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工厂”是指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有一大批企业和众多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主要地位。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制造逐步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中国及有可能继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期的英国、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中叶的美国和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之后,成为真正意义的世界工厂。笔者凭着对国际分工理论及世界经济发展的浓厚兴趣,尝试着分析了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可能性,并从人力资源、品牌等方面对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优劣势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世界工厂”是指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有一大批企业和众多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主要地位。能够被誉为“世界工厂”的国家,应当有一批重要产业的企业群在生产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成为世界的排头兵,一系列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主要份额,甚至处于相对垄断的地位。一般认为,世界工厂有四个基本特征,一是能够在全球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二是能够掌握和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三是能够领导全球市场潮流,四是能够在国内形成高度专业化的分工合作体系。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以更快的速度融入世界经济,特别是中国制造业正在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广泛地融入国际分工体系之中,中国市场正成为国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参与国际分工、接受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中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大幅度增长,成为许多工业制成品的主要生产大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持续提高。但是,中国企业的整体实力还比较弱,技术水平普遍较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世界工厂”主要标志的制造业,中国只占世界份额的6%左右,而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时制造业占世界份额高达53%,美国成为“世界工厂”时制造业占世界份额达到40%,日本成为“世界工厂”时制造业占世界份额也有20%。从目前中国的综合国力、制造业的素质和竞争能力,特别是拥有的自主核心技术看,中国还远远不如18世纪英国在世界的地位,也比不上19世纪以后的美国和日本。所以,中国离“世界工厂”还很远很远。
当然,中国还是具备成为“世界工厂”的优势和条件的。首先,人力资源丰富,拥有大批成本低廉且素质较高的劳动力大军;其次,各项基础设施正在不断改善;第三,企业的加工能力不断提高;第四,国内市场容量日益增大;第五,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中国的市场经济秩序正在逐步完善。基于上述原因,许多跨国公司均有向中国转移生产能力的意愿,中国也基本具备成为“世界工厂”的基础。
相信中国很快将成为世界工厂,思科中国总裁杜家滨所谓之“我在中国从来没有觉得生意很好做”或可成为证据之一。“中国遍地黄金”的时代虽已结束,但跨国公司带来的工厂、技术、理念,它们对竞争的理解,刺激中国企业快速成长,最终使中国有机会变成世界工厂。但是,即便成为“世界工厂”,对中国就一定是好事吗?其实不然,成为“世界工厂”应该是利弊皆有。
在现阶段,如果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或“世界制造业中心”,将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第一,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城乡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中国人口繁多,就业问题一直是困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问题,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而“世界工厂”可以为中国广大劳动力提供一个广阔的职业舞台,彻底解决就业问题。
第二,在短期内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获取较大的利润。成为“世界工厂”,意味着制造业的中心将转移到中国,这势必会为中国打造一大批具有较强生产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集团,将大大提高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同时,中国生产的大量产品将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主要份额,能够获取较高的利润。
第三,将使中国的劳动、技术、资本等要素的相对报酬趋于均等。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在其提出的生产要素禀赋论中认为,自由的国际贸易通过商品相对价格的均等化,将使同种要素的绝对和相对报酬趋于均等。中国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人力成本相对较低,但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资本市场欠发达。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原因之一,或者说跨国公司选中中国作为其加工制造中心的主要原因是看中了中国成本低廉而素质较高的人力资源,所以在中国生产的产品也大多属劳动密集型产品。随着中国向世界市场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资本的价格必将下降,而劳动的价格将上升,这就促使劳动、技术、资本的相对报酬趋于均等,优化了要素结构。
然而,成为“世界工厂”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一些关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甚至弊大于利。
从微观角度看,当前企业的组织结构正在由传统的纺锤型向哑铃型转变,即弱化生产加工环节,强化研发和营销环节,许多公司如戴尔、耐克根本没有自己的生产环节,而是广泛利用合作伙伴的生产设施和技术力量制造出最终产品,自己只掌握产品设计、研发的关键技术,同时构筑强大的营销网络,取得了很好的经营业绩。从广泛的宏观角度看,如果把国家看成一个实体,许多经济强国如美国、德国、日本等也都把核心竞争力的着重点放在研发和营销上,而把价值增值最为微薄的生产环节转移到别国进行。所以,如果中国只是把精力放在加工制造环节,尽管能够提升生产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但如果不注意培育民族品牌,不努力提高产品研发能力和营销能力,或许能够在短期内获得一定的利润,但最终企业的竞争力很难得到真正提升。现在的形势与从前英国、美国、日本成为“世界工厂”的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企业要成为全球知名企业,必须有一个国际性的品牌,同样,一个国家要成为经济强国,必须有一批国际知名品牌,企业和国家之间的竞争最终将体现在品牌间的竞争。所以,如果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在努力提高制造加工水平的同时,一定要注重产品研发,尤其要树立市场意识,提升营销能力,培育起真正属于中国的品牌,只有这样,才能树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成为世界工厂并非我们的最终梦想,亦无值得骄傲之处。发挥比较优势,使我们在全球化舞台上更具竞争力,那么变化的比较优势就会自然地把我们推向技术创新、造就品牌之轨道。在一个更为宽阔广袤的时间和空间里舞蹈,才是我们真正的理想。在抵达世界经济强国的道路上,成为世界工厂然后快速穿越,既是我们的机遇,也是我们必须经历的一站。(作者单位 山东中烟工业公司)
