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设想】
《马说》是经典名篇,它体现了韩愈文章“如潮”的特点。语言上,长短句交错,语气词、否定词运用灵活;构思上,亮观点,摆事实,点实质,层层深入;情感上,悲愤之情如潮之渐长而终汹涌澎湃。本课运用诵读法进行教学。以文章第三小节为例,从语气词、否定词和人物形象三方面指导学生朗读,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食马者形象,理解作者情感,感受韩文“如潮”的特点。
【学习目标】
读准、读顺课文,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理解文章的写法和情感。
【重难点】
读顺、读懂、读出气势;理解文章的写法和情感。
【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马说》,作者韩愈。让我们一起用心、用情,去感知这篇文章的生命和温度。下面老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投放PPT1:1.“说”是什么?如何理解题目“马说”?2.了解作者韩愈,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
生1:“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相近。
生2:“马说”即说马、论马,常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
生3: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写《马说》的时候他正仕途失意,不得志。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投放PPT2:韩愈,字退之,今河南孟州人,唐宋八大家之一。《马说》大约作于韩愈初登仕途之际,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用,“而志不得通”,后相继依附于别人幕下,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设计意图:通过预习检测,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了解学情。)
师:大家预习很认真,在看同学们教学案上“我的问题”的时候,老师发现大家很善于思考,提出了一些特别有质量的问题。(投放PPT3:韩愈的《马说》仅仅是在谈马吗?明明是先有千里馬,才有相马的人,作者为什么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呢?)等我们上完这节课,这些问题也就能够解决了。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在自学时提出的有代表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
二、夯实基础,读准、读顺
师:学文言文,先得读准、读顺文章。下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邻座之间互相协助,一个读一个听,尤其注意教学案上老师提醒你们的读音和断句。(投放PPT4:1. 骈死;2.槽枥;3.才美不外见;4.其真无马邪;5.食不饱;6.一食或尽粟一石;7.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9.食之不能尽其材。)
学生自由朗读投影内容,教师将投影分为三段,每组抽一人各读一段,根据实际情况,留两组点评,教师打分。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教学生读准、读顺文章,让学生关注易错的字词和断句。)
三、译读课文,读懂文意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大家课前译读课文时觉得有困难的字词句。(投放PPT5: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学生小组交流3分钟,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交流预习中难理解的句子以及教师展示预设的难理解的句子,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扫清字词句的障碍。)
四、抓住关键,读出“情味”
师:咱们已经能读准、读顺、读懂这篇文章了,那如何更进一步,读出“情味”呢?试试抓住一些语气词。(投放PPT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同学们能不能找找看这一段里有哪些语气词?
生4:呜呼、其、邪、其、也。
师:这些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呢?
生5:愤怒、嘲笑。
生6:还有无奈。
师:咱们在处理这些词时,要重读,声音要略微延迟,像“呜呼”,前后要适当停顿。“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两句可以一个字一个字地吐出来。前一个是问句,是升调;后一个是陈述句,是降调。
生7、8展示朗读。
师:除了语气词,一些否定词也能帮助表达情感,比如这一节的“不”和“无”。同学们朗读第三小节,在刚才朗读的基础上重读“不”字。
生10、11展示朗读。
师:在注意了这些关键词之后,这一段里面还塑造了“食马者”这个形象,“天下无马”是他说的话,大家想想,他说这话的时候什么语气呢?
生9:鄙视、瞧不起。
师:同学们能不能根据刚刚老师的朗读指导,自己分析一下1-2段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生12:第一段的句末语气词“也”要读出惋惜之意。
生13:第二段的“安”“也”重读,读出悲愤的语气,重读语气词“不”。
师:如果说第一节因为伯乐不常有,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韩愈因惋惜而气愤的话,第二节千里马由于待遇差,连普通马都比不过时,韩愈已是悲愤了;当最后面对食马者愚昧无知的嘴脸时,韩愈的愤怒达到了顶点——激愤!他的情感逐步酝酿,层层加强!所以咱们在朗读时要注意段与段之间逐渐增强的情感。下面小组合作,每组选择喜欢的方式展示。
生1-2组展示朗读。
师:太棒了,同学们!老师在你们的朗读里听出了千里马的不平,食马者的愚昧,作者韩愈的愤慨,你们已经触摸到了这篇千古名篇的生命和温度了。
(设计意图:以文章第三小节为例,从语气词、否定词和人物形象三方面指导学生朗读,注意重音、停顿、语速、语调,分析食马者形象,体会作者情感。然后要求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自主分析如何朗读文章的前两小节,在分析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朗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 五、质疑深思,读出文理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再思考一下一开始的两个问题,大家可以联系刚刚的分析和文章写作背景。(回放PPT3)
生14:韩愈不仅仅是谈马,他其实是在说人。千里马暗指人才。
生15:食马者是那些埋没人才的统治者,伯乐是能赏识人才的人。
师:很好,这种写作手法就叫作“托物寓意”。韩愈不是讲千里马,而是分析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批判埋没人才的统治者,呼唤能赏识人才的人!只是限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些话他不能直接讲,直接讲会惹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作为大文学家,寓意于马,曲折委婉地表明写作目的,使得文章更具有味道,更耐咀嚼。
师:第二个问题,明明是先有千里马,才有相马的人,韩愈这么伟大的文学家为什么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生16:这是在强调伯乐的重要性,没有伯乐,千里马不能被发现,也就不能被称为千里马。
师:千里馬的有无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确定千里马的标准是由人定的。作者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本不符合逻辑的语句开头,用意就是把伯乐对千里马的作用强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用一种舍我其谁的气势亮出自己的观点,第二节摆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结尾点出实质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食马者不识马,逐层剖析,抽丝剥茧。
师:正如后世人评价“韩如潮”,韩愈写的文章像江上潮,浪推千里,具有浩荡气势之美。他的浩荡不光有情感上的层层加强,笔法上的纵横捭阖,还有文理上的条分缕析!
