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995年6月26日上午,北京首都机场候机大厅人头攒动,举步难移,泪眼轻拭,别情依依。领导、同事、家人在为一群即将西行的人送别。他们,就是中央国家机关首批89名援藏干部。
一首讴歌党的好干部孔繁森的歌曲《公仆赞》,激荡在大家的心田:“你是公仆,身上凝聚着民族魂;你是大树,身后成长着大森林。孔繁森,你是一团不灭的火,光焰照后人。”中央国家机关首批援藏干部出發之际,正是全国学习孔繁森的高潮。所有同志都知道,他们将踏着孔繁森走过的道路,迈向雪域高原。可所有同志也都清楚,与以孔繁森为代表的老一辈援藏干部相比,他们肩负着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赋予的新使命,新任务。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西藏,党中央在不同时期从全国各地抽调了大批干部,技术人员,工人支援西藏。他们忠实地贯彻中央有关西藏工作的方针政策,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与西藏各族干部群众一起共同奋斗,在百万农奴翻身解放、万里高原日新月异的伟大变迁中,矗立下一座座惊天泣神的历史丰碑,谱写下一曲曲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他们以自己鲜血与汗水,以对藏族人民深厚的感情,凝聚成“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的老西藏精神。
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对支援西藏进行了新的部署,从资金、项目、人力的援助上加大了力度,使古老的西藏与全国一起进入了开发建设的新阶段。特别是1 994年召开的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了新时期西藏工作的指导方针,制定了由中央国家机关和全国较发达省市对口支援西藏的新规划,成为加快西藏发展建设的里程碑。按照“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原则,在中央国家33个部委和全国14个省市选派出621名同志,作为首批实施对口支援工作的干部,肩负着让西藏与全国人民一起走向现代化的历史重任,奔赴高原。
89位中央国家机关援藏干部,是从在部委中层层选拔出来的优秀者。从孔繁森同志的身上,他们体会到“老西藏精神”的深刻内涵;从中央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方针的理解中,他们意识到这个“首批”的特殊意义。发扬传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与时俱进。这是援藏工作历史性转变的重要时刻,这是西藏发展建设将要进入历史新阶段的重要开端。能作为首选者参与这样一项伟大事业的起跑,能作为一个践行者见证古老西藏向现代化的巨大变迁,他们的胸中满怀激扬的豪情与骄傲。
中央规定援藏干部的年龄为45岁以下,而首批中央国家援藏干部中,超过45岁的有好几人,年龄最大的张小平同志已53岁。可见,这些同志为了争取到这难得的机会,下了多么坚定的决心,鼓足了多大的勇气;更多的同志则是三十出头的年轻干部,他们中有的刚刚结婚,有的是爱人已怀孕在身,有的还来不及听到年幼的孩子叫一声“爸爸”;还有一对夫妻,双双加入了进藏的行列……舍家别子,辞离亲人,背上行装,义无反顾。
大家永远记得十五年前的那个中秋之夜——中央国家机关首批援藏干部进藏后第一次大聚会。谁都没有见过,高原月亮竟然这么大,这么耀眼,离人间这么近。离家三个多月,是最想家的时候。囤坐在凑份子买来的食品饮料前,大家情不自禁地想唱歌,而唱得最多的是《说句心里话》。唱着唱着,歌词就做了修改:“来来来——既然上高原,就知责任太。你不援藏,我不援藏,谁来保卫祖圆,谁来保卫家!”
