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何为互联网金融
百度对“互联网金融”对定义为:“互联网金融(ITFIN)是指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在金融行业的运用,其本质应落脚在“金融”两字,核心在于其风险控制能力、风险定价能力。“互联网”则为一种创新技术手段,为金融提供创新的交易模式。这是在网络技术被大众熟悉接受后,自然而然为适应新的需求而产生的新模式及新业务,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
二、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发展现状。
(一)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创新与丰富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在我国蓬勃兴起,在其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传统金融业务网络化、第三方支付、P2P网络贷款、众筹、第三方金融服务平台等交易模式。在上述互联网金融涵盖的模式范畴内,随大众对降低金融交易成本与金融交易信息不对称等市场需求,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模式内容也不断地得到创新和丰富。这些模式内容上的创新和丰富突出表现在以下三大方面:一是在银行开展网络借贷业务方面;二是在第三方支付方面;三是在P2P网络借贷方面。
(二)互联网金融交易规模快速壮大
其中,网络银行的交易额由2008年的285.4万亿元迅速增加到了2014年的1549万亿元。第三方支付的交易额也由2009年的3 万亿元快速增长到了23万亿元左右,期间虽由于市场渐趋饱和,增速有所下降,但也达到了18.6%以上。P2P网络借贷的交易额则由1.5亿元快速增长到了3292亿元,期间增速甚至均达到了200%左右。以第三方支付工具与基金合作形式于2013年6月5日上线的余额宝产品至2014年底,其用户则已达到了1.85亿户,总规模则达到了5789.36亿元。
三、存在问题。
(一)监管真空区
由于互联网金融概念在我国诞生时间不长,导致互联网金融缺乏相应对的管理对策。以P2P为例,P2P网贷平台准入门槛低、监管缺失、乱象丛生,不少网贷平台被爆出无法到期兑付,甚至“倒闭跑路”事件,互联网金融平台公信力面临考验,也将互联网金融推到风口浪尖上。
互联网金融需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的模式,存在:第三方支付平台私设资金池、挪用资金、客户资金流向不明等危急交易安全的隐患。同时,互联网信息安全问题突出,网络金融漏洞不容忽视,一旦遭遇黑客攻击,互联网金融运作会受到影响,甚至危及用户资金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
(二)风控保障不强,优质资产不易识别
当下,互联网金融的外部监管政策尚不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也缺乏实践,奉献管理能力不强,这些都是制约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因素。风控能力、风险定价能力是互联网金融的核心与落脚点。而在实际操作中,各互联网平台风控水平良莠不齐,对经营项目的选择也优劣难识。同时,互联网金融平台选择项目门槛较低,借贷成本较高,导致项目风险相对传统金融业务而言较大。加之,近年来国内经济环境不断恶化,企业不良贷款数量激增,亦为互联网金融带来较大负面冲击。
(三)互联网信息存在安全隐患
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信息安全将面临更大的风险挑战。互联网金融黑客频繁侵袭、病毒木马攻击,加之某些互联网金融系统存在漏洞,导致用户信息泄露等安全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用户对应用软件信息安全隐患的防范意识薄弱,导致犯罪分子有机可乘,常为用户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同时也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造成阻碍。
四、展望。
(一)回归金融本质
金融业能够通过互联网化更有效的解决金融服务的本质需求,具体表现在:互联网技术能够有效的解决交易支付问题、有利于实现不同流动性资产价值的配置、有利于实现不同主体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有效提升了金融服务的规模和范围。这些都是金融创新之举,然而,欲让互联网金融充分发挥其优势,却存在以下前提:回归,回归互联金融回归金融本质,回归互联网金融中介本质。只有回归金融业务本质,互联网才能真正发挥其优势,实现产品创新。具体体现在:强化业务风险制度,建立风险防控体系。同时,加强对项目发放前期的筛选、识别,增强相应风险缓释措施。另,建立相应风险化解机制,当经营项目突发风险时,能够即时应对、有效化解。
(二)加强外部监管,制定行业标准
在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的今天,亟待各级政府制定有效的互联网金融管理机制,指导各企业金融相应的信息安全建设和安全运维管理,同时需注重法律法规的有效衔接,不断完善相关监管制度。
(三)加大信息安全投入
互联网金融行业应高度重视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应结合安全开发、安全产品、安全评估、安全管理等多个方面,从整个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角度来实现互联网金融长期有效的安全保障。对于已经在线的生产系统,当务之急则是采用防火墙、数据库审计、数据容灾等多种手段提升对用户和数据的安全保障能力。
(四)加强教育、引导与宣传
互联网金融属于一种新兴投资方式,终端用户对其从陌生到熟悉需经历一段使用过程。现目前,由于用户自身使用不善导致经济损失的现象屡见不鲜,比如:安装恶意软件、密码保管不善、电信诈骗等。相关政府部门、互联网金融龙头企业、公开媒体皆应担负其教育、引导、宣传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的责任。互联网金融平台应设置消费者风险评估机制,在用户购买产品前需对其进行产品风险提示,并对进行风险等级评估,然后根据其风险偏好对其进行产品销售。
综上,只有看似守旧的“回归”,强化业务风险控制,完善内、外部监管,才能让互联网金融摒弃其缺憾,发挥优势;才能让互联网与金融业有效结合、使金融业如虎添翼。
参考文献:
[1]人民银行等十部门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15-07-18[引用日期2015-10-10]
[2]互联网金融已被金融监管部门认可,利率市场化正在加强 .中国资金管理网.2014-03-06[引用日期2014-04-19]
[3]从野蛮人到文艺青年 互联网金融迈入小时代 .光明经济.2013-09-16[引用日期2014-04-19]
[4]互联网金融六大发展模式 第三方支付最热 .中国电子银行[引用日期2014-12-1]
