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关埠地区族人崇尚“聚族而居,族必有祠”的传统观念,当地人传统祭祀观念深厚,祠堂建筑是区别于一般民居的建筑存在。本文通过研究潮汕关埠三座不同的陈氏祠堂,探讨祠堂建筑在历史传承与村落民俗文化保留的意义。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引起更多人对地方宗族文化、祠堂建筑艺术的关注。
【关键词】潮汕关埠;祠堂建筑;宗族祭祀;节俗礼仪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一、陈氏祠堂历史溯源
潮汕关埠地区素有浓厚的宗族观念,村落内的宗族祠堂林立,兴建的祠堂建筑代表了各个宗族的势力。关埠陈氏祠堂建造历史悠久,陈氏家族历史渊源深厚,从关埠绵远村陈氏祖祠墙上碑文《重修陈氏祖祠记》记载的“吾祖溯自古溪十八世传”可知,关埠陈氏祠堂的最早渊源是古溪陈公祖。古溪镇位于揭阳市,最早创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文隐公在古溪任二尹之职,任满留居古溪卜居孳养生息,世代相传,遂使古溪陈氏成为榕南望族。延续至十三世,才有兴建家庙之举。碑文记述关埠陈氏祖祠是揭阳古溪陈氏家庙的延续,建造历史超过200年。
相比起记载历史脉络清晰的古溪陈氏家庙和关埠陈氏祖祠,陈氏宗祠记载的历史相对模糊,祠内设匾额“墀公私祠”,相传陈氏宗祠有近370年历史,最早由墀公的七个儿子组织修建。且陈氏宗祠不像陈氏祖祠有独立的老祠堂和新祠堂,陈氏宗祠(即墀公私祠)原址与现址保持一致,新祠堂的修建依据旧祠堂的样式进行翻修重建,在建筑的装饰上注重色彩搭配与细节构造。
二、多元兼容的祠堂建筑艺术
(一)陈氏祠堂空间格局
陈氏祠堂在村落建筑的空间结构中处主导性要素,祠堂总体的建造样式与民居接近,在空间形态上统领并凝聚宗族民居。祠堂建筑延续民居“四点金”的样式,在其周围围以一圈民居形成“驷马拖车”的格局。“各乡里有各氏族的祠堂以祀其祖先,周围为其派孙住宅。小的祠堂一厅二房,一拜厅,一拜厅,一天井,左右两廊,建大门的有两库房,不建大门的建三门四柱。大的祠堂为三厅一亭,中座为官厅,两廊、两库房、两天井,门口置石鼓或石狮,祠外为大阳埕。”小祠堂多为二落式(二厅一天井),大祠堂多为三落式(三厅二天井)。
(二)陈氏祠堂内部装饰
祠堂内不同建筑的构件装饰将潮汕人的礼仪信仰观念与民间独特风俗完美融合。关埠陈氏祖祠延续古溪祠堂的建造形式,但在整体装饰工艺上趋于简约,少有繁杂的石雕构件,多以彩绘木雕、嵌瓷与彩画壁画替代,色彩运用上更加亮眼夺目,区别于当地民居建筑沉稳古朴的色彩搭配。正门屋脊采用层叠嵌瓷,将人物、山水、花卉、鸟凤、虫鱼等绘制在嵌瓷上,再剪裁成嵌片,嵌片按色彩的变化、形态的组合镶嵌在屋脊上。
祠堂正门以石柱作为支撑,门框两边配以彩绘灰塑,“灰塑是嵌瓷的孪生兄弟,是嵌瓷成品前的衬底,上色的灰塑艺术效果接近陶塑。”墙上的灰塑以动植物与神仙人物为主,在人视平线距离位置绘以动植物结合的图案,构图得当且画面讲究疏密关系。关埠陈氏祖祠门框右侧雕刻鹿与梅花,在方形画面四角饰以象征八仙的宝物,底部配以彩色梅花灰塑;左侧雕刻立在松枝的两只仙鹤,一只仙鹤展翅向下探头,另一仙鹤向另一侧翘首,一轮飘在云间的红日被雕刻在画面的右上角,以平衡整体画面,画面四周围以八仙宝物,底部配以兰草灰塑。绘制的图像选择与关埠地区偏好吉祥题材、带有美好生活祝愿的风俗喜好有关。重修过的陈氏宗祠褪去原本的样貌,保留的是祠堂整体的格局构造。关埠陈氏祖祠与陈氏宗祠在装饰纹样上取材相近,这与两座祠堂同在一个村落片区,地理位置接近、历史发展脉络相近,影响的地区居民的行为习惯、喜好相近,宗族崇尚祭祀,信仰的风俗习惯相近有关,因而在建筑题材的选择上相仿。
