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课堂教学中德育教育丰富多彩,只要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德育素材,把握好方式方法和情感的尺度,一点一滴点点滴滴不间断地进行德育渗透,一定能使学生在历史教学中接受知识,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历史教学 渗透 德育教育
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其功能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及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但是面对中考、高考,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又往往急功近利,一味追求知识的传授和巩固,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这样做,必然造成学生在某些领域某些地方道德的迷失及价值观人生观的错位。如频频出现于报端的青少年飞车抢劫、大学生甚至中学生轻生、恶人行凶而百人围观、体育明星面对众多外国记者而坦然言道“泸沟桥事变”不知为何物、某女明星穿着日本国旗装招摇于舞台……。真是古有“商女不知亡国恨”,今有“明星不知民族耻”的悲哀。所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和社会进步的大事。作为一名历史老师,我们应该肩负起自己的责任,身体力行,在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的渗透德育教育。那么教师怎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教师必须充分把握教材,精选题材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同时讲求方式方法,当然教师的语言艺术也不可或缺。
(一)德育教育要选准题材,作为切入点。
历史课教学,就渗透德育而言,纯粹讲述历史,就事论事,不承认或不屑于德育渗透,是不行的;但是,借题发挥、喧宾夺主也是不可取的。所以依托教材、把握教材,选取恰当的题材渗透德育教育很重要。那么什么样的题材才是渗透德育教育的好题材呢?
首先,教材本身那些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充满感情色彩的描述是德育教育的最直接题材。如:《甲午中日战争》中,对邓世昌的描述:……邓世昌为了保护旗舰,指挥舰艇冲锋向前,迎战敌舰。四艘日舰包围致远舰。邓世昌沉着应战,舰身中弹过多,严重倾斜,弹药也将用尽。邓世昌对部下说:“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们虽然牺牲了,但可以壮国家的声威。”他下令开足马力,朝日舰撞去……这样的描述,既绘声绘色,又感情深沉;既能让学生感受那紧张的战场,又能体会邓世昌面对生死抉择的大义。这样的素材,即便只是让学生大声朗读一遍,也足以让学生热血澎湃,心潮起伏,从而激发起学生向英雄学习为国献身的爱国精神,所以诸如此类的素材,在课本中随手拈来,便能收到德育渗透的良好效果。
其次,诗词警局也是渗透德育教育的好素材。
课本中的大号黑体字尤其是诗词警局,特别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如屈原的诗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样的素材既能陶冶学生的情怀,又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历史课堂中要恰到好处的渗透德育教育,需要我们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历史教材中声情并茂的叙说很少,像政治课那样公开、正面宣传灌输德育教育就更少,它的育人功能主要蕴含在对历史的评述之中的。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准确完成明确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有意识地但又不露痕迹地给学生以心理和行为的影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最好的写照。那种“同学们要这样”、“同学们要那样”硬贴“标签”式的空洞的说教不但起不到德育的作用,还会让学生生厌。所以教师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水到渠成的引导,领悟做人做事的道理非常重要
比较法,是历史课堂渗透德育通常用到的一种方法。正所谓“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很多问题通过比较,就更加有说服力,其德育的收效也特别明显。
其次如归纳法,也是我们渗透德育教育的主要方法。如我们讲到台湾问题,我们通过回顾一系列的事实:三国时期,吴国的船队就到达过夷洲,元朝时,曾在台湾设立澎湖巡检司对其进行管辖,而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更在那里设立台湾府,通过这些事例的回顾,学生很容易就归纳出:台湾自古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统一是人心所向,分裂祖国是不得人心的。
多媒体教学,可以说是历史课堂进行德育教育的最好方法。它可以把祖国的大好河山、英雄的人物、壮阔历史场面再现出来,既形象生动,又可以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特别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梦想。
(三)利用教师的语言艺术提升德育教育的成效
教师上课是教育艺术的创造,因此不能用书面语平铺直叙,而应该是投入感情和充满激情,用震撼的、真挚的语言,无论是褒是贬,都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情感色彩强烈的气氛中,师生特别容易产生共鸣,从而大大提升课堂教学的德育教育的感染力,这样既能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探索历史问题的兴趣,又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历史崇高的精神和道德之美的感化,逐渐成为情趣高雅,热情向上的人,促使学生自我道德品格的再创造。尤其在一些关键地方,如过渡时,教师铿锵有力的语言,更能带领学生深刻的感受历史,理解事情的因果关系,如《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讲完后,我们可以这样过渡:我们可以引用秋瑾的一句诗来总结当时的国民思想和社会氛围:“真是秋风秋雨愁煞人!中国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当我们用沉痛的悲怆的语气说完,学生必然能深刻的感受到国民的落后性和社会的压抑。从而理解思想解放的急迫性和必要性。也更能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先哲们爱国忧民、不惧艰难的献身精神。再如每课的小结,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罗列,而是来一段声情并茂的演讲,更易激发起学生的联想,点燃学生的激情。如:《新文化运动》一课,小结我是这样总结的:“先哲已逝精神永存!为了再造青春之中国,哪怕它是天经地义、从来如此,也要打破那精神的枷锁,歷史的囹圄;即便 路漫漫其修远兮,也要愤然前行!这就是新文化运动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民主科学、求真进取。今天希望同学们继续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顽强拼搏、自强不息,为建设更加美好之中国而努力!”就这样教师讲得慷慨激昂,学生听了深受感动,历史课堂教学也变得更加有血有肉、灵活生动、富于生活气息,从而更多地发挥其德育教育的功能,而不是纯粹的政治说教。总之,历史课堂教学中德育教育丰富多彩,只要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德育素材,把握好方式方法和情感的尺度,一点一滴点点滴滴不间断地进行德育渗透,一定能使学生在历史教学中接受知识,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历史教学 渗透 德育教育
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其功能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及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但是面对中考、高考,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又往往急功近利,一味追求知识的传授和巩固,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这样做,必然造成学生在某些领域某些地方道德的迷失及价值观人生观的错位。如频频出现于报端的青少年飞车抢劫、大学生甚至中学生轻生、恶人行凶而百人围观、体育明星面对众多外国记者而坦然言道“泸沟桥事变”不知为何物、某女明星穿着日本国旗装招摇于舞台……。真是古有“商女不知亡国恨”,今有“明星不知民族耻”的悲哀。所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和社会进步的大事。作为一名历史老师,我们应该肩负起自己的责任,身体力行,在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的渗透德育教育。那么教师怎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教师必须充分把握教材,精选题材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同时讲求方式方法,当然教师的语言艺术也不可或缺。
(一)德育教育要选准题材,作为切入点。
历史课教学,就渗透德育而言,纯粹讲述历史,就事论事,不承认或不屑于德育渗透,是不行的;但是,借题发挥、喧宾夺主也是不可取的。所以依托教材、把握教材,选取恰当的题材渗透德育教育很重要。那么什么样的题材才是渗透德育教育的好题材呢?