三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要说长,来日很多;要说短,稍纵即逝。因为是首批,他们格外珍惜在西藏的每一天,忘我地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并非来“镀金”,不会混日子;因为是首批,他们在生活上不要照顾,不讲特殊,有困难自己来克服,以尽快的融入赢得当地干部群众的信任与好感;因为是首批,他们积极主动向派出部委联系,死磨硬泡地争取项目,争取资金,争取一切能给对口支援单位做贡献的事情,很快让当地干部群众了解对口支援的重大意义和实际成效,体会到党中央和全国人民对西藏的亲切关怀。
十五年前的西藏,城乡面貌和生产生活条件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可各方面比起现在依然是很艰苦的。很多同志都有这样的记忆;那时候没有手机。腰里的BB机一响看到是家里人在呼,就为到处找电话急得头上冒汗;多数单位没有食堂,工作忙起来顾不上做饭或没有地方解决,常年吃方便面的结果是让人以后闻到那个味道就反胃;某一天有病了,受伤了,自己默默去忍受和解决,只有回到家里才给亲人提起;没有暖气的拉萨寒冬,冰天冒地,厚衣裹身,能到哪个地方洗上一个热水澡是莫大的幸福……
更让大家记忆深刻的是在西藏随时可遇的车祸,某一次下乡途中,车翻了,人摔了,万幸没有骨折受伤,只是作为普通的历险;而有些同志则没有那么幸运,原人事部的李惠斌同志,因工作中的一次车祸导致下胶瘫痪,如今还不能站立起来。有的援藏干部,则长眠在这片土地上。
1998年6月,首批援藏干部完成了三年任务,即将轮换。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为他们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会。大家蓦然回首,突然发现三年时间竟是这样短暂,发现心中的感情已经与这片神奇的热土深深地融合在一起,难舍难分,眷恋无比。由于工作的需要,中央国家机关首批援藏干部中有5位同志留下来,继续第二批的援藏任务,其中由中宣部选派的苟天林同志一干就是10年,横跨了四批次的轮换,成为工作时间最长的摄藏干部。
珠峰离去,雅江渐远。回到北京的援藏干部,对工作生活了三年的高原始终魂牵梦绕,情怀心挂。尽蕾时间已经过去十多年,大家的工作岗位有了很大的变化,可依然不变的是浓浓的西藏情结。每年大家都要聚集一起,畅谈西藏的往事,关心西藏的发展变化;每当工作中有与西藏相关的事情,他们都格外上心,不遗余力。
在首批援藏干部进藏15周年之际,我们策划了专题“梦萦西藏”,选择了中央国家机关部分摄藏干部,请他们讲述当年的经历,抒发心底的情怀。而千千万万不同时期的摄藏干部与他们一样,都是祖国的好儿女,中华的铁脊梁。我们应该记住他们的所作所为,记住他们的名字。
在我们采访和编辑这组稿件的时候,耳边总会想起由那首流行神州的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
太阳和月亮是一个妈妈的女儿,
她们的名字叫光明。
啊,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我们的名字叫中国……
一首讴歌党的好干部孔繁森的歌曲《公仆赞》,激荡在大家的心田:“你是公仆,身上凝聚着民族魂;你是大树,身后成长着大森林。孔繁森,你是一团不灭的火,光焰照后人。”中央国家机关首批援藏干部出發之际,正是全国学习孔繁森的高潮。所有同志都知道,他们将踏着孔繁森走过的道路,迈向雪域高原。可所有同志也都清楚,与以孔繁森为代表的老一辈援藏干部相比,他们肩负着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赋予的新使命,新任务。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西藏,党中央在不同时期从全国各地抽调了大批干部,技术人员,工人支援西藏。他们忠实地贯彻中央有关西藏工作的方针政策,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与西藏各族干部群众一起共同奋斗,在百万农奴翻身解放、万里高原日新月异的伟大变迁中,矗立下一座座惊天泣神的历史丰碑,谱写下一曲曲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他们以自己鲜血与汗水,以对藏族人民深厚的感情,凝聚成“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的老西藏精神。
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对支援西藏进行了新的部署,从资金、项目、人力的援助上加大了力度,使古老的西藏与全国一起进入了开发建设的新阶段。特别是1 994年召开的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了新时期西藏工作的指导方针,制定了由中央国家机关和全国较发达省市对口支援西藏的新规划,成为加快西藏发展建设的里程碑。按照“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原则,在中央国家33个部委和全国14个省市选派出621名同志,作为首批实施对口支援工作的干部,肩负着让西藏与全国人民一起走向现代化的历史重任,奔赴高原。
89位中央国家机关援藏干部,是从在部委中层层选拔出来的优秀者。从孔繁森同志的身上,他们体会到“老西藏精神”的深刻内涵;从中央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方针的理解中,他们意识到这个“首批”的特殊意义。发扬传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与时俱进。这是援藏工作历史性转变的重要时刻,这是西藏发展建设将要进入历史新阶段的重要开端。能作为首选者参与这样一项伟大事业的起跑,能作为一个践行者见证古老西藏向现代化的巨大变迁,他们的胸中满怀激扬的豪情与骄傲。
中央规定援藏干部的年龄为45岁以下,而首批中央国家援藏干部中,超过45岁的有好几人,年龄最大的张小平同志已53岁。可见,这些同志为了争取到这难得的机会,下了多么坚定的决心,鼓足了多大的勇气;更多的同志则是三十出头的年轻干部,他们中有的刚刚结婚,有的是爱人已怀孕在身,有的还来不及听到年幼的孩子叫一声“爸爸”;还有一对夫妻,双双加入了进藏的行列……舍家别子,辞离亲人,背上行装,义无反顾。
大家永远记得十五年前的那个中秋之夜——中央国家机关首批援藏干部进藏后第一次大聚会。谁都没有见过,高原月亮竟然这么大,这么耀眼,离人间这么近。离家三个多月,是最想家的时候。囤坐在凑份子买来的食品饮料前,大家情不自禁地想唱歌,而唱得最多的是《说句心里话》。唱着唱着,歌词就做了修改:“来来来——既然上高原,就知责任太。你不援藏,我不援藏,谁来保卫祖圆,谁来保卫家!”
