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浏阳市职业中专创办于1985年;1995年通过了湖南省重点职业学校评估;2000年通过了教育部“全国重点职业学校”评估验收:2004年学校又顺利通过了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的复查;2008年成为省级示范性职教中心项目单位的主持单位;2009年成功申报为湖南省示范性职业学校。
多年来,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针,坚持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办学,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职教领域找到了一片新天地。尤其是服装专业的“前校后厂、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具特色。
学校于1986年开设服装专业,因学校位于比较偏僻的农村,最初的校企合作是“合”多“作”少、合作模式单一、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学校原有一栋实训楼,2006年又投资600万建成一栋新实训楼,学校领导决定采取一种全新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引企业进校园”。
2007年,本着校企共建、优势互补的原则,学校与台资企业——中山英仕达服装有限公司合作,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投入资金,共同建设一条现代化服装生产线,该生产线能容纳职工300人,年产值达2000万元,生产礼服远销欧美。服装专业的师生不出校门就能直接参与生产、管理等活动,亲身体验服装设计、加工等过程,真正对接企业文化,真正实现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真正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形成“前校后厂、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学校的服装专业办学行为和企业活动已经全方位、多环节地相互参与、穿插,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效应。
一、校企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制定教学计划
我们成立了由学校省级专业带头人罗小红、苏雪珍,企业专家沈日明、李建国,教务科长苏树根等人组成的“服装专业建设委员会”。他们根据企业用工岗位的职业素质要求、岗位技能要求、职业技能鉴定要求、理论知识要求等方面进一步细化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制定教学计划,选择或自编教材,制定课程考核标准和技能鉴定标准等,并根据社会与企业实际需求确定专业方向。
二、工学结合,培养学生技能
可以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学习阶段,安排学生进入车间实习。高一新生入校第一周是短暂的认识性实习,到企业观察生产流程,从服装设计到成品,让学生了解服装制作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后即开始进行课堂学习与车间实习的交替,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交替方法:一种是上午在教室上课,下午到车间实习;另一种是先在教室与实习室上几天课,然后到车间实习。不论用哪一种形式,学校与企业都是合二为一的,学生既是学校的学生,也是企业的员工。在车间现场,由教师与生产车间的师傅共同指导。在这种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参与生产全过程,按照企业生产流程,学生通过在规定的实训时间内完成产品,掌握专业技能、感受工作气氛、领会企业文化,从而实现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目的。
三、校企共同培养,保障学生就业
除了校企双方共同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外,学生报名时又与英仕达服装有限公司签订一份就业协议,使学生成为企业未来的员工。因此,企业也自愿成为培养学生的主体,他们不仅安排专家担任教学与实习指导,还设置英仕达服装有限公司教育奖学金,每年对品学兼优的学生给予奖励。学生也因长期与企业近距离接触,在训练技能的同时也能领悟企业文化,学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体验并增强工作责任、规范、团队等职业意识,形成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严肃认真的劳动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以及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具有这些良好的职业素养,自然会得到企业的青睐,近几年学校服装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均为100%。
在“前校后厂、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企业成为学生课堂的延伸地,师傅成了老师,从言传身教到手把手的示范,校企之间的合作由互为穿插发展成互为一体,互相促进和提高。“前校后厂”不仅能解决学生的实习问题和就业问题,学到企业中行家里手的绝活绝技,还从企业那里了解到本专业的最新知识、最新行情,让学生能了解本专业的前沿技术,有效地利用了社会各方面的教育资源,使企业与学校形成一股合力,既为学校办学增添了活力,也进一步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使学校办学目标、办学体制更好地贴近市场、服务经济,避免了盲目办学、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弊病,为办学注入了旺盛的生命力。
多年来,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针,坚持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办学,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职教领域找到了一片新天地。尤其是服装专业的“前校后厂、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具特色。
学校于1986年开设服装专业,因学校位于比较偏僻的农村,最初的校企合作是“合”多“作”少、合作模式单一、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学校原有一栋实训楼,2006年又投资600万建成一栋新实训楼,学校领导决定采取一种全新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引企业进校园”。
2007年,本着校企共建、优势互补的原则,学校与台资企业——中山英仕达服装有限公司合作,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投入资金,共同建设一条现代化服装生产线,该生产线能容纳职工300人,年产值达2000万元,生产礼服远销欧美。服装专业的师生不出校门就能直接参与生产、管理等活动,亲身体验服装设计、加工等过程,真正对接企业文化,真正实现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真正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形成“前校后厂、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学校的服装专业办学行为和企业活动已经全方位、多环节地相互参与、穿插,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效应。
一、校企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制定教学计划
我们成立了由学校省级专业带头人罗小红、苏雪珍,企业专家沈日明、李建国,教务科长苏树根等人组成的“服装专业建设委员会”。他们根据企业用工岗位的职业素质要求、岗位技能要求、职业技能鉴定要求、理论知识要求等方面进一步细化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制定教学计划,选择或自编教材,制定课程考核标准和技能鉴定标准等,并根据社会与企业实际需求确定专业方向。
二、工学结合,培养学生技能
可以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学习阶段,安排学生进入车间实习。高一新生入校第一周是短暂的认识性实习,到企业观察生产流程,从服装设计到成品,让学生了解服装制作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后即开始进行课堂学习与车间实习的交替,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交替方法:一种是上午在教室上课,下午到车间实习;另一种是先在教室与实习室上几天课,然后到车间实习。不论用哪一种形式,学校与企业都是合二为一的,学生既是学校的学生,也是企业的员工。在车间现场,由教师与生产车间的师傅共同指导。在这种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参与生产全过程,按照企业生产流程,学生通过在规定的实训时间内完成产品,掌握专业技能、感受工作气氛、领会企业文化,从而实现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目的。
三、校企共同培养,保障学生就业
除了校企双方共同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外,学生报名时又与英仕达服装有限公司签订一份就业协议,使学生成为企业未来的员工。因此,企业也自愿成为培养学生的主体,他们不仅安排专家担任教学与实习指导,还设置英仕达服装有限公司教育奖学金,每年对品学兼优的学生给予奖励。学生也因长期与企业近距离接触,在训练技能的同时也能领悟企业文化,学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体验并增强工作责任、规范、团队等职业意识,形成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严肃认真的劳动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以及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具有这些良好的职业素养,自然会得到企业的青睐,近几年学校服装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均为100%。
在“前校后厂、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企业成为学生课堂的延伸地,师傅成了老师,从言传身教到手把手的示范,校企之间的合作由互为穿插发展成互为一体,互相促进和提高。“前校后厂”不仅能解决学生的实习问题和就业问题,学到企业中行家里手的绝活绝技,还从企业那里了解到本专业的最新知识、最新行情,让学生能了解本专业的前沿技术,有效地利用了社会各方面的教育资源,使企业与学校形成一股合力,既为学校办学增添了活力,也进一步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使学校办学目标、办学体制更好地贴近市场、服务经济,避免了盲目办学、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弊病,为办学注入了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