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上我们都看到过这样一些情景:有的同学,他们或呆在墙角、独处一隅;有的不好意地挪开了目光;有的傻呼呼地一笑,就若无其事地东张西望。望着他们一张张无奈的笑脸,我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
他们为什么不喜欢上音乐课?为什么不喜欢这首歌?为什么不喜欢上课的老师?通过观察和调查发现,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程式化
小学、幼儿音乐活动内容小而有趣,形象鲜明,符合幼儿的认知心理特征。目前初中音乐教材则多强调音乐知识的训练与传授,如“双基”部分沿用了专业音乐教学模式,按两门专业课程设置,有的练习出现较难的二声部,有的内容不够生动活泼,缺乏趣味性,忽视了儿童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不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感到枯燥无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单调化
首先是忽视了教法,不少老师只满足于充当教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递者的较色,不敢对既定的教材进行灵活运用,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其次是忽视了情感在教学中的灵活运用,教师缺乏激励机制,对一些素质好的学生产生了倾斜,无法与那些学困生进行情感交流。消极地冷落这部分孩子,使他们产生了抵触的情绪和消极的情感,走向了学习音乐的极端。
三、教学班级负荷重
班级学生人数较多,有的班级能达到五、六十人。音乐教师常要跨班、跨年级教学,若每个班有一两个“无所事事”的学生,累计起来也有十几个人。因此教师对这些学生的帮助也只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无法持之以恒。
怎样让这些“无所事事”的学生在课堂上“有所事”呢?以下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尊重理解,激发信心
尊重学生在教育中尤为重要,它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前提。而要做到尊重学生首先必须理解学生,任何一个学生都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真诚的爱,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就是对学生最真诚的爱。这种爱可以使学生的自尊心和情感得到满足,由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要善于激励。当一位胆小的学生站起来视唱时,我会送给他一句“你真勇敢”;当一位平时调皮捣蛋的孩子认真听讲时,我就悄悄告诉他“有这个进步真是可喜”;当一位音质差的学生愿意参加合奏时我就真诚地对他说“让老师把掌声送给你”……这些简短的激励性语言,将鼓励他们学习的勇气,帮他们找回失去的尊严,从而树立学好音乐的信心。
2、因材施教,面向全体
(1)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依据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可将音乐课上“无所事事”的学生分成三类:一是个性偏激,粗心、好动、好斗、抵抗性强,常爱开“无轨电车”;二是天生音质差,自抱自弃,不愿发声;三是因心理障碍,胆怯、口吃、不自信,常常知难而退等。在音乐教育中我们应“对症下药”:对第一种学生可鼓励其点滴进步,为其创造成功的机会;对于第二种学生要对其讲明道理,以故事的形式告诉他们,音质差,可以不当歌唱家,但也许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家、演奏家、作曲家;对于第三种学生应为其在班上创造表现的机会,如先让其站板指谱,当识谱教学的小老师,当小合唱、小合奏的群众演员,再渐渐培养其当班上的指挥员等等。另外,还可以在班上设立“互助小组”,让周围的学生真诚地帮助他们。
(2)电化教学,提高效率。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录音、投影、录像、电视、课件等多种电教媒体,近一步优化教学过程,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歌曲介绍,可采用幻灯、录像;启发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可利用录音机,把学生的声音录下来,然后放给他们听,之后,将课本配套的录音带与之对比,让学生仔细揣摩、辨析、纠正错误,做到以声触情、以情代声、声情并茂,最终使这些学生真正体会到音乐的内涵。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改变单纯的知识讲授和理性的学习方法,用灵活多变、多姿多彩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极易开小车的思维;灵活安排内容,将某些学生不易唱、不理解的歌曲改为欣赏或干脆选用一些少儿喜爱的通俗歌曲。
(4)利用活动,拓展空间。可利用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吸引学生,为他们编些合适的小品、音乐剧、哑剧、相声等等节目,为之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使之更多地 自由探索,体会成功学习的快乐与自豪。除此之外,还要重视他们的个性地位和情感因素,关注他们的内部心理过程和外部心理环境,并探求他们的最优组合。
3、自主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教育理念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也不能仅有专业知识,还必须朝着具有综合教育素质的方向努力,成为一个学者型的教师。因此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还应该利用课余时间来给自己充电,利用一切可以学习和进修的机会,学习更多的专业和理论知识,如《儿童心理学》、《教育学》、《音乐教学法》等等,从而更多地了解儿童、了解教育、了解怎样与学龄儿童沟通,为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育是平等的,让我们把审美教育的目光,关注在所有的孩子身上;让我们这些音乐教育者,在实践中努力探索、潜心研究,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让他们处处沐浴着美育的阳光雨露,让每朵鲜花都能尽情绽放!
