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变迁和观念的改变,中学生早恋这一现象在众多学者以及学校和家长多年来的引导和应对下并未明显减少,反而有增多的趋势。文章利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早恋现象进行了分析,并从学生成长规律的角度研究了目前我国中学生的恋爱现象,旨在为早恋的教育引导提出建议。
【关键词】早恋;中学生;学生成长规律;影响力理论
一、问题的提出
对于中学生恋爱这个话题,国内外存在着不同看法。对于国内而言,各所中学对这一现象多持消极态度,学校也把中学生恋爱看作中学生成绩下降的重要因素。为此,学校和教师都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反对这一行为,并产生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名词——早恋。但是学校以及教师的反对并未对早恋产生有效的抑制作用,很多青少年甚至从小学开始就产生了恋情,只是他们不敢向教师和家长承认[1]。西方国家并无“早恋”这样的说法,在他们看来,中学阶段的恋爱属于青春期的一個正常现象,父母和教师并不反对,他们把这一行为看作人生发展趋向成熟的自然现象[2]。对比国外学者相对开放的态度,国内学者在对早恋进行描述时,结论并不相同,大多数学者持反对态度,认为在课业最为繁重的中学阶段,恋爱更容易给情绪波动较大的青少年带来更多心理和生理上的不确定因素,从而影响中学生学业成绩,因此应该反对早恋。比如,倪韬(2009)认为,早恋会影响中学生的学业、学习风气,严重时可致犯罪[3]。韩宝磊、倪娜(2009)指出,早恋会导致学生极大地分散个人精力,影响学生的人际关系,并且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也就是说,由于这个阶段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都不够成熟,早恋不仅会对学生学习成绩带来消极影响,而且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危害[4]。陈文建(2014)从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个人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建议,旨在更好地帮助学校和家长解决学生早恋这一问题。刘录护、李春丽(2015)则在对比中西对于早恋不同态度的基础上,呼吁教育实践与学术研究也应该多关注早恋带来的积极影响,同时反对国内对于中小学生恋爱的简单遏制[5]。
随着社会变迁和观念的改变,早恋这一现象在众多学者以及学校和家长多年来的引导和应对下并未明显减少。反而由于互联网以及大众传媒的发展,中学生有更多渠道了解到西方的恋爱观,在西方恋爱观的影响下,相较于之前,他们更加倾向于早恋[6]。因此,本文尝试对四川省某中学的早恋情况进行研究,获取一手资料,在学生成长规律视野下探讨早恋对中学生成绩产生的影响,并对早恋的管理方式提出新观点、新思路。
二、研究设计
(一)对象选择与研究方法
笔者所选择的学校位于四川省西部,是一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在对学校进行观察以及和该校教师交谈之后,笔者选择了高中部5名教师进行访谈,并在高中年级发放了调查问卷,以对早恋进行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笔者主要采用访谈法与问卷法,并通过SPSS26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出学生早恋的原因、对早恋的态度以及成绩与早恋的关系,从而为学校的早恋引导策略提出建议。
(二)分析结果
1.问卷结果
本问卷以四川省某中学学生为研究对象,对高中部学生发放问卷100份,实际回收94份。在受访对象中,64.9%的学生从未有过恋爱经历;27.7%的学生有过1~3次恋爱;6.4%的学生有过4~6次恋爱;6次以上的恋爱人数占1%。
在数据满足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的情况下,笔者通过SPSS26数据分析的独立样本t检验,对家庭居住地、独生与否以及性别与早恋的关系进行探讨得出:早恋次数与家庭居住地(农村/城市)的p值为0.747>0.05;早恋次数与独生与否的p值为0.149>0.05;早恋次数与性别的p值为0.53>0.05,因此家庭居住地、独生与否以及性别与早恋次数都无显著差异。但通过交叉表分析得出,学生早恋的主要原因是缓解孤独(非常同意4%,同意56%)以及好奇心理(非常同意8%,同意33%),而从众(非常同意0%,同意19%)以及展现魅力(非常同意0%,同意8%)的原因占比较少。
在问卷数据中,正在谈恋爱的样本数据有10人,其中6人在最近一次考试中排名上升,占总恋爱人数的60%。在总样本数94人中,有19.15%的人非常同意早恋会导致成绩下降,有25.53%的人同意早恋会导致成绩下降,有24.47%的人不同意早恋会导致成绩下降,只有5.32%的人非常不同意早恋会导致成绩下降。因此,该校学生对于谈恋爱会影响学习成绩下降的态度并不明确。但在关于学习成绩下降和早恋的关系中,17.02%的人非常同意若早恋导致成绩下滑则会重新考虑这段关系,45.74%的人同意若早恋导致成绩下滑则会重新考虑这段关系,只有9.57%的人不同意若早恋导致成绩下滑则会重新考虑这段关系这一观点,仅有6.38%的人非常不同意若早恋导致成绩下滑则会重新考虑这段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有超过一半的人在高中阶段把“面包”看得更为重要。