三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要说长,来日很多;要说短,稍纵即逝。因为是首批,他们格外珍惜在西藏的每一天,忘我地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并非来“镀金”,不会混日子;因为是首批,他们在生活上不要照顾,不讲特殊,有困难自己来克服,以尽快的融入赢得当地干部群众的信任与好感;因为是首批,他们积极主动向派出部委联系,死磨硬泡地争取项目,争取资金,争取一切能给对口支援单位做贡献的事情,很快让当地干部群众了解对口支援的重大意义和实际成效,体会到党中央和全国人民对西藏的亲切关怀。
十五年前的西藏,城乡面貌和生产生活条件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可各方面比起现在依然是很艰苦的。很多同志都有这样的记忆;那时候没有手机。腰里的BB机一响看到是家里人在呼,就为到处找电话急得头上冒汗;多数单位没有食堂,工作忙起来顾不上做饭或没有地方解决,常年吃方便面的结果是让人以后闻到那个味道就反胃;某一天有病了,受伤了,自己默默去忍受和解决,只有回到家里才给亲人提起;没有暖气的拉萨寒冬,冰天冒地,厚衣裹身,能到哪个地方洗上一个热水澡是莫大的幸福……
更让大家记忆深刻的是在西藏随时可遇的车祸,某一次下乡途中,车翻了,人摔了,万幸没有骨折受伤,只是作为普通的历险;而有些同志则没有那么幸运,原人事部的李惠斌同志,因工作中的一次车祸导致下胶瘫痪,如今还不能站立起来。有的援藏干部,则长眠在这片土地上。
1998年6月,首批援藏干部完成了三年任务,即将轮换。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为他们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会。大家蓦然回首,突然发现三年时间竟是这样短暂,发现心中的感情已经与这片神奇的热土深深地融合在一起,难舍难分,眷恋无比。由于工作的需要,中央国家机关首批援藏干部中有5位同志留下来,继续第二批的援藏任务,其中由中宣部选派的苟天林同志一干就是10年,横跨了四批次的轮换,成为工作时间最长的摄藏干部。
珠峰离去,雅江渐远。回到北京的援藏干部,对工作生活了三年的高原始终魂牵梦绕,情怀心挂。尽蕾时间已经过去十多年,大家的工作岗位有了很大的变化,可依然不变的是浓浓的西藏情结。每年大家都要聚集一起,畅谈西藏的往事,关心西藏的发展变化;每当工作中有与西藏相关的事情,他们都格外上心,不遗余力。
在首批援藏干部进藏15周年之际,我们策划了专题“梦萦西藏”,选择了中央国家机关部分摄藏干部,请他们讲述当年的经历,抒发心底的情怀。而千千万万不同时期的摄藏干部与他们一样,都是祖国的好儿女,中华的铁脊梁。我们应该记住他们的所作所为,记住他们的名字。
在我们采访和编辑这组稿件的时候,耳边总会想起由那首流行神州的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
太阳和月亮是一个妈妈的女儿,
她们的名字叫光明。
啊,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我们的名字叫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