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的微型课活动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mmm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课堂活动充分,既是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高层次境界,也是语文教师的全部课堂艺术的集中体现,那么如何做好让学生活动充分,课堂收获丰硕呢?我觉得从“微型课题”的活动着手,不失为一个好方法,而微型课就是课堂上有目的探讨性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它的内涵具体为:研究的着眼点主要关注于教育教学细节,研究内容是教育教学实践中碰到的真问题、实问题、小问题。
  一、微型课题的活动的必要性
  1.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2.也是“解决教师身边具体问题,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你的教师走上研究这条幸福之路上来”。而传统的学校教育科研,从理论到理论或从理论到实践,教师只是忠实的执行者和被要求者,也就是说教师只是接受者和单纯的学习者。众所周知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它不是把某种知识或教育教学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简单过程,而是蕴涵了将理论的一般性原则个性化,与具体的应用场景相适应并与教师的个性特征相融合的过程。其中最为核心的实践性知识和个人化的教育观念,正是教师依存于特定的背景,以特定的教室、特定的教材,甚至特定的学生为对象,在真实的教育教学场景中形成的,是在充满情感、理想和特定的组织文化环境中逐步发展起来的,而对“微型课题”的活动的研究在实践中确能够促进教师的职业成长,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大幅度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二、微型课题活动的原则
  1.选题应新颖。如果选择的题目只是在前人的圈子里“原地踏步”,缺少新认识、新角度和新材料,是很难写出新意的。因此,题目必须新颖。这里的新颖一是抓住最新出现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经常关注主流教育媒体的新动向,把握新热点,选准新角度,此谓“锦上添花”。同时针对原有问题,提出新观点、新思路、新解决之道,即“旧瓶装新酒”。比如我在讲授必修一《荆轲刺秦王》一文时,就设计了这样两个微型话题:一是:“如过你是《荆轲刺秦王》这部电影的导演,面对这样一个剧本,你会重点拍摄哪个场景?为什么?”二是:“如果你是一名演员,你认为哪个角色最能打动你,你想出演哪个角色,为什么?”这两个问题的提出,是把本篇文章当成一个故事来分析,首先抛却了对文言文枯燥的讲授,又是源于文本,更是贴近于生活,所以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自觉不自觉的就会走进文本,深入挖掘,从自我的角度和认识来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从而使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不再死气沉沉。
  2.选题应小巧。微型课题题目一般不宜大,即切口要小。选题过大,一是受到时间、精力、资金等限制,短期内很难取得具体成果。二是容易写得空泛,研究得不深不透,对自己专业成长没有什么有价值的帮助。选择一个恰如其分的小题目去研究,方向就会看得准确,问题可以说得深刻,结论可能下得透彻。如:教授《孔乙己》时可选“手的描写与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对孔乙己脸色描写的表达作用”、“怎样看孔乙己的“偷”、孔乙己与“酒”、孔乙己的神情描写与性格特点、说说没有出场的丁举人、“笑”在小说中的艺术力量、孔乙己的第一次亮相和最后一次出场、孔乙己的话语分析、孔乙己在小说中是一个弱者、咸享酒店与孔乙己、孔乙己的善良、《孔乙己》中的“我”……这样学生就容易下手,有话可说。
  3.选题宜务实。选题要注意实用价值,要选择具有现实意义的题目。比如教授《散步》时,可设置以下“微型话题”讨论。(1)课文标题欣赏。(2)课文的开头之美。(3)记叙文中的风景画。(4)说说课文中的“波澜”。(5)课文美句赏析。(6)课文结尾段的意味。
  语文课堂中的“微型课题”的活动,对教师个人的发展及业务素质的提高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也必将让语文课成为一种享受,学生也会爱上语文,会感受到课堂艺术的魅力,在别具匠心的微型课堂设计中学生轻松愉悦地提高了语文的素养。
  王应峰,教师,现居内蒙古巴彦淖尔临河。
其他文献
补白,作为阅读教学的新形态,是文本解读永不枯竭的源泉。恰到好处地补白,往往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深层解读,实现阅读教学的动态生成,让文本解读精彩无限。对此,笔者自身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在初中语文文本解读中引导学生多元补白略谈了自己的几点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推敲词句,揣摩语言,在情感凝聚处补白  “文章不是无情物”,文本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写照
