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通运输的发展主要有两个动因,一是不断追求自身发展,为经济社会提供更好的运输服务,另一个是经济社会对交通运输不断提出新的需求,促使交通运输不断向前发展。因此,科技是推进交通运输自身发展的动力,经济发展则对交通运输有积极 的拉动作用。但在各国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交通运输又有不同的发展战略和目标。
从科技进步角度看交通运输发展的阶段性
近200年来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发生的几次重大变革,主要都是科技进步导致出现新的运输方式。这些新运输方式包括:1807年在美国出现的轮船运输,1825年在英国出现的铁路运输,1865年在美国出现的管道运输,1887年在德国出现的汽车运输,1903年在美国出现的航空运输。这些新运输方式相继出现之后,很快就使交通运输发展的重点发生大转移,并打破了既有运输体系而形成新的运输体系,推动了交通运输体系不断由低级向高级的演进,使得交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第一阶段是从19世纪初~19世纪上半叶,重点发展水路运输。因为代表最先进生产力的蒸汽机问世并用于船舶,使以机械为动力的水路运输取代了以畜力为动力的陆上运输而成为货运的绝对主力。
第二阶段是从19世纪30年代~20世纪30年代,重点发展铁路运输。因为铁路运输兼有水路运输之所长,还弥补了它的不足,满足工业生产对客货运输的更高要求,解除了工业布局对水路运输的过分依赖。
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年代,重点发展公路运输。因为汽车工业飞速发展、路网规模迅速扩展,使公路运输的优势得以充分体现而逐步成为短途客货运输的主力,并在中、长途运输中与水路、铁路尤其与铁路运输展开竞争。此时航空和管道运输虽有惊人发展,但与公路运输尚未形成竞争之势。
第四阶段大致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协调发展综合运输。因为随着水路、铁路、公路、航空和管道等各运输方式的不断发展和逐步完善,已基本形成综合性的运输系统。人们开始注意到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与不足,注意到综合运输系统中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合理分工与协调发展,注意到各种运输方式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匹配与优化,各国政府通过制定和修改交通运输发展政策来引导各运输方式在市场中的定位,提高综合运输能力。80年代后,交通运输发展的焦点开始转向一体化运输和可持续发展。
交通运输发展重点的转移主要是技术进步所致。它反映了技术进步的重要作用,以及交通运输发展的总体趋势,这在早期的工业化国家表现明显。
从经济发展角度看交通运输发展的阶段性
运输化是工业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伴随工业化而发生的一种经济过程。将社会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发展相联系,社会经济发展可分为前运输化阶段、运输化阶段、后运输化阶段。这三个阶段所面临的主要运输问题大不一样,但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前运输化阶段指工业革命发生以前。这个阶段没有形成运输市场,整个阶段的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依赖性比较小。运输化阶段的工业革命使得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传统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已经进入工业化的国家都开始了大规模的水陆交通建设,交通运输也对工业革命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后运输化阶段是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开始,交通运输发展的主要问题已不是缓解运力不足的供需矛盾,而是在解决人和物的位移时如何处理好所使用的手段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
从产业结构比例看,当人均GDP在1000美元—4000美元时,发达国家的运输业产值比重一般保持在6%左右。
从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速度比较看,在人均GDP在1000美元—4000美元时,各国客货运输总量年均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大致持平。但是,公路运输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且一般在1000美元—2000美元阶段的增长速度具有最大值。
在1955年—1974年间,美国、前苏联、德国、日本的公路、航空和管道运输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传统的铁路和水路运输,而且铁路运输除前苏联以外其他国家均一度出现负增长,但是公路货物周转量的增长率却比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总值的增长率高得多。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1980年代中期,西方发达国家曾一度呈现货物周转量似乎停滞甚至略有降低的发展趋势,主要是因为了。年代两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但到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许多发达国家运输量纷纷回升,甚至有明显增长的趋势,而且一直到目前也在增长。
(编辑/张立平)
从科技进步角度看交通运输发展的阶段性
近200年来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发生的几次重大变革,主要都是科技进步导致出现新的运输方式。这些新运输方式包括:1807年在美国出现的轮船运输,1825年在英国出现的铁路运输,1865年在美国出现的管道运输,1887年在德国出现的汽车运输,1903年在美国出现的航空运输。这些新运输方式相继出现之后,很快就使交通运输发展的重点发生大转移,并打破了既有运输体系而形成新的运输体系,推动了交通运输体系不断由低级向高级的演进,使得交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第一阶段是从19世纪初~19世纪上半叶,重点发展水路运输。因为代表最先进生产力的蒸汽机问世并用于船舶,使以机械为动力的水路运输取代了以畜力为动力的陆上运输而成为货运的绝对主力。
第二阶段是从19世纪30年代~20世纪30年代,重点发展铁路运输。因为铁路运输兼有水路运输之所长,还弥补了它的不足,满足工业生产对客货运输的更高要求,解除了工业布局对水路运输的过分依赖。
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年代,重点发展公路运输。因为汽车工业飞速发展、路网规模迅速扩展,使公路运输的优势得以充分体现而逐步成为短途客货运输的主力,并在中、长途运输中与水路、铁路尤其与铁路运输展开竞争。此时航空和管道运输虽有惊人发展,但与公路运输尚未形成竞争之势。
第四阶段大致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协调发展综合运输。因为随着水路、铁路、公路、航空和管道等各运输方式的不断发展和逐步完善,已基本形成综合性的运输系统。人们开始注意到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与不足,注意到综合运输系统中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合理分工与协调发展,注意到各种运输方式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匹配与优化,各国政府通过制定和修改交通运输发展政策来引导各运输方式在市场中的定位,提高综合运输能力。80年代后,交通运输发展的焦点开始转向一体化运输和可持续发展。
交通运输发展重点的转移主要是技术进步所致。它反映了技术进步的重要作用,以及交通运输发展的总体趋势,这在早期的工业化国家表现明显。
从经济发展角度看交通运输发展的阶段性
运输化是工业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伴随工业化而发生的一种经济过程。将社会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发展相联系,社会经济发展可分为前运输化阶段、运输化阶段、后运输化阶段。这三个阶段所面临的主要运输问题大不一样,但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前运输化阶段指工业革命发生以前。这个阶段没有形成运输市场,整个阶段的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依赖性比较小。运输化阶段的工业革命使得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传统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已经进入工业化的国家都开始了大规模的水陆交通建设,交通运输也对工业革命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后运输化阶段是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开始,交通运输发展的主要问题已不是缓解运力不足的供需矛盾,而是在解决人和物的位移时如何处理好所使用的手段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
从产业结构比例看,当人均GDP在1000美元—4000美元时,发达国家的运输业产值比重一般保持在6%左右。
从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速度比较看,在人均GDP在1000美元—4000美元时,各国客货运输总量年均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大致持平。但是,公路运输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且一般在1000美元—2000美元阶段的增长速度具有最大值。
在1955年—1974年间,美国、前苏联、德国、日本的公路、航空和管道运输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传统的铁路和水路运输,而且铁路运输除前苏联以外其他国家均一度出现负增长,但是公路货物周转量的增长率却比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总值的增长率高得多。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1980年代中期,西方发达国家曾一度呈现货物周转量似乎停滞甚至略有降低的发展趋势,主要是因为了。年代两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但到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许多发达国家运输量纷纷回升,甚至有明显增长的趋势,而且一直到目前也在增长。
(编辑/张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