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74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1
摘要:咳嗽是儿科门诊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可分为风热咳嗽、风寒咳嗽、反复咳嗽三大证型,其中反复性咳嗽随病程演变分为三期,各有其代表方,且方药的运用各有特点。
关键词:咳嗽,小儿,方药治疗
1.风寒咳嗽 感受风寒之邪而发。治当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明代医家万全[1]在《幼科发挥》中指出风寒咳嗽方用参苏饮,治虚人外感,然而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家长对小儿的养护也愈加重视,新发咳嗽中正气不虚,而参苏饮中人参恰是补气之药,故已不适合本病现代用药。又因为小儿为病传变迅速的病理特点,导致其“易寒易热”,寒邪易热化,形成风寒夹热证,加上小儿用药应和缓,因此本证适用方为杏苏散[2]。由原参苏饮去木香、人参,加肃肺止咳化痰的杏仁而成,治外感风邪,气机阻滞不甚,但肺之肃降失常之证。
在应用本方时有几点注意:
①杏苏散中“杏”的应用。指的是苦杏仁,甜杏仁药力较缓,且偏于润肺止咳,对于本证及风热咳嗽均不适合,而苦杏仁归肺经,是治咳嗽之要药。苦杏仁有小毒,成人用量不过3-10g,小儿则更少,一般用量3-5g。
②杏苏散中“苏”的应用。常用的包括紫苏和玉苏(即白苏),两者功效基本相同,但玉苏较紫苏力稍逊,小儿体弱,用药当清浅,故常用玉苏。当咳嗽痰多伴有食积时,常常将玉苏子、玉苏叶联合运用,因玉苏子善于下气消痰而宽肠,玉苏叶偏于解表散寒、理气消食,两者合用,一轻一重,一散一降,风寒夹积之证可解。在紫苏的应用时,因脾虚便溏者不宜用紫苏子,又小儿“脾常不足”,用药多要调脾,因此多用紫苏叶。
③尽量不要配伍麻黄。这是因为现代对小儿养护的重视,家长都给孩子穿很多衣服,寒邪严重的情况少出现;况且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不宜用过于峻猛的药物,必要时用麻黄绒代替。
④方中半夏的应用。制半夏长于化痰,主治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法半夏长于燥湿,且温性低,多用于燥湿化痰;半夏曲长于消食化痰;本证中多用该三种药物。姜半夏多是止呕,咳嗽剧烈甚至呕吐时用之。
⑤小儿出现喷嚏时,加用辛夷花,因其发散风寒,通鼻窍。
2.风热咳嗽 治当疏风清热,清肺止咳。适用方为桑菊饮。本方药力轻薄,适用于小儿。
几点注意:
①桑菊饮中也有杏仁,但此方中杏仁已不像上述方中与苏叶配伍共为君药,此处杏仁发挥的是臣药的作用,杏仁乃肃肺之功,适用于风寒证,本证中则助桑、菊祛邪止咳。而桑叶、菊花均是清肺之功,故共为君药适用于本证。而且小儿“肝常有余”,风热之邪易于伤肝引动肝风,菊花归肺、肝经,长于平抑肝阳,再配伍上善于疏风清肺的桑叶,正和本证。
②本证少有夹湿。一是现代小儿养护得当,嗜食生冷现像不多见,二是南京的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少有潮湿,由此内湿外湿之证均不易出现,临证时可不予考虑。
③桑菊饮中薄荷辛凉芳香,轻清凉散,发汗之力较强,风热无汗者最宜,但也因为此,体虚小儿不宜使用,可改为甘寒的蝉蜕(即蝉衣)。特别是风热咳嗽中咽喉肿痛之症,更适宜用之。蝉蜕既能疏散肺经风热以利咽,又能疏散肝经风热而平息肝风。对于风热重症甚至引起音哑,可以薄荷、蝉蜕配伍用之。也可再加上牛蒡子,因其外散风热,内解热毒,兼能宣肺祛痰,有清热解毒散肿之功。
