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进程。”那么何为对话呢?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指教师、学生、教科书编者、文本在平等地位上产生的一种以学习语言为本体,以文本言语为中介而展开的在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包括师与生、生与生、师与文、生与文之间的互动,最终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感悟,积淀语感,促进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提高语文素养的动态过程。下面本人就从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实践师本对话。
一、师本对话——熟读文本,是把握课堂脉络的正确基点
“备课要读字当头,要设身处地地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当中。要读出情、读出味、读出语气,在读的过程中享受阅读,找到阅读的快乐。我们读好了,何愁学生读的不好。”
“要反复读课文,读到急着想与人交流感受的时候,读到你认为这种交流没有阻隔的时候,读到当别人提出疑问,你能坦然地说‘我也思考过’的时候。拿出的教学设计应该是自己认为最好的。”
高林生老师这一句句精准的论述,指明了我们师本对话的方向。是的,教师只有熟读文本,才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才能把握住内在的意境和情趣,才能在课堂对话中面对学生的生成话题做到游刃有余而不惊惶失措,才能创造性地引领学生在对话中自由地生成。
二、师本对话——寻找合适切入点,是开展扎实有效阅读教学的闪光点
语文课堂并不只是为了使学生能读懂某一篇文章,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和思维的能力;学生每学一篇文章,不可能穷尽所有的语文知识和技能,一堂语文课只须解决一个或几个具体的问题即可。这是我们必须明确的一个基本观念。
有人说,数学是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是模模糊糊一大片。作为语文教师,要清楚在不同的年级,不同的课文里,都有学习的重点,不要全面铺开,否则就会“语文课模糊,学生迷糊”。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研究教材时,首先弄清楚在具体的课文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学习哪些技能,然后选择好学习课文的切入点,集中精力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使语文课的目标清晰,效果显著。如何寻找文章的切入点呢?切入点一般就是文章的精彩之处,有的是题目拟得好,有的有耐人寻味之妙句、结构……选择好了切入点, 就能正确地引导学生欣赏课文,学习课文,研究课文。一个好的切入点,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研究的欲望、思维的火花。比如苏教版六年级《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我抓住了课文中“撑立”一词,作为本课教学的切入点,通过品读课文,先集中,找出一株柳撑立的环境;再发散,思考一株柳撑立的艰辛、坚持不懈;最后集中体会到这柳树不仅撑立在青海高原上,它的这种勇敢顽强、坚持不懈的精神更撑立在人们的精神高原之上。
选好文章的切入点学习理解课文,不仅是教师在组织阅读教学时的一种重要手段,更应该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语文阅读能力。从现在我们教育的实际来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远比教授学生知识重要。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该将自己的教学方法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经常性运用和训练,利用“选好文章的切入点”学习理解课文正是如此。
三、师本对话——深入文本,潜心会文,是扎实高效的阅读教学的关键点
“深入到文本中去和作者和文字对话,在理解文本的客观意义同时去追求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我想只有我们做教师的把教材钻研好了,我们才能呈现给学生一个丰富多彩的意义世界。”
新课堂应该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去,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当教师作为对话者,平等地介入关于文本的对话,传递自己的理解、情感和价值观,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情感的融合。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体会到阅读的精神享受,感受到生活的充实可爱。如苏教版六年级《理想的风筝一课》刘老师的言传身教,给学生以深刻地影响,使作者在幼小的心灵里也播下了理想的种子,升起了理想的风筝。当作者苏步阳在文革时遭到残酷打击的时候,晚年躺在病榻上病痛难忍的时候,总是会想到刘老师,要像刘老师那样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与挫折都要乐观向上、有执着的追求。似乎可以结束这一节课了。但是我想再回到课文的第二小节,来重温春天的美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春天的景色描写对人物形象起到的烘托作用。
当我们重温第2自然段的时候,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生读。
在这一自然段中,从“尽情地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谁的影子?
“连翘花吹奏着生命之歌”,其实连翘花是在赞美什么呢?
