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就生物知识本身而言,它具有丰富生动的实际内容,而表征它的语言文字则是抽象和简约的。学生所学的正是语言文字所汇集成的书本知识即教材。如果老师照本宣科,学生记住的只是一大堆干巴巴的文字符号,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就会大打折扣,课堂教学很难保证成功。
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需要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来解决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旧知与新知、背景与知识以及问题与思维的关系和矛盾,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心向。根据目前新课程理念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我就如何创设教学情境进行了实际的探索与运用:
一、精心设疑,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思维活动,思维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离开了思维,任何能力都难以形成和发展。而思维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思维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设计一些富有激趣性、启发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注意、能引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启迪学生思维、能使学生始终保持在兴奋的状态下探索和发现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目的。
二、关注社会,创设时事热点情境
时事热点一直是学生十分关注的内容,时事热点包括政治的、军事的、社会的以及科学的最新发展动态。教师将这些备受学生关注的时事热点巧妙地设置成教学情境,对促进学生探究学习兴趣有很大作用。例如:如纳米科技的迅速发展,优良品种的筛选,青霉素的发现与应用,杂交水稻的培育与推广,基因工程的研究与开发,转基因食品摆上百姓餐桌,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的绘制完成,克隆羊“多利”的横空出世,DNA“指纹”技术在亲子鉴定、刑事偵察中的应用,干细胞的研究与应用等等,已经并正在改变和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这些重大的科学技术的发展,都能使学生形成热爱科学、关心社会的意识。在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中,生物技术更是挺立潮头,在21世纪的自然科学发展中独执牛耳。因此,挖掘与生物学相关的热点问题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又能更切实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渗透人、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思想。
三、联系生产生活,创设自然社会的真实情境
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作为新时期的生物教师,只有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密切关注新课改的发展方向,立足于课堂,着眼于学生的生产、生活实际,才能激活课堂,让生物课堂散发着生活的气息,使生物教学熠熠生辉。那么如何做到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就是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生产实践常见的现象来创设教学情境。例如:①观察到的生活现象。农村同学观察到的酿糯米酒现象,饭菜变馊变质现象,潮湿种子堆放久了变热现象等。②从事生产实践时观察体验到的现象。农作物栽培、养殖业等。③学生自身体验的现象。青春期心理生理变化、疾病治疗和预防等生活实践情境由于与学生密切相关。学生比较熟悉,可以增加学生的亲切度,缩短师生的距离。但同时学生对这些知识常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师创设情境之后,学生必然有一个一探究竟的心理。从而成功地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主动性。
四、利用资料史实,创设生物学史情境
生物学史的内容包括生物科学发展史、科学发明的历史、科学实验的过程、科学家生活史。生物学史的教学可激发学生对生物学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这种兴趣和自豪又能成为他们学习生物学的动力。学生受到生物学家的创造性思维的启发,也会在生物学学习中表现出创造性。生物学史的教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顽强的意志和毅力等个性倾向和个性品质,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方法,绝不能等闲视之。例如,在“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史实这一教学资源,展示了科学知识的发展过程: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植物生长在土壤中,土壤是植物体的食物来源。
——1648-1653年,比利时医生海尔蒙特做了一个简单而有意义的试验:分别对柳树和土壤进行称重,五年后进行比较,发现柳树增重了,但土壤没减轻。
——1773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用玻璃钟罩、蜡烛、小鼠、植物做了实验。
——1779年,荷兰植物生理学家英杰豪斯利用漏斗和金鱼藻证明植物只能在光下通过其绿色部分改善空气。
——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880年,德国生物学家恩吉尔曼利用好氧细菌证明氧气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1939年,美国生物化学家卡门利用同位素180进行示踪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1957年,美国生物学家卡尔文发现了卡尔文循环。
——最后我结合了中科院研究的光合作用蛋白质复合体,让学生明确光合作用的研究永远没有停止。
课堂上让学生置身于科学家们研究的情境中。通过史实再现,学生不仅可以对光合作用的生理过程有了大致的认识,还可以感受学术研究的氛围,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深刻了。
总之,新教材的实施为情境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舞台,而情境教学又为充分阐释新教材提供了武器。充分挖掘情境教学的潜能,因材施教,因时施法,不仅可以将教材的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增强学生探究生物学知识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优化教学过程,而且还能提升多方面的素养,可谓一举多得。
