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元旦刚过,长安街两侧的树上,就挂起了红彤彤的大灯笼,夜幕下的北京,霓虹闪烁,像落入人間的灿烂星河。每年的一月,是北京最冷的季节,但是,越来越热的节日气氛,已经让人们忘记了天气的寒冷。
位于海淀区稻香湖附近的纳通集团总部新建成的办公区宽敞明亮,一派紧张繁忙的景象,因为春节前要完成搬家准备工作,春节后全体员工正式入驻。在“和义广业,成人成己”的企业哲学指导下,这家当初只有4名员工的公司,在当家人赵毅武的带领下,经过24年的奋斗,已经发展成为拥有9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000余名员工的集团公司。纳通集团的核心业务涉及医疗器械、新材料等领域,产业布局国内外,国内在天津拥有正天、金兴达、伊宁等品牌制造基地;国外产业主要布局在德国和芬兰,建有欧洲精密制造中心和生物材料产业基地。纳通已经成为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国际化医疗健康产业集团,先后被评为“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企业”、“北京民营企业百强”、“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G20杰出贡献企业、行业领军企业”……
新落成的纳通集团总部建设了研发配套使用的1800平方米洁净车间,计划春节后正式投入使用。人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个车间承担着更重要的使命。
新冠疫情暴发,口罩紧缺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春节将至的喜庆氛围,1月20日,钟南山院士现身中央媒体,宣布了新冠肺炎具有人传人的特点。1月23日,武汉封城。这一天,是腊月二十九。再过一天,就是除夕了。
生活被强行按下了暂停键。短短几天,人们的生活模式就发生了巨大逆转。每天盯着屏幕看各种信息,传染人数在增长,死亡人数在增长,武汉医院床位告急,医生护士驰援武汉,医疗用品告急,方舱医院开建,各地提高应急响应等级……这是怎样的措手不及,这是怎样的慌乱无助,这是怎样的焦虑不安。
冲锋在前线的医生护士,需要穿防护服带口罩全副武装防范病毒入侵。普通人没有能力像医生护士那样冲到前线去救死扶伤,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自我防护。口罩,成为每一个普通人的防御武器,一时之间,人们发现哪里都买不到口罩了。
海淀有28万家企业,但没有一家生产口罩。在这个紧急时刻,拥有10万级洁净车间的纳通集团成为了海淀建设口罩生产线的最佳选择。2月2日,纳通接到海淀区政府通知,希望使用纳通的洁净车间,用于生产口罩。纳通集团董事长赵毅武说:“政府有需要,我们毫不犹豫,必须全力配合。”
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赵毅武,一直密切地关注着疫情的发展。这个在纳通成立之初就确定了“帮助患者以最小代价战胜疾病、恢复健康”为企业使命的企业掌门人,一直践行着“不以追求利润为企业发展的唯一目的,不以追求个人名利作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的创业初心。
紧急成立项目组 筹建口罩生产线
疫情就是命令。纳通迅速成立项目组,利用现有场地,马上召集京津两地的研发人员、技术人员、生产人员立即到岗,快速组织生产。
一场紧急战役打响了。
在这场战役中,纳通集团的各级领导和员工,忘我地投入了战斗。与他们一起战斗的,是海淀区各路相关人员。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产业二处处长何建吾、海淀区市场监管局医疗器械监管科科长高飞身先士卒,组织协调各处资源保障口罩生产线顺利投产。2月3日,何建吾和海淀区政府办副主任王圣朋连夜赶到广州东莞,那里是全世界最大的口罩设备生产基地,到了之后他们发现,现货根本没有,订货要等到4月初才能提货。这时,民营企业车客家园利用自己的资源,从北京周边地区协调采购到6条闲置设备。生产口罩需要的熔喷布也成为了紧俏物资,市政府出面协调联系,市经信委协调供应。设备运输有困难,区属国企海淀置业、交通支队等立即协调;部分熔喷布要从河南进京,超市发出车出人去拉;工人复产需要住处,属地的苏家坨镇、西北旺镇予以配合……这场战役,动员了全社会的力量。
生产口罩看似简单,事实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纳通没有生产口罩的经验,没有成熟的技术工人,只能边学习边实践。进设备那天,车间里只有四五个员工。设备组装、调试,边学边干。因疫情原因,复工的人手有限,仅有3位技师,累了就在车间休息一会儿,睁开眼睛接着干,创造了连续36个小时、72小时赶工的记录。
2月7日凌晨,纳通的第一只口罩顺利下线!从2月2日至7日,海淀区政府及口罩项目组只争朝夕,从考察确定厂房到紧急联系协调购买二手设备,从连夜组装口罩生产设备到调试生产成功,克服重重困难,他们从无到有建设了一条口罩生产线。特殊时期,口罩生产线就是救命的生产线,关键时刻站得出来、顶得上去,充分彰显了非常时期的海淀速度和纳通担当!