(三)教师访谈结果
笔者在对学生进行访谈与问卷调查的同时,也对学校的年级管理者、班主任以及教师进行了访谈。在整理访谈资料之后,笔者对教师关于早恋的管理方式与态度做了如下分类。
1.早恋对学习会产生极为消极的影响,应该杜绝学生早恋
比如访谈一位当了两年班主任的教师,他认为早恋的学生普遍存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滑的现象。在问到有没有例外时,他说:“例外肯定有,但是那种少得很,我敢这么说,90%的成绩都会下滑。”从这位教师的言语中不难看出,他对早恋的态度是极为反对的。另一位班主任也指出,大部分的早恋会影响学生学习。在问及两位教师目前班上有早恋经历的学生人数时,他们表示有20%左右。
2.早恋会不会对学习产生影响,看学生自己,与早恋无关
笔者在访谈两位30多岁的男老师和一位30岁左右的女教师时发现,他们对于早恋的接纳度更高,因为他们班早恋的学生大多把恋爱看作双方进步的动力。而在说到因为早恋导致成绩下降的现象时,那位女教师说道:“那种成绩不好的其实不是因为早恋,是他们成绩本来就不好,早恋只是他们不良习惯的一个方面。”而在问到班上有早恋经历的学生人数时,教师们则表示并不太多,应该有10%左右。 从对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尽管他们对于早恋的处理方式并不相同,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认为早恋会对学生学习成绩产生消极影响。
三、分析讨论
(一)该校总体早恋情况的讨论
由问卷调查结果可知,在受访对象中,有早恋经历的占总人数的35.1%,正在早恋人数占受访人数的10.6%。在正处于早恋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在最近一次考试中排名与上次相比有所上升。这一问卷调查结果与大部分教师对早恋的认识有所不同:他们认为多数的早恋都会对学生成绩产生消极影响。
(二)影响学生早恋的因素分析
从问卷结果可知,家庭居住地、性别、独生与否对早恋都无明显影响,多数学生认为回避孤独感以及对恋爱的好奇是早恋的主要原因。虽然学生对于早恋会导致成绩下降这一观点并没有一致的看法,但大部分学生仍把学习看作自己的主要任务,表示若是早恋影响了学习,他们会重新考虑这段关系。
四、结论与建议
(一)学生成长规律
在新时代,我们更应该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来教育引导学生处理早恋问题[7]。在学生成长规律这一视角下,笔者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介绍。
1.学生身体发育规律
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由于性激素对骨骼的作用,他们的身体发育正向成年期过渡,身体比例也开始出现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孩的肩部和女孩的臀部都有不同程度的发育,由于男女的生理差异,男孩的体格最终要超过女孩[8]。而社会环境的变迁、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使得如今青少年的身体发育速度快于20世纪。这样的变化,加速了男女身体特征的差异,使得男性、女性魅力在青年时期更为突出。
2.心理发育规律
中学阶段正是青少年心理急速发展与变化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男性与女性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性成熟,这也使得他们在心理层面更渴望与异性的接触与交流[8]。同时,David R.Shaffer和Katherine Kipp指出,这一阶段的男生、女生会因为环境以及个体的差异而分化出早熟和晚熟的差异,这样的差异也是心理发展规律在这一时期的正常现象[9]。因此,对青少年早恋简单反对,是与青少年正常心理发展规律相悖的。
3.青少年所处环境
当代青年学生是一个时代环境塑造的群体,环境塑造是基础。当今时代,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现在的环境已经与改革开放初期的成长环境有所不同,在恋爱观、婚姻观方面,西方较为开放的认识也对我国青少年产生极大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仍用以前保守封闭的态度去抵制早恋的行为,不仅忽视了青少年身心发展特征,而且与现代社会的环境相悖。
4.学校教师教育理念的变化
通过对教师的访谈结果分析可知,目前大部分中学教师虽然对早恋持反对态度,但是部分教师在访谈中表明,若学生早恋未对学习成绩产生消极影响,他们会尊重学生的选择,顺应学生的成长规律,静观其变。
(二)对早恋教育引导的建议