六、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如果将来你学有所成走上社会,却苦于没有伯乐发现赏识,你会怎么办呢?会不会束手待毙,或者像韩愈一样写篇文章发发牢骚呢?
学生们畅所欲言。
师:同学答得都很好!希望同学们在课改之中,学得知识,学来方法,学会展示,终成千里良马!
【教学反思】
由于课前孩子们完成了预习并提出了一些特别有质量的问题,我便以学生的问题为切入口进行教学设计。因为是自己预习中产生的问题,所以学生特别感兴趣,整节课都非常投入,气氛热烈。
这节课我没有用过去文言文教学常用的串讲法,而是采用诵读法。以文章第三小节为例,从语气词、否定词和人物形象三方面指导学生朗读,注意重音、停顿、语速、语调,引导学生分析食马者形象,体会作者情感,要求学生用所学方法,自主分析如何朗读文章的前两小节,开展小组合作朗读。这样的教学过程既使诵读指导到位,不流于形式,同时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在诵读中深入理解作品。当小组以个人、集体等形式展示朗读成果时,精彩迭出!
在从情感、写法、文理三方面分析完韩愈文章“如潮”的特点后,学生对问题“如果将来你学有所成走上社会,却苦于没有伯乐发现赏识,你会怎么办呢?”各抒己见,真心希望学生在课改之中,学得知识,学来方法,学会展示,终成千里良马。
《马说》是经典名篇,它体现了韩愈文章“如潮”的特点。语言上,长短句交错,语气词、否定词运用灵活;构思上,亮观点,摆事实,点实质,层层深入;情感上,悲愤之情如潮之渐长而终汹涌澎湃。本课运用诵读法进行教学。以文章第三小节为例,从语气词、否定词和人物形象三方面指导学生朗读,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食马者形象,理解作者情感,感受韩文“如潮”的特点。
【学习目标】
读准、读顺课文,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理解文章的写法和情感。
【重难点】
读顺、读懂、读出气势;理解文章的写法和情感。
【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马说》,作者韩愈。让我们一起用心、用情,去感知这篇文章的生命和温度。下面老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投放PPT1:1.“说”是什么?如何理解题目“马说”?2.了解作者韩愈,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
生1:“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相近。
生2:“马说”即说马、论马,常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
生3: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写《马说》的时候他正仕途失意,不得志。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投放PPT2:韩愈,字退之,今河南孟州人,唐宋八大家之一。《马说》大约作于韩愈初登仕途之际,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用,“而志不得通”,后相继依附于别人幕下,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设计意图:通过预习检测,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了解学情。)
师:大家预习很认真,在看同学们教学案上“我的问题”的时候,老师发现大家很善于思考,提出了一些特别有质量的问题。(投放PPT3:韩愈的《马说》仅仅是在谈马吗?明明是先有千里馬,才有相马的人,作者为什么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呢?)等我们上完这节课,这些问题也就能够解决了。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在自学时提出的有代表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
二、夯实基础,读准、读顺
师:学文言文,先得读准、读顺文章。下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邻座之间互相协助,一个读一个听,尤其注意教学案上老师提醒你们的读音和断句。(投放PPT4:1. 骈死;2.槽枥;3.才美不外见;4.其真无马邪;5.食不饱;6.一食或尽粟一石;7.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9.食之不能尽其材。)
学生自由朗读投影内容,教师将投影分为三段,每组抽一人各读一段,根据实际情况,留两组点评,教师打分。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教学生读准、读顺文章,让学生关注易错的字词和断句。)
三、译读课文,读懂文意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大家课前译读课文时觉得有困难的字词句。(投放PPT5: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学生小组交流3分钟,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交流预习中难理解的句子以及教师展示预设的难理解的句子,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扫清字词句的障碍。)
四、抓住关键,读出“情味”
师:咱们已经能读准、读顺、读懂这篇文章了,那如何更进一步,读出“情味”呢?试试抓住一些语气词。(投放PPT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同学们能不能找找看这一段里有哪些语气词?
