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尘埃落定》叙事角度的复调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ay65430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叙述角度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阿来在《尘埃落定》中设置了,内聚焦叙述和零聚焦叙述相糅和的叙述角度。
  关键词:《尘埃落定》;叙事角度;复调
  1.内聚焦叙述“‘内聚焦’的特点是叙述者叙述某个人知道的情况,即从某个人的单一角度讲述故事。内聚焦叙述的作品往往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叙述者通常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叙述焦点因此而移入作品成为内聚焦。”《尘埃落定》采用了内聚焦叙述,将叙述的权利交给了“傻子”二少爷“我”。在两种情况下,叙述都是在“我”的有限视角下展开。第一种情况是作者极力说明“我”是一个傻子时,采用内聚焦叙述。如:“在麦其土司辖地上,没有人不知道土司第二个女人所生的儿子是一个傻子,”那个傻子就是“我”,“一个月时我坚定不笑”等等,但从整个作品的叙述来看,这个所谓的“傻子”所展现给我们的是他严密,流畅的思维——正因为小说不能从叙述本身来再现这个“傻子”的傻子物质,作者不得不在许多地方反复强调“我是傻子”。第二种情况是“我”在回顾自我和经验自我的情况下,也同样采用内聚焦叙述。文中“我”来讲述“我”的故事,涉及到讲述之前的事情,这时所用的就是回顾自我的方式。现在想来,照相术进到我们的地方可真是时候······但是“我”叙述的时候主要用的是经验自我的方式,其中最出色的描述莫过于对死亡的体验。
  刀子,锋利的刀子,像一块冰,扎进了我的肚皮。不痛,但是冰冰凉,很快冰就开始发烫了。我听见自己的血滴滴答答落在地板上,我听见店主朋友哑声对我说再见。现在,上天啊,叫我来到这个世界的神灵啊,我的身子正在慢慢的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干燥的,正在升高,而被血打湿的那个部分正在往下陷落。这时,我听见妻子下楼的脚步声,我想叫一声她的名字,但却发不出声音来了。
  “我”不仅感觉到刀子扎进肚皮,而且作家认为的延长了时间,细致地描摹出由“凉”到“烫”,由“一部分”分为“两部分”。由“升高”到“陷落”对比自己死亡的体验,其中包含了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受形式,真实表现了死亡体验。而且这样的死亡体验毫不显恐惧,害怕。不同于先锋小说对死亡冷酷,血腥,残暴等的展示。由于“我”是叙述者,所以我的个人体验必须展示出来。
  2.零聚焦叙述
  “‘零聚焦’指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它的特点是叙述者说出来的比任何一个人物知道得都多。这通常是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这类叙述的传统特点是无视角限制。”《尘埃落定》抓住了零聚焦叙述的这一特点,采用了零聚焦叙述。
  《尘埃落定》中零聚焦的叙述还是通过傻子“我”来实现的,“我”有两个身份,一个是傻子,一个是全知全能者。试看我作为全知全能者写到:
  “热乎乎的女人的肉体使土司的情绪安定了,他嘴上说要举行一场多么隆重的婚礼,心里却禁不住想,查查头人的全部家产都是自己仓里的了。查查是所有头人里最忠诚的一个······他就是不该有这么漂亮的老婆,同时也不该拥有那么多的银子,叫土司见了晚上睡不着觉,要是自动的把这一切主动叫土司分享一点,也不至于到今天这个地步了。想到这些,父亲禁不住为人性中难得满足的贪欲叹了口气。”
  严格的零聚焦叙述“我”是不可能看到父亲与去他女人的做爱场面,更无法深入到父亲的内心去了解父亲当时的心理状态,但作者却打破了传统“我”的限知性叙述常规,让我站在上帝的高度上去做全知全能的叙述者,给读者展现另一面的内容。我便可以窥见所有小说人物的心理,也能预测重大事情的发生,甚至可以预见土司制度的未来。