“早恋”这一名词在我国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中学阶段繁重的课业以及过大的学业压力。因此,任何可能给学生课业带来消极影响的因素都被家长和教师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过程。随着近年来中考政策的调整,更多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进入职高,初中学生的成绩成为更多家长、教师关注的重点。在这样的环境下,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对于中学阶段学业重要性的强调只会有增无减。但是我们在看到中学生课业重要性的同时,也不能够忽视中学阶段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独特性。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从少年的懵懂无知,到青少年的情窦初开,再到青年的恋爱婚姻,都是一种发展,是一种认知的改变,是一种心理的成熟。早恋的发生实际上是青少年生理与心理成熟的标志,是对性意识的明晰和体验的结果,是个体发展的一种现象。对早恋的反对,是对人性的一种压制,并不符合这一阶段人的成长规律。同时,从本文的问卷调查结果以及访谈的内容可以看出,早恋对于学习的消极影响并没有像一些教师所认为的那样严重,与此相反,调查中早恋学生成绩上升的占比更高。
根据本文的分析研究以及Robert Cialdini的影响力理论,笔者对于早恋的教育引导提出以下建议。
1.以理性态度对待早恋
长期以来,早恋在我国许多家长和教师心中都不被看好。出于对学业的重要性考量而有这样的态度无可厚非,但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学生正常的生理发展规律,“揠苗助长”不可取,“一刀切”也要不得。在中學阶段,学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出于“社会认同”而进入恋爱也是中学生选择早恋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整个校园的大环境下,学校教师仍应强调学业对于中学生的重要性,但对于有早恋倾向的学生,不应该以过分强硬的态度予以制止,而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疏导建议。
2.重视情感教育
从样本数据的分析可知,学生在这一阶段恋爱的主要原因是对爱情的好奇以及缓解孤独感。因此,学校应该对中学生进行以“爱情和友情”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不能让他们模糊“爱情”和“友情”的界限,出于好奇心以及对孤独感的逃避而懵懂进入一段恋爱关系。因为孤独而把恋爱作为缓解的一种方式,表明了中学生友谊的相对缺失。青春期的学生,由于左右脑发育不平衡,情绪通常不稳定,具有两极性、爆发性的特点。家长和教师平时应该多关注学生的情绪问题,给予学生情感上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努力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友谊观,在与朋友、同学的情绪分享交流中缓解孤独,建立积极的合作与联系。
3.“因材施教”,分类管理
从访谈以及问卷的资料结果可以看出,中学阶段的学生,无论是出于外部动机还是内部动机,多数对学习的重要性有着相对一致的看法;不管是早恋还是未早恋的学生,都能够正确区分“学业”和“爱情”的重要性。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应该在加强他们学习内部动机的情况下进行分类管理引导。 (1)有早恋倾向的学生。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对异性有好感实属正常,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引导就显得极为重要。在中学,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應该树立自己在学生心中的权威,在班上学生有早恋倾向的情况下,应多次强调学习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分清主次。同时,应与相关学生私下进行谈话,让学生学会向教师、家长或者朋友倾诉自己的想法,使学生隐藏在内心的想法有一个交流和发泄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途径长期跟踪了解他们的近况,与学生保持亦师亦友的关系,以防止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不成熟行为,进而影响学业与生活。
