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公民科研的科学传播模式研究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a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公民科研允许普通公民在职业科研工作者主导的科研项目中担当部分工作,创新性地将科学研究和科学传播结合在了一起。本文概述了公民科研的定义和分类,分析存在于公民科研中的科学传播过程和要素,为其构建出科学传播的模型,并对该模型的应用提出简单设想。
  【关键词】公民科研 科研创新 科学素养
  一、公民科研概述
  公民科研(Citizen Science)是兴起于欧美等国的一种非传统的科学研究的形式。它允许业余爱好者们和非专业人士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职业科研工作者主导的科研项目中,自愿承担观测现象、收集数据、分析资料、宣扬科学理念等体系化科研任务中的部分工作。
  公民科研把科学带出了专家们的实验室,让所有对科学感兴趣的人都有机会享受科研的乐趣。然而,不同于纯粹由业余爱好者自发开展的科研活动的是,公民科研可以生成高质量的科学数据。因为公民科研项目一般都经过了专业科研工作者的设计规划,志愿参与的公民们必须按照既定的规则完成工作任务。科研工作者还将负责参与者的培训和管理,并对公民提供信息的有效性做出评估。
  公民科研项目的覆盖领域十分广泛。公民科研的项目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信息收集作为公民参与的核心任务,即发动公众参与观测或监察等活动为项目采集数据。如受到美国国家地理支持的“诺亚计划”(Project Noah)。该项目致力于利用全球各地人们的力量,发现记录各种野生动物的信息。为实现这一点,项目搭建了网络平台,开发了基于移动终端的应用程序。用户可以用手机拍摄各地动植物的照片,再上传到诺亚的网站。另一类公民科研项目以数据分析作为公民参与的核心任务,即利用参与者的感知和分析的能力帮助完成计算机难以完成的数据分析工作,进而辨别有效数据,剔除无效数据。①如“星系动物园”(Galaxy Zoo)计划,这是一个由牛津大学等多个研究机构联合推出的公民科研项目,目的是邀请大众对数百万计天文图像中的星系做出种类区分。项目创立者认为在执行这种图案识别任务时,人脑比起电脑拥有更多优势。
  二、公民科研科学传播模式
  1、公民科研的科学传播过程
  公民科研中科学传播不是单次和单线程的,而是发生在公民科研进程的不同阶段中,分为多次进行的。本文主要探讨公民科研活动中科研人员和公众之间的科学传播。根据不同传播目标,本文将公民科研中的科学传播划分为五个不同而又连贯的传播过程:招募参与者过程中的科学传播、参与者培训过程中的科学传播、公民采集数据提交过程中的科学传播、参与者反馈过程中的科学传播、发生在公民科研其它环节中的科学信息传播。
  其中,参与者招募阶段的科学传播主要体现在公民科研项目管理者对科研项目的宣传上。如介绍科研目标和科研内容、阐释相关科学原理、介绍参与科研时应该采用的方法、介绍预期成果和研究价值等。如此,科学信息在宣传过程中得到传达。同时,这些科学信息在引发部分公众的参与兴趣的同时,也有助于扩大公众的科学认知。
  参与者培训过程中的科学传播主要表现为项目管理者教授公民如何采用正确的科研方法做科研。培训内容一般包括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器材、数据要求、研究时的安全防护措施等诸多方面的知识,而具体形式则随项目不同而差别很大。一些借助网络开展的公民科研项目的培训可能就类似一个简单的网络游戏,而一些实地开展的项目则可能采取现场体验的培训形式。
  公民提交数据的过程是公民科研活动中科学传播的主要进程。公民经过培训,具备了必要的研究技能。他们根据被告知的研究规范,完成科研任务,再将自己劳动生成的数据提交给项目管理者。项目管理者们整理评估公民提交的数据后,将其存入项目的数据库,以备后续的科学研究所用。不同公民科研项目中公民提交的数据内容都有所不同。环保类公民科研项目中,公民提交的可能是自己观测的信息,比如某种鸟类何时何处出现,数量多少。而一些天文类的公民科研项目则要求参与者提交自己对某一天文图像的归类判断。
  参与者反馈中的科学传播主要体现在项目管理者对公民提交数据的评估以及与公民的成果共享上。数据评估是指项目管理者对公民提交数据的质量审核,其意义在于保证项目获取数据的科研价值。成果共享是公民科研项目对只愿参与的公民回馈的方式。不少公民科研项目采取了和参与公民甚至全社会共享项目数据的策略。比如,前述的星系动物园项目获得了超过1000,000张分类的星系图像,其中900,000张图像的分类结果都被公布在网站上供人们自由下载。
  公民科研其他环节中的科学传播主要指参与公民和科研工作者、公民之间随机的交流与互动。项目管理方常常会公开科研人员的联系信息或者在网上建立公共的讨论社区,以方便公民和科研工作者,及所有对此感兴趣的公众就此开展探讨。
  2、公民科研的科学传播要素
