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当前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开始着重论述创新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指出培养人才最重要是培养创造力,“为培养创造力而教”已成为教育的倾向。揭示与传统“应试教育”相比,创新教育是以开发创新性思维为核心、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英语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性思维;创新性学习;以人为本
李政道博士在访问中国科技大学时说:“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培养创造力”。放眼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现在,“为培养创造力而教”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学校教育的倾向。因此,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一、知识型教育模式的弊端
长期以来,中国教育一直受凯洛夫的“讲解——接受”教学模式的影响,传统的“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学生学习被动且负担过重,独创精神欠缺。尼尔·波斯特曼一针见血所批评:“孩子们入学时像个‘问号’,毕业时却像个‘句号’,这只能是学校教育的失败”。由此,英语教学工作也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开拓创新,英语课堂教学更要善于创新。
杨振宇教授在一次讲学时一位记者问他:“您在国外教学多年,你看中国学生和外国留学生有哪些不同?”杨教授回答:“在国外,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都是非常出色的。但中国留学生胆子小,教师没讲过的不敢想,教师没做过的不敢做”。美籍华人朱棣文教授说:“美国学生学习成绩不如中国学生,但他们有创新及冒险精神,所以往往创造出一些惊人的成就”。我国的学生创造力匮乏,主要在于我国教育长期忽视学生创造性的培养,片面追求升学率,徘徊于知识型的教育模式之中,创造性被严重的扼杀。由此可知,传统教育和当前的知识型教育模式严重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
二、创新教育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综合的创新素质。它包括:创新意识与动机(触及的是“想不想”创新的问题)、创造精神(决定“敢不敢”创新)、创新能力(解决的是“能不能”创新的问题)和创造个性(“善不善”创新)等要素。创新教育是通过教师应用创造性思维教学策略提供创造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培养“创造的人格物质”。
实践表明,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应充体现以下几个特征:
1、创设自由、安全、和谐的课间情境和教学气氛;
2、学习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教师因势利导,不独占整个教学活动时间和空间;
3、注重培养、引导和激发学生兴趣以及见地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表达与容忍和书本及教师观点不同的意见,不急于下判断。
4、鼓励学生应用和开发想象力,逐步增进和提高其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性技能训练正是创新素质教育的核心。就英语教学来说,过去通常的教法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语法、讲词汇,学生被动地听老师灌输。由此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往往受到限制,根本谈不上创新和能力的培养。“ABC认识我,我不认识ABC”;“全世界都来学汉语多好,这样我们就不用学英语了”,这是我们经常都能从学生们嘴里听到。广大的一线英语教师应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走创新之路,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性思维,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
三、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实施英语课堂创新教学,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要以人为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和“因人施教”,做到尖子生吃饱,中差生吃好。使全体学生自主参与,激励竞争,形成一个“兵教兵,兵教官,官教兵”的统一整体。
1、开创和谐教学气氛,增强学生安全性和自由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机。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应该是“微笑和点头”、“ 专心和听他说”,由此加强从感情到专业的沟通,并多给予鼓励和赞美。
“微笑”是增进师生关系的营养剂,代表一种亲密、亲切和亲善关系。
“点头”,表示接纳对方,是一种鼓励,是一种信任。学生看到老师对自己点头,常会受宠若惊,对教师倍感亲切和景仰。
“专心”是一种专注行为的表现。教师通过眼神、手势、姿态以及适当的口语反应等方式,鼓励学生说出观点和想法,从而激发和增强他们思考和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听他说”是一种倾听,除了以耳朵听学生的话外,用眼睛注视学生的身体和语言,可以减轻堂上的紧张与压力。
2、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协作精神,是创新教育的动力。