首先,教材本身那些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充满感情色彩的描述是德育教育的最直接题材。如:《甲午中日战争》中,对邓世昌的描述:……邓世昌为了保护旗舰,指挥舰艇冲锋向前,迎战敌舰。四艘日舰包围致远舰。邓世昌沉着应战,舰身中弹过多,严重倾斜,弹药也将用尽。邓世昌对部下说:“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们虽然牺牲了,但可以壮国家的声威。”他下令开足马力,朝日舰撞去……这样的描述,既绘声绘色,又感情深沉;既能让学生感受那紧张的战场,又能体会邓世昌面对生死抉择的大义。这样的素材,即便只是让学生大声朗读一遍,也足以让学生热血澎湃,心潮起伏,从而激发起学生向英雄学习为国献身的爱国精神,所以诸如此类的素材,在课本中随手拈来,便能收到德育渗透的良好效果。
其次,诗词警局也是渗透德育教育的好素材。
课本中的大号黑体字尤其是诗词警局,特别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如屈原的诗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样的素材既能陶冶学生的情怀,又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历史课堂中要恰到好处的渗透德育教育,需要我们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历史教材中声情并茂的叙说很少,像政治课那样公开、正面宣传灌输德育教育就更少,它的育人功能主要蕴含在对历史的评述之中的。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准确完成明确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有意识地但又不露痕迹地给学生以心理和行为的影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最好的写照。那种“同学们要这样”、“同学们要那样”硬贴“标签”式的空洞的说教不但起不到德育的作用,还会让学生生厌。所以教师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水到渠成的引导,领悟做人做事的道理非常重要
比较法,是历史课堂渗透德育通常用到的一种方法。正所谓“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很多问题通过比较,就更加有说服力,其德育的收效也特别明显。
其次如归纳法,也是我们渗透德育教育的主要方法。如我们讲到台湾问题,我们通过回顾一系列的事实:三国时期,吴国的船队就到达过夷洲,元朝时,曾在台湾设立澎湖巡检司对其进行管辖,而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更在那里设立台湾府,通过这些事例的回顾,学生很容易就归纳出:台湾自古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统一是人心所向,分裂祖国是不得人心的。
多媒体教学,可以说是历史课堂进行德育教育的最好方法。它可以把祖国的大好河山、英雄的人物、壮阔历史场面再现出来,既形象生动,又可以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特别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梦想。
(三)利用教师的语言艺术提升德育教育的成效
教师上课是教育艺术的创造,因此不能用书面语平铺直叙,而应该是投入感情和充满激情,用震撼的、真挚的语言,无论是褒是贬,都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情感色彩强烈的气氛中,师生特别容易产生共鸣,从而大大提升课堂教学的德育教育的感染力,这样既能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探索历史问题的兴趣,又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历史崇高的精神和道德之美的感化,逐渐成为情趣高雅,热情向上的人,促使学生自我道德品格的再创造。尤其在一些关键地方,如过渡时,教师铿锵有力的语言,更能带领学生深刻的感受历史,理解事情的因果关系,如《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讲完后,我们可以这样过渡:我们可以引用秋瑾的一句诗来总结当时的国民思想和社会氛围:“真是秋风秋雨愁煞人!中国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当我们用沉痛的悲怆的语气说完,学生必然能深刻的感受到国民的落后性和社会的压抑。从而理解思想解放的急迫性和必要性。也更能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先哲们爱国忧民、不惧艰难的献身精神。再如每课的小结,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罗列,而是来一段声情并茂的演讲,更易激发起学生的联想,点燃学生的激情。如:《新文化运动》一课,小结我是这样总结的:“先哲已逝精神永存!为了再造青春之中国,哪怕它是天经地义、从来如此,也要打破那精神的枷锁,歷史的囹圄;即便 路漫漫其修远兮,也要愤然前行!这就是新文化运动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民主科学、求真进取。今天希望同学们继续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顽强拼搏、自强不息,为建设更加美好之中国而努力!”就这样教师讲得慷慨激昂,学生听了深受感动,历史课堂教学也变得更加有血有肉、灵活生动、富于生活气息,从而更多地发挥其德育教育的功能,而不是纯粹的政治说教。总之,历史课堂教学中德育教育丰富多彩,只要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德育素材,把握好方式方法和情感的尺度,一点一滴点点滴滴不间断地进行德育渗透,一定能使学生在历史教学中接受知识,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