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材料科学基础》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也是该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之一,有着重要的地位。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结合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通过剖析目前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夯实基础、注重应用”为指导方针的教学方案,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模式等几个方面展开探索,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过程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关键词: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基础;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改革
在现代科学技术中,材料科学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近年来,我国在材料领域的发展突飞猛进。目前,国内众多知名高校已经开设了材料科学相关专业,如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开设了金属材料学科;北京化工大学、浙江大学等开设了高分子材料;西北工业大学、中南大学等开设了材料加工学科等。2016年,合肥师范学院成功获批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并开始招生。作为应用型高校,该学科的建设处起步阶段,虽经过3年的教学实践,但在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模式等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1课程教学的问题剖析
材料科学与工程是研究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制备工艺和使用性能以及四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因而将成分、组织结构、制备工艺和使用性能成为材料科学的四要素,把四者联在一起就构成了材料科学四要素的四面体结构,如图1所示。《材料科学基础》这一门课程便是以材料科学四要素为主要内容,从教学要求出发,着重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并引导学生应用理论解决材料工程中的实际问题。该课程中材料学知识十分复杂,理论性强,涉及大量的名词、概念等等,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和化学基础。而对于我校本科生而言,大多数同学数理化基础比较薄弱且在学习该门课程之前并未系统的学习过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该课程的部分内容理论性强且难度大,涉及大量的数学推导过程和复杂的文字解释,使同学们难以理解和识记,因而易产生抵触情绪,教学效果不理想。第二,在国内大部分高校,包括我校,目前该课程的教学方式仍以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以文字、公式推导和曲线图为主,图片、视频等影音资料很少,使得学生上课期间缺乏兴趣,难以集中注意力;第三,该课程的考核模式以考试为主,且占比很大。考试内容多以课本上的概念、定理以及理论计算为主,应用类题目较少涉及,因而难以达到指导学生应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教学目标。第四,目前国内外材料科学发展更新迭代较快,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书本上的内容较为有限,在教学上应用部分课时讲授材料前沿发展方向及应用,为学生就业及科研提供参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五,材料科学具有理论知识与应用广泛结合的性质,在教学上,应该适当培育学生们的科研及实践能力。因此,基于以上教学经验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材料科学的特点,本文将以“夯实基础、注重应用”为指导,探索该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模式等方面上的优化设计。
2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
2.1夯实理论基础
材料科学基础涵盖较多的基础概念,这些概念与科学研究及实际应用都有深刻的联系。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学习材料科学非常重要。无论是前沿研究还是基础应用,都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如利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材料结构时,需要掌握材料中原子排列的相关知识,包括晶面指数、倒易空间等;针对材料的拉伸或压缩过程,需要掌握材料的弹性模量、屈服强度。同时,相关概念不仅仅只用于某一个领域,如关于材料结构,即可用于分析材料的相变,又可用于分析二维材料的电磁性能。原子的扩散,即可用于研究金属的热处理,又可用于研究锂离子电池。材料科学基础的相关概念复杂难懂,且课时有限,教师在授课时应将相关概念的背景、定义及应用讲清讲透,确保学生理解和掌握,积累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
2.2培养实践能力
材料科学基础是一门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其中,相关内容是从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得到的,如材料的相变,相图的制作是根据各个成分及温度下,进行热处理得到的结果。本科生仅仅学习书本上的内容,很难建立起直观的认识。在课程学习初期,教师应将材料科学基础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抽象概念与具体图像相结合,以直观性的事物或图像引导学生对抽象性的理论进行掌握。如在学习晶体结构时,可用实物模型展示晶体的FCC、BCC等结构。在讲解原子扩散时,提示学生通过想象构建原子在材料中运动的图像。
