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业文化指人类社会在实现工业化进程中个体和集体不断积累下来的物质生产、制度生产和精神生产的总和。辽宁是国家老工业基地中的代表,其振兴过程中,工业文化作为其区域特有的文化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本文分析了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工业文化现状,并提出了工业文化在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过程中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工业文化;辽宁老工业基地;实现路径
随着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发起,工业文化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英、法、德、美、日相继形成了自己的工业文化。而我国的工业文化的发展起源于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当时建立了大批工业企业,开启了我国工业化的先河,工业文化伴随着这些工业成长也开始萌芽,但严格意义上讲,我国的工业文化是从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工业化道路才开始大规模出现,并且是带有计划经济模式的工业文化。改革开放后,企业成为独立法人,工业化走上正确道路,工业文化走上正常发展轨道。直至今天,我国的工业文化仍处在形成与发展的阶段。
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重大战略决策,并开始实施《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战略实施的10年中,东北老工业基地逐渐从低谷中走出来,但并未真正的走向辉煌。2013年,在《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年)》中,东北三省仍有23个地级老工业城市、4个省会城市市辖区,其中辽宁省有11个地级老工业城市、1个省会城市市辖区有待改造规划,分别占全国相应总量的11.56%、4%,占东北三省地级市、省会城市辖区的30.56%、4.35%。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全面战略已经开始。
随着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全面开始,作为一个区域特色的独特表现,文化是振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对于老工业基地,工业文化,就是其传承创新的最重要的部分。
1.工业文化在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中的内涵
工业文化作为一个词汇在20世纪初提起,国外对工业文化的描述主要集中在行业文化中。我国学术界对工业文化有几种描述:王正林(2006)认为,工业文化不仅指工业社会的精神生产,也不只是工业社会的物质生产,而是包括了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方方面面,以及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水平[1]。余祖光(2010)主要从行为和制度文化的角度阐释工业文化的内涵,认为工业文化应包括合格公民的意识与行为规范、合格劳动者的意识与行为规范、合格企业法人的意识与行为规范、环境生态意识与行为规范、多元文化理解与行为规范等[2]。赵学通(2013)认为工业是各种产业、各个行业和不同类型企业组成的集合体,工业文化包括产业文化、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三个层次[3]。
辽宁老工业基地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其特有的区域文化与其社会历史实践密不可分,工业作为区域中最重要的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在其发展进程中各个行业优秀企业文化的概括与结晶,不断积累下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形成了这个区域特有的工业文化。
综上所述,工业文化是一个地区的产业企业在长期的工业活动中所创造和提炼的文化价值观念的集合[4]。其包涵工业发展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2.工业文化在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中的现状研究
2.1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工业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及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它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5]。
近年来,伴随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如何处理传统老工业基地改造、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与利用,对辽宁各级地方政府决策提出了现实要求。辽宁未来发展定位于以装备制造业等为支柱产业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遗产对于辽宁这样的老工业基地来说,不但是二十世纪百年历史馈赠,更是当今发展之基石。现阶段辽宁省对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已经全面的展开,辽宁省政府已将工业文化遗产列入到城市工业布局调整规划中,其中沈阳市铁西区作为辽宁乃至中国著名的重工业区,在老厂区拆迁中,以工业文化遗产为核心的保护模式主要有主题博物馆模式、工业博览与商务旅游区模式、区域一体化治理模式等。现阶段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在辽宁乃至全国都走在了前列。对我国工业遗产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2.2工业文化与教育协同发展
教育是工业化的重要支撑,工业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教育。工业文化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有机融合是新时期高职教育提升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和核心战略。
辽宁省有本专科120余所,其中有三分之一的高校定位与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2015年11月,辽宁省教育厅为确保地方经济文化的传承,也确立了部分院校相应用型转型战略,进一步将高校定位在服务区域文化经济,也使更多的学校开展工业价值观教育,提高学生工业文化素养、校企共建符合先进工业文化特征的课程体系、跨越校企文化鸿沟,提高教师工业文化素养、吸收企业文化精华,建设有工业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利用社会资源,广泛开展工业文化教育。
3.工业文化在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中的实现路径
3.1工业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
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创意产业已经逐渐形成,为创意产业注入文化,并结合辽宁老工业基地区域特点,将工业发展与遗留的价值与文化相结合,突出其原有的存在价值;将工业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为创意产业注入工业文化的思考,以老工业基地的工业文化底蕴引领制造时代新方向,建立辽宁自主的制造创造品牌。
3.2校企工业文化教育相结合
作为国家重点改造的辽宁老工业基地,担负着“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任务,而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最重要的是人的教育。只有将工业文化同时引入学校和企业,才能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在高校中,开展工作价值观教育,提高学生工业文化素养;跨越校企文化鸿沟,提高教师工业文化素养;建设有工业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利用社会资源,广泛开展工业文化教育都是工业文化教育的体现。在企业中,开展企业文化、行业文化相结合的工业文化活动,让文化行走在企业每一个角落。建立校园企业一贯制互通的工业文化教育,让工业文化传承在企业和校园间,更好的树立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理念。
3.3工业文化与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相结合
在现有学科专业如工业设计、视觉传达、知识产权等基础上,构建以工业文化为主题的相关专业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及时将其固化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过程之中,培养符合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正林.工业文化纵论[M].合肥:安徽工业出版社,2006.
[2]余祖光.先进工业文化进入职业院校校园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22):5-10.
[3]赵学通.高职院校文化使命:工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3,9:103-106.
