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师生交往如同其他心理活动一样,有其自身特定的心理功能,这些心理功能一方面与其心理结构维度相对应,另一方面又表现在心理结构各层面之中。本文着重论述了师生交往的心理功能的三个方面:师生交往的相互影响功能;师生教学交往中的相互认同功能;师生教学交往中的信息交流功能。
【关键词】师生 交往 心理功能
交往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交往具有传达信息和满足个人心理需要的功能,交往具有信息沟通思想沟通的功能。因此,交往既具有传递信息的工具性功能,又具有满足需要的心理功能。师生交往如同其他心理活动一样,有其自身特定的心理功能,这些心理功能一方面与其心理结构维度相对应。另一方面又表现在心理结构各层面之中。
一、师生交往的相互影响功能
1 目标追求的相互影响。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及其方向的协调一致性是教学有效性的条件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师生交往顺利,教学效果就好。因此,在教學中,确定师生都能接受的目标,是师生有效交往的前提。
2 教与学态度的相互影响。师生对待教与学的态度。直接影响教学交往的成败,尤其是教师的态度至关重要。在教学交往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通常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权力主义或专制主义的态度;一种是民主的或人道主义的态度。这里强调一下后者,后者是善于运用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善于把自己的教学目标变为学生自身积极追求的目标,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向认识世界并完善自己品性的正确方向。
3 群体规范的相互影响。师生都生活在特定的群体之中,各自群体的不成文的规范会影响彼此交往行为。进而制约彼此相互影响的效果。
二、师生教学交往的相互认同功能
相互认同是在认知基础上达成的,这里是指彼此在相互认知的基础的相互接纳。
1 师生相互认同的过程。师生相互认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认知过程,这一过程要顺利完成,需要在头脑中形成“四个形象”和“一种关系”的认知。这四个形象是:(1)双方各自客观存在的本来形象;(2)双方通过自省形成的自我形象;(3)双方在自己头脑中的形象;(4)自己在对方头脑中可能的形象。因此,师生相互认知对师生交往的影响,取决于师生自我认知与对方认知的同一程度。
2 个性因素对师生相互认同的影响。在教学交往中,师生不时地表现出喜欢或厌恶对方的某些品质。师生间相互喜欢的个性品质越多,彼此关系就越融洽;反之,就容易发生矛盾。教师对学生的认知也受其个性的影响;总的来看,多数教师常常过高估计优等生而过低估计后进生,因此与后进生冲突多些。对同一问题的处理,不同个性的教师采取的方式不同。
3 角色扮演对师生相互认同的影响。在教学交往中,师生都在扮演与自己地位和作用相适应的角色,并根据对方的角色表现去认知对方。例如,教师因意识到自己的角色地位和作用,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标准的教师行为方式,使表现的自我比真实的自我在形象上更高大些。
4 所属群体对师生相互认同的影响。学校和班集体的声誉影响着师生的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教师对一个学生群体若已形成印象或成见,就难以认清这个群体中的个人的真实面貌。同样,学生群体对某个教师有了评价倾向,群体中的个人无形中也会如此评价这个教师。
研究表明,师生认同经常出现脱节现象。为了增进师生相互了解,克服相互认同上的脱节,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创造师生相互接触的情境,以便相互捕捉能反映对方真实面貌的信息。(2)师生间进行平等的相互评价。(3)提倡尊重和理解学生。(4)师生经常在心理上进行角色互换。
三、师生教学交往的信息交流功能
1 师生信息交流的基本任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的通过师生间的信息交流来实现的。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交流有三项任务:一是把信息转换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二是通过信息的掌握来发展学生的能力,三是促进学生人格的良好发展。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信息在信源信宿之间必须形成正向输入和反向回流,才能产生作用。在教学中,教学效果取决于:一是在特定时间内教师发送的信息有大多数为学生接受:二是学生对所接受的知识是否理解其含义,达到的抽象概括水平有多高。一般情况下,教师发送的信息不可能全部转换成学生的知识。这里存在一个信息流失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弄清教学交往中信息流失的主要原因。
2 师生交往对教学信息交流流通量的影响。在教学中,信息不足或过多,都会影响教学效果。而教学信息交流的流通量不仅取决于老师发送的信息量的大小,而且受教师其他因素的影响。
从个性层面上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接受信息量受多种个性因素的制约。首先,信息获得能力与学生的感知能力有关。其次,感知信息的数量与学生对信息的熟悉程度有关。再次。与学生个性的成熟度有关。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力和智能水平有差异,因而造成各人的信息接受率不等。
3 师生教学交往对学生理解教学信息内容的意义的影响。在教学中,信息内容决定着信息的价值和科学意义,学生对信息内容的理解及其达到的抽象程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主要方面。
从个性层面上看,学生不能理解或不能更高水平地掌握信息,是因为存在以下问题。
(1)智力操作系统的问题。教师对信息理解不准确,编出的符号系统缺乏逻辑性,发送信息时不善于运用交际手段,缺乏表现力和吸引力。学生在接受信息时发生感知障碍,对信息遗失误解或断章取义,都会损害信息的有效转换。
(2)文化和知识系统的问题。从师生扮演的角色来看,教师负有把学科的系统理论知识传递给学生的责任,因而在教学中注意理论的系统性和准确性,而学生的角色地位使其喜欢接受趣味性实用性和思考性的知识,这种角色差异也可能影响对信息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以上分析表明,为了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应提高自己输出信息的技能,沟通师生信息传递的通道,改善学生感知和处理信息的心理准备状态,并注意进行师生信息交流的适应性训练,把握教学信息的最佳流通量和教学的最佳节奏。