同时,为使学生更加全面的理解所学内容,建议学校开设一定学时的实验课程,如材料的热处理过程、材料的力学性能、材料的微观结构等等。使得在提升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知识体系。此外,本学院的教师均有科研经历,研究方向各有侧重,如计算材料学、太阳能电池,催化、二维材料等等,有丰富的实验经历及理论知识。因此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时间积极参与到教师的相关课题研究中,针对发现的问题,结合所学内容加以分析,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2.3丰富教学方法
首先,科学合理控制每课时授课量。确保知识点高质量的被学生吸收,而非对学生进行数量上的灌输。其次,调节授课内容的输出速率。通过板书、调节语速等方式,在难点、重点如材料中的缺陷、扩散等知识点上讲懂讲透,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充分吸纳和梳理。再者,利用多种方法将相關概念实物化、图像化。在学习材料的结构时,可以通过硬球模型展示材料中FCC,BCC等简单晶体结构。在学习材料的力学性能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材料在受到压缩或拉伸时的变形过程。此外,利用现状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利用微信、QQ等网络技术,建立课堂内容学习交流群,以便及时上传教学内容、作业,分享参考书目,解决问题等。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学习,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授课效率。 2.4把握学科前沿
近几年,材料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前沿热点难点时常更新,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然而书本上的内容较为有限,针对材料科学的前沿进展,在课堂教学时应设置部分学时介绍材料科学相关进展,讲授基础知识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就业及科研提供参考。结合现有条件,可以邀请相关领域教师来校开展专题知识讲座,讲解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前沿进展。授课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建立微信群或者微信公众号,向学生推送材料领域最新发布的成果,文献或者方法等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对材料领域的兴趣。
2.5完善考核方式
目前,对于材料科学基础的评分方法,总成绩中期末成绩占到70%,平时成绩占30%,其中在平时成绩中平时作业占主要比例。由此可以看出最终成绩主要取决于期末考试的成绩,而平时成绩主要取决于平时作业。结合教学经验发现以下问题:①关于期末考试。仅仅只在期末考核一次,会造成学生在期末阶段突击学习,而忽视了平时的积累;②关于平时成绩。平时作业在总分中占据20%左右的比例。学生往往偏重平时作业,而忽视其他课堂表现。教师难以对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作出準确评价;③材料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实践课程。因此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鉴于以上因素,可以在材料科学基础一课的成绩评定制度上进行如下改进。
一是引入阶段性考核。首先,建议在第9周前后增加一次期中考试。在检验前期所学内容的同时,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将期中考试的成绩按照一定比例纳入到总成绩中。在期末考试中,主要考核后期的学习内容,前期的学习内容也要有所涉及。其次,提高课堂表现的分值比例,建立周期性的课堂问答方法,如按照学号让学生参与教学环节,确保至学习结束时每人都有机会能参与到课堂教学。对于主动提问,经常与教师讨论问题的学生给予较高的平时成绩。
二是设立相关实验课程,考核实践能力。材料科学是一门注重实践的课程,书本上的知识点最终要运到到材料的实际性能、制备及应用上。纸上得来终觉浅,通过实践考核可以综合考查学生对于材料科学基础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如通过实验方法画制Fe-C相图及分析合金的力学性能等。在画质Fe-C相图时,培养学生学会对FeC合金进行热处理,得到不同成分下的合金相,并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分析合金相的形成过程。在分析合金的力学性能时,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对合金进行拉伸或者压缩,并绘制应力应变曲线。进一步掌握根据得到的曲线分析合金的塑性变形、弹性变形及屈服强度等。
三是增加研究报告的考核形式。结合材料科学基础的特点,由教师罗列出热点领域,在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自行选取兴趣领域,形成研究报告,并在课堂上以PPT的形式进行报告。讲述该领域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形成PPT并向老师和同学做报告,最后形成综合评分。这一考核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协调组织能力及团队意识。在促进学生自身思考以及激发学习主动性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的国际研究动态。
3结语
材料科学基础是材料科学领域的基础课程,无论对于科学研究还是工程应用都起到关键的作用。本文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结合材料科学的特点及相关院校关于本课程的较好的做法,以“夯实基础、注重应用”为指导,提出了几点改进措施。当然这些方法和措施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检验和改进。随着我校对该课程的日益重视,以及材料课程的相关配套逐渐完善,材料科学基础的教学将会取得更好的成果。
参考文献
[1]王焕平,徐时清.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四要素”[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
[2]王建青.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优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
[3]王书亮,胡志彪.《材料科学基础》的教学实践与方法探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
[4]张莉芹.材料科学基础多媒体教学浅析[J].中国冶金教育,2008(05):58-59.