(三)祠堂周围环境搭配
营造祠堂建筑注重周边环境的设计,实地考察发现,三座陈氏祠堂修建选址位于民居建筑之中,与民居联系紧密,祠堂门前种植大榕树,且祠堂近池塘。池塘有“取气聚财”之意,深受风水学影响的潮汕人,祠堂修建的选址多选开敞宽阔之地,近明澈的池塘,以农业为主的关埠地区,水是农业社会中的大宗之物,祠堂建筑近水反映了潮汕人的“亲水情结”。临近水系在空间组织中的意义重大,人们日常生活围绕着水塘展开,使祠堂建筑成为村落的中心空间。
祠堂建筑区别于民居建筑除了营造的格局布置与功用上,更多的体现在建筑色彩的搭配与运用。从建筑外形的色彩搭配中可以感受到随着历史更迭,不同地区陈氏宗族的偏爱。三座陈氏祠堂的外观用色鲜明,屋脊嵌瓷采用五颜六色的嵌片拼合成各类题材进行装饰,屋檐、厝头用各色嵌瓷塑造的不同形态点缀,但装饰的风格却不完全一致。即使同用嵌瓷的藝术手法,但色彩运用的比重、雕刻工艺、空间大小的差异,也造就了祠堂建筑外观上的差异。
三座陈氏祠堂的修建有着共通点:首先,三者都沿用了潮汕祠堂建筑的大体结构特点,选址与形制相近,祠堂建筑居于村落中心地位,说明祠堂建筑与民居建筑关系紧密;其次,在建筑的用料上相近,以石、木为主,主体营造的视觉结构感受相仿,祠堂建筑布局严整,左右对称,以潮汕建筑“四点金”“驷马拖车”为雏形,三座祠堂的两侧都有通巷。祠堂建筑的外形、布局与民居建筑相近,将世人的起居习惯移居于先辈身上,但在形态构成上则更注重空间的开阔性、自由性和连贯性。三座祠堂均为祭祀祖先的场所。此外,祠堂内部的装饰兼有教化后人、宗族议事的场所功能。
但三座陈氏祠堂又有着各自的特点:古溪祠堂采用三落式的大祠堂建筑样式,空间布局宽敞,建造历史久远,祠堂内木雕雕饰精湛,综合运用浮雕、透雕、线刻技法,敷色较少,后龛以金漆木雕凸显庄重与对祖先的敬重,祠堂整体以灰色、木色为基调,凸显恢弘的气势。而关埠两座陈氏祠堂采用二落式建造样式,祠堂装饰多以嵌瓷、彩绘木雕为主,多处运用红、青、蓝等明度较高的色彩,外观造型富有变化,屋脊嵌瓷搭配流线的外形富有韵律,祠堂前留有一片宽敞的空地,为宗族祭祀活动使用。祠堂整体鲜艳的色彩搭配区别于周围民居。色彩运用的差异,带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与古溪祠堂相比少了一份古朴,却多了一份朝气,这与时代的风尚、后裔族人的审美、地方风俗与时代变迁的影响有一定关系。 三、宗族信仰与祭祀的场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促成了一方人的信仰观念,当信仰变成了习俗,变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变成了一种生活的習惯,也就成为了凝聚宗族的隐形脐带,仪式感的遵循成为兴建祠堂的内在驱动力。营造祠堂建筑特定空间的场所感与特定的氛围给人以独特的空间视觉感受。祠堂建筑凝聚了宗族的独特功用,与族人生活息息相关,过去但凡族间需要商榷的大事需将族长与族内老大聚集到祠堂中议事,发展至今虽议事方式有所改进,但潮汕人宗族意识根深蒂固,有话语权的代表决策宗族大事的习惯仍延续至今。