【关键词】师生 交往 心理功能
交往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交往具有传达信息和满足个人心理需要的功能,交往具有信息沟通思想沟通的功能。因此,交往既具有传递信息的工具性功能,又具有满足需要的心理功能。师生交往如同其他心理活动一样,有其自身特定的心理功能,这些心理功能一方面与其心理结构维度相对应。另一方面又表现在心理结构各层面之中。
一、师生交往的相互影响功能
1 目标追求的相互影响。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及其方向的协调一致性是教学有效性的条件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师生交往顺利,教学效果就好。因此,在教學中,确定师生都能接受的目标,是师生有效交往的前提。
2 教与学态度的相互影响。师生对待教与学的态度。直接影响教学交往的成败,尤其是教师的态度至关重要。在教学交往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通常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权力主义或专制主义的态度;一种是民主的或人道主义的态度。这里强调一下后者,后者是善于运用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善于把自己的教学目标变为学生自身积极追求的目标,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向认识世界并完善自己品性的正确方向。
3 群体规范的相互影响。师生都生活在特定的群体之中,各自群体的不成文的规范会影响彼此交往行为。进而制约彼此相互影响的效果。
二、师生教学交往的相互认同功能
相互认同是在认知基础上达成的,这里是指彼此在相互认知的基础的相互接纳。
1 师生相互认同的过程。师生相互认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认知过程,这一过程要顺利完成,需要在头脑中形成“四个形象”和“一种关系”的认知。这四个形象是:(1)双方各自客观存在的本来形象;(2)双方通过自省形成的自我形象;(3)双方在自己头脑中的形象;(4)自己在对方头脑中可能的形象。因此,师生相互认知对师生交往的影响,取决于师生自我认知与对方认知的同一程度。
2 个性因素对师生相互认同的影响。在教学交往中,师生不时地表现出喜欢或厌恶对方的某些品质。师生间相互喜欢的个性品质越多,彼此关系就越融洽;反之,就容易发生矛盾。教师对学生的认知也受其个性的影响;总的来看,多数教师常常过高估计优等生而过低估计后进生,因此与后进生冲突多些。对同一问题的处理,不同个性的教师采取的方式不同。
3 角色扮演对师生相互认同的影响。在教学交往中,师生都在扮演与自己地位和作用相适应的角色,并根据对方的角色表现去认知对方。例如,教师因意识到自己的角色地位和作用,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标准的教师行为方式,使表现的自我比真实的自我在形象上更高大些。
4 所属群体对师生相互认同的影响。学校和班集体的声誉影响着师生的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教师对一个学生群体若已形成印象或成见,就难以认清这个群体中的个人的真实面貌。同样,学生群体对某个教师有了评价倾向,群体中的个人无形中也会如此评价这个教师。
研究表明,师生认同经常出现脱节现象。为了增进师生相互了解,克服相互认同上的脱节,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创造师生相互接触的情境,以便相互捕捉能反映对方真实面貌的信息。(2)师生间进行平等的相互评价。(3)提倡尊重和理解学生。(4)师生经常在心理上进行角色互换。
三、师生教学交往的信息交流功能
1 师生信息交流的基本任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的通过师生间的信息交流来实现的。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交流有三项任务:一是把信息转换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二是通过信息的掌握来发展学生的能力,三是促进学生人格的良好发展。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信息在信源信宿之间必须形成正向输入和反向回流,才能产生作用。在教学中,教学效果取决于:一是在特定时间内教师发送的信息有大多数为学生接受:二是学生对所接受的知识是否理解其含义,达到的抽象概括水平有多高。一般情况下,教师发送的信息不可能全部转换成学生的知识。这里存在一个信息流失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弄清教学交往中信息流失的主要原因。
2 师生交往对教学信息交流流通量的影响。在教学中,信息不足或过多,都会影响教学效果。而教学信息交流的流通量不仅取决于老师发送的信息量的大小,而且受教师其他因素的影响。
从个性层面上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接受信息量受多种个性因素的制约。首先,信息获得能力与学生的感知能力有关。其次,感知信息的数量与学生对信息的熟悉程度有关。再次。与学生个性的成熟度有关。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力和智能水平有差异,因而造成各人的信息接受率不等。
3 师生教学交往对学生理解教学信息内容的意义的影响。在教学中,信息内容决定着信息的价值和科学意义,学生对信息内容的理解及其达到的抽象程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主要方面。
从个性层面上看,学生不能理解或不能更高水平地掌握信息,是因为存在以下问题。
(1)智力操作系统的问题。教师对信息理解不准确,编出的符号系统缺乏逻辑性,发送信息时不善于运用交际手段,缺乏表现力和吸引力。学生在接受信息时发生感知障碍,对信息遗失误解或断章取义,都会损害信息的有效转换。
(2)文化和知识系统的问题。从师生扮演的角色来看,教师负有把学科的系统理论知识传递给学生的责任,因而在教学中注意理论的系统性和准确性,而学生的角色地位使其喜欢接受趣味性实用性和思考性的知识,这种角色差异也可能影响对信息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以上分析表明,为了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应提高自己输出信息的技能,沟通师生信息传递的通道,改善学生感知和处理信息的心理准备状态,并注意进行师生信息交流的适应性训练,把握教学信息的最佳流通量和教学的最佳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