这样设计,把写景和人物的教学紧紧地结合起来,升华了课堂的主题,让人在迷惑中顿悟。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时时记住自己是“平等的首席”地位,及时对对话中出现的如“思维受阻、偏离方向、情绪低落”等各种现象,通过点拨引导,让学生从迷茫失落中走出,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使课堂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思想交锋,从而生成出一片蓝天。
四、师本对话——领悟编者意图,是扎实有效的阅读教学的升华点
与教科书编者对话,能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新的东西,对学生的发展空间有一个新的拓展,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例如《渔歌子》一词,教科书编者为何要选择这首词?教科书编者所要传达出作者的什么样的情怀呢?一位教师就问学生:“他直钩垂钓,不设鱼饵难道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在意什么?”学生体会到在意欣赏风景。师追问:“中国的名山大川太多了,为何张志和独爱西塞山?”随即播放翩飞的白鹭,描写白鹭的词语,学生感受到了作者,教科书编者想要传达的那份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飘逸潇洒……从“桃花流水”体会到张志和心中所渴望的那种世外桃源的境界。
五、师本对话——拓展必要资料,是阅读教学的补充点
适当补充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语言材料,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学习《江南》一诗,便可补充阅读《忆江南》《早春》等,让学生感受不同作者眼里的春天。
总之,教师与文本的对话给学生提供进行阅读对话的“脚手架”,是重要的前提,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保障。
一、师本对话——熟读文本,是把握课堂脉络的正确基点
“备课要读字当头,要设身处地地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当中。要读出情、读出味、读出语气,在读的过程中享受阅读,找到阅读的快乐。我们读好了,何愁学生读的不好。”
“要反复读课文,读到急着想与人交流感受的时候,读到你认为这种交流没有阻隔的时候,读到当别人提出疑问,你能坦然地说‘我也思考过’的时候。拿出的教学设计应该是自己认为最好的。”
高林生老师这一句句精准的论述,指明了我们师本对话的方向。是的,教师只有熟读文本,才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才能把握住内在的意境和情趣,才能在课堂对话中面对学生的生成话题做到游刃有余而不惊惶失措,才能创造性地引领学生在对话中自由地生成。
二、师本对话——寻找合适切入点,是开展扎实有效阅读教学的闪光点
语文课堂并不只是为了使学生能读懂某一篇文章,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和思维的能力;学生每学一篇文章,不可能穷尽所有的语文知识和技能,一堂语文课只须解决一个或几个具体的问题即可。这是我们必须明确的一个基本观念。
有人说,数学是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是模模糊糊一大片。作为语文教师,要清楚在不同的年级,不同的课文里,都有学习的重点,不要全面铺开,否则就会“语文课模糊,学生迷糊”。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研究教材时,首先弄清楚在具体的课文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学习哪些技能,然后选择好学习课文的切入点,集中精力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使语文课的目标清晰,效果显著。如何寻找文章的切入点呢?切入点一般就是文章的精彩之处,有的是题目拟得好,有的有耐人寻味之妙句、结构……选择好了切入点, 就能正确地引导学生欣赏课文,学习课文,研究课文。一个好的切入点,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研究的欲望、思维的火花。比如苏教版六年级《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我抓住了课文中“撑立”一词,作为本课教学的切入点,通过品读课文,先集中,找出一株柳撑立的环境;再发散,思考一株柳撑立的艰辛、坚持不懈;最后集中体会到这柳树不仅撑立在青海高原上,它的这种勇敢顽强、坚持不懈的精神更撑立在人们的精神高原之上。
选好文章的切入点学习理解课文,不仅是教师在组织阅读教学时的一种重要手段,更应该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语文阅读能力。从现在我们教育的实际来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远比教授学生知识重要。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该将自己的教学方法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经常性运用和训练,利用“选好文章的切入点”学习理解课文正是如此。
三、师本对话——深入文本,潜心会文,是扎实高效的阅读教学的关键点
“深入到文本中去和作者和文字对话,在理解文本的客观意义同时去追求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我想只有我们做教师的把教材钻研好了,我们才能呈现给学生一个丰富多彩的意义世界。”
新课堂应该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去,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当教师作为对话者,平等地介入关于文本的对话,传递自己的理解、情感和价值观,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情感的融合。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体会到阅读的精神享受,感受到生活的充实可爱。如苏教版六年级《理想的风筝一课》刘老师的言传身教,给学生以深刻地影响,使作者在幼小的心灵里也播下了理想的种子,升起了理想的风筝。当作者苏步阳在文革时遭到残酷打击的时候,晚年躺在病榻上病痛难忍的时候,总是会想到刘老师,要像刘老师那样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与挫折都要乐观向上、有执着的追求。似乎可以结束这一节课了。但是我想再回到课文的第二小节,来重温春天的美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春天的景色描写对人物形象起到的烘托作用。
当我们重温第2自然段的时候,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生读。
在这一自然段中,从“尽情地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谁的影子?
“连翘花吹奏着生命之歌”,其实连翘花是在赞美什么呢?
这样设计,把写景和人物的教学紧紧地结合起来,升华了课堂的主题,让人在迷惑中顿悟。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时时记住自己是“平等的首席”地位,及时对对话中出现的如“思维受阻、偏离方向、情绪低落”等各种现象,通过点拨引导,让学生从迷茫失落中走出,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使课堂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思想交锋,从而生成出一片蓝天。
四、师本对话——领悟编者意图,是扎实有效的阅读教学的升华点
与教科书编者对话,能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新的东西,对学生的发展空间有一个新的拓展,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例如《渔歌子》一词,教科书编者为何要选择这首词?教科书编者所要传达出作者的什么样的情怀呢?一位教师就问学生:“他直钩垂钓,不设鱼饵难道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在意什么?”学生体会到在意欣赏风景。师追问:“中国的名山大川太多了,为何张志和独爱西塞山?”随即播放翩飞的白鹭,描写白鹭的词语,学生感受到了作者,教科书编者想要传达的那份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飘逸潇洒……从“桃花流水”体会到张志和心中所渴望的那种世外桃源的境界。
五、师本对话——拓展必要资料,是阅读教学的补充点
适当补充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语言材料,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学习《江南》一诗,便可补充阅读《忆江南》《早春》等,让学生感受不同作者眼里的春天。
总之,教师与文本的对话给学生提供进行阅读对话的“脚手架”,是重要的前提,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