  公民科研中科学传播存在多阶段、多样化、多主体的特殊性,其传播模式和一般性的大众传播和科学传播有所不同。本文依据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将公民科研科学传播系统解构为信息传播者、信息接收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效果这五个要素进行分析,并单独对传播中的激励和控制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1)传播内容。公民科研中科学传播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公民科研项目的管理者(包括专业的科研人员)对参与的公众乃至社会大众传播的科学信息,内容主要包括项目相关的科学知识和对公民参与科研的要求;另一部分是公民向项目管理者传播自己获得的科学数据。由于公民科研项目中参与公民的人数远多于项目的管理者,后者传播的信息量一般也远远大于前者。
  (2)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公民科研活动中科学传播的传播者和接收方一般包括该项目的管理团队、参与项目的公民以及其它任何可能接收到项目信息的一般公民。项目管理团队指项目的设计者和日常运营者,一个完备的团队一般包括项目建设所需的技术专家、科研工作者、负责项目培训的教育工作者和主持项目日常运作的管理人员。   在公民科研科学传播的不同进程中,项目管理者和公民的传播和受传的角色不断发生改变。在招募、培训、反馈阶段,项目管理者通常担任传播者的角色,公民是信息的接受者。而在提交科学数据的进程中,作为科学数据生产者的公民则成为科学传播的主动方,包括科研人员在内的项目管理方反而成为科学传播中接受信息的一方。此外,由于项目进行中的公民和项目管理者可能开展随机交流,所以此过程中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角色也是不定的,处在随机的变化中。
  (3)传播渠道。从传统的面对面式传播到现代化网络传播,从人际传播和小群体传播到大众传播,公民科研中科学传播的传播渠道往往因为项目类型的不同而差距较大,而项目实施的地域范围和自身的组织管理方式,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项目的传播渠道和传播类型。类似诺亚计划、宇宙动物园等以全球范围内的人作为潜在传播对象的项目,往往采用网络作为发布信息和收集数据的手段。而在本地进行的环保类公民科研项目中,往往存在项目组织人员和参与者面对面交流的情形,比如,项目管理人员和公民组成小组共同开展地域内的生态勘测,又或管理人员对公民展开面对面形式的培训。
  由于技术限制,早期的公民科研项目往往采用邮件、电话等传统的沟通渠道,然而如今大多数公民科研项目都开始利用自建网站、电子邮件、论坛等网络传播渠道和参与者们建立联系。一些项目还利用了社交网络、移动智能终端、全球定位系统等先进技术,让项目更具吸引力,也让公民的参与更加便利。
  (4)传播中的激励和控制。公民科研项目科研目标的达成有赖于公民提交数据的数量和质量;而另一方面,生产高质量科研数据需要严格执行科学的研究方法,其间涉及的复杂繁琐的研究操作,往往使没经过专门训练的参与者望而生畏。因此,解决如何鼓励公民参与以获得尽可能多的科研数据和如何保证科研数据质量之间的矛盾,对于任何一个公民科研项目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对公众的激励通常贯彻在公民科研科学传播的各个过程中。成功的公民科研项目在招募时会向公众强调项目研究的科学意义,会根据目标受众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和方法,会精心策划宣传方式;培训时会根据参与者的兴趣点和能力水平设计合理的培训方式;会从参与者的角度出发,为其设计简单易行的研究方法并提供各种研究支持,帮助公民开展研究;会尽可能开辟广泛的沟通渠道,促进研究中的沟通和协作;也可能会利用竞争机制以激励公民持续参与。
  在激励参与的前提下,为保障数据质量,公民科研项目往往也会在传播中采用多种控制手段,具体表现在设立研究规范、规定数据格式和对公民采集的的数据进行评估这三个方面。设立研究规范的意义在于其简单明确地告诉了参与的公民们数据应该如何被收集或创造。设立规范性的数据格式的意义一方面在于重申项目对数据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对数据质量的初步把控。而数据评估则是公民科研数据质量控制的最终环节。一般情况下,经过评估的数据才能进入项目数据库,被后续的科学研究所利用。
  (5)传播效果。公民科研中科学传播产生的效果包括项目的直接产出和间接影响,综合表现在三个方面:项目的科研产出、参与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项目产生的社会影响。