注意:从新感咳嗽来谈,无论风寒还是风热,若是表证重者,可加防风、荆芥,两者效用均不及麻黄峻烈。其中又以防风为首选,因其质松而润,祛风之力强,有“风药之润剂”之称。而荆芥发汗力强,体实者用之,也可用荆芥穗代替,因其长于祛风。
3.反复性咳嗽
①初期:风邪入里化热,炼液为痰,发为邪盛之痰热咳嗽,且兼夹表寒证、表热证、寒热夹杂证。痰热壅肺,火升气逆,肺失清肃,治以清热化痰止咳。方用清气化痰汤。古人多以辨五脏病位所在来治疗咳嗽,如《幼幼集成》[3]中:“葶苈丸,治乳食冲脾,伤风咳嗽,面赤身热,痰多咳嗽”。“清宁散,治心肺有热而令咳嗽”。“橘皮汤,治咳嗽痰甚呕吐”。清气化痰汤正是从以上三味方剂变化加减而来。此方中杏仁仍为臣药,用以肃肺;由于本证以痰多咳嗽为主症,因此肃肺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是用制半夏、瓜蒌仁配伍以化痰降逆,涤痰开窍;又以黄芩泻肺火;化痰、泻火、降气同用,有清降痰火之功。茯苓在此方中应用白茯苓,功能渗湿健脾,赤茯苓适用于湿热之证,由此,渗湿健脾与肃肺降气药同用,脾肺兼治,而小儿咳嗽治疗本来就很重视调脾,可见本方之妙。
②迁延期:邪毒渐平,虚像显露之咳嗽。《幼科铁镜》[4]有云:“顺传之嗽在脾。脾不能生金,金无土养,故嗽。汉武帝金钟自鸣。东方朔曰:土其母也,母丧则子鸣,出必有崩者。久之,蜀郡有奏山崩。以此悟之,脾虚肺嗽,乃一定之理。其候唇口惨白,气弱神疲,小便清短,大便或溏泻,淡淡白色,便知脾嗽。”所以此期咳嗽多为肺脾气虚证。治以益气健脾,补肺止咳。药用六君子汤去人参加党参、炙百部、炙紫苑,且重用白术、半夏,侧重于燥湿化痰,有肺脾兼治之效,又因本期邪毒未尽,常加黄芩、连翘清其余热。
③恢复期:正虚为主之咳嗽。当辨五脏何脏虚损。因为小儿“心常有余”,“肝常有余”,所以只要辨别五脏中肺、脾、肾三脏何脏虚损即可。肺气虚、脾气虚者同迁延期用药,肺阴虚乃胃热熏蒸,波及肺窍,肺胃同病,当清养肺胃阴分,方用沙参麦冬汤加炙冬花、炙枇杷叶,重用沙参、麦冬,以滋养肺胃,生津润燥。其中沙参用南沙参,虽然北沙参清养肺胃作用稍强,但是南沙参尚兼益气及祛痰作用,更适合于本证。肾气虚者当滋补肺肾,用麦味地黄丸。
注意事项
1.小儿“脾常不足”,由此在咳嗽的治疗过程中,调脾始终贯穿。小儿“纯阳”之体,咳嗽病者,热证多之,又“肝常有余”,故治疗时多清热平肝。
2.临床常见到小儿穿衣过多,上面也说小儿“纯阳”,故小儿穿衣不宜太多,以比成人多加1-2件为宜。
3.由于现在对养生的宣传,家长大都认为应该给小儿多吃水果,但要记得小儿脏腑娇嫩,水果当烫一会再让孩子吃。还有鸡汤,事实上小儿脾胃娇弱,鸡汤不易消化,要少吃。
4.小儿中药的煎煮方法与成人不同,冷水浸泡半小时后用大火煮沸5分钟,再用小火煮15-20分钟,关火后闷5-10分钟再给小儿饮下。其实婴幼儿也可用中药治疗,不过较为麻烦,已不是一天两次服药,而是一天多次服药,共服下60-100ml左右方可。
参考文献
[1]万全.幼科发挥.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5-26.
[2]李一民.杏苏散加减治疗小儿咳嗽临床体会[R].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10):17.
[3]陈复正.幼幼集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8-70.
[4]夏禹铸.幼科铁镜.上海卫生出版社,1958:24-25.
