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中的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有效性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比如,秩序意识、环保意识以及感恩意识等,将其内化为学生的自我约束力,规范学生的行为和思想。教师主要从角色扮演、社会实践以及生活化教学三个角度,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在现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些教师并不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是单向性地传输知识,忽视培养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力和思考力,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严重消磨。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在转变原有教学观念的基础上,应注重更新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升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质量。
一、运用角色扮演法,培养学生的秩序意识
教师可以运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充当相应的角色,构建学生感性认知与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连接点,提升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力。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选择难易适度的内容,开展道德与法治的授课,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角色扮演中来,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
例如,在讲授《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加深对秩序重要性的认知,运用角色扮演法,开展本节内容的教学。教师简要介绍教学的经过。首先,以境激情。在开课后,教师询问学生:“你们平时是如何过马路的?”小陈积极地举手说:“只要马路上没有车,我都可以过。”小宇说:“其实有车也没关系,只要我们人多,就可以过马路。”教师询问大家:“不遵守交通秩序,正确吗?”大家露出疑惑的眼神。教师模拟生活中过马路的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青年人、老人以及孩子等角色,而教师则扮演驾驶汽车的人。教师说:“我们可以模拟过马路的情境,看看究竟会发生什么。大家记住自己的角色!”在模拟的过程中,教师有意开快车,并将车向行人开去,大家惊慌失措。在角色扮演结束后,教师询问学生在此过程的体验。小洛积极地举手说:“我们遵守交通秩序,但是别人并不一定遵守交通秩序,假如大家都不遵守秩序,这个社会就会乱做一锅粥。因而我会在日常的生活中遵守交通秩序,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不危害他人的利益。”教师运用角色扮演法,开展教学,让学生在角色扮演的构成中,体会到不遵守交通秩序的危害,培养学生的秩序意识。
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环保能力
教师可以将社会实践与道德与法治相融合,讓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环保的重要性,并提升自身的环保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可以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实践教学,规范学生的行动,让学生之间相互合作,提升整体的环保教学质量。
例如,在讲授《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这部分内容时,教师组织学生到社会中,进行垃圾分类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升他们的环保能力。教师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执行。第一方面,学习垃圾分类知识。教师运用多媒体讲授四种不同的垃圾,即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和普通垃圾,让学生掌握垃圾分类的知识。第二方面,划分小组。教师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并充分考虑学生的主观意愿,对本班的学生进行分组。第三方面,开展实践。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到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并讲授相关的垃圾危害,以及生活中的注意事项,提升学生的环保能力。通过运用实践活动,教师不仅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而且增强他们的环保能力,获得良好的环保教学效果。
三、进行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本文中生活化教学的优势在于构建道德与法治知识与学生生活情感的连接,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体验中,品味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深刻内涵,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促进学生品格的塑造。
例如,在讲授《为父母分担》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为了让学生体会父母的辛劳,组织学生开展为父母洗一次脚的活动,并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说出整个经过,提升学生对父母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给教师印象最深的是小燕的回答。她说:“在一开始的时候,我打算为妈妈洗脚,她以为我是在开玩笑。但是,在我再三的坚持下,妈妈终于同意。在为妈妈洗脚的过程中,我发现妈妈的脚总是有意识向后躲闪,仔细观察发现她的右脚脚趾上有一个水泡。我对妈妈的付出有了更深的理解。”教师运用生活化的方式,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活实践,感知父母的不易,从而从思想上,理解父母,并在行为上,积极地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减轻父母的负担,真正发挥道德与法治的育人作用,增强整体的教学有效性。
总而言之,在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创设与他们认知相符的教学模式,从而更好地触动学生情感和认知,在让学生增强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基础上,增强他们的自我约束力,提升学生未来社会生活的适应力,获得良好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梁宇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29).
[2]谭丽君.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J].新校园(中旬).2018(04).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在现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些教师并不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是单向性地传输知识,忽视培养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力和思考力,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严重消磨。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在转变原有教学观念的基础上,应注重更新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升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质量。
一、运用角色扮演法,培养学生的秩序意识
教师可以运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充当相应的角色,构建学生感性认知与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连接点,提升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力。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选择难易适度的内容,开展道德与法治的授课,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角色扮演中来,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
例如,在讲授《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加深对秩序重要性的认知,运用角色扮演法,开展本节内容的教学。教师简要介绍教学的经过。首先,以境激情。在开课后,教师询问学生:“你们平时是如何过马路的?”小陈积极地举手说:“只要马路上没有车,我都可以过。”小宇说:“其实有车也没关系,只要我们人多,就可以过马路。”教师询问大家:“不遵守交通秩序,正确吗?”大家露出疑惑的眼神。教师模拟生活中过马路的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青年人、老人以及孩子等角色,而教师则扮演驾驶汽车的人。教师说:“我们可以模拟过马路的情境,看看究竟会发生什么。大家记住自己的角色!”在模拟的过程中,教师有意开快车,并将车向行人开去,大家惊慌失措。在角色扮演结束后,教师询问学生在此过程的体验。小洛积极地举手说:“我们遵守交通秩序,但是别人并不一定遵守交通秩序,假如大家都不遵守秩序,这个社会就会乱做一锅粥。因而我会在日常的生活中遵守交通秩序,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不危害他人的利益。”教师运用角色扮演法,开展教学,让学生在角色扮演的构成中,体会到不遵守交通秩序的危害,培养学生的秩序意识。
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环保能力
教师可以将社会实践与道德与法治相融合,讓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环保的重要性,并提升自身的环保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可以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实践教学,规范学生的行动,让学生之间相互合作,提升整体的环保教学质量。
例如,在讲授《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这部分内容时,教师组织学生到社会中,进行垃圾分类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升他们的环保能力。教师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执行。第一方面,学习垃圾分类知识。教师运用多媒体讲授四种不同的垃圾,即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和普通垃圾,让学生掌握垃圾分类的知识。第二方面,划分小组。教师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并充分考虑学生的主观意愿,对本班的学生进行分组。第三方面,开展实践。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到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并讲授相关的垃圾危害,以及生活中的注意事项,提升学生的环保能力。通过运用实践活动,教师不仅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而且增强他们的环保能力,获得良好的环保教学效果。
三、进行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本文中生活化教学的优势在于构建道德与法治知识与学生生活情感的连接,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体验中,品味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深刻内涵,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促进学生品格的塑造。
例如,在讲授《为父母分担》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为了让学生体会父母的辛劳,组织学生开展为父母洗一次脚的活动,并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说出整个经过,提升学生对父母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给教师印象最深的是小燕的回答。她说:“在一开始的时候,我打算为妈妈洗脚,她以为我是在开玩笑。但是,在我再三的坚持下,妈妈终于同意。在为妈妈洗脚的过程中,我发现妈妈的脚总是有意识向后躲闪,仔细观察发现她的右脚脚趾上有一个水泡。我对妈妈的付出有了更深的理解。”教师运用生活化的方式,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活实践,感知父母的不易,从而从思想上,理解父母,并在行为上,积极地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减轻父母的负担,真正发挥道德与法治的育人作用,增强整体的教学有效性。
总而言之,在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创设与他们认知相符的教学模式,从而更好地触动学生情感和认知,在让学生增强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基础上,增强他们的自我约束力,提升学生未来社会生活的适应力,获得良好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梁宇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29).
[2]谭丽君.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J].新校园(中旬).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