  《尘埃落定》采用了内聚焦叙述和零聚焦叙述相结合的叙述方式,且在这三种叙述方式里,“我”充当了三种叙述视角,分别为“傻子”视角,智者视角,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视角(作者视角)。这三种叙述视角叠置便在文本中发出了三种声音:作为“傻子”我的声音,作者“智者”之我的声音;作为作者之“我”的声音。三种声音相互融合,共同完成了《尘埃落定》的叙述。
  《尘埃落定》的叙事显然具备了复调小说的特点。巴赫金指出:“复调的实质恰恰在于:不同声音在这里仍保持着各自的独立,作为独立的声音结合在一个统一体中,这已是比单声结构高出一层的统一体。”这就是说复调小说中不管用什么样的人称叙述,采用什么样的叙述视角,自始至终没有一个声音是具有权威性并且能够占据压倒一切位置的。《尘埃落定》中的内聚焦叙述与零聚焦叙述相糅合而发出的三种声音是平等且独立的讲叙自己的视角内的故事,符合复调的实质。
  3.叙事线索的复调
  《尘埃落定》有两条叙事线索,一条线索是土司家族由盛而衰的过程,是显线。另一条线索则是“我”的心灵史,是隐线。显线按照时间的推进,记录下了土司制度下的社会生活及重大事件,让土司社会的一切尽收读者眼底。而引线则跟着显线的推进带领着读者跟随二少爷的心灵经历了懵懂的性爱、初尝权利的滋味等等心灵上的感受。这两条双线不分主次,相互渗透,相互呼应,交织着写出了土司家族和土司制度下的一切社会生活。
  巴赫金说:“即使是一个个阶段本身,他也力求从同时行的角度,用戏剧方式把它们加以对比和对立,而不是排列为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对他(陀思妥耶夫斯基)来说,研究一个世界就意味着把这个世界的一切内容都作为共时性的东西加以思考,识破同一个时间横断而上的相互关系。”这就意味着复调小说并不是简单地按照线性模式叙述一个故事,而是共时的把可以想象出来的故事最大限度压缩到一个横断面上,其中每一个层面都包含种种张力、对称、重复和对立。后来捷克的学者米兰·昆德拉在《关于结构艺术的对话》一书中对巴赫金的这一观点进行了补充“音乐中的复调是指两种或者更多声音同时呈现,它们被完整的结合在一起,但又保持各自的独立性,复调小说也应该如此。”“小说中的对位的必要条件是:第一,各个不同的线索平等;第二,整体的不可分割……复调在小说中与其说是技巧性的,不如说是富有诗意的。”而《尘埃落定》的两条线,一显一隐,平衡的交织,各自有各自要讲述的任务,独立且平等。我们可以说,《尘埃落定》采取了时间这个横断面,把土司制度下的一切生活和作为主人公的内心的世界对称的压缩在此,全面且对立的把《尘埃落定》的所有情节穿插进来,使小说文本具有了张力,而这符合复调理论下叙事线索的复调特征。   4.叙述方式的复调
  《尘埃落定》的文本中活跃着两组最明显的对立声音。第一组对立的声音是宁玛派的活佛济嘎与带有藏地原始宗教色彩的僧人翁波意西。翁波意西是狂热的宗教徒,是理想的象征。拥有格西学位的他无疑是一个公认的聪明人。他因一个梦的预示而来到麦琪土司的领地上,希望建立一个新的教派来代替土司护佑下的“充满邪见的,戒律松弛的尘俗一样罪恶的教派。但他缺乏对土司领地独特文化制度形貌的了解,也缺乏对土司权力的审时度势的认识。他热烈的与他人对话,试图传布大师宗喀巴创立的格鲁派教法,渴望以此来证明自己,完成自己的誓言。他无视对话者身份骄傲态度使其话语两次被麦琪土司打断,对话中显现出来的两种强硬意识的初次交锋为以后翁波意西被抛出生活常规的悲惨命运埋下了祸根。后来,他被两次连续割下了舌头并以自由人的身份沦为麦其土司家的奴隶。他为自己简单而单纯的理想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而济嘎活佛,这位同样来自圣城拉萨的人,一度也自诩为神的代言人其实宗教不过是腐朽的封建土司制度的附庸。这位活佛因为在上一轮继承人之争中对政治发出了不合时宜的话语而失宠,一直被土司家族冷落。在冷酷的现实面前,活佛醒悟了,他转变了策略开始曲意逢迎土司。在麦其家族以后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中,活佛也都有了可以参与的资格,并获得了权势者施舍的银子与粮食。