节俗文化是宗族成员重要的凝聚点,也是仪式感抒发的窗口。关埠陈氏祖祠最早溯源到揭阳古溪陈氏家庙,然而在历史发展的二百多年里,约定俗成的传统节日在时代的发展中,因村落间的发展状况与人员组成的差异等历史因素,造成地区间的节俗礼仪也有所差异。从揭阳古溪到潮阳关埠陈氏祠堂,无不延续着潮汕传统的祭祀礼仪,潮汕地区祠堂文化迥乎于中国其他地区的宗族祭祀文化,繁杂多样的祭拜礼仪、约定俗成的节日庆典、重视宗族观念与家风的培养,成为维系祠堂在历史不断更迭中依然屹立不倒的价值内涵。
四、结语
我们可以回到过去,却无法改变历史。历史改变了祠堂空间内的人与事,但从遗留、重修的祠堂建筑、碑文、族谱、县志等文字资料以及口述的历史记忆,可以清晰感受到陈氏祠堂经久不衰、历经时代发展依旧发挥着村落信仰空间场所所需具备的各种功能。建构区别于传统民居建筑的祭祀空间,祠堂建筑更多的是满足宗族情感慰藉与精神享受的内在需求。陈氏子孙保留着这种空间仪式的历史性,更多地将宗族的束缚变成自我道德的约束与对家族的认同感,祠堂的修建、重建,是对延续家族血脉的重视,只有饮水思源,才能让后代牢记先人的丰功伟绩。
参考文献:
[1]潮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潮阳县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2]陈泽泓,潮汕文化概说[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3]潮州市建设局,潮汕古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马林芳,王建平,当代潮汕文化变迁中的文化适应[J].探索,2005(6):70-72.
[5]林敏霞,颜玲云,从宗祠到文化礼堂:村落传统建筑遗产功能研究[J].民族论坛,2016(12).
[6]钱杭,谢维扬,宗族问题:当代农村研究的一个视角[J].社会科学,1990(5).
[7]罗堃.潮汕祠堂历史悠久[J].潮汕风情,90-91.
作者简介:陈嘉扬(1996-),女,广东省汕头市,美术史论系中国美术史方向,研究生,鲁迅美术学院。
【关键词】潮汕关埠;祠堂建筑;宗族祭祀;节俗礼仪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一、陈氏祠堂历史溯源
潮汕关埠地区素有浓厚的宗族观念,村落内的宗族祠堂林立,兴建的祠堂建筑代表了各个宗族的势力。关埠陈氏祠堂建造历史悠久,陈氏家族历史渊源深厚,从关埠绵远村陈氏祖祠墙上碑文《重修陈氏祖祠记》记载的“吾祖溯自古溪十八世传”可知,关埠陈氏祠堂的最早渊源是古溪陈公祖。古溪镇位于揭阳市,最早创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文隐公在古溪任二尹之职,任满留居古溪卜居孳养生息,世代相传,遂使古溪陈氏成为榕南望族。延续至十三世,才有兴建家庙之举。碑文记述关埠陈氏祖祠是揭阳古溪陈氏家庙的延续,建造历史超过200年。
相比起记载历史脉络清晰的古溪陈氏家庙和关埠陈氏祖祠,陈氏宗祠记载的历史相对模糊,祠内设匾额“墀公私祠”,相传陈氏宗祠有近370年历史,最早由墀公的七个儿子组织修建。且陈氏宗祠不像陈氏祖祠有独立的老祠堂和新祠堂,陈氏宗祠(即墀公私祠)原址与现址保持一致,新祠堂的修建依据旧祠堂的样式进行翻修重建,在建筑的装饰上注重色彩搭配与细节构造。
二、多元兼容的祠堂建筑艺术
(一)陈氏祠堂空间格局