摘要:咳嗽是儿科门诊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可分为风热咳嗽、风寒咳嗽、反复咳嗽三大证型,其中反复性咳嗽随病程演变分为三期,各有其代表方,且方药的运用各有特点。
关键词:咳嗽,小儿,方药治疗
1.风寒咳嗽 感受风寒之邪而发。治当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明代医家万全[1]在《幼科发挥》中指出风寒咳嗽方用参苏饮,治虚人外感,然而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家长对小儿的养护也愈加重视,新发咳嗽中正气不虚,而参苏饮中人参恰是补气之药,故已不适合本病现代用药。又因为小儿为病传变迅速的病理特点,导致其“易寒易热”,寒邪易热化,形成风寒夹热证,加上小儿用药应和缓,因此本证适用方为杏苏散[2]。由原参苏饮去木香、人参,加肃肺止咳化痰的杏仁而成,治外感风邪,气机阻滞不甚,但肺之肃降失常之证。
在应用本方时有几点注意:
①杏苏散中“杏”的应用。指的是苦杏仁,甜杏仁药力较缓,且偏于润肺止咳,对于本证及风热咳嗽均不适合,而苦杏仁归肺经,是治咳嗽之要药。苦杏仁有小毒,成人用量不过3-10g,小儿则更少,一般用量3-5g。
②杏苏散中“苏”的应用。常用的包括紫苏和玉苏(即白苏),两者功效基本相同,但玉苏较紫苏力稍逊,小儿体弱,用药当清浅,故常用玉苏。当咳嗽痰多伴有食积时,常常将玉苏子、玉苏叶联合运用,因玉苏子善于下气消痰而宽肠,玉苏叶偏于解表散寒、理气消食,两者合用,一轻一重,一散一降,风寒夹积之证可解。在紫苏的应用时,因脾虚便溏者不宜用紫苏子,又小儿“脾常不足”,用药多要调脾,因此多用紫苏叶。
③尽量不要配伍麻黄。这是因为现代对小儿养护的重视,家长都给孩子穿很多衣服,寒邪严重的情况少出现;况且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不宜用过于峻猛的药物,必要时用麻黄绒代替。
④方中半夏的应用。制半夏长于化痰,主治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法半夏长于燥湿,且温性低,多用于燥湿化痰;半夏曲长于消食化痰;本证中多用该三种药物。姜半夏多是止呕,咳嗽剧烈甚至呕吐时用之。
⑤小儿出现喷嚏时,加用辛夷花,因其发散风寒,通鼻窍。
2.风热咳嗽 治当疏风清热,清肺止咳。适用方为桑菊饮。本方药力轻薄,适用于小儿。
几点注意:
①桑菊饮中也有杏仁,但此方中杏仁已不像上述方中与苏叶配伍共为君药,此处杏仁发挥的是臣药的作用,杏仁乃肃肺之功,适用于风寒证,本证中则助桑、菊祛邪止咳。而桑叶、菊花均是清肺之功,故共为君药适用于本证。而且小儿“肝常有余”,风热之邪易于伤肝引动肝风,菊花归肺、肝经,长于平抑肝阳,再配伍上善于疏风清肺的桑叶,正和本证。
②本证少有夹湿。一是现代小儿养护得当,嗜食生冷现像不多见,二是南京的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少有潮湿,由此内湿外湿之证均不易出现,临证时可不予考虑。
③桑菊饮中薄荷辛凉芳香,轻清凉散,发汗之力较强,风热无汗者最宜,但也因为此,体虚小儿不宜使用,可改为甘寒的蝉蜕(即蝉衣)。特别是风热咳嗽中咽喉肿痛之症,更适宜用之。蝉蜕既能疏散肺经风热以利咽,又能疏散肝经风热而平息肝风。对于风热重症甚至引起音哑,可以薄荷、蝉蜕配伍用之。也可再加上牛蒡子,因其外散风热,内解热毒,兼能宣肺祛痰,有清热解毒散肿之功。
