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通过朗读,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可见,只有三者并用才能达到良好的读书效果。朗读时要注意语调、停顿、重音和感情等;朗读要注意有目的性;根据不同文体特点,领悟朗读方法。让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达到提高学生素质和综合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朗读技巧方法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训练。通过朗读、熟读、默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史学家司马迁有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扎实功底,才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问世。法国作家大仲马有了通宵达旦的刻苦读书,才创作出了小说、剧本的数量之最而名扬世界。由此可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朗读的指导,尤其重要。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呢?
一、朗读时要注意语调、停顿、重音和感情等。教师要多朗读示范,可采用录音和范读。教材中都是文質兼美的典范文章,通过朗读,优美的语言、生动的内容,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增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朗读,恰到好处地再现文章的语言、节奏、格调和文章蕴涵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把握朗读的声音的高低轻重、停顿、快慢、语调,资源可以重复使用,操作方便,强化朗读训练效果尤佳。让学生领会朗读文章语调的高低、强弱、缓急,就一个句子而言,命令、疑问、惊讶的句子,要前低后高;祈求、感激的句子,要前高后低;悲壮、快活、叱责的句子,其头部应读高音;热诚、确信的文句,其尾部应读强音;庄重、满足或优美的句子,其中部宜加强。敬畏、沉郁、悲哀、疑惑等等情味的句子,须得缓读;含有快活、愤怒、恐怖等情味的句子,应急读。词与词之间的停顿、句与句之间的停顿、段落之间的停顿,根据语句的语法结构停顿。适当的停顿可使朗读者适当地换气,恰当地控制语速,更好地表达感情。像《将相和》的阅读教学,可找出廉颇的话来读一读,要引导学生抓住“很不服气”这个词来理解整段话,突出他有“计较个人地位”的思想。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要读得急重些;“得给他下不去”要读得缓重些来突出廉颇对蔺相如地位比自己高而不服气。而蔺相如说的话,“秦王我都不怕,还怕蔺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是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要带着感情去读。一是用读普通反问句时的高声调、重语气来读;二是用低沉、缓慢的语气来读,让学生对比,哪一种语气让人觉得蔺相如是自吹自擂,哪一种语气更能反映出蔺相如对敌无畏的高尚品质。
二、朗读要注意有目的性。教师布置朗读应提出明确的要求:如掌握生字,理解问题,找出关键的词语,体会文章语言风格、句式特点等,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把“读与想”结合起来。我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朗读时我给学生提出了这样要求:①朗读注重语调、停顿。②边读边划出生字,自己查字典弄清生字音、形、义。③读准字音,不添、删字,不唱读,不重复。④读后说出文章的主人公和中心事件。读完后,我又亲自检查学生的朗读,并做小结,多褒少贬。特别像《十六年前的回忆》、《灯光》这类感情深沉的课文,更应通过多次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不融入深情,那就让学生体会不到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坚定的信念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灯光》,就会让学生真正明白郝副营长望着漆黑的夜空,所憧憬的是什么——让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在明亮的灯光下工作,子女们在灯光下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触动学生心灵,激励学生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发愤学习。通过这样有的放矢的朗读,学生领悟了朗读的技巧,养成了良好的朗读习惯,随便那一篇文,也会无师自通,获益匪浅。
三、根据不同文体特点,领悟朗读方法。文体不同,朗读的重点不同。1、读记叙文,首先要弄清记叙的要素、记叙的顺序、语言的结构等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重点句研读,进而达到对课文内容的把握。每一篇课文的重点段落,一般用词准确,句子精炼,含义深刻,是课文的核心所在。指导学生读好这些段落,把握重点语句,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像《第一场雪》中的第六自然段,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雪后迷人的景象,突出了雪景的绚丽多姿。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其中的儿化韵,语气、情感,从中体会到雪后的自然美和作者对雪后美景的喜爱。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把学生的理解思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核心,从而激发学生朗读和理解课文的浓厚兴趣。如《回忆我的母亲》,作者以“她勤劳一生”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精选了看来十分平凡、实则非常典型的事,如煮饭、种田、喂猪、养蚕、挑水、救济穷人、严教子女等小事,赞颂了母亲的优秀品德,表达作者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这是朗读本文首先要弄清的问题。从结构上看,文章首尾照应,引导学生仔细朗读首尾部分。从语言风格上看,语言十分朴素、简洁。“但我献身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一个“竟”字朴素无华,却蕴含着作者无尽的遗憾,真是语不惊人情感人。这些都需要学生反复朗读,否则是不能体会理解的。2、读诗歌、抒情散文,要反复诵读,有感情地朗读,在诵读的基础上加深理解,熟读成诵,记住那优美、精炼、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这样体会文章的语言美、音乐美和形象美。5、文言文的朗读,指导学生句读正确,停顿合理。这样才能进一步读懂大意,能参看注释翻译的句子,掌握通假字,通过反复诵读,以达到背诵默写的能力。
“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实践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唤。朗读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一种能力、一种技巧,需要经常的反复训练。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让学生领悟到朗读的技巧,逐步提高朗读水平,从而促进语文课堂教学向广度与深度发展,使朗读教学在语文素质教育园里开出更多更璀璨的花朵。
【关键词】朗读技巧方法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训练。通过朗读、熟读、默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史学家司马迁有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扎实功底,才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问世。法国作家大仲马有了通宵达旦的刻苦读书,才创作出了小说、剧本的数量之最而名扬世界。由此可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朗读的指导,尤其重要。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呢?
