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将针对中小企业发展现状、立法概况和政策扶持进行比对分析,提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方法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法律对策
2009年底我国中小企业总数已经超过4200万户,创造的价值已经占到当年GDP的76.7%,2012年我国中小企业总数预计达到5000万家,未来几年内将保持7%-8%的快速增长率,如此快速的增长和在GDP中的绝对占比,无不说明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甚至可以决定着中国经济未来的趋势和走向。但是,中小企业却一度遭遇融资困难的瓶颈。本文将针对中小企业发展现状、立法概况和政策扶持进行比对分析,提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方法对策。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社会现状及原因
2002—2012年,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十年里,国家通过立法、政策出台等多方手段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给予大力支持,使遭遇融资困境的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有所改观。
中小企业面临融资困境原因之一,是因为其特定的产权制度,产权较为单一,用以融通的资金较少,生产的产品科技技术含量较低,从而导致其经营风险较高。再加上中小企业多以合伙或者家庭经营的模式存在,企业内部的制度构建不明确,也缺乏健全的财务制度,不能及时准确的公布其财务信息,导致放贷人不能清晰明确的评估风险,使得企业的信誉在信贷行业里中偏低。
原因之二,取决于融资方式的限制,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直接和间接融资来满足资金需求。第一、直接融资包括股权融资的债券融资,2004年5月17日,我国证监会发布《中小企业板实施细则》,指定深圳证券交易所在主板市场内设立中小企业板,允许中小企业核准上市,降低了企业上市的门槛,但是对于资本较少的中小企业来说,上市、融资融券,门槛还是相对较高,而且退出机制还不完善,存在一定风险,也仅能满足部分资金充实的企业要求。目前我国核准上市的中小企业仅200多家。第二、间接融资方面,融资方式却显示出了多样化与灵活性,除了银行借贷以外,又萌生出多种借贷方式,包括风险投资、担保贷款、以及典当、寄卖等。近几年兴起的网络借贷,如拍拍贷,人人贷不甚枚举。但是不同的金融模式只能匹配不同的企业。风险投资只适合科技含量高,收益丰厚的企业,典当、寄卖,多数要有实物质押抵押,担保贷款又要考虑信誉和资金实力,民间融资却又存在风险,有待规范。这些方式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二、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困境和政策羁绊
(一)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困境
2002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小企业促进法》,在实施细则中却与我国《乡镇企业法》的内容存在竞合,其中对中小企业的概念认知不明确,我国《乡镇企业法》中的乡镇企业都涵盖在中小企业范畴。基于新法优于旧法,《乡镇企业法》亟待撤销。为了更进一步的配合政府政策的实施,2003年2月19日四部委联合制定下发《中小企业标准暂行办法》从过于笼统的中小企业的概念再区分出微型企业的定义。同时全国各地先后有9个省制定了《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条例或者实施细则。中小企业法律框架体系的雏形初步诞生。
一种成熟的经济体制在完善和健全的过程中必定会引出一系列的问题,《中小企业促进法》条文多为框架性原则,实际能够为企业创新发展所用的为数甚少。其中所提到的中央财政预算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创立专项资金,以及资金投入使用方式却在后继的跟进中长久未果。2003年12月27日,在修宪草案中明確规定了私营经济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中的地位,肯定了私营经济的积极作用,这是在大政方针上对私营经济的初次肯定,迈出了积极发展,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的第一步。
(二)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羁绊
政策方面的大力跟进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2005年2月,国务院颁布《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称“非公有经济36条”)这是建国以来第一部全面支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国务院文件,是国家放宽市场准入,加大中小企业改革扶持力度的又一创举。2006年底,国务院10多个部委和单位共出台了“非公有经济36条”的配套文件总共20多个,31个省市区累计制定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规条文类文件200余件,地方性法规30余件,用以推动中小企业走出融资困境。
但是“非公有经济36条”在具体的实施中频显羁绊。它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邮政、广电、电力、医疗、保险、金融等行业垄断领域,但在实际操作中,中小企业很难摆脱歧视,相应的政策不曾改变。垄断企业都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光是按照既定的标准,准入门槛就让所有的中小企业望而却步。中小企业遭遇着“看得着政策,摸不到实质”的尴尬境遇。再者,政策过于笼统,没有加以细分,垄断企业的观念陈旧,加以有意无意的排挤,让中小企业难以容身,缺乏良好的生存环境。
三、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对策
(一)完善法律体系
基于中小企业的重要性,滞后的法律法规已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经济,反而会拖慢经济发展的节奏,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所以,完善法律体系是解决对策的重中之重。首先,要认真执行《中小企业促进法》,建立更加完备的中小企业法律法规体系;其次,应及早启动财政扶持基金,加快落实完善基金管理办法。让中小企业能够享受到相应的扶持待遇;再次,要进一步完善民间融资的法律监管。
(二)健全政策服务体系
政策的落实,是一个久攻不克的难题。要让垄断企业放弃丰厚的利润,分一杯羹给中小企业,更是难上加难。强硬的政策力度,是避忌垄断企业推诿托辞的最佳工具。政策服务体系的健全是中小企业良好的生存环境的有力保障。一个良好的政策服务体系,可以很好的转变政府职能,改善融资环境,为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的落实奠定基础。同时健全的政策服务体系还包括监督机制,奖惩机制。这样才可以保证政策的切实落实。
参考文献:
[1]郭立.对当前民间融资的调查与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4).
[2]周君.创业板——我国中小企业上市融资的新路径[J].金融经济,2008(18).