百度对“互联网金融”对定义为:“互联网金融(ITFIN)是指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在金融行业的运用,其本质应落脚在“金融”两字,核心在于其风险控制能力、风险定价能力。“互联网”则为一种创新技术手段,为金融提供创新的交易模式。这是在网络技术被大众熟悉接受后,自然而然为适应新的需求而产生的新模式及新业务,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
二、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发展现状。
(一)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创新与丰富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在我国蓬勃兴起,在其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传统金融业务网络化、第三方支付、P2P网络贷款、众筹、第三方金融服务平台等交易模式。在上述互联网金融涵盖的模式范畴内,随大众对降低金融交易成本与金融交易信息不对称等市场需求,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模式内容也不断地得到创新和丰富。这些模式内容上的创新和丰富突出表现在以下三大方面:一是在银行开展网络借贷业务方面;二是在第三方支付方面;三是在P2P网络借贷方面。
(二)互联网金融交易规模快速壮大
其中,网络银行的交易额由2008年的285.4万亿元迅速增加到了2014年的1549万亿元。第三方支付的交易额也由2009年的3 万亿元快速增长到了23万亿元左右,期间虽由于市场渐趋饱和,增速有所下降,但也达到了18.6%以上。P2P网络借贷的交易额则由1.5亿元快速增长到了3292亿元,期间增速甚至均达到了200%左右。以第三方支付工具与基金合作形式于2013年6月5日上线的余额宝产品至2014年底,其用户则已达到了1.85亿户,总规模则达到了5789.36亿元。
三、存在问题。
(一)监管真空区
由于互联网金融概念在我国诞生时间不长,导致互联网金融缺乏相应对的管理对策。以P2P为例,P2P网贷平台准入门槛低、监管缺失、乱象丛生,不少网贷平台被爆出无法到期兑付,甚至“倒闭跑路”事件,互联网金融平台公信力面临考验,也将互联网金融推到风口浪尖上。
互联网金融需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的模式,存在:第三方支付平台私设资金池、挪用资金、客户资金流向不明等危急交易安全的隐患。同时,互联网信息安全问题突出,网络金融漏洞不容忽视,一旦遭遇黑客攻击,互联网金融运作会受到影响,甚至危及用户资金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
(二)风控保障不强,优质资产不易识别
当下,互联网金融的外部监管政策尚不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也缺乏实践,奉献管理能力不强,这些都是制约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因素。风控能力、风险定价能力是互联网金融的核心与落脚点。而在实际操作中,各互联网平台风控水平良莠不齐,对经营项目的选择也优劣难识。同时,互联网金融平台选择项目门槛较低,借贷成本较高,导致项目风险相对传统金融业务而言较大。加之,近年来国内经济环境不断恶化,企业不良贷款数量激增,亦为互联网金融带来较大负面冲击。
(三)互联网信息存在安全隐患
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信息安全将面临更大的风险挑战。互联网金融黑客频繁侵袭、病毒木马攻击,加之某些互联网金融系统存在漏洞,导致用户信息泄露等安全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用户对应用软件信息安全隐患的防范意识薄弱,导致犯罪分子有机可乘,常为用户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同时也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造成阻碍。
四、展望。
(一)回归金融本质
金融业能够通过互联网化更有效的解决金融服务的本质需求,具体表现在:互联网技术能够有效的解决交易支付问题、有利于实现不同流动性资产价值的配置、有利于实现不同主体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有效提升了金融服务的规模和范围。这些都是金融创新之举,然而,欲让互联网金融充分发挥其优势,却存在以下前提:回归,回归互联金融回归金融本质,回归互联网金融中介本质。只有回归金融业务本质,互联网才能真正发挥其优势,实现产品创新。具体体现在:强化业务风险制度,建立风险防控体系。同时,加强对项目发放前期的筛选、识别,增强相应风险缓释措施。另,建立相应风险化解机制,当经营项目突发风险时,能够即时应对、有效化解。
(二)加强外部监管,制定行业标准
在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的今天,亟待各级政府制定有效的互联网金融管理机制,指导各企业金融相应的信息安全建设和安全运维管理,同时需注重法律法规的有效衔接,不断完善相关监管制度。
(三)加大信息安全投入
互联网金融行业应高度重视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应结合安全开发、安全产品、安全评估、安全管理等多个方面,从整个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角度来实现互联网金融长期有效的安全保障。对于已经在线的生产系统,当务之急则是采用防火墙、数据库审计、数据容灾等多种手段提升对用户和数据的安全保障能力。
(四)加强教育、引导与宣传
互联网金融属于一种新兴投资方式,终端用户对其从陌生到熟悉需经历一段使用过程。现目前,由于用户自身使用不善导致经济损失的现象屡见不鲜,比如:安装恶意软件、密码保管不善、电信诈骗等。相关政府部门、互联网金融龙头企业、公开媒体皆应担负其教育、引导、宣传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的责任。互联网金融平台应设置消费者风险评估机制,在用户购买产品前需对其进行产品风险提示,并对进行风险等级评估,然后根据其风险偏好对其进行产品销售。
综上,只有看似守旧的“回归”,强化业务风险控制,完善内、外部监管,才能让互联网金融摒弃其缺憾,发挥优势;才能让互联网与金融业有效结合、使金融业如虎添翼。
参考文献:
[1]人民银行等十部门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15-07-18[引用日期2015-10-10]
[2]互联网金融已被金融监管部门认可,利率市场化正在加强 .中国资金管理网.2014-03-06[引用日期2014-04-19]
[3]从野蛮人到文艺青年 互联网金融迈入小时代 .光明经济.2013-09-16[引用日期2014-04-19]
[4]互联网金融六大发展模式 第三方支付最热 .中国电子银行[引用日期2014-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