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有效教学已成为我国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追溯了有效教学理念的起源和理论背景,探讨在新课程改革下的有效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
关键词:有效教学;理论背景;新课程改革;影响因素
一、有效教學理念的背景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 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之后, 这一概念频繁出现在英语教学文献中, 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有效教学的提出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此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 教学是艺术。“它倡导教学是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 的行为, 是一种‘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 [1]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思潮的广泛影响, 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学不仅是一种艺术, 而且也是一门科学, 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便是在这一背景之下提出来的。
二、有效教学的内涵
(一)、有效教学的概念
“有效教学” 是20 世纪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教学理论,甚至可以称为一种教学思想[6]。所谓“有效”, 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 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也就是说, 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有效教学”作为一个教学论的概念被提出来虽然是最近的事情, 但在更宽泛意义上使用“有效教学",即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 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7]。
(二)、有效教学的标准.
目前国内把有效教学标准分基础性与发展性两个维度进行研究。基础性维度的标准为:(1)是否能把握教学内容的定位;(2)是否注重个别差异;(3)教师的表述是否清晰,包括言语概念式的表述、案例领悟式的表述和图式结构式的表述;(4)是否有效地使用教育资源。发展性维度的标准为:(l)是否能灵活运用、选择和编制教学计划;(2)是否运用启发式方法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3)课堂教学能否体现互动和开发的要求,老师能否尊重学生,唤起学生的自律意识,能否容许学生个体专长的课外开放;(4)是否具有科学思维和创造性。[8]
三、当前教育的有效教学
(一)当前教育有效教学出现的问题
1.“本本主义”的课程观。
这种课程观下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忽视“学生的存在”的问题。教学中视书本、教参为金科玉律。在这样的课程观下,教师往往采用延长教学和学生学习时间、提高劳动强度的办法来提高教学“成效”,证明教学效果。教师为了“成绩”而教条地教,学生为了考分而教条地理解。表面上实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实际上仍旧在应试教育中兜圈子,教师仍然在采取原始、落后的手段来进行忽视甚至无视学生身心发展的、虚化的“有效教学”。
2.“拿来主义”的教学模式。
有的教师奉行“拿来主义”,随便“拿来”一个理论、一个课件,不经自己的加工和创造,盲目使用。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因时、因人、因环境和问题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变通。因为,任何一种“经验”或“经典”,都是在具体情况背景下创生出来的,它不可能是万能的“灵丹妙药”。照搬他人的现成经验,不但不会提高教学效率,还会丧失自己的优势,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最终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3.“形式主义”的教学活动。
现在的教学很多过于重视活跃的形式而忽视活跃的教学活动的目的所在。现在的许多课成了教师的“表演课”、“做秀课”,表演流于形式。教师为了把课上得“精彩”,花大量时间于表演上,追求形式上的效果却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从实践层面来看,我国的课堂教学有相当高的比例仍然处在低效或者无效的状态。有效教学是一个相对概念。有效总是对于一定的目的、价值的有效。当课程的价值观、教学目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时,它必然要求实现价值、目的的方式、行为、手段等随之变化,即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二)、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新课程改革中影响教学有效性或者质量的因素极其复杂,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体系
在现行的有效教学评价标准上存在一些需要我们关注的现象和问题。现行的评价体系的价值错位是“应试教育”能够大行其道,教学活动价值追求的“短视”或南辕北辙,有效教学难以真正落实的主要原因。一般来说,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更多的趋于考试的结果,以分数来说话,分数高的就说明教学有效,分数低的便是教学无效或低效。但教学效果并不仅仅表现在结果上,过程中同样也有效果,而这种效果又往往不是教学目标所能涵盖的,因为一节课的内涵要远远大于教学目标的规定,其效果也绝非只是预设的。
2.教师的观念
有效教学就意味着教学视点的变革。在传统的知识观和教学观支配下,教师被评赞为蜡烛、春蚕、老黄牛、园丁,教师被认为是知识的宝库。教学不仅仅是关乎教师怎么教,而应要把教学的重心从教师身上转到学生身上,以学生的成长为整个教学的中心。要从教师教的课堂转变成学生学的课堂。把学生作为沟通与活动的主体,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和活动展开指导。在有效教学中, 教师不再以知识权威和绝对权力的姿态走进教室传道、授业、解惑 ,而是充当课程实施的积极推进者、平等对话者、行动研究者的多种角色。教师要转换观念,不应只是向学生传递大纲教材和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而应在传递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反对注入式教学,提倡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要注重教学的生活化。教师建立起新的知识观和教学观,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不教条地理解和灌输教材的知识和观点,允许学生有自己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检验其理解的正确性。
3.学生差异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充分地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学生的差异是表现在多个方面的,既有认知能力的差异,又有认知方式的差异;既有多种智力差异,又有心理品质的差异。但是目前的教育使得教师不能关注到每个学生,导致每个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占有教师资源时间减少,有效教学也不能落实。实践表明,当学习者个体差异受到教师关注时,他们就可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因此,要重视差异,关注边缘学生,尽量调整学生学习机会的差异。只有承认学生的差异,并善于发现学生的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良好的发展,才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J].人民教育,2001.(6)
[2] 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J]. 教育研究,2007(6).
[3] 刘树仁.有效课堂教学的特征及其实施策略[J]. 辽宁教育研究,2006(7).
[4] 平博杰.也谈有效教学[J]. 集宁师专学报,2008,30(1).
[5] 南纪稳.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的理念建构与研究路径[J]. 当代教师教育,2009.(2).
[6]肖刚. 有效性教学理论之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2001.
