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和谐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而构建和谐社会则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本文基于我国现实国情,从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三个纬度来分析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和谐社会 构建 价值取向
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认为,作为共产主义联合体的社会里,因分工而引起的人与人之间巨大社会鸿沟没有了;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而满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的状况消失了;社会不再是束缚个人而是能够促使自己的成员全面发挥个人才能;取代城乡差别的是城乡融合;教育与福利可使所有人共同享受等等。[1](P243)。党的十六大在设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里,就把使社会更加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纳入其中。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则进一步深化了十六大提出的这一重要思想,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主要内容,突出强调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可见,由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构成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根本目标之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
和谐由“和”和“谐”两个字组成。“和”是和睦的意思,带有和衷共济的意思;“谐”是相合的意思,带有对称、协调的意思。和谐共用,指的是不同事物内在与外在关系的平衡和协调。那么和谐社会就是指组成社会系统各要素自身以及各要素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融合、彼此适应、相辅相成的状态。而要构建和谐社会则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目标体系,或者说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主要是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统一体中,既要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又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既要达到内部各阶层、各群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争取外部和谐环境的有利因素;既要培养微观的各个社会组织细胞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宏观整体社会的有序运行;既要经济、政治、文化等各要素内部的和谐,又要形成各要素之间的和谐关系,使之共同发展。因此,本文试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这三个纬度来分析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一、 人与人的和谐
人是人类社会的细胞,人与人的和谐乃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从政治伦理的角度来看,所谓人与人的和谐,就是社会中每个成员享有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公平关系,这一社会公平保证每个成员之间在没有根本利益冲突的前提下,相互依赖又相互促进的一种人际互动和社会构想。具体而言,正如科学社会主义所揭示的,在未来社会里,每个成员的利益追求不构成对他人的威胁,个人的幸福的实现是与他人的幸福不可分割的,每一个人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并成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虽然这种人与人的和谐是长远的价值目标,但仍然是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价值取向。这一纬度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体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深具现代价值。
首先,在引入市场机制的进程中缩小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差距。从整体上看,现在多数人的生活水平比改革开放初期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由于社会阶层分化的结果,从收入水平来看,实际上形成了三个群体:第一,先富起来的群体;第二,中等收入群体;第三,收入增长缓慢的弱势群体。先富裕起来的阶层的出现,实际上使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变成了现实。这些阶层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让这些阶层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中国经济发展是有利的。然而,社会主义本质是通过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才具有社会价值取向的目的意义。社会成员经济差距的日益拉大会使人与人的利益冲突尖锐起来,并使人与人经济关系日趋复杂并最终激化社会矛盾,这当然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这里特别要提的是弱势群体问题。当前弱势群体与先富起来的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迅速扩大。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最近发表的一个报告显示,2002年全国收入最高的1%的人群组获得了全社会总收入的6.1%,比1995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最高的5%人群组获得了总收入的20%,比1995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最高的10%的人群组获得总收入的32%,比1995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全国高收入人群收入比例上升主要来自城镇,而不是农村。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迅速拉大。中国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由1995年的2.8:1提高到2002年3.3︰1,如果考虑到城乡居民实际获得的公费医疗等待遇,则城乡差距还要扩大。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实际享受到的待遇这些因素,估计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可能达到四、五倍,甚至是六倍。[2]因此当前致力于不断缩小人与人的经济差别是构建人与人和谐关系的首要经济选择。第一,推进社会公平,保障所有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社会发展的基本宗旨是人人共享、普遍受益。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一个和谐的社会,必定是一个公平的社会。我国改革开放到今天,应当说是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但同时也是群众意见较多的时期。究其原因,就是社会公平问题。只有社会公平,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融合协调,人们的心情才会舒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整个社会才会和谐稳定。因此,《决定》明确指出,必须“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第二,整合社会关系,重点是整合阶层之间的关系。现代社会的社会关系是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的。能不能整合好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关系到人民的团结,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凝聚力,同时也关系到我们党的执政能力。为此,必须提高我们党整合社会关系的能力。其次,在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中缩小人与人的政治差别。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宪法》赋予每个公民的政治权利是平等的,这一点无庸置疑。然而,在现实的政治实践中,由于历史传统以及社会发展的局限性,政治平等并没有落实到每个社会领域、每个社会阶层及其每个社会成员,因为性别差别、职业差别、身份差别等等引起的政治差别仍然存在,具体制度及其政策设计上的偏颇也使政治差别处处可见。例如进城农民工的公民地位问题,某些公开考录国家公务员的性别歧视就是显著例子。