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人类的学习是不可能脱离过去的学习经验或知识的。心理学上把已获得的知识、情感和态度对后继学习活动的影响或者后继学习活动对先前学习活动的影响称为学习迁移。这里所说的“影响”有两种:一种是能起积极作用的影响,称为正迁移,一钟有消极干扰作用的影响叫负迁移。
迁移教学法是教师依据“迁移规律”设法为新知识的生长提供联系的“认识桥梁”,通过迁移来发挥旧知识在学习新知识中的铺垫作用。其基本原理是当学生从事每一新的学习任务时所需要的认知先决条件越充分,他们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就越浓,知识的迁移在不同阶段学习中就越能表现出来并发挥作用。因此,教师必须遵循学习迁移的规律,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与应用,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下面就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创造条件促进学习正迁移,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问题谈谈笔者的一点体会。
一、强化“双基”教学,促进学习正迁移
扎实的“双基”是促进学习正迁移的基本条件。根据迁移规律,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越扎实,就越能为新知识新技能的顺利学习提供有利条件,从而更好地促进学习的正迁移。在新编初中化学教材中,教学内容的安排遵循了迁移原则。各个单元之间有适量的重叠,是先前的学习能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后继学习变成先前学习的自然延伸。如掌握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是学习元素、物质组成、化学式基础。学生在理解物质组成、熟练书写化学式的基础上才能顺利掌握化学方程式书写方法。因而,教学中应力求让学生熟练掌握每章节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基础知识,认真抓好每一知识环节的学习和归纳小结。引导学生沟通新旧知识,促进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突出各知识、技能的关联点,把化学学习内容结构化、一体化和网络化。如“化学变化的定量计算”这节新课教学时,让学生复习化学变化、化学方程式及质量守恒定律这三个知识内容,比较三个知识点异同,发现这些内容与新课题的关系,学生就能顺利进入化学定量计算的学习新情景。实践证明,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学习,感知新旧知识相同点、异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不但可以巩固复习旧知识,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更好理解掌握新知识。
二、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促进学习正迁移
只有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的人,才能主动、有效的学习。因此,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正确预习、听课、复习和实验的方法及比较、分类、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的科学思维的方法,促进学习正迁移。如《奇妙的CO2》这一节教学中我设计以下环节:交流讨论(学生对CO2的认识及空气中CO2的产生和消耗途径)→提出问题(CO2的性质如何,实验如何制取)→实验探究(学生自主实验探究)→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小结→验证(一支充满CO2气体的试管插入石灰水中,观察有何现象)。学生在这些环节的学习中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产生认识的矛盾和冲突,自觉完成从旧知识到达新知识的迁移。学生主动探究,在实验中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思考、讨论并归纳小結出CO2的性质与制法,而且学会运用CO2的性质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生实验能力和分析归纳思维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应用比较的方法,防止负迁移
在教学中,常根据某些物质已知性质运用类比推理来了解物质的未知性质。这种方法叫类推理法。它具有开启思路,提供线索,触类旁通的作用,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思维方法。恰当类推有助于知识的迁移。如我们学习化学,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化学世界有三千多万种物质,不可能每种都学。而采用分类方法,可通过某类物质的已知性质来类推物质的未知性质。如学盐酸性质可以推知其他酸的性质,这叫触类旁通,是学习的正迁移。但如果这种类推方法只注意某些相似的性质,而忽视了每种物质的特性,就会由于定势的作用而引起负迁移。如HCL、H2SO4(稀)能与金属反应制取H2,从而推出HNO3、H2SO4(浓)也能与金属反应制取H2,这就错了。因为,只认识HCL、H2SO4(稀)与HNO3、H2SO4相似之处而忽视了HNO3、H2SO4(浓)具有强氧化性等不同之处。因此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比较法进行学习。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精确、深刻地认识各种事物间的异同。如教学中学习制取CO2时,比较O2、H2制法,帮助我们认识气体制备的依据。通过比较,既可以避免新旧学习的干扰又有利于促进新旧学习之间的积极迁移。学习内容的异同点越清晰,负迁移就越小。