国企与民企携手,攻克难关,扩大产能
口罩生产线建立起来,纳通人面临的困难更大了。但是,他们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没有原材料,缺少原材料采购标准。那就组建采购团队,制定采购标准。采购团队没有渠道和资源,那就通过网络搜索、熟人介绍、微信群等方式四处寻找资源。投产之初,纳通口罩设备采购小组废寝忘食,24小时不停联络全国各地的资源。疫情期间,不能住酒店,不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负责采购的纳通人,只能自己开车前往,吃住都在车上解决。
设备采购来了,没有技师。那就启动口罩机技师紧急招聘。招到技师了,又担心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存在感染风险。那就紧急协调公司的公务车,进行点对点接送,确保万无一失,安全上岗。
随着技术人员的加入,产能稳定提升,但包装机没有到货,后期包装人员又出现了很大缺口,导致口罩积压在包装处,不能上市。那就各部门抽调人员轮流支援,快速完成口罩包装工作。 对纳通集团这样一家临时“跨界”的民营企业来说,持续扩大产能让他们感到吃力,尤其是熔喷布,已经成为纳通口罩生产线的一大瓶颈。“熔喷布是生产口罩的重要原料,俗称口罩的 ‘心脏’”,当时,国内市场上的熔喷布供应非常紧张,熔喷布的库存往往只够一两天生产使用。为了保证纳通口罩生产线的产能,北京市政府和发改委为纳通提供了帮助,协调联络中石化与纳通合作,提供设备和原料,联手支持北京防疫战役。中国石化举集团之力,加大同纳通的合作力度,持续优化增产扩产方案,在前期提供11台口罩机的基础上,又追加了4台口罩机。
口罩机数量持续增加,纳通为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在北京延庆地区新建一处10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但由于春节假期和疫情因素,招工成了大难题。关键时刻,中石化员工站了出来,协助设备组装、调试及生产工作,当时,延庆工厂30%的生产人员来自中国石化。
在2020年春天这场抗疫战中,纳通和中石化的合作,成就了民企和国企联合抗疫的典范。
总理考察纳通,鼓舞士气,提振精神
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李克强在北京考察口罩等医疗防控物资生产供应保障情况。李克强总理说,疫情防控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医疗防控物资的供应保障起到了强有力支撑作用。现在疫情防控正处在关键阶段,各地有序复工复产也需要大量口罩等防疫物资。李克强总理考察了纳通新上的口罩生产线。赵毅武董事长向李克强总理汇报,公司通过上生产线和与中石化合作,已经迅速形成了日产近30万只口罩的生产能力。李克强总理详细询问企业用工是否短缺、增加生产还需要哪些支持、口罩投放市场的价格等,叮嘱有关部门负责人抓紧协调帮助解决企业原材料方面遇到的难题。李克强总理说,口罩是医务人员抗击疫情的“武器”,是保护群众健康的“盾牌”,也是企业有序复工复产的坚强保障,还是民众的心理安全屏障。在当前特殊时期,广大口罩生产企业要开足马力扩大产能,继续与时间赛跑,分秒必争加快生产,切实保证产品质量,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保持合理价格水平。
临别前,在场的纳通员工提出想与总理合个影,李克强欣然答应。他说,希望下次来我们都不用戴口罩了,再合張影。
总理的视察和肯定,让纳通人加满了油,鼓足了劲儿。
3月11日,纳通口罩日产量达到近50万只。从2月7日截至3月11日,纳通口罩总产量达到600多万只,这些口罩每天通过海淀区物质保障机制,陆续投入到海淀全区复工复产、城市运行、社区防控以及群众生活等各个领域。从3月11日起,海淀区超市供应的纳通口罩就做到了不限购。在超市里买到了口罩的大爷大妈们,终于流露出安心的目光。
赵毅武委员对企业能够为政府出份力感到很欣慰,他说:“此次能够在短时间内组建生产线,并快速投放市场,是政府、央企与民企同心聚力、众志成城、共同奋战的结果。我们要开足马力扩大产能,继续与时间赛跑,分秒必争加快生产,切实保证产品质量。”
品质第一,不断创新
自第一条口罩生产线投产以来,纳通始终坚持“品质第一”的原则,在口罩行业原材料供应紧张、品质不一的情况下,纳通首先明确各种原材料的采购标准,并对采购的原材料进行多次测试和检验,坚决摒弃标准不达标的产品,确保口罩品质。纳通口罩所使用的熔喷布等核心原材料,大多由中石化、泰达等大型企业直供,从原材料开始严把质量关。
医用外科口罩作为第二类医疗器械,在30万级洁净车间生产即可,而纳通利用洁净等级更高的生产三类医疗器械的10万级洁净车间生产口罩。同时,纳通对生产洁净间进行超标准的严格管理,所有一线生产人员必须严格执行相关程序,穿好隔离服、经两次消毒之后才能进入车间从事生产工作。
每个批次的口罩,都要经过严格的检验,检查外观,检测过滤效率和通气阻力(压力差)等等。每一只口罩从原料到成品,从包装到灭菌,都需要经过若干道程序。疫情之下,口罩就是护卫人民健康的盾牌,必须保证盾牌的可靠性。