这些政治差别的存在,违反社会主义政治伦理的要求,同样可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和矛盾冲突。不断缩小人与人的政治差别是构建人与人和谐关系的政治选择。最后,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缩小人与人的文化差别。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阶段,人与人之间的文化差别常常是彼此经济差别、政治差别的根由,其突出表现在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受教育的程度和机会的差别以及享有社会文化资源的差别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是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健康有序的经济发展只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经济基础,还需要社会全面发展和整体进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社会基础和人文条件。与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广大农村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文化上的普遍匮乏,使得社会成员之间文化差距的存在普遍而明显,这已经成为广大农村和落后地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严重障碍。更为突出的是,无数涌入城市和发达地区的来自农村和落后地区的人们已使这种差别演变成了社会问题。因此,努力缩小人与人的文化差别是构建人与人和谐关系的文化选择。当前要加快社会发展,就要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要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配置,特别是发展义务教育、农村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要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推进科学技术事业发挥真纳。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要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尽快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要注重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二、 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社会的和谐的前提是社会分工的和谐,其结果体现为社会分配的公正公平。社会分工的和谐包括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行业人员的比例构成的合理性,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社会效率的增长性和社会地位的公平性等。和谐社会能够给每个人追求幸福和自由的充分权利,能提供每个人个性完整发挥和潜能充分发挥的机遇和社会平台。生活在和谐社会中的每个人充分认识和履行自己为社会提供服务的义务,每个人根据自身的条件和能力,通过自己工作和努力从事自己理想的工作,为社会提供必要的服务,社会根据其劳动的质和量给予合理公平报酬。社会和谐发展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是一种共赢、多赢状态的发展。因为,“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同一个历史的过程”,“人的发展程度与社会的发展程度的历史的一致性”,[3]所以从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齐头并进。我们要使两个全面发展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以实现两个全面发展在实践中的科学统一。
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和内在动力。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进步的尺度,也是社会进步的集中体现。社会进步包括社会和谐的构建,而社会的和谐依赖于人的和谐,人的和谐则是人在经济、政治、文化多方面需要和能力方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坚持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支撑点,没有人的全面发展,和谐社会建设就失去基础和动力。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里,人的全面发展的不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困难,也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不和谐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这需要从提高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政治生活水平、文化生活水平等方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要在消除贫困人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高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这些具体方面和环境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 人与自然的和谐
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我们人类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必须维护自然界的平衡,确保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与和谐共处。也就是说,人类在利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要保持自然按照自身规律正常有序地运转,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共处、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是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之后作出的理性抉择。然而,随着工业化浪潮的不断推进,包括中国在内所有工业化国家愈来愈突出地面临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即人类需求的无限增长与自然供给的有限性、阶段性的矛盾,由此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呈不断恶化的趋势:大气污染、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不断枯竭、沙漠化趋势日趋严重、植被被破坏和海洋被污染范围扩大!生物物种锐减……这些问题在当今中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已经严重威胁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人与自然的和谐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也是促进人与人和谐的物质保障。马克思曾经深刻地指出: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而他们之间狭隘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关系。从历史教训来看,人与自然和谐的破坏,深层原因乃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失衡。因此,我们在维护人类利益的同时,又维护自然的平衡,确保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具体而言,目前最重要的是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从粗放型高耗资源的增长方式转向集约型低耗资源的增长方式;从高能耗、高物耗、污染严重的产业结构转向低能耗、低物耗、低污染乃至无污染的环保型绿色产业结构;从一般的不加节制的生活消费倾向转向绿色消费、适度消费。这就需要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努力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全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节约型发展道路。同时,要进一步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使人的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大体相适应。
总的说来,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性工程。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深入发展及其所带来的社会深刻变化,社会的和谐发展愈益凸现和重要,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且紧迫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3] 保罗·库尔茨.21世纪的人道主义[M].北京:东方出版,1998.