注意:从新感咳嗽来谈,无论风寒还是风热,若是表证重者,可加防风、荆芥,两者效用均不及麻黄峻烈。其中又以防风为首选,因其质松而润,祛风之力强,有“风药之润剂”之称。而荆芥发汗力强,体实者用之,也可用荆芥穗代替,因其长于祛风。
3.反复性咳嗽
①初期:风邪入里化热,炼液为痰,发为邪盛之痰热咳嗽,且兼夹表寒证、表热证、寒热夹杂证。痰热壅肺,火升气逆,肺失清肃,治以清热化痰止咳。方用清气化痰汤。古人多以辨五脏病位所在来治疗咳嗽,如《幼幼集成》[3]中:“葶苈丸,治乳食冲脾,伤风咳嗽,面赤身热,痰多咳嗽”。“清宁散,治心肺有热而令咳嗽”。“橘皮汤,治咳嗽痰甚呕吐”。清气化痰汤正是从以上三味方剂变化加减而来。此方中杏仁仍为臣药,用以肃肺;由于本证以痰多咳嗽为主症,因此肃肺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是用制半夏、瓜蒌仁配伍以化痰降逆,涤痰开窍;又以黄芩泻肺火;化痰、泻火、降气同用,有清降痰火之功。茯苓在此方中应用白茯苓,功能渗湿健脾,赤茯苓适用于湿热之证,由此,渗湿健脾与肃肺降气药同用,脾肺兼治,而小儿咳嗽治疗本来就很重视调脾,可见本方之妙。
②迁延期:邪毒渐平,虚像显露之咳嗽。《幼科铁镜》[4]有云:“顺传之嗽在脾。脾不能生金,金无土养,故嗽。汉武帝金钟自鸣。东方朔曰:土其母也,母丧则子鸣,出必有崩者。久之,蜀郡有奏山崩。以此悟之,脾虚肺嗽,乃一定之理。其候唇口惨白,气弱神疲,小便清短,大便或溏泻,淡淡白色,便知脾嗽。”所以此期咳嗽多为肺脾气虚证。治以益气健脾,补肺止咳。药用六君子汤去人参加党参、炙百部、炙紫苑,且重用白术、半夏,侧重于燥湿化痰,有肺脾兼治之效,又因本期邪毒未尽,常加黄芩、连翘清其余热。
③恢复期:正虚为主之咳嗽。当辨五脏何脏虚损。因为小儿“心常有余”,“肝常有余”,所以只要辨别五脏中肺、脾、肾三脏何脏虚损即可。肺气虚、脾气虚者同迁延期用药,肺阴虚乃胃热熏蒸,波及肺窍,肺胃同病,当清养肺胃阴分,方用沙参麦冬汤加炙冬花、炙枇杷叶,重用沙参、麦冬,以滋养肺胃,生津润燥。其中沙参用南沙参,虽然北沙参清养肺胃作用稍强,但是南沙参尚兼益气及祛痰作用,更适合于本证。肾气虚者当滋补肺肾,用麦味地黄丸。
注意事项
1.小儿“脾常不足”,由此在咳嗽的治疗过程中,调脾始终贯穿。小儿“纯阳”之体,咳嗽病者,热证多之,又“肝常有余”,故治疗时多清热平肝。
2.临床常见到小儿穿衣过多,上面也说小儿“纯阳”,故小儿穿衣不宜太多,以比成人多加1-2件为宜。
3.由于现在对养生的宣传,家长大都认为应该给小儿多吃水果,但要记得小儿脏腑娇嫩,水果当烫一会再让孩子吃。还有鸡汤,事实上小儿脾胃娇弱,鸡汤不易消化,要少吃。
4.小儿中药的煎煮方法与成人不同,冷水浸泡半小时后用大火煮沸5分钟,再用小火煮15-20分钟,关火后闷5-10分钟再给小儿饮下。其实婴幼儿也可用中药治疗,不过较为麻烦,已不是一天两次服药,而是一天多次服药,共服下60-100ml左右方可。
参考文献
[1]万全.幼科发挥.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5-26.
[2]李一民.杏苏散加减治疗小儿咳嗽临床体会[R].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10):17.
[3]陈复正.幼幼集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8-70.
[4]夏禹铸.幼科铁镜.上海卫生出版社,1958: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