生4:呜呼、其、邪、其、也。
师:这些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呢?
生5:愤怒、嘲笑。
生6:还有无奈。
师:咱们在处理这些词时,要重读,声音要略微延迟,像“呜呼”,前后要适当停顿。“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两句可以一个字一个字地吐出来。前一个是问句,是升调;后一个是陈述句,是降调。
生7、8展示朗读。
师:除了语气词,一些否定词也能帮助表达情感,比如这一节的“不”和“无”。同学们朗读第三小节,在刚才朗读的基础上重读“不”字。
生10、11展示朗读。
师:在注意了这些关键词之后,这一段里面还塑造了“食马者”这个形象,“天下无马”是他说的话,大家想想,他说这话的时候什么语气呢?
生9:鄙视、瞧不起。
师:同学们能不能根据刚刚老师的朗读指导,自己分析一下1-2段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生12:第一段的句末语气词“也”要读出惋惜之意。
生13:第二段的“安”“也”重读,读出悲愤的语气,重读语气词“不”。
师:如果说第一节因为伯乐不常有,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韩愈因惋惜而气愤的话,第二节千里马由于待遇差,连普通马都比不过时,韩愈已是悲愤了;当最后面对食马者愚昧无知的嘴脸时,韩愈的愤怒达到了顶点——激愤!他的情感逐步酝酿,层层加强!所以咱们在朗读时要注意段与段之间逐渐增强的情感。下面小组合作,每组选择喜欢的方式展示。
生1-2组展示朗读。
师:太棒了,同学们!老师在你们的朗读里听出了千里马的不平,食马者的愚昧,作者韩愈的愤慨,你们已经触摸到了这篇千古名篇的生命和温度了。
(设计意图:以文章第三小节为例,从语气词、否定词和人物形象三方面指导学生朗读,注意重音、停顿、语速、语调,分析食马者形象,体会作者情感。然后要求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自主分析如何朗读文章的前两小节,在分析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朗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 五、质疑深思,读出文理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再思考一下一开始的两个问题,大家可以联系刚刚的分析和文章写作背景。(回放PPT3)
生14:韩愈不仅仅是谈马,他其实是在说人。千里马暗指人才。
生15:食马者是那些埋没人才的统治者,伯乐是能赏识人才的人。
师:很好,这种写作手法就叫作“托物寓意”。韩愈不是讲千里马,而是分析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批判埋没人才的统治者,呼唤能赏识人才的人!只是限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些话他不能直接讲,直接讲会惹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作为大文学家,寓意于马,曲折委婉地表明写作目的,使得文章更具有味道,更耐咀嚼。
师:第二个问题,明明是先有千里马,才有相马的人,韩愈这么伟大的文学家为什么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生16:这是在强调伯乐的重要性,没有伯乐,千里马不能被发现,也就不能被称为千里马。
师:千里馬的有无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确定千里马的标准是由人定的。作者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本不符合逻辑的语句开头,用意就是把伯乐对千里马的作用强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用一种舍我其谁的气势亮出自己的观点,第二节摆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结尾点出实质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食马者不识马,逐层剖析,抽丝剥茧。
师:正如后世人评价“韩如潮”,韩愈写的文章像江上潮,浪推千里,具有浩荡气势之美。他的浩荡不光有情感上的层层加强,笔法上的纵横捭阖,还有文理上的条分缕析!
六、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如果将来你学有所成走上社会,却苦于没有伯乐发现赏识,你会怎么办呢?会不会束手待毙,或者像韩愈一样写篇文章发发牢骚呢?
学生们畅所欲言。
师:同学答得都很好!希望同学们在课改之中,学得知识,学来方法,学会展示,终成千里良马!
【教学反思】
由于课前孩子们完成了预习并提出了一些特别有质量的问题,我便以学生的问题为切入口进行教学设计。因为是自己预习中产生的问题,所以学生特别感兴趣,整节课都非常投入,气氛热烈。
这节课我没有用过去文言文教学常用的串讲法,而是采用诵读法。以文章第三小节为例,从语气词、否定词和人物形象三方面指导学生朗读,注意重音、停顿、语速、语调,引导学生分析食马者形象,体会作者情感,要求学生用所学方法,自主分析如何朗读文章的前两小节,开展小组合作朗读。这样的教学过程既使诵读指导到位,不流于形式,同时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在诵读中深入理解作品。当小组以个人、集体等形式展示朗读成果时,精彩迭出!
在从情感、写法、文理三方面分析完韩愈文章“如潮”的特点后,学生对问题“如果将来你学有所成走上社会,却苦于没有伯乐发现赏识,你会怎么办呢?”各抒己见,真心希望学生在课改之中,学得知识,学来方法,学会展示,终成千里良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