[4] 梁丽萍.走向现代的和谐社会——访中共中央党校吴忠民教授[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11期
[5] 生秀东.农民负担与农民权利的关联思考[J],中州学刊,2003(1)
[关键词]和谐社会 构建 价值取向
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认为,作为共产主义联合体的社会里,因分工而引起的人与人之间巨大社会鸿沟没有了;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而满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的状况消失了;社会不再是束缚个人而是能够促使自己的成员全面发挥个人才能;取代城乡差别的是城乡融合;教育与福利可使所有人共同享受等等。[1](P243)。党的十六大在设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里,就把使社会更加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纳入其中。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则进一步深化了十六大提出的这一重要思想,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主要内容,突出强调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可见,由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构成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根本目标之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
和谐由“和”和“谐”两个字组成。“和”是和睦的意思,带有和衷共济的意思;“谐”是相合的意思,带有对称、协调的意思。和谐共用,指的是不同事物内在与外在关系的平衡和协调。那么和谐社会就是指组成社会系统各要素自身以及各要素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融合、彼此适应、相辅相成的状态。而要构建和谐社会则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目标体系,或者说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主要是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统一体中,既要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又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既要达到内部各阶层、各群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争取外部和谐环境的有利因素;既要培养微观的各个社会组织细胞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宏观整体社会的有序运行;既要经济、政治、文化等各要素内部的和谐,又要形成各要素之间的和谐关系,使之共同发展。因此,本文试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这三个纬度来分析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一、 人与人的和谐
人是人类社会的细胞,人与人的和谐乃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从政治伦理的角度来看,所谓人与人的和谐,就是社会中每个成员享有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公平关系,这一社会公平保证每个成员之间在没有根本利益冲突的前提下,相互依赖又相互促进的一种人际互动和社会构想。具体而言,正如科学社会主义所揭示的,在未来社会里,每个成员的利益追求不构成对他人的威胁,个人的幸福的实现是与他人的幸福不可分割的,每一个人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并成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虽然这种人与人的和谐是长远的价值目标,但仍然是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价值取向。这一纬度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体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深具现代价值。
首先,在引入市场机制的进程中缩小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差距。从整体上看,现在多数人的生活水平比改革开放初期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由于社会阶层分化的结果,从收入水平来看,实际上形成了三个群体:第一,先富起来的群体;第二,中等收入群体;第三,收入增长缓慢的弱势群体。先富裕起来的阶层的出现,实际上使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变成了现实。这些阶层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让这些阶层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中国经济发展是有利的。然而,社会主义本质是通过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才具有社会价值取向的目的意义。社会成员经济差距的日益拉大会使人与人的利益冲突尖锐起来,并使人与人经济关系日趋复杂并最终激化社会矛盾,这当然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这里特别要提的是弱势群体问题。当前弱势群体与先富起来的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迅速扩大。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最近发表的一个报告显示,2002年全国收入最高的1%的人群组获得了全社会总收入的6.1%,比1995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最高的5%人群组获得了总收入的20%,比1995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最高的10%的人群组获得总收入的32%,比1995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全国高收入人群收入比例上升主要来自城镇,而不是农村。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迅速拉大。中国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由1995年的2.8:1提高到2002年3.3︰1,如果考虑到城乡居民实际获得的公费医疗等待遇,则城乡差距还要扩大。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实际享受到的待遇这些因素,估计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可能达到四、五倍,甚至是六倍。[2]因此当前致力于不断缩小人与人的经济差别是构建人与人和谐关系的首要经济选择。第一,推进社会公平,保障所有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社会发展的基本宗旨是人人共享、普遍受益。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一个和谐的社会,必定是一个公平的社会。我国改革开放到今天,应当说是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但同时也是群众意见较多的时期。究其原因,就是社会公平问题。只有社会公平,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融合协调,人们的心情才会舒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整个社会才会和谐稳定。因此,《决定》明确指出,必须“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第二,整合社会关系,重点是整合阶层之间的关系。现代社会的社会关系是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的。能不能整合好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关系到人民的团结,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凝聚力,同时也关系到我们党的执政能力。为此,必须提高我们党整合社会关系的能力。其次,在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中缩小人与人的政治差别。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宪法》赋予每个公民的政治权利是平等的,这一点无庸置疑。然而,在现实的政治实践中,由于历史传统以及社会发展的局限性,政治平等并没有落实到每个社会领域、每个社会阶层及其每个社会成员,因为性别差别、职业差别、身份差别等等引起的政治差别仍然存在,具体制度及其政策设计上的偏颇也使政治差别处处可见。例如进城农民工的公民地位问题,某些公开考录国家公务员的性别歧视就是显著例子。这些政治差别的存在,违反社会主义政治伦理的要求,同样可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和矛盾冲突。不断缩小人与人的政治差别是构建人与人和谐关系的政治选择。最后,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缩小人与人的文化差别。