他们为什么不喜欢上音乐课?为什么不喜欢这首歌?为什么不喜欢上课的老师?通过观察和调查发现,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程式化
小学、幼儿音乐活动内容小而有趣,形象鲜明,符合幼儿的认知心理特征。目前初中音乐教材则多强调音乐知识的训练与传授,如“双基”部分沿用了专业音乐教学模式,按两门专业课程设置,有的练习出现较难的二声部,有的内容不够生动活泼,缺乏趣味性,忽视了儿童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不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感到枯燥无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单调化
首先是忽视了教法,不少老师只满足于充当教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递者的较色,不敢对既定的教材进行灵活运用,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其次是忽视了情感在教学中的灵活运用,教师缺乏激励机制,对一些素质好的学生产生了倾斜,无法与那些学困生进行情感交流。消极地冷落这部分孩子,使他们产生了抵触的情绪和消极的情感,走向了学习音乐的极端。
三、教学班级负荷重
班级学生人数较多,有的班级能达到五、六十人。音乐教师常要跨班、跨年级教学,若每个班有一两个“无所事事”的学生,累计起来也有十几个人。因此教师对这些学生的帮助也只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无法持之以恒。
怎样让这些“无所事事”的学生在课堂上“有所事”呢?以下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尊重理解,激发信心
尊重学生在教育中尤为重要,它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前提。而要做到尊重学生首先必须理解学生,任何一个学生都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真诚的爱,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就是对学生最真诚的爱。这种爱可以使学生的自尊心和情感得到满足,由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要善于激励。当一位胆小的学生站起来视唱时,我会送给他一句“你真勇敢”;当一位平时调皮捣蛋的孩子认真听讲时,我就悄悄告诉他“有这个进步真是可喜”;当一位音质差的学生愿意参加合奏时我就真诚地对他说“让老师把掌声送给你”……这些简短的激励性语言,将鼓励他们学习的勇气,帮他们找回失去的尊严,从而树立学好音乐的信心。
2、因材施教,面向全体
(1)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依据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可将音乐课上“无所事事”的学生分成三类:一是个性偏激,粗心、好动、好斗、抵抗性强,常爱开“无轨电车”;二是天生音质差,自抱自弃,不愿发声;三是因心理障碍,胆怯、口吃、不自信,常常知难而退等。在音乐教育中我们应“对症下药”:对第一种学生可鼓励其点滴进步,为其创造成功的机会;对于第二种学生要对其讲明道理,以故事的形式告诉他们,音质差,可以不当歌唱家,但也许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家、演奏家、作曲家;对于第三种学生应为其在班上创造表现的机会,如先让其站板指谱,当识谱教学的小老师,当小合唱、小合奏的群众演员,再渐渐培养其当班上的指挥员等等。另外,还可以在班上设立“互助小组”,让周围的学生真诚地帮助他们。
(2)电化教学,提高效率。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录音、投影、录像、电视、课件等多种电教媒体,近一步优化教学过程,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歌曲介绍,可采用幻灯、录像;启发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可利用录音机,把学生的声音录下来,然后放给他们听,之后,将课本配套的录音带与之对比,让学生仔细揣摩、辨析、纠正错误,做到以声触情、以情代声、声情并茂,最终使这些学生真正体会到音乐的内涵。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改变单纯的知识讲授和理性的学习方法,用灵活多变、多姿多彩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极易开小车的思维;灵活安排内容,将某些学生不易唱、不理解的歌曲改为欣赏或干脆选用一些少儿喜爱的通俗歌曲。
(4)利用活动,拓展空间。可利用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吸引学生,为他们编些合适的小品、音乐剧、哑剧、相声等等节目,为之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使之更多地 自由探索,体会成功学习的快乐与自豪。除此之外,还要重视他们的个性地位和情感因素,关注他们的内部心理过程和外部心理环境,并探求他们的最优组合。
3、自主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教育理念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也不能仅有专业知识,还必须朝着具有综合教育素质的方向努力,成为一个学者型的教师。因此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还应该利用课余时间来给自己充电,利用一切可以学习和进修的机会,学习更多的专业和理论知识,如《儿童心理学》、《教育学》、《音乐教学法》等等,从而更多地了解儿童、了解教育、了解怎样与学龄儿童沟通,为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育是平等的,让我们把审美教育的目光,关注在所有的孩子身上;让我们这些音乐教育者,在实践中努力探索、潜心研究,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让他们处处沐浴着美育的阳光雨露,让每朵鲜花都能尽情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