陈氏祠堂在村落建筑的空间结构中处主导性要素,祠堂总体的建造样式与民居接近,在空间形态上统领并凝聚宗族民居。祠堂建筑延续民居“四点金”的样式,在其周围围以一圈民居形成“驷马拖车”的格局。“各乡里有各氏族的祠堂以祀其祖先,周围为其派孙住宅。小的祠堂一厅二房,一拜厅,一拜厅,一天井,左右两廊,建大门的有两库房,不建大门的建三门四柱。大的祠堂为三厅一亭,中座为官厅,两廊、两库房、两天井,门口置石鼓或石狮,祠外为大阳埕。”小祠堂多为二落式(二厅一天井),大祠堂多为三落式(三厅二天井)。
(二)陈氏祠堂内部装饰
祠堂内不同建筑的构件装饰将潮汕人的礼仪信仰观念与民间独特风俗完美融合。关埠陈氏祖祠延续古溪祠堂的建造形式,但在整体装饰工艺上趋于简约,少有繁杂的石雕构件,多以彩绘木雕、嵌瓷与彩画壁画替代,色彩运用上更加亮眼夺目,区别于当地民居建筑沉稳古朴的色彩搭配。正门屋脊采用层叠嵌瓷,将人物、山水、花卉、鸟凤、虫鱼等绘制在嵌瓷上,再剪裁成嵌片,嵌片按色彩的变化、形态的组合镶嵌在屋脊上。
祠堂正门以石柱作为支撑,门框两边配以彩绘灰塑,“灰塑是嵌瓷的孪生兄弟,是嵌瓷成品前的衬底,上色的灰塑艺术效果接近陶塑。”墙上的灰塑以动植物与神仙人物为主,在人视平线距离位置绘以动植物结合的图案,构图得当且画面讲究疏密关系。关埠陈氏祖祠门框右侧雕刻鹿与梅花,在方形画面四角饰以象征八仙的宝物,底部配以彩色梅花灰塑;左侧雕刻立在松枝的两只仙鹤,一只仙鹤展翅向下探头,另一仙鹤向另一侧翘首,一轮飘在云间的红日被雕刻在画面的右上角,以平衡整体画面,画面四周围以八仙宝物,底部配以兰草灰塑。绘制的图像选择与关埠地区偏好吉祥题材、带有美好生活祝愿的风俗喜好有关。重修过的陈氏宗祠褪去原本的样貌,保留的是祠堂整体的格局构造。关埠陈氏祖祠与陈氏宗祠在装饰纹样上取材相近,这与两座祠堂同在一个村落片区,地理位置接近、历史发展脉络相近,影响的地区居民的行为习惯、喜好相近,宗族崇尚祭祀,信仰的风俗习惯相近有关,因而在建筑题材的选择上相仿。
(三)祠堂周围环境搭配
营造祠堂建筑注重周边环境的设计,实地考察发现,三座陈氏祠堂修建选址位于民居建筑之中,与民居联系紧密,祠堂门前种植大榕树,且祠堂近池塘。池塘有“取气聚财”之意,深受风水学影响的潮汕人,祠堂修建的选址多选开敞宽阔之地,近明澈的池塘,以农业为主的关埠地区,水是农业社会中的大宗之物,祠堂建筑近水反映了潮汕人的“亲水情结”。临近水系在空间组织中的意义重大,人们日常生活围绕着水塘展开,使祠堂建筑成为村落的中心空间。
祠堂建筑区别于民居建筑除了营造的格局布置与功用上,更多的体现在建筑色彩的搭配与运用。从建筑外形的色彩搭配中可以感受到随着历史更迭,不同地区陈氏宗族的偏爱。三座陈氏祠堂的外观用色鲜明,屋脊嵌瓷采用五颜六色的嵌片拼合成各类题材进行装饰,屋檐、厝头用各色嵌瓷塑造的不同形态点缀,但装饰的风格却不完全一致。即使同用嵌瓷的藝术手法,但色彩运用的比重、雕刻工艺、空间大小的差异,也造就了祠堂建筑外观上的差异。
三座陈氏祠堂的修建有着共通点:首先,三者都沿用了潮汕祠堂建筑的大体结构特点,选址与形制相近,祠堂建筑居于村落中心地位,说明祠堂建筑与民居建筑关系紧密;其次,在建筑的用料上相近,以石、木为主,主体营造的视觉结构感受相仿,祠堂建筑布局严整,左右对称,以潮汕建筑“四点金”“驷马拖车”为雏形,三座祠堂的两侧都有通巷。祠堂建筑的外形、布局与民居建筑相近,将世人的起居习惯移居于先辈身上,但在形态构成上则更注重空间的开阔性、自由性和连贯性。三座祠堂均为祭祀祖先的场所。此外,祠堂内部的装饰兼有教化后人、宗族议事的场所功能。