[3]霍剑.国中小企业融资法律问题研究[J].山西科技,2011(26).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法律对策
2009年底我国中小企业总数已经超过4200万户,创造的价值已经占到当年GDP的76.7%,2012年我国中小企业总数预计达到5000万家,未来几年内将保持7%-8%的快速增长率,如此快速的增长和在GDP中的绝对占比,无不说明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甚至可以决定着中国经济未来的趋势和走向。但是,中小企业却一度遭遇融资困难的瓶颈。本文将针对中小企业发展现状、立法概况和政策扶持进行比对分析,提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方法对策。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社会现状及原因
2002—2012年,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十年里,国家通过立法、政策出台等多方手段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给予大力支持,使遭遇融资困境的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有所改观。
中小企业面临融资困境原因之一,是因为其特定的产权制度,产权较为单一,用以融通的资金较少,生产的产品科技技术含量较低,从而导致其经营风险较高。再加上中小企业多以合伙或者家庭经营的模式存在,企业内部的制度构建不明确,也缺乏健全的财务制度,不能及时准确的公布其财务信息,导致放贷人不能清晰明确的评估风险,使得企业的信誉在信贷行业里中偏低。
原因之二,取决于融资方式的限制,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直接和间接融资来满足资金需求。第一、直接融资包括股权融资的债券融资,2004年5月17日,我国证监会发布《中小企业板实施细则》,指定深圳证券交易所在主板市场内设立中小企业板,允许中小企业核准上市,降低了企业上市的门槛,但是对于资本较少的中小企业来说,上市、融资融券,门槛还是相对较高,而且退出机制还不完善,存在一定风险,也仅能满足部分资金充实的企业要求。目前我国核准上市的中小企业仅200多家。第二、间接融资方面,融资方式却显示出了多样化与灵活性,除了银行借贷以外,又萌生出多种借贷方式,包括风险投资、担保贷款、以及典当、寄卖等。近几年兴起的网络借贷,如拍拍贷,人人贷不甚枚举。但是不同的金融模式只能匹配不同的企业。风险投资只适合科技含量高,收益丰厚的企业,典当、寄卖,多数要有实物质押抵押,担保贷款又要考虑信誉和资金实力,民间融资却又存在风险,有待规范。这些方式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二、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困境和政策羁绊
(一)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困境
2002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小企业促进法》,在实施细则中却与我国《乡镇企业法》的内容存在竞合,其中对中小企业的概念认知不明确,我国《乡镇企业法》中的乡镇企业都涵盖在中小企业范畴。基于新法优于旧法,《乡镇企业法》亟待撤销。为了更进一步的配合政府政策的实施,2003年2月19日四部委联合制定下发《中小企业标准暂行办法》从过于笼统的中小企业的概念再区分出微型企业的定义。同时全国各地先后有9个省制定了《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条例或者实施细则。中小企业法律框架体系的雏形初步诞生。
一种成熟的经济体制在完善和健全的过程中必定会引出一系列的问题,《中小企业促进法》条文多为框架性原则,实际能够为企业创新发展所用的为数甚少。其中所提到的中央财政预算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创立专项资金,以及资金投入使用方式却在后继的跟进中长久未果。2003年12月27日,在修宪草案中明確规定了私营经济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中的地位,肯定了私营经济的积极作用,这是在大政方针上对私营经济的初次肯定,迈出了积极发展,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的第一步。
(二)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羁绊
政策方面的大力跟进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2005年2月,国务院颁布《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称“非公有经济36条”)这是建国以来第一部全面支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国务院文件,是国家放宽市场准入,加大中小企业改革扶持力度的又一创举。2006年底,国务院10多个部委和单位共出台了“非公有经济36条”的配套文件总共20多个,31个省市区累计制定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规条文类文件200余件,地方性法规30余件,用以推动中小企业走出融资困境。
但是“非公有经济36条”在具体的实施中频显羁绊。它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邮政、广电、电力、医疗、保险、金融等行业垄断领域,但在实际操作中,中小企业很难摆脱歧视,相应的政策不曾改变。垄断企业都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光是按照既定的标准,准入门槛就让所有的中小企业望而却步。中小企业遭遇着“看得着政策,摸不到实质”的尴尬境遇。再者,政策过于笼统,没有加以细分,垄断企业的观念陈旧,加以有意无意的排挤,让中小企业难以容身,缺乏良好的生存环境。
三、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对策
(一)完善法律体系
基于中小企业的重要性,滞后的法律法规已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经济,反而会拖慢经济发展的节奏,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所以,完善法律体系是解决对策的重中之重。首先,要认真执行《中小企业促进法》,建立更加完备的中小企业法律法规体系;其次,应及早启动财政扶持基金,加快落实完善基金管理办法。让中小企业能够享受到相应的扶持待遇;再次,要进一步完善民间融资的法律监管。
(二)健全政策服务体系
政策的落实,是一个久攻不克的难题。要让垄断企业放弃丰厚的利润,分一杯羹给中小企业,更是难上加难。强硬的政策力度,是避忌垄断企业推诿托辞的最佳工具。政策服务体系的健全是中小企业良好的生存环境的有力保障。一个良好的政策服务体系,可以很好的转变政府职能,改善融资环境,为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的落实奠定基础。同时健全的政策服务体系还包括监督机制,奖惩机制。这样才可以保证政策的切实落实。
参考文献:
[1]郭立.对当前民间融资的调查与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4).
[2]周君.创业板——我国中小企业上市融资的新路径[J].金融经济,2008(18).
[3]霍剑.国中小企业融资法律问题研究[J].山西科技,20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