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 助力学生成长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uimin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品德学科的课程目标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脉相承,是一个可以培养、塑造、維持的终身发展的过程。在学科主题研究活动中,从创设情境教学和教学评价中都可以积极落实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小学品德;核心素养;途径方法
  以前,人们常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近期,有了新的教育流行语“学好六大素养,走遍天下都不怕”,流行语的变化就是教育观念的变化。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它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我们小学品德学科的课程目标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脉相承,它是一个可以培养、塑造、维持的终身发展的过程。我在学科主题研究活动中,从“创设情境,品味幸福的感觉”这一角度积极落实核心素养,引领学生品味幸福,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
  对于品德教师而言,积极落实核心素养是个巨大挑战。首先是观念转型——教师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教师要明白自己首先是教师,其次才是教品德学科的教师。首先要清楚作为“人”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学科本质是什么?这样才会明白品德教学究竟要把学生带向何方。这也是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必然要求。
  下表呈现的就是主题研究策略方法与核心素养具体细化之间的对应关系。
  下面我以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世界上的国家》一课为例,谈谈具体的做法和体会。
  一方面,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课程教学,彰显教学的育人价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教学”升华为“教育”。本课教学设计紧紧围绕研讨主题,通过创设媒体情境、问题情境、游戏情境,让学生感受世界的广博与美好,同时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课前老师布置学生带着问题查阅搜集资料,一件商品、一张照片、一张钱币、一本书、一个重大的新闻事件等都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搭建了积极思维、勇于探究的平台。这一学习过程就是“实践创新”核心素养的具体细化。
  本节课设计了多样的游戏,如读图识图、国旗连线、快速识记、名胜判断等,使课堂学习有了趣味性,有了更多的生机与活力,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还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学生始终保持了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就是乐学善学,诠释了核心素养中“学会学习”的内涵。
  曾记得有人这样说:“教育要学生带走的不仅是书包里的东西,还有超越书本知识的人的素养。”學生重重的书包里带走的可能是教科书、学具,也可能是一本又一本的教辅用书,一张又一张的试卷,更重要的应该带走方法、能力、智慧。这些素养永远会伴随着学生,而且在伴随的过程中还会再生,这句话指明了教学的使命与目的。
  另一方面,核心素养的达成,依赖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只有乘上富有活力的学科教学之筏,才能顺利抵达核心素养的彼岸。
  例如,上课开始,以2016年里约奥运会为契机,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同学们一起跨越太平洋来到南美洲,在桑巴舞音乐的伴奏下,走进了被誉为“距离中国最遥远的国家”——巴西,热情奔放、美丽的巴西形象地展现在眼前,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课上多次展示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喜爱世界的美好情感油然而生。这样的学习也体现了核心素养倡导的,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了解世界,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总之,通过课上创设各种情境进行教学,虽然并没有提到“幸福”一词,但是已经潜移默化地将幸福播种在了孩子们的心田。
  我们还可以在学科教育评价中落实核心素养。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也提供了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如,教师对学生发展性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才是新时期青少年的风范”“你是一个善于学习和发现的孩子”“你的学习方法值得大家借鉴”……老师肯定学生大胆发言,表扬学生积极参与交流分享,学生之间也是互相评价赞扬,还有课上老师亲切的微笑、和蔼的话语,都能使学生增强自信、激发潜能、主动发展,为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体现了“在激励中成长,在评价中发展”这一宗旨。品德课的教学目标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关于“国际理解”这一育人目标,在其他学习内容中还会出现,只要教师把握住核心素养这一主线,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或者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评价方式。如,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达成水平评价、作品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等,就能达到通过教育评价进一步助力学生成长,落实核心素养的目标。
  总之,“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它贯穿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在工作中应该将学科研究主题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紧密结合,积极探究落实核心素养的途径与方法,努力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编辑 李琴芳
其他文献
摘 要:良好的品德可以使人健康成长,从社会层面上讲,只有社会上的每个人或大多数人都有良好的品德,国家才能有强大的向心力,整个社会才能变得更加和谐,才能为我们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传统蒙学;小学德育;价值表现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加强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思想、文化和道德价值观的矛盾、碰撞和变化仍在继续,甚至出现了一些社会道德衰落的现象,传统儒学的启蒙经典,早就被抛在后
摘 要:《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设计·应用”板块内容的选择上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学科知识融入课程内容,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关注环境和生态,突出应用性、审美性和趣味性。基于此,旨在探究如何发挥美术课程中的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提高精神和生活品质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小学美术;设计·应用;学科与生活;关联   小学美术教材中“设计·
题目  阅读下面的内容,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再多的马车加在一起,也得不到一列火车。请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题目解析  这是一道类比关系型材料作文题,考生需要就材料中所给出的具体事物找出其所指代的抽象的、概括性的事物或概念,然后结合材料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得出材料的核心主旨。  材料中的“马车”与“火车”,虽然都是车,但其本质和内核截然不同,一个是畜力车,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学校大班额语文课堂如何更高效已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探讨的热点。情境教学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境合一的特色,营造民主、平等的心理情境,创设引人入胜的场景情境,优化和谐、开放的竞争情境,铺设激发想象的探索情境,因人而异、因文而设,让每个学生的学习更主动、积极、高效。  关键词:教学;情境;课堂;高效  一、调研分析  1.地域  邵武市地处闽北边远山区,山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苇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关雎》    《诗经》中的朴素情怀是边采荇菜,边遥想窈窕淑女,其中淑女自不必提,荇菜却是地地道道的湿地植物。夫荇菜者,写作善菜是也,乃是湖泊、池塘、河流静水处常见的水草
前一阵子,网友被王思聪“圈粉”了———原因在于王思聪反对花千芳“英语无用”的观点。且不说王思聪的反驳是否占理,至少,我们可以从两人对英语学习的态度中看出其眼界的区别。  我认为,只有先看过世界的,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色。  为什么要先看世界?因为事物的特征往往在比较的过程中更容易凸显出来。想要更好地传承、发扬中国文化,必然要明确中国文化的独特性。而将自己的与世界的相比较,更容易让我们在差异中深切
摘 要:体育是践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科目,尤其在小学生身体素质日益下滑的今天,体育的重要性更为突出。体育教师需要重视体育教学,采取趣味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从而提高小学体育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这一理念,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提出一些心得体会,以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体育;快乐学习;趣味化教学   体育是小学教学
摘 要:作文教学量大、内容繁琐、见效慢,令很多教师愁眉不展,但作文教学有自己的规律。经过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作者总结出作文教学的一些重要经验:即要找到适合自己特点的作文教学模式,要充分考虑到学情,要循序渐进,要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要遵循作文的基本规律。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思考  从事了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感受和体会很多,尤其是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作文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教法,所谓条条大
主持人语  同学们,孔子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不经意间,初中的课程就要结束了。我们将迎来最后一个单元的学习。在这里,让初初陪你们做最后的冲刺吧!  这最后的一个单元,特色鲜明。其最大的特色即围绕同一篇文章选取4篇评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见解,正如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之所以“各不同”,是因为选取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的缘故。这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事物
摘 要:里尔克是20世纪最伟大的德语诗人,《致俄耳甫斯十四行诗》是里尔克最后一部重要诗歌作品,是一位伟大诗人的自我确证。诗人在《致俄耳甫斯十四行诗》中明显存在着交往的倾向,表现出多种形式的交往功能。研究诗人在诗歌中的对话和交往功能,可以让我们得以一窥诗人对大地“俄耳甫斯式的转化”,并深入地理解诗人末期的作品。  关键词:里尔克诗歌 《致俄耳甫斯十四行诗》 交往功能 对话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存在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