教学中要注意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要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的机会,不断激发和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如在教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过程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游戏:传话筒。全班可以分成四大组,每组的第一位同学是发话人,请后面同学把话传给最后一位同学(受话人),要其干或不干几件事,受话人接到请求后,用具体动作行为表现出来。这样的教法和学法,会引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学生在亲自参与活动获得成功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其次,要加强课堂讨论,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授go to the cinema(即“去电影院”)中可以设计一个任务:介绍你最喜爱的电影类型以及最喜爱的电影。活动形式:(1)小组活动:讨论决定将要介绍的电影、介绍形式和个人任务;(2)个人活动:查找有关资料并起草讲稿或列出讲话提纲;(3)小组活动:整合、排练小组介绍;(4)班级活动:小组介绍任务完成情况并做出评价。通过任务,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建立同学间协作学习方式,进而提高学习效率;通过交流,学生可以接触到同一话题的多种信息,扩大知识面。由此,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思维碰撞,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3、设疑布阵,激发求知,是创新教育的良好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觅疑,激疑,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如在学到世界人口的科普文章时,教师可以在上课时先在黑板上写下一道题:174×60×24=? 学生们甚是惊奇:英语课怎么上成数学课?待学生报出答案:250560,教师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数字吗?这就是现在全世界每天出生的婴儿数量。”当学生惊讶时,教师接着问:so it goes on, what will the world be in 600 years? 学生答:we don’t know.教师可趁势打开录音机说:listen and find the answer.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别出心裁,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
4、重视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优化教育的重要原则。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本领。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正确学习,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
(1)能根据读音规则拼读、拼写英语单词和朗读课文;
(2)能独立运用视听手段听懂英语课文并操练英语;
(3)能独立回答教师根据课文提出的问题;
(4)能独立完成教师提供预习和复习的作业;
(5)能独立使用学习工具书和使用电化教学设备;能阅读与所学课文相应的课外读物;
(6)具备在预习课文时找出疑难点,并向教师质疑问难的能力。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唤起潜在的创造智能,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作为跨世纪的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品质,开创新世纪英语课堂教学的新开地。■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 朱云,《英语教学中的创造教育》[d],《中学教育》:创新教育专辑2001年8月刊.
[3] 齐宪代,《开展创造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c],北京教育,2001年5月.
[4] 张志勇,《关于创新教育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2003年3月.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性思维;创新性学习;以人为本
李政道博士在访问中国科技大学时说:“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培养创造力”。放眼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现在,“为培养创造力而教”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学校教育的倾向。因此,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一、知识型教育模式的弊端
长期以来,中国教育一直受凯洛夫的“讲解——接受”教学模式的影响,传统的“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学生学习被动且负担过重,独创精神欠缺。尼尔·波斯特曼一针见血所批评:“孩子们入学时像个‘问号’,毕业时却像个‘句号’,这只能是学校教育的失败”。由此,英语教学工作也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开拓创新,英语课堂教学更要善于创新。
杨振宇教授在一次讲学时一位记者问他:“您在国外教学多年,你看中国学生和外国留学生有哪些不同?”杨教授回答:“在国外,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都是非常出色的。但中国留学生胆子小,教师没讲过的不敢想,教师没做过的不敢做”。美籍华人朱棣文教授说:“美国学生学习成绩不如中国学生,但他们有创新及冒险精神,所以往往创造出一些惊人的成就”。我国的学生创造力匮乏,主要在于我国教育长期忽视学生创造性的培养,片面追求升学率,徘徊于知识型的教育模式之中,创造性被严重的扼杀。由此可知,传统教育和当前的知识型教育模式严重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
二、创新教育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综合的创新素质。它包括:创新意识与动机(触及的是“想不想”创新的问题)、创造精神(决定“敢不敢”创新)、创新能力(解决的是“能不能”创新的问题)和创造个性(“善不善”创新)等要素。创新教育是通过教师应用创造性思维教学策略提供创造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培养“创造的人格物质”。
实践表明,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应充体现以下几个特征:
1、创设自由、安全、和谐的课间情境和教学气氛;
2、学习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教师因势利导,不独占整个教学活动时间和空间;
3、注重培养、引导和激发学生兴趣以及见地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表达与容忍和书本及教师观点不同的意见,不急于下判断。
