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让小学生初步了解科学常识,认识科学现象,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可以分为课内素材性资源,和课外条件性资源。其中最广泛使用的是素材性课程资源,教师利用已有的教材、教具。而条件性资源取决于教学环境,教学水平,当地科技发展水平等。
关键词:科学教育;小学教育;资源利用
引言:
科学是一门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科目。而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比较匱乏,就成为了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对教学资源的合理整合及应用,是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现有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来研究小学科学教育策略。
一、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
我国国内科学教育游戏的起步与推行比较晚,而且理论和实践经验都不充足。随着科教兴国理念的兴起,更多的人开始关注教育游戏这个新生事物。我国对于科学教育方式的理论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优势教学资源,小学科学课程意在培养基本的科学素质,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探索欲望。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其囊括了地理、生物、天文等多方面知识,学生从小接触和了解科学知识,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特征
小学课程资源主要有三大基本特征:探究性,生活性和广泛性。其中探究性属于科学课程的本质特征,科学知识的探索过程需要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教师在结合教学资源时,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实验观察,总结实验规律。生活性也是教育资源的一大侧重方向,由于小学生的智力水平,思维方式仍处在成长阶段,不同的学生的接受能力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其能够接受的课程资源也有较大不同,通过利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具象化的资源进行教学,可以使晦涩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更具亲切感。而广泛性追求的是广泛利用校外课程资源,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观察,联系自然,走进动物园,天文馆,扩展科学视野,广泛联系实际,增强教学的实践性,趣味性。
三、通过游戏将知识与生活资源相融合
科学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而小学科教的最初目的就是让启迪学生的科学兴趣,在生活中发现科学的真正魅力。而游戏则可以帮助学生走出课堂,将对知识的感知带进课堂。小学科学是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的生活空间,并通过虚构的场景走进生活,联系生活经验。而在网络游戏中,通过对学生喜欢的动画人物,童话故事的重新构造,将学生的兴趣点有机整合,使学习过程建立在自身的兴趣之上。
四、将课程资源与课堂相融合
(一)案例一 情景游戏
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将现有的成熟资源发挥出来。如在走进动物王国的教学中,让同学们扮演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并自行查阅该动物的外貌特点,生活习性等,然后通过分组的方式,向对方提问:你是什么颜色的?你生活在哪里?你喜欢吃什么?并通过对方的回答猜测出对方所扮演的动物,通过一问一答的讨论互动,学生不仅了解了相关动物的知识,还间接锻炼了交往与学习能力。
(二)案例二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资源是教育改革中诞生的有效教学资源,经过的大量的理论和课堂实践论证。在了解植物一课中,通常教师需要向学生展示不同植物的标本,并观察其特点,但由于教育发展的固有问题,教育资源不足,教具成本昂贵,无法做到准备充足而动植物标本。因此使用PPT式互动游戏的方法成为主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同学们展示不同的植物并指示学生观察其特点,而后放出某种植物的局部特写,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其种类,而后放出完整的植物样貌。
(三)案例三 “玩具”游戏
由于客观原因,科学实验道具无法做到人手一套,而利用废弃材料或常见的事物制作教具就成了最佳选择,因此我们鼓励学生将身边的常见物品用于科学游戏中,在认识摩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直尺在衣服上摩擦,并尝试吸附碎纸屑,在认识磁力时,可以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枚硬币,教师利用磁贴的磁力将学生的硬币一一相连。学生们通过自己身边的道具进行实验,这极大地增加了科学教育的亲和性。
(四)案例四 网络游戏教学
网络资源是伴随社会发展诞生的新兴事物,网络游戏的科教价值同样不容忽视,虽然我国科普游戏化事业刚刚起步,但其已经展现了自己不可替代的优势,诸如便捷性,时效性,拟真性等。网络上有一些在线物理实验课堂,学生只需坐在屏幕前,点击鼠标拖动实验道具,就可以对实验过程进行观察,而且还拥有重播功能,实时回放自己的实验录像,发现其中的错误动作。还有一些游戏贴近了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学习习惯,如针对小学学生,其会智能选择一些现在流行的动画形象出现在实验中,甚至用语音的方式指导实验。
结束语:
科学教育作为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科学中寻找乐趣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总之,教师应加强对科学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无论是教学内容的丰富度,教学流程的设计与细节雕琢,还是确保优质教育方式的产出。科学作为学生迈向世界的引路石,扮演者极为重要的角色,而游戏教育的不断发展这也督促教育者要不断精进自身,拿出更好的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1] 马靖.乌海市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9.
