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房地产改革和调控的总目标是: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如果“政府的”政府真能管起来,而不仅是嘴上说说,纸上写写,楼市调控还是会有成效的。否则,房价只能由着市场走。
近日,《人民日报》以“楼市调控面临失败危险可能又再现越调越涨局面”为题,发表该报记者的长篇调查。
确实,在“史上最严厉调控”的这一年,国家统计局公布1~11月房价仍然上涨7.7%,远远超过同期3.2%的CPI。而事实上,今年房价涨幅远不止7.7%。例如,据新浪网调查,上海房价2009年套均为185万元,今年涨至255万元,买进者一年赚70万元;去年平均每平方米15874元,今年涨至21871元,涨幅达37.78%,成为历史上涨幅最高的一年。
其实早在一个多月前,温家宝总理在澳门访问时就说过:“左一个(国)十条、右一个(国)五条,但房价就是压不下来。”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说得更白,他最近撰文坦言“中国房地产调控的难度比任何国家都大”。仇副部长一口气罗列了“六大因素”,即“城镇化刚性需求、民间投资领域过窄、全球化热钱涌入与人民币升值预期、房地产持有环节税收制度缺失、土地财政、各地经济发展差距等”。
调控严厉为何涨势更凌厉?从数字分析,主要原因还是地价上涨太快。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1~11月,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土地购置面积3.61亿平方米,同比增长33.2%,土地购置费8931亿元,增长77.9%。土地购置费比购置面积涨幅高出44.7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每平方米地价从去年1852元,涨至今年2474元,涨幅为33.58%。地价涨33%,房价怎么可能才涨7.7%?而地价猛涨的背后是房地产市场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太过密切,土地财政愈演愈烈。据统计,2001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只有16.6%,到2009年,该比例已上升为48.8%,今年肯定超过50%。根据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的数据,今年前11个月,北京市土地成交总价达到1068.49亿元;而2009年全年,土地成交价总计928.05亿元;2008年全年成交总价仅为502.69亿元。显然,今年前11月的土地出让金就已经突破千亿元。再深入下去,地价上涨过快从根子上说则是现行的土地国有垄断制度和财税制度。只要土地由各级政府垄断,地方政府以30%的财政收入承担60%的财政支出的体制不变,楼市再怎么调控,舆论再怎么指责政府公信力,也无济于事。
现在的问题是,楼市调控失败后会怎样?
从目前的迹象看,楼市调控正从短期急调变为长期慢调。所谓“短期急调”就是短期内政策密集出台,诸如限贷、限购、限房之类,期望房价很快下来,十八般武艺都试过了,现在已经证明无效。所谓“长期慢调”就是加大供给,千方百计加快保障房建设,两三年后乃至更长时间,让房价升势逐渐放缓。据国土资源部数据,截至11月底,全国房地产供地为12.82公顷,尽管离年初制定的18.5万公顷的指标尚有很大距离,但毕竟去年供地只有7.65万公顷。其中保障性住房供地为1.34公顷,尽管占住宅用地比例才14.01%(年初曾宣布保障性住房等占比需达70%),毕竟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还是以上海为例,市政府已宣布明年将建保障房1500万平方米,假定每套50平方米,就可建30万套。以上海常住人口1800万、户均3人计算,600万户市民中平均每20户就可有1套,这对压制房价将起到很大作用。
不是说,非主业的70多家央企迟迟不肯退出房地产领域吗?央企本来就是全民资产,全民资产为全民服务,让他们领头建保障房再合适不过。还有,目前证监会已叫停对地产股的融资和再融资,若愿意(薄利)建保障房的,就应放开融资口子。都说“十二五”调结构的重点之一就是加大消费拉动力度,保障房大批建起来了,至少将从两个方面拉动内需:一方面,买了房就得买装潢器材、家电、汽车等等;另一方面,省下高房价的钱又可以用于其他消费。当然,兴建保障房也将拉动与房地产有关的数十个行业的投资和发展。
