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高中历史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历史学科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社会知识、创新意识等方面的教育在过去、现实与未来的联系之中逐渐展开,是一门具有“价值理性”的综合性知识学科。在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塑造方面,历史学科的地位是不可替代也不可低估的。
一、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严峻现实的必然要求。据调查:有较严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小学生约为15%,初中生约为17%,高中生约为20%,大学生约为27%。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我们必须更新观念,勇于探索,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抓好德育、智育、体育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开朗坚强的性格、稳定乐观的情绪,使他们德、智、体、性、情全面发展,而中学历史教学,恰恰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丰富资源,也应当义无反顾地担起这一任务。
2、新课改新理念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体验性、问题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历史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引导学生综合地、整体地认识社会,逐步形成真实而全面的社会生活观念。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中学历史教学中,是适应新课程教育理念的现实需要。新课程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而通过在中学历史课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能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建立师生交往互动、互惠的新型教与学关系。
3、中学生特点与教育本质的呼唤。 中学生正处于成长历程中的特定阶段,是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意志品质的塑造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对于以上问题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钱学森认为“大成智慧者不是单纯智力和技能的培养,而是集身心全面发展之大成者”,“大成智慧者”必然应该是一个人格高尚的人、身心健全发展的人。教育在本质上应是一种人格的、生命的启迪和教育,中学历史教师应更加关注和思考的是历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中学历史教材内容极为丰富,历史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丰富的感染力。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对于培养学生理解记忆、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对学生自我认识的正确评价,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以及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终身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深挖历史课程中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资源
1、能使学生有宽广心胸与远大理想之类的资料。 历史课中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有成就的人物,他们品质优秀、人格高尚。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孟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等等,通过教师情真意切的描述,无一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深深的思考,从内心迸发出对这些人物由衷的钦佩,产生对真善美高尚情操的向往和追求。教师应教导学生要象这些历史人物那样,对科学和真理执着追求,在重重困境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和性格,成功不沾沾自喜,失败不垂头丧气,坚持不懈地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2、能引导学生不怕挫折与热爱祖国之类的资料。历史课堂上我们可以引用孟子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劝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终灭亡吴国的故事、发明家爱迪生在经历数百次失败之后,终于研制成耐用的碳丝灯泡等故事,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也可引用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以其屡战屡败而屡败屡战的斗志,终于推翻清朝,完成革命夙愿,被世人尊称为“国父”的事迹去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还可以引用钱学森不计较个有得失冲破美国重重阻力最终归国的的爱国言行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无私奉献精神等等。
3、能教会学生看待自我与看待他人之类的资料。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史实,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修养,培养正确的自我意识,为将来融入社会创造良好的心理素质条件。牛顿说:“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正视现实,正确认识、评估自己和他人。既不能因自己的一技之长而自视甚高,忘乎所以,也不能因自己的弱点而妄自菲薄,自惭形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毋以己长而形人之短,毋以己短而忌人之能”。荀子则把“有知则问”和“不能则问”相提并论,王充提倡“智能之上,不学不行,不问不知”。通过老师的循循善诱,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不论自己的能力强弱、水平高低、容貌美丑,都能喜欢自己、悦纳自己;不论周围环境的优劣,都能从实际出发,调控自己,努力适应,从而做到善于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战胜自我,发展自我和贡献自我。
三、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和要求
1、要寻找与历史教材的最佳结合点。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起着积极作用。历史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品德能力的培养,应充分利用历史知识、探讨历史知识与心理素质的最佳结合点,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主动发展。如通过有关中外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事迹介绍,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培养学生胸怀坦荡、不计个人得失的品格,培养他们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勇气;通过学习中外历史,了解世界各地的文明是在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中发展起来的。只有善于吸收外来先进事物的民族才能不断进步,永葆活力,使学生树立放眼世界,虚心学习,取长补短的精神;通过学习和继承中外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使学生初步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追求真理精神、科学创新精神、民主平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具有为祖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而做出自己应有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2、转变观念对症下药。传统的教育观念总是习惯于把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归结为思想政治问题来解决,实际上,学生中出现的许多问题,是不良个性心理所造成的,如果是生理心理带来的问题,就不宜用大道理来解决。中小学生尤其是中学生,正处于一个心理萌动时期,一个生理、心理急剧变化、并趋向成熟的阶段。在这个时期道德的、认识的、情绪的、自我的、和性的变化同时发生,而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但不能顺利度过青春期各个阶段的学生,就会出现一些不良品德及性格表现,比如:自卑、胆怯、乖戾、懦弱、冲动、暴躁等等。对于学生的这些生理心理带来的个性特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注重观察、分析、了解,及时发现并掌握其心理症结,帮助他们消除内心障碍。在具体做法上,单靠思想政治工作是远远不够的,更应掌握许多心理技术,再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营造气氛以境动情。 在历史心理健康教育探索过程中,教师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大胆地展示自己的观点,剖析自我,评价他人,为学生自我反馈创造条件和机会。教师要巧妙使用尊重、关注、倾听、鼓励、释疑等各种技巧,使学生在自然而然中展示自己,发表观点,畅所欲言。现在的中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广,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描述、或评判、或感慨、或欣赏,总会有超过教师的新的见解、新的评价。当然,“发表”最好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进行,在师生真诚互信的情境中,学生才能敏捷地表达真实的自我。这样,学生在自己发表的情境中,情感品质受到培养,情操受到陶冶,自我意识受到强化,人格特质受到净化,心理健康教育也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总而言之,在历史学科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充满活力的新课题。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个学校与各位历史教师都应树立起心理健康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长期坚持、系统规划、深入细致地将这项工作做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抓实抓好,争取开创一个历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双赢的新局面﹗
