,了解更多的学科,从中学习研究方法,知识爆炸。再次,勇于实践,体育科学研究已走过的路毕竟很短,即使有可以借鉴的方法也不能不加分析地拿来[3]。
检索文献时应注意几个问题:(1)着重核心期刊;(2)重大基金课题项目;(3)被引量;(4)当前论文的引用是什么;(5)主题关联度。当时文献的来源往往是:期刊、硕博论文、会议报纸、图书等。当文献被我们检索出来时,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整理归纳和分类,这是一项细致工程,找到与自己主题关联度最为相近的文献,同时也要考虑诸多因素。
4结论
学术研究要对自己负责,要对别人负责,要对科学负责。作为研究生阶段的我们所接触到的知识有限,在学习过程中首先需要大量的理论基础积累,从而孕育出有价值的思维与文章,潜心研究是放下争名逐利,不断培养耐性的过程。我们不能一来就写出大气而犀利的文章,也最好不要提出“过大过虚”的问题。学问的精神是需要追求的,但亟待解决的还是方式与方法。永远要切忌“学术不端”。
写论文应在选题上直截了当,言简意赅会让人在阅读之初有十分强烈的兴趣,并且明白作者的用意,有理有据,鞭辟入里,段落间切入核心要点。一篇文章需要一个魂,除此之外应该有一幅思维导图,分叉出的各根树枝都是必要组成部分,由此发散出的每一小节最后都能回归到主线上并且互有关联。
论文中,应尽量充实我们的“理”和“据”,尽量多地将“期刊文献、会议文献、书籍、硕博论文以及国外研究,甚至配上各类量化图表”结合在一起。言下之意就是科研选题的指导思想需要细化到点,科学检索的指导思想是结合量化分析。人的科研能力是可以培养的[4],加强研究生的科研方法能力是目前仍然需要加强的教育方向。
参考文献:
[1]桂诗章,杨晓萍.教育科研选题的原则与途径[J].教学与管理.2007(03):60-61.
[2]陈及治.体育统计与体育科研方法[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03):42-46.
[3]史兵.科学的方法与方法的科学——再论体育科研方法[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03):28-30.
[4]丁英宏,胡玉峰.试论加强研究生科研方法教育的重要性及内容[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09):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