(2)早恋的学生。对于因早恋而导致成绩下降的学生而言,教师应采用Robert Cialdini影响力理论中的“权威”与“喜爱”原则。从本文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对大部分的中学生而言,当他们因恋爱导致成绩下降后,他们会重新考虑这段关系。对于此类学生,教师首先应该做的是明确自己对早恋的反对态度。同时,教师应该与学生就这段关系主动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目前在感情与学业上存在的问题,但不应该以过于强硬的态度干涉,而是充分发挥影响力理论中的“喜爱”原则。对于在早恋后学习成绩并未下降的学生而言,让他们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仍然保持这样的趋势尤为重要,此时应该运用 “承诺与一致性”原则。教师在与此类学生进行沟通的时候,应对他们成绩的稳定或上升给予肯定的态度,并且对他们再次强调此阶段学习的重要性,让他们把学业的上升与恋爱的持续性相联系,让恋爱成为他们努力学习的一种动力。
五、结语
大多数中学教师认为,早恋是中学生学习成绩下降的重要因素。但本文的问卷数据以及相关访谈资料表明,大部分早恋学生的成绩并没有下降,这与大部分中学生对于恋爱与学习成绩关系的态度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因此,对于学校以及教师而言,早恋不应该是一个“谈虎色变”的话题。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教师应该正视学生在当今社会所受到的其他文化的影响以及学生这一阶段的成长规律,在正视目前社会环境的变化、尊重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了解学生早恋的原因,对早恋进行正确的教育与疏导,才是对学生恋爱现象进行引导的合乎时宜的选择。
【参考文献】
车赛西亚.当前中国早恋教育现状及优化对策[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20,28(06):105-109.
李阳,谷传华,胡靖宜.早恋概念的科学性辨析[J].班主任之友,2006(12):16-18.
倪韬.对中学生早恋现象的思考与对策[J].成功(教育),2009(03):296.
韩宝磊,倪娜.中学生早恋的心理特征与应对策略[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9(02):31-33.
刘录护,李春丽.校园早恋的中西比较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5(11):109-113.
梅平乐.论当代影视文化影响下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D].开封:河南大学,2004.
周明星.教育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N].中国教育报,2018-12-06.
劳拉·E·伯克.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David.Shaffer& Katherine Kipp.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关键词】早恋;中学生;学生成长规律;影响力理论
一、问题的提出
对于中学生恋爱这个话题,国内外存在着不同看法。对于国内而言,各所中学对这一现象多持消极态度,学校也把中学生恋爱看作中学生成绩下降的重要因素。为此,学校和教师都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反对这一行为,并产生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名词——早恋。但是学校以及教师的反对并未对早恋产生有效的抑制作用,很多青少年甚至从小学开始就产生了恋情,只是他们不敢向教师和家长承认[1]。西方国家并无“早恋”这样的说法,在他们看来,中学阶段的恋爱属于青春期的一個正常现象,父母和教师并不反对,他们把这一行为看作人生发展趋向成熟的自然现象[2]。对比国外学者相对开放的态度,国内学者在对早恋进行描述时,结论并不相同,大多数学者持反对态度,认为在课业最为繁重的中学阶段,恋爱更容易给情绪波动较大的青少年带来更多心理和生理上的不确定因素,从而影响中学生学业成绩,因此应该反对早恋。比如,倪韬(2009)认为,早恋会影响中学生的学业、学习风气,严重时可致犯罪[3]。韩宝磊、倪娜(2009)指出,早恋会导致学生极大地分散个人精力,影响学生的人际关系,并且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也就是说,由于这个阶段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都不够成熟,早恋不仅会对学生学习成绩带来消极影响,而且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危害[4]。陈文建(2014)从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个人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建议,旨在更好地帮助学校和家长解决学生早恋这一问题。刘录护、李春丽(2015)则在对比中西对于早恋不同态度的基础上,呼吁教育实践与学术研究也应该多关注早恋带来的积极影响,同时反对国内对于中小学生恋爱的简单遏制[5]。
随着社会变迁和观念的改变,早恋这一现象在众多学者以及学校和家长多年来的引导和应对下并未明显减少。反而由于互联网以及大众传媒的发展,中学生有更多渠道了解到西方的恋爱观,在西方恋爱观的影响下,相较于之前,他们更加倾向于早恋[6]。因此,本文尝试对四川省某中学的早恋情况进行研究,获取一手资料,在学生成长规律视野下探讨早恋对中学生成绩产生的影响,并对早恋的管理方式提出新观点、新思路。