“世界工厂”是指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有一大批企业和众多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主要地位。能够被誉为“世界工厂”的国家,应当有一批重要产业的企业群在生产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成为世界的排头兵,一系列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主要份额,甚至处于相对垄断的地位。一般认为,世界工厂有四个基本特征,一是能够在全球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二是能够掌握和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三是能够领导全球市场潮流,四是能够在国内形成高度专业化的分工合作体系。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以更快的速度融入世界经济,特别是中国制造业正在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广泛地融入国际分工体系之中,中国市场正成为国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参与国际分工、接受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中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大幅度增长,成为许多工业制成品的主要生产大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持续提高。但是,中国企业的整体实力还比较弱,技术水平普遍较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世界工厂”主要标志的制造业,中国只占世界份额的6%左右,而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时制造业占世界份额高达53%,美国成为“世界工厂”时制造业占世界份额达到40%,日本成为“世界工厂”时制造业占世界份额也有20%。从目前中国的综合国力、制造业的素质和竞争能力,特别是拥有的自主核心技术看,中国还远远不如18世纪英国在世界的地位,也比不上19世纪以后的美国和日本。所以,中国离“世界工厂”还很远很远。
当然,中国还是具备成为“世界工厂”的优势和条件的。首先,人力资源丰富,拥有大批成本低廉且素质较高的劳动力大军;其次,各项基础设施正在不断改善;第三,企业的加工能力不断提高;第四,国内市场容量日益增大;第五,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中国的市场经济秩序正在逐步完善。基于上述原因,许多跨国公司均有向中国转移生产能力的意愿,中国也基本具备成为“世界工厂”的基础。
相信中国很快将成为世界工厂,思科中国总裁杜家滨所谓之“我在中国从来没有觉得生意很好做”或可成为证据之一。“中国遍地黄金”的时代虽已结束,但跨国公司带来的工厂、技术、理念,它们对竞争的理解,刺激中国企业快速成长,最终使中国有机会变成世界工厂。但是,即便成为“世界工厂”,对中国就一定是好事吗?其实不然,成为“世界工厂”应该是利弊皆有。
在现阶段,如果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或“世界制造业中心”,将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第一,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城乡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中国人口繁多,就业问题一直是困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问题,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而“世界工厂”可以为中国广大劳动力提供一个广阔的职业舞台,彻底解决就业问题。
第二,在短期内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获取较大的利润。成为“世界工厂”,意味着制造业的中心将转移到中国,这势必会为中国打造一大批具有较强生产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集团,将大大提高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同时,中国生产的大量产品将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主要份额,能够获取较高的利润。
第三,将使中国的劳动、技术、资本等要素的相对报酬趋于均等。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在其提出的生产要素禀赋论中认为,自由的国际贸易通过商品相对价格的均等化,将使同种要素的绝对和相对报酬趋于均等。中国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人力成本相对较低,但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资本市场欠发达。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原因之一,或者说跨国公司选中中国作为其加工制造中心的主要原因是看中了中国成本低廉而素质较高的人力资源,所以在中国生产的产品也大多属劳动密集型产品。随着中国向世界市场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资本的价格必将下降,而劳动的价格将上升,这就促使劳动、技术、资本的相对报酬趋于均等,优化了要素结构。
然而,成为“世界工厂”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一些关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甚至弊大于利。
从微观角度看,当前企业的组织结构正在由传统的纺锤型向哑铃型转变,即弱化生产加工环节,强化研发和营销环节,许多公司如戴尔、耐克根本没有自己的生产环节,而是广泛利用合作伙伴的生产设施和技术力量制造出最终产品,自己只掌握产品设计、研发的关键技术,同时构筑强大的营销网络,取得了很好的经营业绩。从广泛的宏观角度看,如果把国家看成一个实体,许多经济强国如美国、德国、日本等也都把核心竞争力的着重点放在研发和营销上,而把价值增值最为微薄的生产环节转移到别国进行。所以,如果中国只是把精力放在加工制造环节,尽管能够提升生产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但如果不注意培育民族品牌,不努力提高产品研发能力和营销能力,或许能够在短期内获得一定的利润,但最终企业的竞争力很难得到真正提升。现在的形势与从前英国、美国、日本成为“世界工厂”的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企业要成为全球知名企业,必须有一个国际性的品牌,同样,一个国家要成为经济强国,必须有一批国际知名品牌,企业和国家之间的竞争最终将体现在品牌间的竞争。所以,如果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在努力提高制造加工水平的同时,一定要注重产品研发,尤其要树立市场意识,提升营销能力,培育起真正属于中国的品牌,只有这样,才能树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成为世界工厂并非我们的最终梦想,亦无值得骄傲之处。发挥比较优势,使我们在全球化舞台上更具竞争力,那么变化的比较优势就会自然地把我们推向技术创新、造就品牌之轨道。在一个更为宽阔广袤的时间和空间里舞蹈,才是我们真正的理想。在抵达世界经济强国的道路上,成为世界工厂然后快速穿越,既是我们的机遇,也是我们必须经历的一站。(作者单位 山东中烟工业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