[5]罗延龄.现代科学技术与材料科学[J].中国科技纵横,2010(22).
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17jyxm1207)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研究
关键词: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基础;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改革
在现代科学技术中,材料科学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近年来,我国在材料领域的发展突飞猛进。目前,国内众多知名高校已经开设了材料科学相关专业,如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开设了金属材料学科;北京化工大学、浙江大学等开设了高分子材料;西北工业大学、中南大学等开设了材料加工学科等。2016年,合肥师范学院成功获批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并开始招生。作为应用型高校,该学科的建设处起步阶段,虽经过3年的教学实践,但在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模式等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1课程教学的问题剖析
材料科学与工程是研究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制备工艺和使用性能以及四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因而将成分、组织结构、制备工艺和使用性能成为材料科学的四要素,把四者联在一起就构成了材料科学四要素的四面体结构,如图1所示。《材料科学基础》这一门课程便是以材料科学四要素为主要内容,从教学要求出发,着重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并引导学生应用理论解决材料工程中的实际问题。该课程中材料学知识十分复杂,理论性强,涉及大量的名词、概念等等,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和化学基础。而对于我校本科生而言,大多数同学数理化基础比较薄弱且在学习该门课程之前并未系统的学习过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该课程的部分内容理论性强且难度大,涉及大量的数学推导过程和复杂的文字解释,使同学们难以理解和识记,因而易产生抵触情绪,教学效果不理想。第二,在国内大部分高校,包括我校,目前该课程的教学方式仍以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以文字、公式推导和曲线图为主,图片、视频等影音资料很少,使得学生上课期间缺乏兴趣,难以集中注意力;第三,该课程的考核模式以考试为主,且占比很大。考试内容多以课本上的概念、定理以及理论计算为主,应用类题目较少涉及,因而难以达到指导学生应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教学目标。第四,目前国内外材料科学发展更新迭代较快,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书本上的内容较为有限,在教学上应用部分课时讲授材料前沿发展方向及应用,为学生就业及科研提供参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五,材料科学具有理论知识与应用广泛结合的性质,在教学上,应该适当培育学生们的科研及实践能力。因此,基于以上教学经验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材料科学的特点,本文将以“夯实基础、注重应用”为指导,探索该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模式等方面上的优化设计。
2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
2.1夯实理论基础
材料科学基础涵盖较多的基础概念,这些概念与科学研究及实际应用都有深刻的联系。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学习材料科学非常重要。无论是前沿研究还是基础应用,都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如利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材料结构时,需要掌握材料中原子排列的相关知识,包括晶面指数、倒易空间等;针对材料的拉伸或压缩过程,需要掌握材料的弹性模量、屈服强度。同时,相关概念不仅仅只用于某一个领域,如关于材料结构,即可用于分析材料的相变,又可用于分析二维材料的电磁性能。原子的扩散,即可用于研究金属的热处理,又可用于研究锂离子电池。材料科学基础的相关概念复杂难懂,且课时有限,教师在授课时应将相关概念的背景、定义及应用讲清讲透,确保学生理解和掌握,积累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
2.2培养实践能力
材料科学基础是一门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其中,相关内容是从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得到的,如材料的相变,相图的制作是根据各个成分及温度下,进行热处理得到的结果。本科生仅仅学习书本上的内容,很难建立起直观的认识。在课程学习初期,教师应将材料科学基础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抽象概念与具体图像相结合,以直观性的事物或图像引导学生对抽象性的理论进行掌握。如在学习晶体结构时,可用实物模型展示晶体的FCC、BCC等结构。在讲解原子扩散时,提示学生通过想象构建原子在材料中运动的图像。
同时,为使学生更加全面的理解所学内容,建议学校开设一定学时的实验课程,如材料的热处理过程、材料的力学性能、材料的微观结构等等。使得在提升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知识体系。此外,本学院的教师均有科研经历,研究方向各有侧重,如计算材料学、太阳能电池,催化、二维材料等等,有丰富的实验经历及理论知识。因此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时间积极参与到教师的相关课题研究中,针对发现的问题,结合所学内容加以分析,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2.3丰富教学方法