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阶段,人与人之间的文化差别常常是彼此经济差别、政治差别的根由,其突出表现在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受教育的程度和机会的差别以及享有社会文化资源的差别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是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健康有序的经济发展只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经济基础,还需要社会全面发展和整体进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社会基础和人文条件。与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广大农村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文化上的普遍匮乏,使得社会成员之间文化差距的存在普遍而明显,这已经成为广大农村和落后地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严重障碍。更为突出的是,无数涌入城市和发达地区的来自农村和落后地区的人们已使这种差别演变成了社会问题。因此,努力缩小人与人的文化差别是构建人与人和谐关系的文化选择。当前要加快社会发展,就要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要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配置,特别是发展义务教育、农村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要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推进科学技术事业发挥真纳。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要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尽快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要注重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二、 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社会的和谐的前提是社会分工的和谐,其结果体现为社会分配的公正公平。社会分工的和谐包括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行业人员的比例构成的合理性,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社会效率的增长性和社会地位的公平性等。和谐社会能够给每个人追求幸福和自由的充分权利,能提供每个人个性完整发挥和潜能充分发挥的机遇和社会平台。生活在和谐社会中的每个人充分认识和履行自己为社会提供服务的义务,每个人根据自身的条件和能力,通过自己工作和努力从事自己理想的工作,为社会提供必要的服务,社会根据其劳动的质和量给予合理公平报酬。社会和谐发展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是一种共赢、多赢状态的发展。因为,“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同一个历史的过程”,“人的发展程度与社会的发展程度的历史的一致性”,[3]所以从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齐头并进。我们要使两个全面发展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以实现两个全面发展在实践中的科学统一。
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和内在动力。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进步的尺度,也是社会进步的集中体现。社会进步包括社会和谐的构建,而社会的和谐依赖于人的和谐,人的和谐则是人在经济、政治、文化多方面需要和能力方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坚持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支撑点,没有人的全面发展,和谐社会建设就失去基础和动力。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里,人的全面发展的不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困难,也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不和谐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这需要从提高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政治生活水平、文化生活水平等方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要在消除贫困人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高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这些具体方面和环境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 人与自然的和谐
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我们人类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必须维护自然界的平衡,确保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与和谐共处。也就是说,人类在利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要保持自然按照自身规律正常有序地运转,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共处、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是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之后作出的理性抉择。然而,随着工业化浪潮的不断推进,包括中国在内所有工业化国家愈来愈突出地面临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即人类需求的无限增长与自然供给的有限性、阶段性的矛盾,由此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呈不断恶化的趋势:大气污染、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不断枯竭、沙漠化趋势日趋严重、植被被破坏和海洋被污染范围扩大!生物物种锐减……这些问题在当今中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已经严重威胁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人与自然的和谐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也是促进人与人和谐的物质保障。马克思曾经深刻地指出: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而他们之间狭隘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关系。从历史教训来看,人与自然和谐的破坏,深层原因乃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失衡。因此,我们在维护人类利益的同时,又维护自然的平衡,确保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具体而言,目前最重要的是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从粗放型高耗资源的增长方式转向集约型低耗资源的增长方式;从高能耗、高物耗、污染严重的产业结构转向低能耗、低物耗、低污染乃至无污染的环保型绿色产业结构;从一般的不加节制的生活消费倾向转向绿色消费、适度消费。这就需要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努力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全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节约型发展道路。同时,要进一步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使人的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大体相适应。
总的说来,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性工程。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深入发展及其所带来的社会深刻变化,社会的和谐发展愈益凸现和重要,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且紧迫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3] 保罗·库尔茨.21世纪的人道主义[M].北京:东方出版,1998.
[4] 梁丽萍.走向现代的和谐社会——访中共中央党校吴忠民教授[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11期
[5] 生秀东.农民负担与农民权利的关联思考[J],中州学刊,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