二、研究设计
(一)对象选择与研究方法
笔者所选择的学校位于四川省西部,是一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在对学校进行观察以及和该校教师交谈之后,笔者选择了高中部5名教师进行访谈,并在高中年级发放了调查问卷,以对早恋进行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笔者主要采用访谈法与问卷法,并通过SPSS26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出学生早恋的原因、对早恋的态度以及成绩与早恋的关系,从而为学校的早恋引导策略提出建议。
(二)分析结果
1.问卷结果
本问卷以四川省某中学学生为研究对象,对高中部学生发放问卷100份,实际回收94份。在受访对象中,64.9%的学生从未有过恋爱经历;27.7%的学生有过1~3次恋爱;6.4%的学生有过4~6次恋爱;6次以上的恋爱人数占1%。
在数据满足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的情况下,笔者通过SPSS26数据分析的独立样本t检验,对家庭居住地、独生与否以及性别与早恋的关系进行探讨得出:早恋次数与家庭居住地(农村/城市)的p值为0.747>0.05;早恋次数与独生与否的p值为0.149>0.05;早恋次数与性别的p值为0.53>0.05,因此家庭居住地、独生与否以及性别与早恋次数都无显著差异。但通过交叉表分析得出,学生早恋的主要原因是缓解孤独(非常同意4%,同意56%)以及好奇心理(非常同意8%,同意33%),而从众(非常同意0%,同意19%)以及展现魅力(非常同意0%,同意8%)的原因占比较少。
在问卷数据中,正在谈恋爱的样本数据有10人,其中6人在最近一次考试中排名上升,占总恋爱人数的60%。在总样本数94人中,有19.15%的人非常同意早恋会导致成绩下降,有25.53%的人同意早恋会导致成绩下降,有24.47%的人不同意早恋会导致成绩下降,只有5.32%的人非常不同意早恋会导致成绩下降。因此,该校学生对于谈恋爱会影响学习成绩下降的态度并不明确。但在关于学习成绩下降和早恋的关系中,17.02%的人非常同意若早恋导致成绩下滑则会重新考虑这段关系,45.74%的人同意若早恋导致成绩下滑则会重新考虑这段关系,只有9.57%的人不同意若早恋导致成绩下滑则会重新考虑这段关系这一观点,仅有6.38%的人非常不同意若早恋导致成绩下滑则会重新考虑这段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有超过一半的人在高中阶段把“面包”看得更为重要。
(三)教师访谈结果
笔者在对学生进行访谈与问卷调查的同时,也对学校的年级管理者、班主任以及教师进行了访谈。在整理访谈资料之后,笔者对教师关于早恋的管理方式与态度做了如下分类。
1.早恋对学习会产生极为消极的影响,应该杜绝学生早恋
比如访谈一位当了两年班主任的教师,他认为早恋的学生普遍存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滑的现象。在问到有没有例外时,他说:“例外肯定有,但是那种少得很,我敢这么说,90%的成绩都会下滑。”从这位教师的言语中不难看出,他对早恋的态度是极为反对的。另一位班主任也指出,大部分的早恋会影响学生学习。在问及两位教师目前班上有早恋经历的学生人数时,他们表示有20%左右。
2.早恋会不会对学习产生影响,看学生自己,与早恋无关
笔者在访谈两位30多岁的男老师和一位30岁左右的女教师时发现,他们对于早恋的接纳度更高,因为他们班早恋的学生大多把恋爱看作双方进步的动力。而在说到因为早恋导致成绩下降的现象时,那位女教师说道:“那种成绩不好的其实不是因为早恋,是他们成绩本来就不好,早恋只是他们不良习惯的一个方面。”而在问到班上有早恋经历的学生人数时,教师们则表示并不太多,应该有10%左右。 从对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尽管他们对于早恋的处理方式并不相同,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认为早恋会对学生学习成绩产生消极影响。
三、分析讨论
(一)该校总体早恋情况的讨论
由问卷调查结果可知,在受访对象中,有早恋经历的占总人数的35.1%,正在早恋人数占受访人数的10.6%。在正处于早恋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在最近一次考试中排名与上次相比有所上升。这一问卷调查结果与大部分教师对早恋的认识有所不同:他们认为多数的早恋都会对学生成绩产生消极影响。
(二)影响学生早恋的因素分析
从问卷结果可知,家庭居住地、性别、独生与否对早恋都无明显影响,多数学生认为回避孤独感以及对恋爱的好奇是早恋的主要原因。虽然学生对于早恋会导致成绩下降这一观点并没有一致的看法,但大部分学生仍把学习看作自己的主要任务,表示若是早恋影响了学习,他们会重新考虑这段关系。
四、结论与建议
(一)学生成长规律
在新时代,我们更应该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来教育引导学生处理早恋问题[7]。在学生成长规律这一视角下,笔者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介绍。