责任编辑潘孟良
迁移教学法是教师依据“迁移规律”设法为新知识的生长提供联系的“认识桥梁”,通过迁移来发挥旧知识在学习新知识中的铺垫作用。其基本原理是当学生从事每一新的学习任务时所需要的认知先决条件越充分,他们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就越浓,知识的迁移在不同阶段学习中就越能表现出来并发挥作用。因此,教师必须遵循学习迁移的规律,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与应用,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下面就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创造条件促进学习正迁移,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问题谈谈笔者的一点体会。
一、强化“双基”教学,促进学习正迁移
扎实的“双基”是促进学习正迁移的基本条件。根据迁移规律,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越扎实,就越能为新知识新技能的顺利学习提供有利条件,从而更好地促进学习的正迁移。在新编初中化学教材中,教学内容的安排遵循了迁移原则。各个单元之间有适量的重叠,是先前的学习能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后继学习变成先前学习的自然延伸。如掌握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是学习元素、物质组成、化学式基础。学生在理解物质组成、熟练书写化学式的基础上才能顺利掌握化学方程式书写方法。因而,教学中应力求让学生熟练掌握每章节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基础知识,认真抓好每一知识环节的学习和归纳小结。引导学生沟通新旧知识,促进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突出各知识、技能的关联点,把化学学习内容结构化、一体化和网络化。如“化学变化的定量计算”这节新课教学时,让学生复习化学变化、化学方程式及质量守恒定律这三个知识内容,比较三个知识点异同,发现这些内容与新课题的关系,学生就能顺利进入化学定量计算的学习新情景。实践证明,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学习,感知新旧知识相同点、异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不但可以巩固复习旧知识,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更好理解掌握新知识。
二、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促进学习正迁移
只有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的人,才能主动、有效的学习。因此,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正确预习、听课、复习和实验的方法及比较、分类、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的科学思维的方法,促进学习正迁移。如《奇妙的CO2》这一节教学中我设计以下环节:交流讨论(学生对CO2的认识及空气中CO2的产生和消耗途径)→提出问题(CO2的性质如何,实验如何制取)→实验探究(学生自主实验探究)→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小结→验证(一支充满CO2气体的试管插入石灰水中,观察有何现象)。学生在这些环节的学习中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产生认识的矛盾和冲突,自觉完成从旧知识到达新知识的迁移。学生主动探究,在实验中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思考、讨论并归纳小結出CO2的性质与制法,而且学会运用CO2的性质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生实验能力和分析归纳思维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应用比较的方法,防止负迁移
在教学中,常根据某些物质已知性质运用类比推理来了解物质的未知性质。这种方法叫类推理法。它具有开启思路,提供线索,触类旁通的作用,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思维方法。恰当类推有助于知识的迁移。如我们学习化学,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化学世界有三千多万种物质,不可能每种都学。而采用分类方法,可通过某类物质的已知性质来类推物质的未知性质。如学盐酸性质可以推知其他酸的性质,这叫触类旁通,是学习的正迁移。但如果这种类推方法只注意某些相似的性质,而忽视了每种物质的特性,就会由于定势的作用而引起负迁移。如HCL、H2SO4(稀)能与金属反应制取H2,从而推出HNO3、H2SO4(浓)也能与金属反应制取H2,这就错了。因为,只认识HCL、H2SO4(稀)与HNO3、H2SO4相似之处而忽视了HNO3、H2SO4(浓)具有强氧化性等不同之处。因此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比较法进行学习。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精确、深刻地认识各种事物间的异同。如教学中学习制取CO2时,比较O2、H2制法,帮助我们认识气体制备的依据。通过比较,既可以避免新旧学习的干扰又有利于促进新旧学习之间的积极迁移。学习内容的异同点越清晰,负迁移就越小。
责任编辑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