首先,科学合理控制每课时授课量。确保知识点高质量的被学生吸收,而非对学生进行数量上的灌输。其次,调节授课内容的输出速率。通过板书、调节语速等方式,在难点、重点如材料中的缺陷、扩散等知识点上讲懂讲透,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充分吸纳和梳理。再者,利用多种方法将相關概念实物化、图像化。在学习材料的结构时,可以通过硬球模型展示材料中FCC,BCC等简单晶体结构。在学习材料的力学性能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材料在受到压缩或拉伸时的变形过程。此外,利用现状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利用微信、QQ等网络技术,建立课堂内容学习交流群,以便及时上传教学内容、作业,分享参考书目,解决问题等。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学习,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授课效率。 2.4把握学科前沿
近几年,材料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前沿热点难点时常更新,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然而书本上的内容较为有限,针对材料科学的前沿进展,在课堂教学时应设置部分学时介绍材料科学相关进展,讲授基础知识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就业及科研提供参考。结合现有条件,可以邀请相关领域教师来校开展专题知识讲座,讲解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前沿进展。授课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建立微信群或者微信公众号,向学生推送材料领域最新发布的成果,文献或者方法等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对材料领域的兴趣。
2.5完善考核方式
目前,对于材料科学基础的评分方法,总成绩中期末成绩占到70%,平时成绩占30%,其中在平时成绩中平时作业占主要比例。由此可以看出最终成绩主要取决于期末考试的成绩,而平时成绩主要取决于平时作业。结合教学经验发现以下问题:①关于期末考试。仅仅只在期末考核一次,会造成学生在期末阶段突击学习,而忽视了平时的积累;②关于平时成绩。平时作业在总分中占据20%左右的比例。学生往往偏重平时作业,而忽视其他课堂表现。教师难以对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作出準确评价;③材料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实践课程。因此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鉴于以上因素,可以在材料科学基础一课的成绩评定制度上进行如下改进。
一是引入阶段性考核。首先,建议在第9周前后增加一次期中考试。在检验前期所学内容的同时,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将期中考试的成绩按照一定比例纳入到总成绩中。在期末考试中,主要考核后期的学习内容,前期的学习内容也要有所涉及。其次,提高课堂表现的分值比例,建立周期性的课堂问答方法,如按照学号让学生参与教学环节,确保至学习结束时每人都有机会能参与到课堂教学。对于主动提问,经常与教师讨论问题的学生给予较高的平时成绩。
二是设立相关实验课程,考核实践能力。材料科学是一门注重实践的课程,书本上的知识点最终要运到到材料的实际性能、制备及应用上。纸上得来终觉浅,通过实践考核可以综合考查学生对于材料科学基础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如通过实验方法画制Fe-C相图及分析合金的力学性能等。在画质Fe-C相图时,培养学生学会对FeC合金进行热处理,得到不同成分下的合金相,并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分析合金相的形成过程。在分析合金的力学性能时,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对合金进行拉伸或者压缩,并绘制应力应变曲线。进一步掌握根据得到的曲线分析合金的塑性变形、弹性变形及屈服强度等。
三是增加研究报告的考核形式。结合材料科学基础的特点,由教师罗列出热点领域,在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自行选取兴趣领域,形成研究报告,并在课堂上以PPT的形式进行报告。讲述该领域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形成PPT并向老师和同学做报告,最后形成综合评分。这一考核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协调组织能力及团队意识。在促进学生自身思考以及激发学习主动性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的国际研究动态。
3结语
材料科学基础是材料科学领域的基础课程,无论对于科学研究还是工程应用都起到关键的作用。本文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结合材料科学的特点及相关院校关于本课程的较好的做法,以“夯实基础、注重应用”为指导,提出了几点改进措施。当然这些方法和措施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检验和改进。随着我校对该课程的日益重视,以及材料课程的相关配套逐渐完善,材料科学基础的教学将会取得更好的成果。
参考文献
[1]王焕平,徐时清.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四要素”[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
[2]王建青.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优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
[3]王书亮,胡志彪.《材料科学基础》的教学实践与方法探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
[4]张莉芹.材料科学基础多媒体教学浅析[J].中国冶金教育,2008(05):58-59.
[5]罗延龄.现代科学技术与材料科学[J].中国科技纵横,2010(22).
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17jyxm1207)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