1.学生身体发育规律
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由于性激素对骨骼的作用,他们的身体发育正向成年期过渡,身体比例也开始出现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孩的肩部和女孩的臀部都有不同程度的发育,由于男女的生理差异,男孩的体格最终要超过女孩[8]。而社会环境的变迁、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使得如今青少年的身体发育速度快于20世纪。这样的变化,加速了男女身体特征的差异,使得男性、女性魅力在青年时期更为突出。
2.心理发育规律
中学阶段正是青少年心理急速发展与变化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男性与女性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性成熟,这也使得他们在心理层面更渴望与异性的接触与交流[8]。同时,David R.Shaffer和Katherine Kipp指出,这一阶段的男生、女生会因为环境以及个体的差异而分化出早熟和晚熟的差异,这样的差异也是心理发展规律在这一时期的正常现象[9]。因此,对青少年早恋简单反对,是与青少年正常心理发展规律相悖的。
3.青少年所处环境
当代青年学生是一个时代环境塑造的群体,环境塑造是基础。当今时代,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现在的环境已经与改革开放初期的成长环境有所不同,在恋爱观、婚姻观方面,西方较为开放的认识也对我国青少年产生极大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仍用以前保守封闭的态度去抵制早恋的行为,不仅忽视了青少年身心发展特征,而且与现代社会的环境相悖。
4.学校教师教育理念的变化
通过对教师的访谈结果分析可知,目前大部分中学教师虽然对早恋持反对态度,但是部分教师在访谈中表明,若学生早恋未对学习成绩产生消极影响,他们会尊重学生的选择,顺应学生的成长规律,静观其变。
(二)对早恋教育引导的建议
“早恋”这一名词在我国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中学阶段繁重的课业以及过大的学业压力。因此,任何可能给学生课业带来消极影响的因素都被家长和教师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过程。随着近年来中考政策的调整,更多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进入职高,初中学生的成绩成为更多家长、教师关注的重点。在这样的环境下,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对于中学阶段学业重要性的强调只会有增无减。但是我们在看到中学生课业重要性的同时,也不能够忽视中学阶段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独特性。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从少年的懵懂无知,到青少年的情窦初开,再到青年的恋爱婚姻,都是一种发展,是一种认知的改变,是一种心理的成熟。早恋的发生实际上是青少年生理与心理成熟的标志,是对性意识的明晰和体验的结果,是个体发展的一种现象。对早恋的反对,是对人性的一种压制,并不符合这一阶段人的成长规律。同时,从本文的问卷调查结果以及访谈的内容可以看出,早恋对于学习的消极影响并没有像一些教师所认为的那样严重,与此相反,调查中早恋学生成绩上升的占比更高。
根据本文的分析研究以及Robert Cialdini的影响力理论,笔者对于早恋的教育引导提出以下建议。
1.以理性态度对待早恋
长期以来,早恋在我国许多家长和教师心中都不被看好。出于对学业的重要性考量而有这样的态度无可厚非,但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学生正常的生理发展规律,“揠苗助长”不可取,“一刀切”也要不得。在中學阶段,学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出于“社会认同”而进入恋爱也是中学生选择早恋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整个校园的大环境下,学校教师仍应强调学业对于中学生的重要性,但对于有早恋倾向的学生,不应该以过分强硬的态度予以制止,而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疏导建议。
2.重视情感教育
从样本数据的分析可知,学生在这一阶段恋爱的主要原因是对爱情的好奇以及缓解孤独感。因此,学校应该对中学生进行以“爱情和友情”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不能让他们模糊“爱情”和“友情”的界限,出于好奇心以及对孤独感的逃避而懵懂进入一段恋爱关系。因为孤独而把恋爱作为缓解的一种方式,表明了中学生友谊的相对缺失。青春期的学生,由于左右脑发育不平衡,情绪通常不稳定,具有两极性、爆发性的特点。家长和教师平时应该多关注学生的情绪问题,给予学生情感上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努力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友谊观,在与朋友、同学的情绪分享交流中缓解孤独,建立积极的合作与联系。