纳通大力引进高速生产设备,迅速扩大产能,作为京津抗疫主力,全力支持京津抗疫。高速生产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的同时,纳通不断扩展口罩生产线,通过并购、自主研发等多种形式,生产多品类、多种型号的防护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抗疫防护所需。截至目前,旗下已拥有四家下属企业可生产医用外科口罩和医用防护口罩(包括N95和N99)以及非医用个人防护口罩。
支持全球抗疫,捐赠回馈社会
2020年3月26日,上海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接受专访时说,目前,中国国内新冠肺炎疫情从暴发期进入康复期,但境外正进入全面暴发期,疫情进入了全球大流行状态。
纳通口罩生产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口罩的品质和品牌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和好评。在全球战疫的关键时刻,纳通应国际上的紧急需求把口罩出口海外,在助力全球抗疫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一份力量。
救疫如救火,应一些国家防疫紧急需求,北京纳通口罩销往欧盟多个国家和地区,缓解了很多国家的燃眉之急。3月份欧洲新冠疫情大暴发,法国急需防疫物品。法国大使在中国协同法国卫生部购买口罩,参观纳通口罩生产线后,对纳通的生产和质量控制十分认可。经过半个多月的洽谈,4月份正式签订了医用外科、医用N95等口罩的供货合同,3个月完成订单。
德国疫情暴发之后,纳通第一时间将口罩运抵集团在德国的子公司所在城市图特林根,支持当地及周边地州的抗疫工作,受到当地欢迎和好评。同时,纳通与多个国家达成合作,将共同开展防疫用品生产工作。 随着生产能力的提升,纳通集团向国际社会伸出了援手,通过国际儒学联合会、白求恩基金会、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等多种渠道捐赠海外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计170多万只口罩。纳通相关负责人表示,自2月7日正式投产至3月24日湖北解封,这期间所生产的口罩均由政府统一调配后投放市场,在超市、药店、中石化加油站等上柜销售,所获盈余,纳通全部以口罩形式捐赠社会各界。截至目前,纳通累计捐赠口罩800余万只。
和义广业,成人成己
疫情带来了苦难,也引发了思考。危难之处显真情,当全国人民面临同样的境况,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团结协作,同心聚力,共同战胜疫情。此时此刻,个人的利益被抛到九霄云外,没有人计较个人得失,付出的多与寡,大家空前团结,真正做到了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形成一根无比强大的链条,环环相扣,彼此协作,坚不可摧。
纳通正是这强大链条中的一环,临时转产口罩之后,紧密联系上下游企业,积极拓展产品线,尽最大可能满足人民群众所需。数千名纳通员工全身心投入到抗疫事业中,自动自发地克服一切困难,不讲条件,不计代价,穷尽一切力量,以最快的速度、最佳的質量生产出人民群众急需的防疫物资。
无论是研发人员的彻夜不眠,生产线上的灯火长明,还是紧急时刻加班加点生产熔喷布的中石化员工,更有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冒着生命危险四处奔波寻找口罩机的政府工作人员……他们,没有一个人是为了个人的荣誉和利益,没有一个人计较个人的安危与得失,没有一个人想到逃避与放弃。
他们都是普通人,他们的工作是平凡的,但是,危急时刻,普通人也可以做出伟大的贡献。只要大家同心协力,充分满足各方的诉求,和谐统一,彼此成就,就会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就是纳通多年来一直奉行的企业哲学“和义广业、成人成己”的深刻内涵。
纳通就是这样一个集体,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前提,不以牟利为目的,不给政府增加负担,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努力,为国家分忧解难。
2020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下,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应对疫情的人民战争,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奋力自救,同时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物质支撑”。
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后,赵毅武说:“我很受鼓舞,增强了信心,纳通将以恒心办恒业,心无旁骛做优做强主业,持续加强口罩产品研发创新,承担医疗企业的社会责任,尽最大可能满足人民群众所需,在助力全球抗疫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