  从表面上看,世俗主义至上的活佛济嘎代表着一种胜利。但是作为一部深刻的复调小说,阿来并没有简单的肯定此否定彼。翁波意西最终还是成为了书记官。他跟随着傻子,见证了边境上那个巨大的汇聚天下财富的市场,见证了土司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崭新的东西。这个宁肯被砍掉头颅也坚信“历史就是要告诉人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人终于可以如愿以偿的记录下那惊心动魂轰轰烈烈的一幕了。他的结局也未尝不是一种人生的胜利。
  第二组对立的声音则来自“傻子”与他的哥哥。作者纠缠着这一对对立的人物创造了一个表面上看起来傻却有先知一般洞察力及预见力的傻子和人们眼中公认的聪明人却总在关键时候做出错误的决定的傻子的哥哥。表面的傻、真正的傻、表面的智、真正的智,作者用极端的组合方法,将真、假,愚蠢、聪明这些对立因素集中在一对兄弟身上,但这样的对立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的。人是傻好呢,还是聪明好呢?常人都认为是聪明好,但《尘埃落定》文本中对人的真与假、傻与智两性,并没有做出单纯的价值判断与选择。从《尘埃落定》文本来看,傻有傻的好处,也有他的坏处;智有智的好处,也有他的坏处。傻子被人侮辱,不被现实理解和容纳,却也因某不明事实而少了许多人生的许多烦恼。聪明人会受到器重,委以社会重任,却也常常成为欲望的奴隶。真与假,傻与智,除此之外,《尘埃落定》文本中还表达了许多悖论式的矛盾困惑,如寻找与虚无、离开与归来、宗教信仰与科学理性、文明落后等的悖论式人生与文化价值立场。
  无论是僧人之间的对立对话,还是“傻子”与哥哥之间的对立对话,《尘埃落定》中所有的对立都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两个僧人、“傻子”与哥哥,作者内心的天平上并没有偏向任何一方,作家是以超然的俯视他们的。人是追求自己的理想好?还是屈于权贵好?人是傻好?还是聪明好?这是作者的困惑,显示了作者内心深处人格的对立。内心闪烁不定、更接近于人生存本真状态的作者,作者不确定自己抓住的是不是真理,他深信自己不是真理的化身,只是在响彻世间的众多声音里不断寻找最符合真理的声音。因此傻子与哥哥的对话因作者的不确定而变得平等。
  僧人之间的对话,“傻子”与哥哥的对话,实际上都是作者内心对人性的叩问的外在化,也是对于人性格和命运悲剧性心灵的探微。作者对于自己所创造的所有人物存在的正确性是既肯定又否定的,每一种性格都是有缺陷的。在作者心中,他笔下的所有人物都是平等而对立的,这是作者在叙事方式上运用的复调手法。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250
  [2]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钱中文译.三联书店,1998(06):45
  [3]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钱中文译.三联书店,1998(06):59
其他文献
关键词: 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志愿者培训;网络自主学习平台  摘 要: 目前我国对非营利组织志愿者培训的理论探讨不够深入,实践中也存在志愿者培训缺失的问题,这就直接影响了志愿服务的效果。而对志愿者进行专业培训可巩固其参与动机,提高其工作绩效,并有助于塑造优秀的组织形象。针对非营利组织志愿者培训缺失问题,可利用Web 2.0技术,构建一个由自主学习区、虚拟交流区、辅助功能区三个子模块组成的个性化
期刊
摘要:以“招隐”为题材的诗歌在西晋基本成熟并走向顶峰,太康至永嘉时期的短短几十年里,招隐诗的创作无论在数量、质量和意趣上都达到了一个高峰。梁太子萧统《昭明文选》特设“招隐类”和“反招隐类”,其中的“归隐”意识是值得后人加以深究的。  关键词:《昭明文选》;招隐诗;归隐意识  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的《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其中《文选》卷二十二特设“招隐类”和“反招
期刊
摘要: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以是否“说本分话”作为评判诗歌的重要标准,优秀的诗人作诗都是“自道己意”、“说自家话”。他认为创作主体只有做到“有德者才有言”、“多读书”和“直书胸臆”,才能创作出其言“自足有味”的诗作。  关键词:方东树;《昭昧詹言》;本分话;条件  方东树,字植之,生于1772年,卒于1851年,清中叶桐城派重要的散文家和学者。《昭昧詹言》是方东树晚年对后辈讲论诗学的内容汇编,是他