4、鼓励学生应用和开发想象力,逐步增进和提高其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性技能训练正是创新素质教育的核心。就英语教学来说,过去通常的教法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语法、讲词汇,学生被动地听老师灌输。由此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往往受到限制,根本谈不上创新和能力的培养。“ABC认识我,我不认识ABC”;“全世界都来学汉语多好,这样我们就不用学英语了”,这是我们经常都能从学生们嘴里听到。广大的一线英语教师应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走创新之路,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性思维,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
三、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实施英语课堂创新教学,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要以人为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和“因人施教”,做到尖子生吃饱,中差生吃好。使全体学生自主参与,激励竞争,形成一个“兵教兵,兵教官,官教兵”的统一整体。
1、开创和谐教学气氛,增强学生安全性和自由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机。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应该是“微笑和点头”、“ 专心和听他说”,由此加强从感情到专业的沟通,并多给予鼓励和赞美。
“微笑”是增进师生关系的营养剂,代表一种亲密、亲切和亲善关系。
“点头”,表示接纳对方,是一种鼓励,是一种信任。学生看到老师对自己点头,常会受宠若惊,对教师倍感亲切和景仰。
“专心”是一种专注行为的表现。教师通过眼神、手势、姿态以及适当的口语反应等方式,鼓励学生说出观点和想法,从而激发和增强他们思考和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听他说”是一种倾听,除了以耳朵听学生的话外,用眼睛注视学生的身体和语言,可以减轻堂上的紧张与压力。
2、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协作精神,是创新教育的动力。
教学中要注意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要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的机会,不断激发和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如在教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过程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游戏:传话筒。全班可以分成四大组,每组的第一位同学是发话人,请后面同学把话传给最后一位同学(受话人),要其干或不干几件事,受话人接到请求后,用具体动作行为表现出来。这样的教法和学法,会引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学生在亲自参与活动获得成功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其次,要加强课堂讨论,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授go to the cinema(即“去电影院”)中可以设计一个任务:介绍你最喜爱的电影类型以及最喜爱的电影。活动形式:(1)小组活动:讨论决定将要介绍的电影、介绍形式和个人任务;(2)个人活动:查找有关资料并起草讲稿或列出讲话提纲;(3)小组活动:整合、排练小组介绍;(4)班级活动:小组介绍任务完成情况并做出评价。通过任务,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建立同学间协作学习方式,进而提高学习效率;通过交流,学生可以接触到同一话题的多种信息,扩大知识面。由此,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思维碰撞,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3、设疑布阵,激发求知,是创新教育的良好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觅疑,激疑,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如在学到世界人口的科普文章时,教师可以在上课时先在黑板上写下一道题:174×60×24=? 学生们甚是惊奇:英语课怎么上成数学课?待学生报出答案:250560,教师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数字吗?这就是现在全世界每天出生的婴儿数量。”当学生惊讶时,教师接着问:so it goes on, what will the world be in 600 years? 学生答:we don’t know.教师可趁势打开录音机说:listen and find the answer.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别出心裁,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
4、重视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优化教育的重要原则。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本领。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正确学习,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
(1)能根据读音规则拼读、拼写英语单词和朗读课文;
(2)能独立运用视听手段听懂英语课文并操练英语;
(3)能独立回答教师根据课文提出的问题;
(4)能独立完成教师提供预习和复习的作业;
(5)能独立使用学习工具书和使用电化教学设备;能阅读与所学课文相应的课外读物;
(6)具备在预习课文时找出疑难点,并向教师质疑问难的能力。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唤起潜在的创造智能,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作为跨世纪的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品质,开创新世纪英语课堂教学的新开地。■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 朱云,《英语教学中的创造教育》[d],《中学教育》:创新教育专辑2001年8月刊.
[3] 齐宪代,《开展创造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c],北京教育,2001年5月.
[4] 张志勇,《关于创新教育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200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