  获得科研成果是公民科研项目的主要目标。衡量公民科学项目的科研产出的指标可以包括:项目科研产生的数据集的内容量、数据集被其它科研引用的次数、项目中产生的科学新发现的数量、利用项目数据写作的学术论文的数量、受项目启发而开展的新研究的数量,以及研究公民科研本身的论文等。举例而言,康奈尔大学鸟类研究室一直致力开展鸟类观察和环保相关的公民科研项目,每年产出数以千万计高质量的观测数据。迄今为止,已有六十余篇已发表的学术论文引用了该项目所取得的数据。②
  美国学者米勒认为公众科学素养由相互关联的三部分组成: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对社会的作用。③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民科研项目开始将为参与者提供科学教育列为项目科研产出之外的又一重要目标。根据美国家非正规教育促进中心(CAISE)对公民参与科研活动所产生的非正规科学教育影响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公民科研确实在某些方面提升了参与的公民们的科学素养,④⑤如有效增加参与者的科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参与者对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促进参与者产生积极的行为变化等。
  公民科研的社会影响可能存在于四个方面:面向全社会传播科学的影响、科研产出的社会效用、增进科学界和公众之间的了解和互信、参与公众科学素养提升可能带来的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当然,这些影响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累积的过程,可能不易勘察,也难以量化衡量,但无疑是存在的,而且意义深远。
  3、公民科研科学传播模式和特点
  根据上文,可以总结出公民科研中科学传播的模式如图1所示。
  该模式特点如下:
  (1)公民科研是科学传播的特殊形式。公民科研中科学传播的流程不再遵循传统中“自科学知识的生产者,通过中介的媒介,最后流向一般大众”的路径,而是一个在交互中推进的过程。在公民参与的框架下,传统的科学研究的流程和传统科学传播的流程各自分离的形态被部分打破了,科学知识的生产和流通被结合在一起。
  (2)一方面,从传播的信息量的角度看,公民们创造并提交的科学数据占据了公民科研中科学信息传播的主要部分,另一方面收集公民们创造或收集的科学数据是公民科研的最主要目标,因此公民提交科学数据的过程是公民科研五个传播过程中最主要的传播过程。公民的加入,大大提高了科学知识生产的效率。
  (3)随着公民科研项目进行到不同阶段,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的身份发生着改变。公民参与了科学信息的生产,并因此成为了科学的传播者。他们学习“如何做科研”的同时,也在学习相关的科学知识和研究技能,同时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也加深了。而作为传播者的公民科研项目的管理者,则同时向公民们传达激励信息和控制信息,以在促进公民对科研的参与的同时,保证项目的科研质量。   (4)参与科研的公民、对项目感兴趣的公民以及项目管理团队之间随机的交流,随时存在于公民科研科学传播的全部进程中。公民从中获得研究的知识支持以及互动的乐趣,而专家也可能从公民处获得新的启发。
  (5)公民科研的传播渠道一般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目前在线传播逐渐成为主流。而社交媒体、智能手机、全球定位系统等新技术的使用,对公民科研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
  (6)公民科研科学传播产生的直接效果包括科研产出和参与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而间接效果可能通过个人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辐射到全社会范围。
  三、公民科研科学传播模式的应用展望
  近二十年来,欧美等国的公民科研活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国内于此却几近沉寂,相关学术研究也极其有限。
  一般而论,科学传播的主体包括科研机构、政府、媒体、工业部门和公众。对比公民科研科学传播模式的特点,我们可以发现,以我国情况而论,公民科研特别适用于在科研机构和公众之间开展科学传播。这是由于:
  其一,科研机构具有开展公民科研项目的需求,适宜作为公民科研项目的创建者和管理者。这是因为公民科研适用于数据处理量大而处理方式又较为简单的科学研究,以及具有在广阔地域内收集数据需求的研究。在这些科研领域引入公民参与式的数据采集形式将在极大程度上为科研本身添力增效。同时,科研机构具备创立公民科研项目所必需的科技资源,可以为项目产出的科学质量提供保证。