“红色文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蕴涵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新时期下加强“红色文化”的传承和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行“红色文化”的传承和教育的方法有很多,其中立足语文课堂,挖掘教材中的“红色因子”,有效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渗透不失为一种重要途径。但为了避免将语
现代语文教育经过百年坎坷历程发展到现在,又该驶向何方?笔者认为,从1902年以来,现代语文教育随着社会历史变迁和语言变革,先后经历了如下发展阶段:(1)20世纪前半叶,从文言文教学向白话文教学运动,属于语言本位教育;(2)20世纪后半叶,从语言教学向言语教学运动,属于言语本位教育;(3)21世纪初,言语学科本位教学开始迈向言语生命智慧教育。言语生命智慧教育需要超越学科中心本位,致力于打通“语言、世
【摘要】在新课标下,强化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有效结合,贯彻生活化教学理念是当下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创新之举.本文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节为例,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生活化教学模式进行了重点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教学对策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思想充分凸显了生活与教育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在数学教学中贯彻生活化教学理念,是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创新之举,也是小学
同样是高中语文课本,又是同一篇《拿来主义》,人教社(新、旧版)教材与苏版教材对其中的五处注释的处理,存在着较大的不同之处。这些不同之处正好体现了教材编写者们的思想意识在不断进步和提高。现分别对此作些分析对比(下文中,人教社旧版高中语文教材注释简称“旧注”,人教社新版高中语文教材注释简称“新注”,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新教材注释简称“苏注”)。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
“集体备课”并不是一个新名词,目前各式各样的集体备课机制在教师的教研活动中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善。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集体备课呈现出奇怪的现象:经过集体备课,不同教师上同一教材,竟然出现一样的导入新课,一样的质疑讨论……难道集体备课就应该让教学过程“如出一辙”吗?     一、强调“共性”,忽视教师的“个性”    备课是展现教师教学艺术的序幕。集体备课是在充分酝酿、日趋完善的集体智慧的基础上,
2020年1月7日,第十二届国际大学生雪雕大赛在冰城哈尔滨圆满落幕。中国、澳大利亚和法国等高校的55支代表队现场比拼后,北京理工大学的雪雕作品《红色基因》荣获大赛最高奖—特等奖,同时还获得最佳创意奖。  《红色基因》以红船造型为主体,以岩石造型为基础,侧面以DNA螺旋结构寓意红色基因代代传承,岩石上方是巨大的历史画卷。  画卷正面表现的是青涩麦草变成丰收麦穗,寓意着伟大祖国不断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所有的语文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对自己讲授的课程感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但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由于地域的关系,语言表达的障碍,思维习惯的限制,大部分学生对于学习汉语文困难大,理解难,效率低,成绩差,缺乏兴趣。课堂教学非常被动,大部分学生对汉语文学习没有兴趣,久而久之造成学生厌学,甚至逃学。因此,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就成了提高汉语文教学成绩的关键。如何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
大凡作家笔下所现之物,无不带上他们人生体验的色彩,其美的观念和情感形式也附着在所描述的事物上,诗歌和散文尤其如此。所谓万物融于作家的笔端,并构成了他们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又恰恰是他们人生世界的情感体验。或悲或喜或哀或乐,正是外物与内心世界相互撞击的结果。在庐隐的《异国秋思》中,我感到的是她那透过秋天景象和人文世界而显现出来的一种深沉的悲伤情绪,令人心中也升腾起愁绪,不由自主地走进她笔下景和人所构成的
近年来,高考作文材料呈现出贴近社会现实、紧扣时代脉搏、关注青年成长的鲜明特征,尤其是对社会生活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表达对时代、对个体的关注和反思。这要求考生对作文材料有深刻的理解,对问题有鞭辟入里的分析,立意高远,思维清晰。   这跟新闻时评的写作要求和思维方式比较相似,阅读时评既可以积累素材,又可以锻炼思维。尤其是新闻时评所体现的问题思维特别值得学生在写作中加以借鉴。高中生阅读量和直接接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