3.“因材施教”,分类管理
从访谈以及问卷的资料结果可以看出,中学阶段的学生,无论是出于外部动机还是内部动机,多数对学习的重要性有着相对一致的看法;不管是早恋还是未早恋的学生,都能够正确区分“学业”和“爱情”的重要性。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应该在加强他们学习内部动机的情况下进行分类管理引导。 (1)有早恋倾向的学生。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对异性有好感实属正常,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引导就显得极为重要。在中学,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應该树立自己在学生心中的权威,在班上学生有早恋倾向的情况下,应多次强调学习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分清主次。同时,应与相关学生私下进行谈话,让学生学会向教师、家长或者朋友倾诉自己的想法,使学生隐藏在内心的想法有一个交流和发泄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途径长期跟踪了解他们的近况,与学生保持亦师亦友的关系,以防止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不成熟行为,进而影响学业与生活。
(2)早恋的学生。对于因早恋而导致成绩下降的学生而言,教师应采用Robert Cialdini影响力理论中的“权威”与“喜爱”原则。从本文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对大部分的中学生而言,当他们因恋爱导致成绩下降后,他们会重新考虑这段关系。对于此类学生,教师首先应该做的是明确自己对早恋的反对态度。同时,教师应该与学生就这段关系主动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目前在感情与学业上存在的问题,但不应该以过于强硬的态度干涉,而是充分发挥影响力理论中的“喜爱”原则。对于在早恋后学习成绩并未下降的学生而言,让他们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仍然保持这样的趋势尤为重要,此时应该运用 “承诺与一致性”原则。教师在与此类学生进行沟通的时候,应对他们成绩的稳定或上升给予肯定的态度,并且对他们再次强调此阶段学习的重要性,让他们把学业的上升与恋爱的持续性相联系,让恋爱成为他们努力学习的一种动力。
五、结语
大多数中学教师认为,早恋是中学生学习成绩下降的重要因素。但本文的问卷数据以及相关访谈资料表明,大部分早恋学生的成绩并没有下降,这与大部分中学生对于恋爱与学习成绩关系的态度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因此,对于学校以及教师而言,早恋不应该是一个“谈虎色变”的话题。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教师应该正视学生在当今社会所受到的其他文化的影响以及学生这一阶段的成长规律,在正视目前社会环境的变化、尊重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了解学生早恋的原因,对早恋进行正确的教育与疏导,才是对学生恋爱现象进行引导的合乎时宜的选择。
【参考文献】
车赛西亚.当前中国早恋教育现状及优化对策[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20,28(06):105-109.
李阳,谷传华,胡靖宜.早恋概念的科学性辨析[J].班主任之友,2006(12):16-18.
倪韬.对中学生早恋现象的思考与对策[J].成功(教育),2009(03):296.
韩宝磊,倪娜.中学生早恋的心理特征与应对策略[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9(02):31-33.
刘录护,李春丽.校园早恋的中西比较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5(11):109-113.
梅平乐.论当代影视文化影响下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D].开封:河南大学,2004.
周明星.教育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N].中国教育报,2018-12-06.
劳拉·E·伯克.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David.Shaffer& Katherine Kipp.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