一、朗读时要注意语调、停顿、重音和感情等。教师要多朗读示范,可采用录音和范读。教材中都是文質兼美的典范文章,通过朗读,优美的语言、生动的内容,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增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朗读,恰到好处地再现文章的语言、节奏、格调和文章蕴涵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把握朗读的声音的高低轻重、停顿、快慢、语调,资源可以重复使用,操作方便,强化朗读训练效果尤佳。让学生领会朗读文章语调的高低、强弱、缓急,就一个句子而言,命令、疑问、惊讶的句子,要前低后高;祈求、感激的句子,要前高后低;悲壮、快活、叱责的句子,其头部应读高音;热诚、确信的文句,其尾部应读强音;庄重、满足或优美的句子,其中部宜加强。敬畏、沉郁、悲哀、疑惑等等情味的句子,须得缓读;含有快活、愤怒、恐怖等情味的句子,应急读。词与词之间的停顿、句与句之间的停顿、段落之间的停顿,根据语句的语法结构停顿。适当的停顿可使朗读者适当地换气,恰当地控制语速,更好地表达感情。像《将相和》的阅读教学,可找出廉颇的话来读一读,要引导学生抓住“很不服气”这个词来理解整段话,突出他有“计较个人地位”的思想。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要读得急重些;“得给他下不去”要读得缓重些来突出廉颇对蔺相如地位比自己高而不服气。而蔺相如说的话,“秦王我都不怕,还怕蔺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是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要带着感情去读。一是用读普通反问句时的高声调、重语气来读;二是用低沉、缓慢的语气来读,让学生对比,哪一种语气让人觉得蔺相如是自吹自擂,哪一种语气更能反映出蔺相如对敌无畏的高尚品质。
二、朗读要注意有目的性。教师布置朗读应提出明确的要求:如掌握生字,理解问题,找出关键的词语,体会文章语言风格、句式特点等,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把“读与想”结合起来。我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朗读时我给学生提出了这样要求:①朗读注重语调、停顿。②边读边划出生字,自己查字典弄清生字音、形、义。③读准字音,不添、删字,不唱读,不重复。④读后说出文章的主人公和中心事件。读完后,我又亲自检查学生的朗读,并做小结,多褒少贬。特别像《十六年前的回忆》、《灯光》这类感情深沉的课文,更应通过多次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不融入深情,那就让学生体会不到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坚定的信念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灯光》,就会让学生真正明白郝副营长望着漆黑的夜空,所憧憬的是什么——让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在明亮的灯光下工作,子女们在灯光下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触动学生心灵,激励学生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发愤学习。通过这样有的放矢的朗读,学生领悟了朗读的技巧,养成了良好的朗读习惯,随便那一篇文,也会无师自通,获益匪浅。
三、根据不同文体特点,领悟朗读方法。文体不同,朗读的重点不同。1、读记叙文,首先要弄清记叙的要素、记叙的顺序、语言的结构等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重点句研读,进而达到对课文内容的把握。每一篇课文的重点段落,一般用词准确,句子精炼,含义深刻,是课文的核心所在。指导学生读好这些段落,把握重点语句,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像《第一场雪》中的第六自然段,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雪后迷人的景象,突出了雪景的绚丽多姿。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其中的儿化韵,语气、情感,从中体会到雪后的自然美和作者对雪后美景的喜爱。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把学生的理解思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核心,从而激发学生朗读和理解课文的浓厚兴趣。如《回忆我的母亲》,作者以“她勤劳一生”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精选了看来十分平凡、实则非常典型的事,如煮饭、种田、喂猪、养蚕、挑水、救济穷人、严教子女等小事,赞颂了母亲的优秀品德,表达作者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这是朗读本文首先要弄清的问题。从结构上看,文章首尾照应,引导学生仔细朗读首尾部分。从语言风格上看,语言十分朴素、简洁。“但我献身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一个“竟”字朴素无华,却蕴含着作者无尽的遗憾,真是语不惊人情感人。这些都需要学生反复朗读,否则是不能体会理解的。2、读诗歌、抒情散文,要反复诵读,有感情地朗读,在诵读的基础上加深理解,熟读成诵,记住那优美、精炼、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这样体会文章的语言美、音乐美和形象美。5、文言文的朗读,指导学生句读正确,停顿合理。这样才能进一步读懂大意,能参看注释翻译的句子,掌握通假字,通过反复诵读,以达到背诵默写的能力。
“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实践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唤。朗读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一种能力、一种技巧,需要经常的反复训练。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让学生领悟到朗读的技巧,逐步提高朗读水平,从而促进语文课堂教学向广度与深度发展,使朗读教学在语文素质教育园里开出更多更璀璨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