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农业的生产水平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时也关系着国民生活质量,因此,国家的发展不能忽略农业的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为了维护农业地位、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发展方针,其可以让国家发展中凸显农业的重要地位,还能帮助农业实现现代化的进步。本文针对乡村振兴战略做出的研究,阐述其对农村地位及农村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一些相应的策略性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地位;农业发展;发展路径
引言:
农业作为基础性产业,是人类生活必需品的生产源头,承载着人类的发展史,从古至今都在社会发展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同时,农业也是人与自然的重要关联节点,甚至会影响到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因此,国家必须注重振兴农业经济,实现乡村振兴,有利于促进国家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启动了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其着重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捋顺好乡村振兴的主次关系,明确农业发展的方向,进而达到确保我国农业地位和显著发展的目的。
一、从理论的角度看待农业与乡村发展
(一)农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一些发展中国家认为应该优先发展工业,这样可以更好的让国民经济水平得到提升。但是,在实践中发现,许多依照这个方向发展的国家中,都出现了农业衰败,工业发展却没有达到预想效果的问题。在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剪刀差”理论以及恩格尔定律等理论中都阐述了,想要促进国家的发展,农业发展必须得到重视,要为农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不可出现过剩的现象。在确保农业较高的生产率的基础之上,进行农业向工业的逐渐转移,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农业产出的下滑,也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家的产业主次选择应该建立在消费比重及国际分工规律之上,即便工农产品的价值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发展中国家也必须做好农业的发展,因为农产品是民生的基础,是工业发展的资源供应源头,一个国家在发展阶段应该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满足国民的就业问题和民生问题,进而逐渐的积累资本,再将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调整成资本密集型产业。保障农业的稳定发展,可以促进国家的经济增长,因此农业在我国产业中应该处于最重要的地位。
(二)农业发展理论及演变
农业发展涉及对传统农业理论的转变,也涉及到产业结构及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传统农业想要实现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注重人力资本的调控是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现代农业需要适应对不同要素相对价格的技术创新,需要农业进行相应的技术提升。从世界各国的农业发展历程中可以总结得出,农业发展需要经历生产主义、后生产主义以及多功能农业这三种模式的里程。生产主义农业存在于二战之后,各国出现食物匮乏的问题,为了保障国民的正常饮食需求,各个国家都注重规模化农业生产,本着高投入高回报的原则开展了农业生产。而后生产主义是由于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农产品过剩的问题,这个时期的农业生产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强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注重对农产品质量的保证。多功能农业是在后生产农业基础上,对基层农民和利益相关者诉求的修正,在农业发展中,除了要保证正常生产功能的同时,注重对乡村文化的传承以及可再生资源的管理,还要尽力恢复生物的多样性。
(三)乡村发展战略与农业发展的关联
农业发展始终依托在乡村的基础之上,只有乡村得到了转变式的发展,才能带动农业发展理念及方向的转变。外源式乡村发展是让乡村发展以城市为大区域的中心,构建出一套自上而下的经济发展体系。而内源式乡村发展主要强调对工业驱动型乡村向旅游驱动型乡村的转变,其主要是注重对环境资源的保护,以及对当地价值的发掘,这种发展方式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之上的。综合式乡村发展是上面两种方式的结合体,其既不脱离城市的外部驱动力,也不脱离当地的自身价值,通过内外结合的方式构建一套综合性的乡村经济体系。
二、从国际的角度看待农业与乡村发展
(一)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的逐渐扩大,城市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因此当下我国乡村产业正处于逐渐衰退的趋势,这也是全球性的发展现象。针对这一问题,各国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取了相应的振兴乡村的政策。在诸多国家中,与我国相邻的日本就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家之一,在日本的乡村振兴政策中,十分注重对乡村地方价值的发掘,“一村一品”的政策让许多乡村出现了品牌性的产品或旅游景点。这对我国的农业、乡村发展而言,是具有极大参考价值的。
(二)农业发展的经验
每个国家拥有的资源及发展水平都有所差异,因此,不同国家发展农业的路径也有很大的不同,这些国家的农业发展经验只能起到借鉴的作用,我国要想更好的发展农业和乡村,还需要建立在本国的实际情况之上。同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还存在巨大的差异,例如: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其现代化农业发展体系也比较健全;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并没有注意对环境的保护,可持续性较差,同时也没有妥善处理好工业与农业的关系,这就制约了农业的发展。我国在进行农业发展时,应该借鉴发达国家农业发展中的优点,规避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中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的让我国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轉型,进而不断提升农业的附加价值,最终达到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国家经济稳定发展的目的。