期刊
摘要: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女性词人,其以女性词人特有的审美视角和艺术表现将景物描写的淋漓尽致,为后世文人所称颂,本文主要研究李清照词的写景艺术。本文首先对李清照词中景物意象进行梳理;其次,研究对比手法在李清照写景词中的表现;再次,研究白描手法在李清照词中的表现;然后,从李清照词中对景物色彩选取的角度研究其在景物刻画上的作用,并探讨景物的色彩与作者情感的关系;最后,总结李清照的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期刊
摘要:文章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来审视茨威格的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通过对小说中爱情的批判、对其中所塑造女性形象的批判以及对作家本人的批判,认为男性意识形态和男性权力话语对茨威格创作深有影响,其文本中有较强男性意识形态的显现,小说中的女性仍然生活在男性权力话语为其编织的囚笼中。  [关键词]女性主义批评;男权文化思想;陌生女人;女权意识  一、女性主义批评的产生和发展概述  在文学批评界,
期刊
摘要: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以温柔细腻的笔触工笔细描了一个旧上海的迷梦,仿佛一支暗哑的在寒冬枝头上徐徐绽放的花朵,在荡气回肠地爱恨追逐中陨落在黎明的早晨。王琦瑶的一生就像一只被钉死的蝴蝶标本,鲜艳而凄怆。作品流露出女性自身的生存困惑以及对人性中孤独主题的探索。  关键字:女性形象;生存困境;孤独意蕴  引言:王安忆于1999年的长篇小说《长恨歌》,从容舒缓地铺展出时代更迭中新旧上海里王琦瑶们的故事
期刊
关键词:两法衔接;行政执法;刑事司法;法律监督;移送监督;检察监督;权力制约;法治中国  摘要:“两法衔接”的本质在于对我国宪法视野下的政治体制架构及其主导下的权力分配、运作机制做进一步权力划界、理顺和深层次调整,对我国现行权力运作实践、政治体制改革和司法体制改革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建立和完善“两法衔接”在当下深入推进开展的法治中国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它为从根本上解决行政执法领域“有案
期刊
摘要:西南联大是成就汪曾祺作家梦的地方,可以说没有西南联大就没有汪曾祺。本文着重探讨汪曾祺笔下的西南联大,着重讨论其笔下联大的校园、校园生活以及校园的文化精神。  【关键词】汪曾祺;西南联大;校园文化精神  汪曾祺曾说:“我要不是读了西南联大,也许不会成为一个作家,至少不会成为一个像现在这样的作家。”【1】那么在汪曾祺的作品中,这种神话般的西南联大到底是什么样子?本论文着重探讨汪曾祺笔下的西南联大
期刊
Abstract: Baroque and Rococo are two main artistic styles which are popular from seventeen century to eighteen century. They have important role and impact in western art history. Both of them are nob
期刊
摘要:无论专业与否只要是学习过钢琴的人,说起维也纳乐派不禁会想起这三位音乐巨匠: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他们共同把古典时期的音乐推向了巅峰,并以贝多芬的去世而宣告结束。其实,维也纳乐派同音乐历史诸多流派一样,仅仅是笼统的一个说法,三位音乐大师除了在作品上一脉相承,还有就是他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城市---维也纳,当时这座城市不仅处在欧洲的中心,而且还聚集了许多民族和欧洲国家的音乐家、歌剧等艺术形式,可以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