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和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决定》强调:“应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指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可见,美育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小学教育必须把美育有机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从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和要求考虑,美育应是一种以精神愉悦为需要的感性教育,是一种以潜移默化为方式的情感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极具审美价值,为审美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丰富资源。只要语文教师注意挖掘其中的美育因素并加以应用,就可以培养学生的爱美之心、赏美之情、创美之乐,从而使学生受到审美教育。
一、创设意境,感受语言文字美
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塑造出来的。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感性的典型形象。只有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走入作品中,学生才可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可创设情境,利用课件通过画面的展示,再加上生动的配乐朗诵,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中。学生听着轻柔的音乐,边听边想,仿佛自己已“飞”到桂林,眼前出现“奇、秀、险”的山和“静、清、绿”的水。随着语言文字的描绘,还可引导学生在音乐中闭眼进行想象:桂林的山是怎么个奇法,是怎么个秀法,是怎么个险法。这样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沉浸在美丽的意境之中,陶醉在如诗如歌的语言描写中。又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课文讲到当小艇行始在水面上时,威尼斯的水面上生气盎然,热闹非凡;当小艇修憩时,古老的威尼斯在柔柔的月光下沉沉入睡了。这一段内容动静对比,文字优美,语言极富魅力,教师可通过音乐、语言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朗读、品位与积累。学生通过情境学习,仿佛身临其境,确确实实地感受到景色的美及语言的美。
教师通过以上教学,可以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做到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使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以和谐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与“美丽”,得到美的感染与熏陶,达到理解语言文字和塑造心灵相统一的效果。
二、品词析句,鉴赏祖国山水美
大自然里有许许多多让人赏心悦目的美。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鸟一兽、一器一皿,都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小学语文教材中反映自然美的课文俯拾皆是,如诗歌《草》、《梅花》、《暮江吟》等,又如文章《黄山奇石》、《第一场雪》、《桂林山水》、《长城》、《草原》、《林海》、《镜泊湖奇观》等。教学这一类课文时,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在美的欣赏中感受到美的愉悦,而且要使学生经过深入的思考进行鉴赏和评价,揭示美在哪里,为什么美。如《桂林山水》一文中,作者刻意把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安排在两个结构相同而又严谨的自然段里,又各自集中表现在一个排比句中。这是引导学生掌握读段学文之法,领略祖国语言生动优秀、准确细腻的好课例。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领悟作者形象的比喻,使学生逐步领会作者谴词造句之精妙——漓江水的“绿”用“翡翠”来比喻,漓江水的“清”用“无瑕”来形容,从而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受祖国山水之美。又如《林海》一文,老舍先生把兴安岭赋以人的思想,形容它“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多么会打扮自己,青松做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兴安岭越看越可爱,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教学本文,我让学生动手找出自己认为优美的语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品读,并在小组里面说一说自己的体会。通过品词析句,学生深刻体会到祖国山水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思想感情。
三、利用插图,感受人物形象美
在审美教育中,审美对象总是以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方式存在,离开具体的感性形象,就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因此,美感的获得,首先在于对形象的感知。有些课文,学生可以依据语言文字进行想象,在脑海中直接浮现出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尚不发达,加之表象储存贫乏,有时仅凭文字的描述,很难使学生在脑海里呈现形象,唤起美感。而图画往往比文字更容易产生鲜明的形象,所以这时最好的办法是利用插图,把文字内容转化为视觉的画面,使学生直接地产生意象整体,以达到陶冶美感和高尚情操的目的。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中写道:“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的壮烈豪迈的口号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样的内容单靠文章的语言描述,学生往往很难形成清晰的意象,唤起美感。语文教材以图辅文,生动地把五壮士威武高大的形象、钢铸般的脸庞、坚毅的目光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整体透出这五位伟大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在教学时,通过指导学生欣赏插图,学生能获得对五壮士整体的形象感知,理解他们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品质,体会其中的壮美和崇高,受到强烈的心灵震撼。又如教学《丰碑》一文中“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时,可指导学生观察文中的插图,通过看插图,帮助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军需处长“成了一座丰碑”的高大形象,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在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我的战友邱少云》、《军神》、《金色的鱼钩》、《小英雄雨来》、《一夜的工作》、《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文章时,可通过学文、读文,结合欣赏插图,让学生更好地获得主人公的整体的形象感知,从而体会人物精神的崇高,受到心灵的震撼。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审美理解力将同时受到良好的训练而发展起来。
四、感情朗读,塑造人物品德美
语文教学中的感情朗读不但能陶冶人的心灵,而且能唤起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一个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的人。例如在教学《落花生》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爸爸的话,让学生从花生的品格中领悟做人应该不求虚荣、默默奉献的道理;在教学《小珊迪》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小珊迪三次要求“我”买他的火柴的片段,让学生体会到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在教学《桥》时,可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让学生体会到老支书无私无畏、不循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可让学生体会到伯父是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这样,学生在感情朗读中,不但能受到美的熏陶,而且会在心灵深处树立一座座丰碑,使自身的灵魂受到震撼,增强自我美化、自我塑造、自我升华的意识。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艺术形象,有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有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有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教师除了让学生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充分发挥自身审美素质的影响作用,选择有利于美育的教学方法,并遵循学生的审美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从而更好地进行美育渗透,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一、创设意境,感受语言文字美