三、新时代背景下农业发展及发展路径
(一)农业发展的地位
想要实现乡村振兴,首先应该优先建设农村,注重乡村产业的发展,丰富乡村产业链,加强农业生产技术的提升,应该将传统只关注农业转向乡村大区域的发展,这样才能为农业转型升级打下基础。从国际上农业发展经验中可以看出,发达国家的农业产业链都比较完整,而一些忽略农业保护及农业发展的国家,其农业发展效果往往不佳,农业凋敝、乡村简陋,进而严重制约了国家的经济发展。从我国的农业发展中可以发现,我国虽然十分注重对农业、农村的发展,近年来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但是其发展机制还存在不健全的地方,这也让农产品的价值得不到提升,影响了农民的收入,进而让农业的吸引力严重不足,一些农产品的种植无人问津,而一些农产品的产量又过剩,这种不平衡发展的问题是我国农业发展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引入非农产业,还应该确保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强农业生产的集中化、现代化,这样可以发挥增产增效的作用,进而推动农业及非农产业的共同发展,真正实现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目标。
(二)处理好乡村振兴和城镇化的关系
我国在近年来的城乡建设工作中,城镇化比率达到了将近60%的水平,而第一产值比例严重不足,并且还在逐渐减小,第一产业就业比例为30%。当前的农业资源难以满足提升农民收入的需求,因此,农业劳动力仍然由农业逐渐向非农产业转移,在进行农业发展时,必须发挥城镇化的特点,避免陷入农民离农的困境。国家应该将乡村振兴战略与城镇化战略进行紧密结合,利用相关政策加以调控,在推进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同时,促进农业转移劳动力可以真正在城市定居,另一发面也要做好农业的建设发展,推进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通过加强农业劳动力培训工作和宣传工作等途径,提高农业劳动力的专业水平,减少城镇化对农业发展的负面影响。
(三)完善政策保障体系
为了确保农业农村得以稳定发展,政府需要制定完善的支撑保障体系,应该大力发展财政支农机制,提高对农业发展的经济支持和技术支持。同时还要对农业生产提出更高的生产标准,加强对农业生产中的管理,重点关注农药残留、化肥过量使用及禽畜疫病等问题,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利用优秀农产品形成品牌效应,通过品牌效应提高农产品的价值,这样有利于农民创收致富。
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水平、技术水平可以保证,才能促进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进而保证国民经济的到稳定发展。但是,在当今时代背景下,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持续推进,农业的地位及农业的发展成了国家发展中需要面临的重大难题。国家应该维护好农业的基础地位,通过相应的扶持政策不断促进农业的发展,这样才能实现乡村振兴的大目标。
参考文献:
[1]叶敬忠. 乡村振兴战略:历史沿循、总体布局与路径省思[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2):64-69+191.
[2]李霞. 浅析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业地位与农业发展[J]. 南方农业,2018,12(21):125-126.
[3]万信,龙迎伟.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内涵、价值及实现理路[J]. 江苏农业科学,2018,46(17):327-330.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地位;农业发展;发展路径
引言:
农业作为基础性产业,是人类生活必需品的生产源头,承载着人类的发展史,从古至今都在社会发展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同时,农业也是人与自然的重要关联节点,甚至会影响到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因此,国家必须注重振兴农业经济,实现乡村振兴,有利于促进国家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启动了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其着重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捋顺好乡村振兴的主次关系,明确农业发展的方向,进而达到确保我国农业地位和显著发展的目的。
一、从理论的角度看待农业与乡村发展
(一)农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一些发展中国家认为应该优先发展工业,这样可以更好的让国民经济水平得到提升。但是,在实践中发现,许多依照这个方向发展的国家中,都出现了农业衰败,工业发展却没有达到预想效果的问题。在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剪刀差”理论以及恩格尔定律等理论中都阐述了,想要促进国家的发展,农业发展必须得到重视,要为农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不可出现过剩的现象。在确保农业较高的生产率的基础之上,进行农业向工业的逐渐转移,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农业产出的下滑,也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家的产业主次选择应该建立在消费比重及国际分工规律之上,即便工农产品的价值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发展中国家也必须做好农业的发展,因为农产品是民生的基础,是工业发展的资源供应源头,一个国家在发展阶段应该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满足国民的就业问题和民生问题,进而逐渐的积累资本,再将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调整成资本密集型产业。保障农业的稳定发展,可以促进国家的经济增长,因此农业在我国产业中应该处于最重要的地位。
(二)农业发展理论及演变