[2] 丁志敏.基于省编教材的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D].鞍山师范学院,2014.
[3] 张艳红.德育资源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1.
关键词:科学教育;小学教育;资源利用
引言:
科学是一门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科目。而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比较匱乏,就成为了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对教学资源的合理整合及应用,是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现有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来研究小学科学教育策略。
一、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
我国国内科学教育游戏的起步与推行比较晚,而且理论和实践经验都不充足。随着科教兴国理念的兴起,更多的人开始关注教育游戏这个新生事物。我国对于科学教育方式的理论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优势教学资源,小学科学课程意在培养基本的科学素质,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探索欲望。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其囊括了地理、生物、天文等多方面知识,学生从小接触和了解科学知识,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特征
小学课程资源主要有三大基本特征:探究性,生活性和广泛性。其中探究性属于科学课程的本质特征,科学知识的探索过程需要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教师在结合教学资源时,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实验观察,总结实验规律。生活性也是教育资源的一大侧重方向,由于小学生的智力水平,思维方式仍处在成长阶段,不同的学生的接受能力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其能够接受的课程资源也有较大不同,通过利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具象化的资源进行教学,可以使晦涩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更具亲切感。而广泛性追求的是广泛利用校外课程资源,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观察,联系自然,走进动物园,天文馆,扩展科学视野,广泛联系实际,增强教学的实践性,趣味性。
三、通过游戏将知识与生活资源相融合
科学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而小学科教的最初目的就是让启迪学生的科学兴趣,在生活中发现科学的真正魅力。而游戏则可以帮助学生走出课堂,将对知识的感知带进课堂。小学科学是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的生活空间,并通过虚构的场景走进生活,联系生活经验。而在网络游戏中,通过对学生喜欢的动画人物,童话故事的重新构造,将学生的兴趣点有机整合,使学习过程建立在自身的兴趣之上。
四、将课程资源与课堂相融合
(一)案例一 情景游戏
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将现有的成熟资源发挥出来。如在走进动物王国的教学中,让同学们扮演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并自行查阅该动物的外貌特点,生活习性等,然后通过分组的方式,向对方提问:你是什么颜色的?你生活在哪里?你喜欢吃什么?并通过对方的回答猜测出对方所扮演的动物,通过一问一答的讨论互动,学生不仅了解了相关动物的知识,还间接锻炼了交往与学习能力。
(二)案例二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资源是教育改革中诞生的有效教学资源,经过的大量的理论和课堂实践论证。在了解植物一课中,通常教师需要向学生展示不同植物的标本,并观察其特点,但由于教育发展的固有问题,教育资源不足,教具成本昂贵,无法做到准备充足而动植物标本。因此使用PPT式互动游戏的方法成为主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同学们展示不同的植物并指示学生观察其特点,而后放出某种植物的局部特写,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其种类,而后放出完整的植物样貌。
(三)案例三 “玩具”游戏
由于客观原因,科学实验道具无法做到人手一套,而利用废弃材料或常见的事物制作教具就成了最佳选择,因此我们鼓励学生将身边的常见物品用于科学游戏中,在认识摩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直尺在衣服上摩擦,并尝试吸附碎纸屑,在认识磁力时,可以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枚硬币,教师利用磁贴的磁力将学生的硬币一一相连。学生们通过自己身边的道具进行实验,这极大地增加了科学教育的亲和性。
(四)案例四 网络游戏教学
网络资源是伴随社会发展诞生的新兴事物,网络游戏的科教价值同样不容忽视,虽然我国科普游戏化事业刚刚起步,但其已经展现了自己不可替代的优势,诸如便捷性,时效性,拟真性等。网络上有一些在线物理实验课堂,学生只需坐在屏幕前,点击鼠标拖动实验道具,就可以对实验过程进行观察,而且还拥有重播功能,实时回放自己的实验录像,发现其中的错误动作。还有一些游戏贴近了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学习习惯,如针对小学学生,其会智能选择一些现在流行的动画形象出现在实验中,甚至用语音的方式指导实验。
结束语:
科学教育作为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科学中寻找乐趣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总之,教师应加强对科学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无论是教学内容的丰富度,教学流程的设计与细节雕琢,还是确保优质教育方式的产出。科学作为学生迈向世界的引路石,扮演者极为重要的角色,而游戏教育的不断发展这也督促教育者要不断精进自身,拿出更好的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1] 马靖.乌海市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9.
[2] 丁志敏.基于省编教材的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D].鞍山师范学院,2014.
[3] 张艳红.德育资源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