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需要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来解决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旧知与新知、背景与知识以及问题与思维的关系和矛盾,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心向。根据目前新课程理念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我就如何创设教学情境进行了实际的探索与运用:
一、精心设疑,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思维活动,思维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离开了思维,任何能力都难以形成和发展。而思维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思维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设计一些富有激趣性、启发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注意、能引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启迪学生思维、能使学生始终保持在兴奋的状态下探索和发现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目的。
二、关注社会,创设时事热点情境
时事热点一直是学生十分关注的内容,时事热点包括政治的、军事的、社会的以及科学的最新发展动态。教师将这些备受学生关注的时事热点巧妙地设置成教学情境,对促进学生探究学习兴趣有很大作用。例如:如纳米科技的迅速发展,优良品种的筛选,青霉素的发现与应用,杂交水稻的培育与推广,基因工程的研究与开发,转基因食品摆上百姓餐桌,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的绘制完成,克隆羊“多利”的横空出世,DNA“指纹”技术在亲子鉴定、刑事偵察中的应用,干细胞的研究与应用等等,已经并正在改变和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这些重大的科学技术的发展,都能使学生形成热爱科学、关心社会的意识。在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中,生物技术更是挺立潮头,在21世纪的自然科学发展中独执牛耳。因此,挖掘与生物学相关的热点问题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又能更切实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渗透人、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思想。
三、联系生产生活,创设自然社会的真实情境
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作为新时期的生物教师,只有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密切关注新课改的发展方向,立足于课堂,着眼于学生的生产、生活实际,才能激活课堂,让生物课堂散发着生活的气息,使生物教学熠熠生辉。那么如何做到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就是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生产实践常见的现象来创设教学情境。例如:①观察到的生活现象。农村同学观察到的酿糯米酒现象,饭菜变馊变质现象,潮湿种子堆放久了变热现象等。②从事生产实践时观察体验到的现象。农作物栽培、养殖业等。③学生自身体验的现象。青春期心理生理变化、疾病治疗和预防等生活实践情境由于与学生密切相关。学生比较熟悉,可以增加学生的亲切度,缩短师生的距离。但同时学生对这些知识常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师创设情境之后,学生必然有一个一探究竟的心理。从而成功地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主动性。
四、利用资料史实,创设生物学史情境
生物学史的内容包括生物科学发展史、科学发明的历史、科学实验的过程、科学家生活史。生物学史的教学可激发学生对生物学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这种兴趣和自豪又能成为他们学习生物学的动力。学生受到生物学家的创造性思维的启发,也会在生物学学习中表现出创造性。生物学史的教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顽强的意志和毅力等个性倾向和个性品质,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方法,绝不能等闲视之。例如,在“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史实这一教学资源,展示了科学知识的发展过程: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植物生长在土壤中,土壤是植物体的食物来源。
——1648-1653年,比利时医生海尔蒙特做了一个简单而有意义的试验:分别对柳树和土壤进行称重,五年后进行比较,发现柳树增重了,但土壤没减轻。
——1773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用玻璃钟罩、蜡烛、小鼠、植物做了实验。
——1779年,荷兰植物生理学家英杰豪斯利用漏斗和金鱼藻证明植物只能在光下通过其绿色部分改善空气。
——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880年,德国生物学家恩吉尔曼利用好氧细菌证明氧气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1939年,美国生物化学家卡门利用同位素180进行示踪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1957年,美国生物学家卡尔文发现了卡尔文循环。
——最后我结合了中科院研究的光合作用蛋白质复合体,让学生明确光合作用的研究永远没有停止。
课堂上让学生置身于科学家们研究的情境中。通过史实再现,学生不仅可以对光合作用的生理过程有了大致的认识,还可以感受学术研究的氛围,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深刻了。
总之,新教材的实施为情境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舞台,而情境教学又为充分阐释新教材提供了武器。充分挖掘情境教学的潜能,因材施教,因时施法,不仅可以将教材的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增强学生探究生物学知识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优化教学过程,而且还能提升多方面的素养,可谓一举多得。