农业发展涉及对传统农业理论的转变,也涉及到产业结构及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传统农业想要实现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注重人力资本的调控是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现代农业需要适应对不同要素相对价格的技术创新,需要农业进行相应的技术提升。从世界各国的农业发展历程中可以总结得出,农业发展需要经历生产主义、后生产主义以及多功能农业这三种模式的里程。生产主义农业存在于二战之后,各国出现食物匮乏的问题,为了保障国民的正常饮食需求,各个国家都注重规模化农业生产,本着高投入高回报的原则开展了农业生产。而后生产主义是由于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农产品过剩的问题,这个时期的农业生产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强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注重对农产品质量的保证。多功能农业是在后生产农业基础上,对基层农民和利益相关者诉求的修正,在农业发展中,除了要保证正常生产功能的同时,注重对乡村文化的传承以及可再生资源的管理,还要尽力恢复生物的多样性。
(三)乡村发展战略与农业发展的关联
农业发展始终依托在乡村的基础之上,只有乡村得到了转变式的发展,才能带动农业发展理念及方向的转变。外源式乡村发展是让乡村发展以城市为大区域的中心,构建出一套自上而下的经济发展体系。而内源式乡村发展主要强调对工业驱动型乡村向旅游驱动型乡村的转变,其主要是注重对环境资源的保护,以及对当地价值的发掘,这种发展方式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之上的。综合式乡村发展是上面两种方式的结合体,其既不脱离城市的外部驱动力,也不脱离当地的自身价值,通过内外结合的方式构建一套综合性的乡村经济体系。
二、从国际的角度看待农业与乡村发展
(一)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的逐渐扩大,城市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因此当下我国乡村产业正处于逐渐衰退的趋势,这也是全球性的发展现象。针对这一问题,各国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取了相应的振兴乡村的政策。在诸多国家中,与我国相邻的日本就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家之一,在日本的乡村振兴政策中,十分注重对乡村地方价值的发掘,“一村一品”的政策让许多乡村出现了品牌性的产品或旅游景点。这对我国的农业、乡村发展而言,是具有极大参考价值的。
(二)农业发展的经验
每个国家拥有的资源及发展水平都有所差异,因此,不同国家发展农业的路径也有很大的不同,这些国家的农业发展经验只能起到借鉴的作用,我国要想更好的发展农业和乡村,还需要建立在本国的实际情况之上。同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还存在巨大的差异,例如: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其现代化农业发展体系也比较健全;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并没有注意对环境的保护,可持续性较差,同时也没有妥善处理好工业与农业的关系,这就制约了农业的发展。我国在进行农业发展时,应该借鉴发达国家农业发展中的优点,规避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中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的让我国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轉型,进而不断提升农业的附加价值,最终达到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国家经济稳定发展的目的。
三、新时代背景下农业发展及发展路径
(一)农业发展的地位
想要实现乡村振兴,首先应该优先建设农村,注重乡村产业的发展,丰富乡村产业链,加强农业生产技术的提升,应该将传统只关注农业转向乡村大区域的发展,这样才能为农业转型升级打下基础。从国际上农业发展经验中可以看出,发达国家的农业产业链都比较完整,而一些忽略农业保护及农业发展的国家,其农业发展效果往往不佳,农业凋敝、乡村简陋,进而严重制约了国家的经济发展。从我国的农业发展中可以发现,我国虽然十分注重对农业、农村的发展,近年来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但是其发展机制还存在不健全的地方,这也让农产品的价值得不到提升,影响了农民的收入,进而让农业的吸引力严重不足,一些农产品的种植无人问津,而一些农产品的产量又过剩,这种不平衡发展的问题是我国农业发展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引入非农产业,还应该确保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强农业生产的集中化、现代化,这样可以发挥增产增效的作用,进而推动农业及非农产业的共同发展,真正实现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目标。
(二)处理好乡村振兴和城镇化的关系
我国在近年来的城乡建设工作中,城镇化比率达到了将近60%的水平,而第一产值比例严重不足,并且还在逐渐减小,第一产业就业比例为30%。当前的农业资源难以满足提升农民收入的需求,因此,农业劳动力仍然由农业逐渐向非农产业转移,在进行农业发展时,必须发挥城镇化的特点,避免陷入农民离农的困境。国家应该将乡村振兴战略与城镇化战略进行紧密结合,利用相关政策加以调控,在推进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同时,促进农业转移劳动力可以真正在城市定居,另一发面也要做好农业的建设发展,推进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通过加强农业劳动力培训工作和宣传工作等途径,提高农业劳动力的专业水平,减少城镇化对农业发展的负面影响。
(三)完善政策保障体系
为了确保农业农村得以稳定发展,政府需要制定完善的支撑保障体系,应该大力发展财政支农机制,提高对农业发展的经济支持和技术支持。同时还要对农业生产提出更高的生产标准,加强对农业生产中的管理,重点关注农药残留、化肥过量使用及禽畜疫病等问题,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利用优秀农产品形成品牌效应,通过品牌效应提高农产品的价值,这样有利于农民创收致富。
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水平、技术水平可以保证,才能促进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进而保证国民经济的到稳定发展。但是,在当今时代背景下,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持续推进,农业的地位及农业的发展成了国家发展中需要面临的重大难题。国家应该维护好农业的基础地位,通过相应的扶持政策不断促进农业的发展,这样才能实现乡村振兴的大目标。
参考文献:
[1]叶敬忠. 乡村振兴战略:历史沿循、总体布局与路径省思[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2):64-69+191.
[2]李霞. 浅析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业地位与农业发展[J]. 南方农业,2018,12(21):125-126.
[3]万信,龙迎伟.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内涵、价值及实现理路[J]. 江苏农业科学,2018,46(17):327-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