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塑造出来的。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感性的典型形象。只有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走入作品中,学生才可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可创设情境,利用课件通过画面的展示,再加上生动的配乐朗诵,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中。学生听着轻柔的音乐,边听边想,仿佛自己已“飞”到桂林,眼前出现“奇、秀、险”的山和“静、清、绿”的水。随着语言文字的描绘,还可引导学生在音乐中闭眼进行想象:桂林的山是怎么个奇法,是怎么个秀法,是怎么个险法。这样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沉浸在美丽的意境之中,陶醉在如诗如歌的语言描写中。又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课文讲到当小艇行始在水面上时,威尼斯的水面上生气盎然,热闹非凡;当小艇修憩时,古老的威尼斯在柔柔的月光下沉沉入睡了。这一段内容动静对比,文字优美,语言极富魅力,教师可通过音乐、语言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朗读、品位与积累。学生通过情境学习,仿佛身临其境,确确实实地感受到景色的美及语言的美。
教师通过以上教学,可以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做到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使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以和谐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与“美丽”,得到美的感染与熏陶,达到理解语言文字和塑造心灵相统一的效果。
二、品词析句,鉴赏祖国山水美
大自然里有许许多多让人赏心悦目的美。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鸟一兽、一器一皿,都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小学语文教材中反映自然美的课文俯拾皆是,如诗歌《草》、《梅花》、《暮江吟》等,又如文章《黄山奇石》、《第一场雪》、《桂林山水》、《长城》、《草原》、《林海》、《镜泊湖奇观》等。教学这一类课文时,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在美的欣赏中感受到美的愉悦,而且要使学生经过深入的思考进行鉴赏和评价,揭示美在哪里,为什么美。如《桂林山水》一文中,作者刻意把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安排在两个结构相同而又严谨的自然段里,又各自集中表现在一个排比句中。这是引导学生掌握读段学文之法,领略祖国语言生动优秀、准确细腻的好课例。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领悟作者形象的比喻,使学生逐步领会作者谴词造句之精妙——漓江水的“绿”用“翡翠”来比喻,漓江水的“清”用“无瑕”来形容,从而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受祖国山水之美。又如《林海》一文,老舍先生把兴安岭赋以人的思想,形容它“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多么会打扮自己,青松做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兴安岭越看越可爱,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教学本文,我让学生动手找出自己认为优美的语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品读,并在小组里面说一说自己的体会。通过品词析句,学生深刻体会到祖国山水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思想感情。
三、利用插图,感受人物形象美
在审美教育中,审美对象总是以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方式存在,离开具体的感性形象,就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因此,美感的获得,首先在于对形象的感知。有些课文,学生可以依据语言文字进行想象,在脑海中直接浮现出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尚不发达,加之表象储存贫乏,有时仅凭文字的描述,很难使学生在脑海里呈现形象,唤起美感。而图画往往比文字更容易产生鲜明的形象,所以这时最好的办法是利用插图,把文字内容转化为视觉的画面,使学生直接地产生意象整体,以达到陶冶美感和高尚情操的目的。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中写道:“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的壮烈豪迈的口号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样的内容单靠文章的语言描述,学生往往很难形成清晰的意象,唤起美感。语文教材以图辅文,生动地把五壮士威武高大的形象、钢铸般的脸庞、坚毅的目光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整体透出这五位伟大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在教学时,通过指导学生欣赏插图,学生能获得对五壮士整体的形象感知,理解他们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品质,体会其中的壮美和崇高,受到强烈的心灵震撼。又如教学《丰碑》一文中“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时,可指导学生观察文中的插图,通过看插图,帮助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军需处长“成了一座丰碑”的高大形象,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在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我的战友邱少云》、《军神》、《金色的鱼钩》、《小英雄雨来》、《一夜的工作》、《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文章时,可通过学文、读文,结合欣赏插图,让学生更好地获得主人公的整体的形象感知,从而体会人物精神的崇高,受到心灵的震撼。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审美理解力将同时受到良好的训练而发展起来。
四、感情朗读,塑造人物品德美
语文教学中的感情朗读不但能陶冶人的心灵,而且能唤起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一个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的人。例如在教学《落花生》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爸爸的话,让学生从花生的品格中领悟做人应该不求虚荣、默默奉献的道理;在教学《小珊迪》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小珊迪三次要求“我”买他的火柴的片段,让学生体会到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在教学《桥》时,可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让学生体会到老支书无私无畏、不循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可让学生体会到伯父是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这样,学生在感情朗读中,不但能受到美的熏陶,而且会在心灵深处树立一座座丰碑,使自身的灵魂受到震撼,增强自我美化、自我塑造、自我升华的意识。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艺术形象,有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有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有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教师除了让学生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充分发挥自身审美素质的影响作用,选择有利于美育的教学方法,并遵循学生的审美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从而更好地进行美育渗透,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