[4]王新哲.工业文化概念、范畴和体系架构初探[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5.03:30-33
[5]王新哲.工业文化研究综述[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5.01:88-93
关键词:工业文化;辽宁老工业基地;实现路径
随着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发起,工业文化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英、法、德、美、日相继形成了自己的工业文化。而我国的工业文化的发展起源于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当时建立了大批工业企业,开启了我国工业化的先河,工业文化伴随着这些工业成长也开始萌芽,但严格意义上讲,我国的工业文化是从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工业化道路才开始大规模出现,并且是带有计划经济模式的工业文化。改革开放后,企业成为独立法人,工业化走上正确道路,工业文化走上正常发展轨道。直至今天,我国的工业文化仍处在形成与发展的阶段。
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重大战略决策,并开始实施《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战略实施的10年中,东北老工业基地逐渐从低谷中走出来,但并未真正的走向辉煌。2013年,在《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年)》中,东北三省仍有23个地级老工业城市、4个省会城市市辖区,其中辽宁省有11个地级老工业城市、1个省会城市市辖区有待改造规划,分别占全国相应总量的11.56%、4%,占东北三省地级市、省会城市辖区的30.56%、4.35%。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全面战略已经开始。
随着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全面开始,作为一个区域特色的独特表现,文化是振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对于老工业基地,工业文化,就是其传承创新的最重要的部分。
1.工业文化在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中的内涵
工业文化作为一个词汇在20世纪初提起,国外对工业文化的描述主要集中在行业文化中。我国学术界对工业文化有几种描述:王正林(2006)认为,工业文化不仅指工业社会的精神生产,也不只是工业社会的物质生产,而是包括了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方方面面,以及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水平[1]。余祖光(2010)主要从行为和制度文化的角度阐释工业文化的内涵,认为工业文化应包括合格公民的意识与行为规范、合格劳动者的意识与行为规范、合格企业法人的意识与行为规范、环境生态意识与行为规范、多元文化理解与行为规范等[2]。赵学通(2013)认为工业是各种产业、各个行业和不同类型企业组成的集合体,工业文化包括产业文化、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三个层次[3]。
辽宁老工业基地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其特有的区域文化与其社会历史实践密不可分,工业作为区域中最重要的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在其发展进程中各个行业优秀企业文化的概括与结晶,不断积累下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形成了这个区域特有的工业文化。
综上所述,工业文化是一个地区的产业企业在长期的工业活动中所创造和提炼的文化价值观念的集合[4]。其包涵工业发展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2.工业文化在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中的现状研究
2.1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工业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及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它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5]。
近年来,伴随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如何处理传统老工业基地改造、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与利用,对辽宁各级地方政府决策提出了现实要求。辽宁未来发展定位于以装备制造业等为支柱产业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遗产对于辽宁这样的老工业基地来说,不但是二十世纪百年历史馈赠,更是当今发展之基石。现阶段辽宁省对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已经全面的展开,辽宁省政府已将工业文化遗产列入到城市工业布局调整规划中,其中沈阳市铁西区作为辽宁乃至中国著名的重工业区,在老厂区拆迁中,以工业文化遗产为核心的保护模式主要有主题博物馆模式、工业博览与商务旅游区模式、区域一体化治理模式等。现阶段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在辽宁乃至全国都走在了前列。对我国工业遗产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2.2工业文化与教育协同发展
教育是工业化的重要支撑,工业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教育。工业文化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有机融合是新时期高职教育提升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和核心战略。
辽宁省有本专科120余所,其中有三分之一的高校定位与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2015年11月,辽宁省教育厅为确保地方经济文化的传承,也确立了部分院校相应用型转型战略,进一步将高校定位在服务区域文化经济,也使更多的学校开展工业价值观教育,提高学生工业文化素养、校企共建符合先进工业文化特征的课程体系、跨越校企文化鸿沟,提高教师工业文化素养、吸收企业文化精华,建设有工业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利用社会资源,广泛开展工业文化教育。
3.工业文化在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中的实现路径
3.1工业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
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创意产业已经逐渐形成,为创意产业注入文化,并结合辽宁老工业基地区域特点,将工业发展与遗留的价值与文化相结合,突出其原有的存在价值;将工业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为创意产业注入工业文化的思考,以老工业基地的工业文化底蕴引领制造时代新方向,建立辽宁自主的制造创造品牌。
3.2校企工业文化教育相结合
作为国家重点改造的辽宁老工业基地,担负着“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任务,而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最重要的是人的教育。只有将工业文化同时引入学校和企业,才能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在高校中,开展工作价值观教育,提高学生工业文化素养;跨越校企文化鸿沟,提高教师工业文化素养;建设有工业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利用社会资源,广泛开展工业文化教育都是工业文化教育的体现。在企业中,开展企业文化、行业文化相结合的工业文化活动,让文化行走在企业每一个角落。建立校园企业一贯制互通的工业文化教育,让工业文化传承在企业和校园间,更好的树立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理念。
3.3工业文化与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相结合
在现有学科专业如工业设计、视觉传达、知识产权等基础上,构建以工业文化为主题的相关专业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及时将其固化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过程之中,培养符合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正林.工业文化纵论[M].合肥:安徽工业出版社,2006.
[2]余祖光.先进工业文化进入职业院校校园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22):5-10.
[3]赵学通.高职院校文化使命:工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3,9:103-106.
[4]王新哲.工业文化概念、范畴和体系架构初探[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5.03:30-33
[5]王新哲.工业文化研究综述[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5.01:8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