  其二,公民科研可以为科研人员从事科学传播提供动力,从而增进面向大众科学传播的效果。虽然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中提出科普是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责任,但多数科研人员依然认为科普并非自身主业,因而缺乏向大众传播科学的动力。⑥在公民科研中,由于面向大众和公民科研参与者们传播科学是科研人员达成科研目标的必要手段,科研人员往往积极主动地从事该类工作。
  其三,作为一种全新的、参与式的科学传播模式,公民科研给予参与者们完全不同的传播体验。它打破了科学知识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之间的界限,让传统意义上科学传播的对象——公民,参与到科学知识生产的过程中,从而可能带来超越传统科普的传播效果。针对传统科普传播方式单一、传播效果不佳的情况,公民科研或能提供一条新思路,让科研机构由简单的“场所开放”,变为深度的“研究开放”,以期达到最终“让科学全面面向公众开放”的目标。
  公民科研无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潜在的巨大应用价值。本文对公民科研在中国的应用做出了初步的构想和展望,然而公民科研余具体科研领域的应用、公民科研项目的创建和管理、公民科研在我国落地操作等,都还有待后续更为具体的研究。
  参考文献
  ①Wiggins,A.,
其他文献
素质拓展训练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盟军的舰队受到德国纳粹的猛烈攻击,许多船只被打沉,只有一小部分船员幸存了下来。经调查发现,生还者中的大多数不是最年轻的,也不是体格
为了考察不同水平城市初中生的内隐学科—性别刻板印象和内隐学科态度的发展状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使用内隐联想测验对北京、太原、榆次三个城市的624名初中生进行了考察,结果
【摘 要】波德里亚深受索绪尔和罗兰·巴特的影响,在前两位著名符号学理论学家的基础上,对符号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丰富了符号学的内容。其中,他提出的“仿真”或者说“超真实”理论对当代社会存在的符号暴力现象有很大的启发。通过波德里亚的符号学观点来分析符号暴力现象,对于审视这种现象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波德里亚 符号学 “仿真” 符号暴力  让·波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是当
〔关键词〕课堂;情感;教学  随着课程改革以及减负增效政策的推行,教师们都在探索一个共同的课题——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围绕着教学的各个环节,钻研教材、教法,备课堂、备学生、备作业,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在反复的教学实践—检验—实践中,教师们在反思中改进,提出了很多提高课堂实效性的观点,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和借鉴。  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在课改的洪流中我也在思考,如何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以
【摘 要】在多媒体传播的今天,舆论危机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本文重点分析了舆论危机的传播原理和特点,并对政府如何应对舆论危机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舆论危机 多媒体传播 传播原理  一、舆论危机概念及传播原理  舆论危机就是在某一时期或某一事件中,各类媒体对某人、某单位、某政治集团或国家片面、偏激或敌对的舆论占据主导地位,并使绝大多数受众的情绪、思维和行为等产生共鸣的一种舆论传播现象①。舆论
当下,"创新"是个"出镜率"很高的词,在教育界也不例外。在课题研讨、成果交流、经验分享、听课评课的过程中,都少不了这两个字的参与。教育创新需要教师的创新,有创造力的学生需要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一切都那么匆匆,仿佛我们什么都等不得。进餐匆匆,速食面是充饥的快捷方式;行程匆匆,以车代步是缩短距离的最好方式;感情匆匆,闪婚闪离爱情已成游戏;工作匆匆,加班加点身心交瘁。  上班的途中,我们匆匆开车,匆匆赶公交。归家的途中,我们等不得红灯,路怒症状的人愈发增多。 其实做一名安静的等客也是一种都市人生。 慢下来,等一等,也许生活更安宁;等一等,慢下来,也许心情更清净。等待是“有约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