但三座陈氏祠堂又有着各自的特点:古溪祠堂采用三落式的大祠堂建筑样式,空间布局宽敞,建造历史久远,祠堂内木雕雕饰精湛,综合运用浮雕、透雕、线刻技法,敷色较少,后龛以金漆木雕凸显庄重与对祖先的敬重,祠堂整体以灰色、木色为基调,凸显恢弘的气势。而关埠两座陈氏祠堂采用二落式建造样式,祠堂装饰多以嵌瓷、彩绘木雕为主,多处运用红、青、蓝等明度较高的色彩,外观造型富有变化,屋脊嵌瓷搭配流线的外形富有韵律,祠堂前留有一片宽敞的空地,为宗族祭祀活动使用。祠堂整体鲜艳的色彩搭配区别于周围民居。色彩运用的差异,带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与古溪祠堂相比少了一份古朴,却多了一份朝气,这与时代的风尚、后裔族人的审美、地方风俗与时代变迁的影响有一定关系。 三、宗族信仰与祭祀的场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促成了一方人的信仰观念,当信仰变成了习俗,变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变成了一种生活的習惯,也就成为了凝聚宗族的隐形脐带,仪式感的遵循成为兴建祠堂的内在驱动力。营造祠堂建筑特定空间的场所感与特定的氛围给人以独特的空间视觉感受。祠堂建筑凝聚了宗族的独特功用,与族人生活息息相关,过去但凡族间需要商榷的大事需将族长与族内老大聚集到祠堂中议事,发展至今虽议事方式有所改进,但潮汕人宗族意识根深蒂固,有话语权的代表决策宗族大事的习惯仍延续至今。
节俗文化是宗族成员重要的凝聚点,也是仪式感抒发的窗口。关埠陈氏祖祠最早溯源到揭阳古溪陈氏家庙,然而在历史发展的二百多年里,约定俗成的传统节日在时代的发展中,因村落间的发展状况与人员组成的差异等历史因素,造成地区间的节俗礼仪也有所差异。从揭阳古溪到潮阳关埠陈氏祠堂,无不延续着潮汕传统的祭祀礼仪,潮汕地区祠堂文化迥乎于中国其他地区的宗族祭祀文化,繁杂多样的祭拜礼仪、约定俗成的节日庆典、重视宗族观念与家风的培养,成为维系祠堂在历史不断更迭中依然屹立不倒的价值内涵。
四、结语
我们可以回到过去,却无法改变历史。历史改变了祠堂空间内的人与事,但从遗留、重修的祠堂建筑、碑文、族谱、县志等文字资料以及口述的历史记忆,可以清晰感受到陈氏祠堂经久不衰、历经时代发展依旧发挥着村落信仰空间场所所需具备的各种功能。建构区别于传统民居建筑的祭祀空间,祠堂建筑更多的是满足宗族情感慰藉与精神享受的内在需求。陈氏子孙保留着这种空间仪式的历史性,更多地将宗族的束缚变成自我道德的约束与对家族的认同感,祠堂的修建、重建,是对延续家族血脉的重视,只有饮水思源,才能让后代牢记先人的丰功伟绩。
参考文献:
[1]潮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潮阳县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2]陈泽泓,潮汕文化概说[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3]潮州市建设局,潮汕古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马林芳,王建平,当代潮汕文化变迁中的文化适应[J].探索,2005(6):70-72.
[5]林敏霞,颜玲云,从宗祠到文化礼堂:村落传统建筑遗产功能研究[J].民族论坛,2016(12).
[6]钱杭,谢维扬,宗族问题:当代农村研究的一个视角[J].社会科学,1990(5).
[7]罗堃.潮汕祠堂历史悠久[J].潮汕风情,90-91.
作者简介:陈嘉扬(1996-),女,广东省汕头市,美术史论系中国美术史方向,研究生,鲁迅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