一、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严峻现实的必然要求。据调查:有较严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小学生约为15%,初中生约为17%,高中生约为20%,大学生约为27%。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我们必须更新观念,勇于探索,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抓好德育、智育、体育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开朗坚强的性格、稳定乐观的情绪,使他们德、智、体、性、情全面发展,而中学历史教学,恰恰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丰富资源,也应当义无反顾地担起这一任务。
2、新课改新理念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体验性、问题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历史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引导学生综合地、整体地认识社会,逐步形成真实而全面的社会生活观念。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中学历史教学中,是适应新课程教育理念的现实需要。新课程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而通过在中学历史课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能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建立师生交往互动、互惠的新型教与学关系。
3、中学生特点与教育本质的呼唤。 中学生正处于成长历程中的特定阶段,是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意志品质的塑造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对于以上问题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钱学森认为“大成智慧者不是单纯智力和技能的培养,而是集身心全面发展之大成者”,“大成智慧者”必然应该是一个人格高尚的人、身心健全发展的人。教育在本质上应是一种人格的、生命的启迪和教育,中学历史教师应更加关注和思考的是历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中学历史教材内容极为丰富,历史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丰富的感染力。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对于培养学生理解记忆、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对学生自我认识的正确评价,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以及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终身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深挖历史课程中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资源
1、能使学生有宽广心胸与远大理想之类的资料。 历史课中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有成就的人物,他们品质优秀、人格高尚。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孟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等等,通过教师情真意切的描述,无一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深深的思考,从内心迸发出对这些人物由衷的钦佩,产生对真善美高尚情操的向往和追求。教师应教导学生要象这些历史人物那样,对科学和真理执着追求,在重重困境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和性格,成功不沾沾自喜,失败不垂头丧气,坚持不懈地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2、能引导学生不怕挫折与热爱祖国之类的资料。历史课堂上我们可以引用孟子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劝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终灭亡吴国的故事、发明家爱迪生在经历数百次失败之后,终于研制成耐用的碳丝灯泡等故事,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也可引用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以其屡战屡败而屡败屡战的斗志,终于推翻清朝,完成革命夙愿,被世人尊称为“国父”的事迹去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还可以引用钱学森不计较个有得失冲破美国重重阻力最终归国的的爱国言行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无私奉献精神等等。
3、能教会学生看待自我与看待他人之类的资料。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史实,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修养,培养正确的自我意识,为将来融入社会创造良好的心理素质条件。牛顿说:“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正视现实,正确认识、评估自己和他人。既不能因自己的一技之长而自视甚高,忘乎所以,也不能因自己的弱点而妄自菲薄,自惭形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毋以己长而形人之短,毋以己短而忌人之能”。荀子则把“有知则问”和“不能则问”相提并论,王充提倡“智能之上,不学不行,不问不知”。通过老师的循循善诱,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不论自己的能力强弱、水平高低、容貌美丑,都能喜欢自己、悦纳自己;不论周围环境的优劣,都能从实际出发,调控自己,努力适应,从而做到善于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战胜自我,发展自我和贡献自我。
三、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和要求
1、要寻找与历史教材的最佳结合点。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起着积极作用。历史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品德能力的培养,应充分利用历史知识、探讨历史知识与心理素质的最佳结合点,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主动发展。如通过有关中外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事迹介绍,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培养学生胸怀坦荡、不计个人得失的品格,培养他们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勇气;通过学习中外历史,了解世界各地的文明是在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中发展起来的。只有善于吸收外来先进事物的民族才能不断进步,永葆活力,使学生树立放眼世界,虚心学习,取长补短的精神;通过学习和继承中外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使学生初步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追求真理精神、科学创新精神、民主平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具有为祖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而做出自己应有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2、转变观念对症下药。传统的教育观念总是习惯于把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归结为思想政治问题来解决,实际上,学生中出现的许多问题,是不良个性心理所造成的,如果是生理心理带来的问题,就不宜用大道理来解决。中小学生尤其是中学生,正处于一个心理萌动时期,一个生理、心理急剧变化、并趋向成熟的阶段。在这个时期道德的、认识的、情绪的、自我的、和性的变化同时发生,而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但不能顺利度过青春期各个阶段的学生,就会出现一些不良品德及性格表现,比如:自卑、胆怯、乖戾、懦弱、冲动、暴躁等等。对于学生的这些生理心理带来的个性特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注重观察、分析、了解,及时发现并掌握其心理症结,帮助他们消除内心障碍。在具体做法上,单靠思想政治工作是远远不够的,更应掌握许多心理技术,再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营造气氛以境动情。 在历史心理健康教育探索过程中,教师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大胆地展示自己的观点,剖析自我,评价他人,为学生自我反馈创造条件和机会。教师要巧妙使用尊重、关注、倾听、鼓励、释疑等各种技巧,使学生在自然而然中展示自己,发表观点,畅所欲言。现在的中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广,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描述、或评判、或感慨、或欣赏,总会有超过教师的新的见解、新的评价。当然,“发表”最好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进行,在师生真诚互信的情境中,学生才能敏捷地表达真实的自我。这样,学生在自己发表的情境中,情感品质受到培养,情操受到陶冶,自我意识受到强化,人格特质受到净化,心理健康教育也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总而言之,在历史学科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充满活力的新课题。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个学校与各位历史教师都应树立起心理健康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长期坚持、系统规划、深入细致地将这项工作做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抓实抓好,争取开创一个历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双赢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