中国房地产改革和调控的总目标是: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如果“政府的”政府真能管起来,而不仅是嘴上说说,纸上写写,楼市调控还是会有成效的。否则,房价只能由着市场走。
近日,《人民日报》以“楼市调控面临失败危险可能又再现越调越涨局面”为题,发表该报记者的长篇调查。
确实,在“史上最严厉调控”的这一年,国家统计局公布1~11月房价仍然上涨7.7%,远远超过同期3.2%的CPI。而事实上,今年房价涨幅远不止7.7%。例如,据新浪网调查,上海房价2009年套均为185万元,今年涨至255万元,买进者一年赚70万元;去年平均每平方米15874元,今年涨至21871元,涨幅达37.78%,成为历史上涨幅最高的一年。
其实早在一个多月前,温家宝总理在澳门访问时就说过:“左一个(国)十条、右一个(国)五条,但房价就是压不下来。”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说得更白,他最近撰文坦言“中国房地产调控的难度比任何国家都大”。仇副部长一口气罗列了“六大因素”,即“城镇化刚性需求、民间投资领域过窄、全球化热钱涌入与人民币升值预期、房地产持有环节税收制度缺失、土地财政、各地经济发展差距等”。
调控严厉为何涨势更凌厉?从数字分析,主要原因还是地价上涨太快。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1~11月,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土地购置面积3.61亿平方米,同比增长33.2%,土地购置费8931亿元,增长77.9%。土地购置费比购置面积涨幅高出44.7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每平方米地价从去年1852元,涨至今年2474元,涨幅为33.58%。地价涨33%,房价怎么可能才涨7.7%?而地价猛涨的背后是房地产市场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太过密切,土地财政愈演愈烈。据统计,2001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只有16.6%,到2009年,该比例已上升为48.8%,今年肯定超过50%。根据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的数据,今年前11个月,北京市土地成交总价达到1068.49亿元;而2009年全年,土地成交价总计928.05亿元;2008年全年成交总价仅为502.69亿元。显然,今年前11月的土地出让金就已经突破千亿元。再深入下去,地价上涨过快从根子上说则是现行的土地国有垄断制度和财税制度。只要土地由各级政府垄断,地方政府以30%的财政收入承担60%的财政支出的体制不变,楼市再怎么调控,舆论再怎么指责政府公信力,也无济于事。
现在的问题是,楼市调控失败后会怎样?
从目前的迹象看,楼市调控正从短期急调变为长期慢调。所谓“短期急调”就是短期内政策密集出台,诸如限贷、限购、限房之类,期望房价很快下来,十八般武艺都试过了,现在已经证明无效。所谓“长期慢调”就是加大供给,千方百计加快保障房建设,两三年后乃至更长时间,让房价升势逐渐放缓。据国土资源部数据,截至11月底,全国房地产供地为12.82公顷,尽管离年初制定的18.5万公顷的指标尚有很大距离,但毕竟去年供地只有7.65万公顷。其中保障性住房供地为1.34公顷,尽管占住宅用地比例才14.01%(年初曾宣布保障性住房等占比需达70%),毕竟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还是以上海为例,市政府已宣布明年将建保障房1500万平方米,假定每套50平方米,就可建30万套。以上海常住人口1800万、户均3人计算,600万户市民中平均每20户就可有1套,这对压制房价将起到很大作用。
不是说,非主业的70多家央企迟迟不肯退出房地产领域吗?央企本来就是全民资产,全民资产为全民服务,让他们领头建保障房再合适不过。还有,目前证监会已叫停对地产股的融资和再融资,若愿意(薄利)建保障房的,就应放开融资口子。都说“十二五”调结构的重点之一就是加大消费拉动力度,保障房大批建起来了,至少将从两个方面拉动内需:一方面,买了房就得买装潢器材、家电、汽车等等;另一方面,省下高房价的钱又可以用于其他消费。当然,兴建保障房也将拉动与房地产有关的数十个行业的投资和发展。
中国房地产改革和调控的总目标是: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如果“政府的”政府真能管起来,而不仅是嘴上说说,纸上写写,楼市调控还是会有成效的。否则,房价只能由着市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