[7]高振英.有效教学论[M]. 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5.
[8]张璐.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20:38.
关键词:有效教学;理论背景;新课程改革;影响因素
一、有效教學理念的背景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 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之后, 这一概念频繁出现在英语教学文献中, 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有效教学的提出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此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 教学是艺术。“它倡导教学是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 的行为, 是一种‘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 [1]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思潮的广泛影响, 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学不仅是一种艺术, 而且也是一门科学, 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便是在这一背景之下提出来的。
二、有效教学的内涵
(一)、有效教学的概念
“有效教学” 是20 世纪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教学理论,甚至可以称为一种教学思想[6]。所谓“有效”, 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 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也就是说, 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有效教学”作为一个教学论的概念被提出来虽然是最近的事情, 但在更宽泛意义上使用“有效教学",即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 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7]。
(二)、有效教学的标准.
目前国内把有效教学标准分基础性与发展性两个维度进行研究。基础性维度的标准为:(1)是否能把握教学内容的定位;(2)是否注重个别差异;(3)教师的表述是否清晰,包括言语概念式的表述、案例领悟式的表述和图式结构式的表述;(4)是否有效地使用教育资源。发展性维度的标准为:(l)是否能灵活运用、选择和编制教学计划;(2)是否运用启发式方法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3)课堂教学能否体现互动和开发的要求,老师能否尊重学生,唤起学生的自律意识,能否容许学生个体专长的课外开放;(4)是否具有科学思维和创造性。[8]
三、当前教育的有效教学
(一)当前教育有效教学出现的问题
1.“本本主义”的课程观。
这种课程观下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忽视“学生的存在”的问题。教学中视书本、教参为金科玉律。在这样的课程观下,教师往往采用延长教学和学生学习时间、提高劳动强度的办法来提高教学“成效”,证明教学效果。教师为了“成绩”而教条地教,学生为了考分而教条地理解。表面上实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实际上仍旧在应试教育中兜圈子,教师仍然在采取原始、落后的手段来进行忽视甚至无视学生身心发展的、虚化的“有效教学”。
2.“拿来主义”的教学模式。
有的教师奉行“拿来主义”,随便“拿来”一个理论、一个课件,不经自己的加工和创造,盲目使用。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因时、因人、因环境和问题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变通。因为,任何一种“经验”或“经典”,都是在具体情况背景下创生出来的,它不可能是万能的“灵丹妙药”。照搬他人的现成经验,不但不会提高教学效率,还会丧失自己的优势,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最终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3.“形式主义”的教学活动。
现在的教学很多过于重视活跃的形式而忽视活跃的教学活动的目的所在。现在的许多课成了教师的“表演课”、“做秀课”,表演流于形式。教师为了把课上得“精彩”,花大量时间于表演上,追求形式上的效果却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从实践层面来看,我国的课堂教学有相当高的比例仍然处在低效或者无效的状态。有效教学是一个相对概念。有效总是对于一定的目的、价值的有效。当课程的价值观、教学目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时,它必然要求实现价值、目的的方式、行为、手段等随之变化,即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二)、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新课程改革中影响教学有效性或者质量的因素极其复杂,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体系
在现行的有效教学评价标准上存在一些需要我们关注的现象和问题。现行的评价体系的价值错位是“应试教育”能够大行其道,教学活动价值追求的“短视”或南辕北辙,有效教学难以真正落实的主要原因。一般来说,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更多的趋于考试的结果,以分数来说话,分数高的就说明教学有效,分数低的便是教学无效或低效。但教学效果并不仅仅表现在结果上,过程中同样也有效果,而这种效果又往往不是教学目标所能涵盖的,因为一节课的内涵要远远大于教学目标的规定,其效果也绝非只是预设的。
2.教师的观念
有效教学就意味着教学视点的变革。在传统的知识观和教学观支配下,教师被评赞为蜡烛、春蚕、老黄牛、园丁,教师被认为是知识的宝库。教学不仅仅是关乎教师怎么教,而应要把教学的重心从教师身上转到学生身上,以学生的成长为整个教学的中心。要从教师教的课堂转变成学生学的课堂。把学生作为沟通与活动的主体,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和活动展开指导。在有效教学中, 教师不再以知识权威和绝对权力的姿态走进教室传道、授业、解惑 ,而是充当课程实施的积极推进者、平等对话者、行动研究者的多种角色。教师要转换观念,不应只是向学生传递大纲教材和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而应在传递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反对注入式教学,提倡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要注重教学的生活化。教师建立起新的知识观和教学观,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不教条地理解和灌输教材的知识和观点,允许学生有自己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检验其理解的正确性。
3.学生差异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充分地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学生的差异是表现在多个方面的,既有认知能力的差异,又有认知方式的差异;既有多种智力差异,又有心理品质的差异。但是目前的教育使得教师不能关注到每个学生,导致每个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占有教师资源时间减少,有效教学也不能落实。实践表明,当学习者个体差异受到教师关注时,他们就可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因此,要重视差异,关注边缘学生,尽量调整学生学习机会的差异。只有承认学生的差异,并善于发现学生的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良好的发展,才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J].人民教育,2001.(6)
[2] 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J]. 教育研究,2007(6).
[3] 刘树仁.有效课堂教学的特征及其实施策略[J]. 辽宁教育研究,2006(7).
[4] 平博杰.也谈有效教学[J]. 集宁师专学报,2008,30(1).
[5] 南纪稳.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的理念建构与研究路径[J]. 当代教师教育,2009.(2).
[6]肖刚. 有效性教学理论之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2001.
[7]高振英.有效教学论[M]. 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5.
[8]张璐.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2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